女人,决定一个家族的兴衰

来源 :昆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shunzhaop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文章的作者已经去世且系长篇自传里的选载,初读《往事感怀——我的妻子李敏》这篇文章感觉很长;写的人物很多,祖父、父亲、儿子、孙子,祖母、姑母、母亲、姨母、妻子,人物关系极其复杂;文章所写之事跨越时间也很久;历史事件纵横交错,纷繁杂沓。真可谓:“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
  说老实话,一开始读的时候,几次都没有读下去,没有读完,因为毕竟那个时代距离我已经有些遥远,那些艰难卓绝的岁月让人嘘唏感叹,那些發生在期间的催人泪下的悲惨故事让人不忍卒读。
  但作为一个女人,一个妻子,我感动于这个丈夫对妻子的一往深情。
  这是让我一气读完这篇文章的初衷。
  我曾感动于苏轼为妻子王弗写的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字字血泪,情意缠绵,表现了对爱妻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也感动于纳兰性德的那一腔柔情,他写给妻子的词至真至诚,至情至浓,字字句句,发乎内心。
  所以,在一个静谧的夏日午后,我再次捧读这篇孙振威先生的《往事感怀——我的妻子李敏》,来感受一下有着铮铮铁骨的军人对妻子的柔情。
  文章从作者的高祖开始写起,祖母、母亲相继出场,在那个动荡不安、物质贫乏的年代,她们都勤俭持家,她们含辛茹苦,倍受失子的伤痛和煎熬,她们不仅养育了子女,而且用勤劳的双手,支撑起一个沉重的家,任劳任怨,无怨无悔。
  我感觉这两位母亲的出场,为后文描写妻子李敏埋下了伏笔,做好了铺垫。
  梁晓声说过一句话:“民族和民族的较量,也往往是母亲和母亲们的较量。”母亲决定了一个家族的兴衰,母亲的素质决定了民族的素质。
  所以,读到这里,我想象得出作者的妻子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与众不同的女人,我也预见到孙氏家族的未来是如何兴盛。因为,在这个家族中,有着几位虽平凡但又极不平凡的女性,渺小却又伟大的母亲。
  妻子李敏在作者的平铺直叙中出场,没有肖像描写,也没有语言描写,只有一个悲惨的身世故事,让我顿生怜悯之情,同时也生好奇之感。
  但命运还是垂青于这个家境悲苦的女子,给了这个女子一线光亮,她终于有了一个家,有了自己的丈夫,就是本文的作者孙振威先生。
  但是没想到的是,这个丈夫在新婚不久,就走出家门闯荡世界,参军作战,一别竟是十载光阴。
  我常常感慨,我们的父辈那一代人是不懂爱情的,或者说是没有爱情的,他们的结合只是为了传宗接代,完成使命而已。
  “到1950年之前,等于和家里断绝了音信联系,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有了一个六岁的儿子!这样的回忆,让我深感痛悔,说句心里话,我真的对不起她。”
  作者如此深情的忏悔里,有着妻子多少委屈和眼泪,有着妻子多少的付出和辛酸。十年,漫长的十年呢,一个女子带着一个孩子,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子,如何托起了一个家族,成为一个家族的“顶梁柱”和“主心骨”,我怎么也想象不出来。
  还是让作者告诉我们吧。
  “李敏天性善良,孤苦艰辛的成长经历,养成了她有着超常人的、吃苦耐劳、忍辱负重、能宽厚待人的性格和品质……她的勤苦、自强、坚韧,得到了全家人信任和倚重,她在我山东老家那些年,成了全家公认的维持家族和睦团结的核心。”
  这不就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女子所具有的品质和关德吗?“仁爱孝悌,谦和好礼,勇毅力行”在这个女子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漫长的别离终于换得短暂的相聚,但战争年代里,总是聚少离多。
  “当时孩子已经上了小学,她娘俩还把节省下来的一些钱捐献给前线,用孩子的话说,多捐一颗子弹,爸爸就能多消灭一个敌人。那段日子,我无法想象他们是怎样活过来的。”一个深明大义,有着家国情怀的形象跃然纸上。
  但最让感喟的是李敏迎来新生活后以及文革期间的表现,她克己奉公,修己慎独;她凛然正气,无私无畏。她赢得了丈夫对她的敬重。
  “文革这一阶段令我难忘的经历中,李敏的行为和坚强果敢的表现,使我真实地看到她在大事大非面前敢于坚持真理的勇气,敢于斗争的精神品格。什么叫作“疾风知劲草”?什么叫作“无私者无畏”?什么叫“时穷而节见”?她在文革中的表现,让我刮目相看,让我前所未有地产生了对她的敬意!”
  作者在这里,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情感,直抒胸臆,对妻子的敬佩之情,如水如浪,冲击着每个读者的心灵。可说是字字发自肺腑,句句凝自心头,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和热情奔放。
  革命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这位普通的女子为天下的女人争得了无上的荣光。我也要向她致敬!
  在一个家庭中,母亲多么重要,她们构成了母性之美,家庭之美,和谐之美。
  而家庭幸福美满,大半的权利操持在女人的手中。一个女子真正有德,就能和谐家庭、培养出有贤德的子女。
  这个伟大的妻子、伟大的母亲,即使在生命走向尽头时,依然那么让人肃然起敬,她的美德让每一个人铭记在心。
  “在我们家中,她是一位贤妻良母,她生前的影响,是我们全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她不幸先我辞世,我深感悲痛,我们长达75年之久共同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经历,我是不会忘记的!
  ——李敏:你可以含笑地安息了!”
  这是一个大丈夫最深情温柔的思念,也是一个大丈夫最真挚动人的祝祷,更是一个大丈夫最崇高的敬意。
  看看这位贤妻,看看这位良母,看看孙氏家族的后代们,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才是最关的家风,什么才是真正的家训!
  “述家风,写家风,读家风,感家风”,所以此次“彭氏菜根香杯”“我的家风故事”原创散文征文,我更懂得了一个真理:
  “女人,决定一个家族的兴衰!母亲,决定一个民族的优劣!”
  刘郁林,烟台二中高级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昆嵛》文艺编委。从2011年起,拾笔散文创作,先后写下记录人世间真善美,充满酸甜苦辣人生况味的亲情、爱情、友情的散文和教学随笔40多篇,散文作品《岁月是需要怀念的》《母亲的怀念》《父亲》《又是一年槐花香》《陌上花开缓缓归矣》《我的第一堂课》《岁月的怀念》《兄弟》《醉了流年》《盛开的光阴》《半卷书香浣岁月》等,作品以细腻轻灵的文笔见长,表现出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散文艺术,文章充满了对人生的洞察,对人生广泛而深切的思考。散见于《山东文学》《当代散文》《昆嵛》及人民网、中华人物网等全国省市媒体,荣获国内报刊网站征文大赛奖10余次。2016年获得省散文学会优秀会员荣誉称号,2017年省散文学会又授予“半岛优秀散文家”荣誉称号。2017年出版散文集《丽人行》(与人合著)。
其他文献
因为我过于相信岁数这个等级,如今只能扛五十斤的肩膀,支棱着一百二十斤的担子,趔趔趄趄地前行:从接到焦红军书稿那一刻起,我便进入了这种力不从心的“透支”状态。原本我以为《写作其实并不难》是一种教写作的技巧书,自信岁数比他大一截,给他写个广告词没啥。当年他拿着稿子到报社找编辑的样子,我还记得,是那么谦和不张扬。没想到,时光推进二三十年,岁数的等级改变了。当我打开《写作其实并不难》的时候,我知道自已原来
期刊
牟进军散文泥土一样的淳朴和踏实,有一股如溪流一样清纯透明的精神。先看看他的三篇小散文吧。  《不起眼的拉狗蛋》,开篇先写不起眼的拉狗蛋生长在荒地废墟、园边沟堰等处,触目所及,没人注意过它赞美过它,它太平凡,太不起眼,甚至讨人惧、惹人烦,不会给人留下半点好印象。然后转笔写到母亲,当知道我在急三火四找蚊子药,老妈的第一反应,竟是责备自己!———她一脸惭愧地说:“哎呀,你妈不中用了,什么药物也没准备。”
期刊
爷爷已经离开我三十多年了,而我也早已年过不惑,随着阅历的增加,我却有一种越来越深刻的认识,那就是——人生是一场修行!每个阶段都会有自己的奋斗,每次奋斗也都有自己想要的结果。但是这个你想要的结果,往往是在你想不到的时间,意外来临,就像爷爷给我的“礼物”!  就在我45岁生日的前几天,我去一家古董店里,想看看有没有中意的东西,转了一圈,没有合适的,正准备告辞的时候,老板突然问我:“你是不是姓彭啊?”(
期刊
家里老宅静静的西院有一个两间屋见方的葡萄架子。这里的四周环绕着青砖砌成的花墙,只留了一个出口拾阶而下。从一旁望去,两棵虬龙般的葡萄树藤绕着藤、须连着须缠绵着、翻滚着攀援在架子上面,宛若一对浪漫的情侣深情地依偎着,手挽着手,肩并着肩,漫步徜徉在这郁郁葱葱的丛林里。  这是两棵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的葡萄树。但在这个古老而传统的宅子里,却蕴含着非同一般的特殊意义。那是因为爸爸来到这个世上的缘故。一心盼着有
期刊
巴尔扎克说过: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其实,好小说是如此,散文写作何尝不是如此呢?!我认为:一篇成功的感人的文章,都是从生活的富矿中,锲而不舍地通过对生活秘境的挖掘,呈现出不一般的原生态的回忆,从而感动读者,教育世人的。张岩岩的《忆姥姥》就是这样一篇挖掘生活秘境感染读者的好文章。  应该说,在我们的现实写作中,写姥姥这一类题材的文章有很多,张岩岩却通过展示一个个不为人知的生活秘境,写出了独特的
期刊
我觉得还是应该写写我父亲。  今年《昆嵛》作家一行来访时,主编焦红军劝我写篇“我的家风故事”的散文,并戏说可不要写你父亲啊。  在《漂亮母亲》一文中,我提到了父亲,在读者眼里我的父亲是个浪荡公子。  我不善写散文,也写不好,再加上自己也浪荡,因此每年写的稿件不多,荒于嬉了。  今年六月六过去了,眼望要到七月七,就要到七月十五了。七月十五这个日子,我牢记了五十年。  每到这日,我就泪如涌泉。  这是
期刊
在北方,若说律草,可能十有八九的人不知所云,若提拉拉秧、拉拉藤、五爪龙……尤其是拉狗蛋,一般人都能说出个八九不离十。荒地、废墟、园边、沟堰、草垛等处触目所及,打小就在眼皮底下滋长蔓延的这种植物茎、叶都带刺,除了讨人惧、惹人烦外,几乎没给我留下半点好印象。  事物的多面性,往往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被发掘和认知出来的。  今夏高温期持续时间忒长,立秋半个月后乍热还酷。这天半下午,我开车到离县城四
期刊
“上辈子没教。”这是父亲的一句口头禅,从小父亲就经常跟我们几个子女说:“不孝——上辈子没教;说慌——上辈子没教;骗人——上辈子没教;浪费——上辈子没教;自私——上辈子没教。”  这也是我们家一直遵循并一以贯之的家风,父亲母亲是典型的农民的子女,也没念过几年书,肚子里没有多少墨水,所以我们家的家风没有什么成文的规定,也不像古人把它写出来挂在厅堂,但是父亲母亲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我们的家风,潜移默化地影响
期刊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鲁西北平原上有个恩县,恩县有个叫李邦彦的村子,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  这天,村子里热热闹闹,一场普通的婚礼正在举行。新郎骑上一匹马,吹吹打打去接新娘,新娘凤冠霞帔,坐在轿子里。新娘的高大魁梧倒显得中等个子的新郎有点矮小了。  日子久了,丈夫经常神出鬼没,有时还看到他小心地擦拭一把手枪,稍有动静,就迅速把枪收起,新娘终于知道,丈夫是地下党。偶尔听到他们互相称呼同志
期刊
离世近30年的老爹生于1931年,因先天耳背,故一天学未上。打记事起,老娘就跟我说:“你爹不识字,但人很悟灵,只要见来村搞修理的人,就紧盯不舍,而且总会看出门道来。到他19岁我们成家时,已是十里八乡小有名气的修理工匠了。”  工欲善事必先利器。有了修理天赋与技能,却苦于没有工具,老爹便在节衣缩食上用劲。不到一年时间,就置办了锤头、钳子、铁锉、烙铁、活扳子、铁剪子、螺丝刀……再后来,有段时间国家允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