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行平:“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来源 :重庆与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82325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4年10月16日,一声巨响,巨大的蘑菇云在新疆罗布泊腾空而起,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那一刻,离爆炸点中心大约200公里,24岁的张行平,与战友一起欢呼、呐喊、跳跃……
  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背后,既有国之栋梁的科学家,也有千千万万隐姓埋名的普通科技工作者和安全守护者。从重庆合川参军入伍的张行平就是其中之一。今天,当记者再次跟张老聊起他曾经参与的国防科技事业,他依旧激动如初,昔日熟悉的场景再次浮现,那是他一生中最难忘、最骄傲的青春记忆。
  “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张行平当兵26年,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工委某基地警卫团,从战士任职到干部。如今,党龄57年、81岁高龄的张行平,身体健朗、思维清晰,保持着举止干练的军人作风。
  1960年,20岁的张行平怀揣着梦想与抱负,踏上了参军之路。“经过五天六夜,我和战友们到达距离兰州700多公里的导弹试验基地,就是如今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张行平被分到基地警卫团一营二连,成为一名站岗放哨的警卫兵。“警卫工作是一项对机密性和安全性要求极高的工作,参与的同志必须严格坚守岗位,不能插手分外的工作,更不能互相打探消息。”张行平说,他是后来才得知自己参与的是如此令人骄傲的国防科技事业。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物资匮乏、科技工业水平低、国外技术封锁。张行平回忆,“刚到的时候,导弹试验基地主体工程作为中国重点工程刚刚修好。我们住的是用土坯搭起来的房子,睡的是地铺。最令人难以适应是海拔1200多米变化无常的气候,用当时的话描述是‘天上不飞鸟,地下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早穿棉,午穿纱,夜晚围着火炉吃西瓜’。”严寒、酷热、干燥的自然环境让他们经常口鼻干裂、流鼻血,还要应对时有发生的沙尘暴。
  靠着一股子干劲儿,张行平出色地完成了军事训练、警卫执勤等各项任务,连续三年被评为“五好战士”“三八作风标兵”。空余时间,他还找来各种书籍学习,包括中国共产党史、中国革命史、建军史等,不断从中汲取养分。他积极向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1964年7月1日,张行平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先锋战士。他说:“入党誓言,就是对党的承诺,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一生都不能忘记对党的承诺”
  1964年10月16日,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地爆成功;1965年5月14日,第二颗原子弹空爆成功。两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背后,有张行平和战友齐心协力的默默守护。
  “为了保证核试验成功,上级决定从警卫连抽调12名共产党员组成警卫班,我任副班长,主要负责战斗机取样、轰炸机投弹和原子弹等一系列警卫任务,坚决保证战斗机执行任务时的绝对安全,做到全程萬无一失。”1964年8月,张行平和战友参加执行特殊任务,每天戴着防毒面具守在飞机旁站岗8小时以上。
  “第二颗原子弹实施空爆,我们面临的考验更加艰巨,中国引进的苏制轰炸机执行空投任务,由火车专列从研制生产地全副武装押运到机场,警卫连面对的不仅有敌特破坏、敌情通报,还有取样飞机穿越蘑菇云后带来的核辐射污染。”张行平说,连续两个月他和战友们一直保持高度警惕,吃喝拉撒都在火车上。
  “第二颗原子弹爆炸前紧张的实施阶段,直接指挥这次核试验的副总参谋长张爱萍将军视察现场,我当时和另一名卫兵正在停机坪执行警卫任务。他走到我跟前说:‘小鬼辛苦了!责任重大,关系到国威、军威啊,提高警惕。’”张行平听了首长的话,心里很受鼓舞,和班里11名党员拧成一股劲,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兑现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承诺。
  为保证国防科研试验的安全,张行平放弃了入伍5年首次探亲的机会,在警卫岗位上连续奋战、尽职尽责。在部队总结表彰大会上,张行平所在的警卫班获得集体嘉奖,他个人荣立三等功。“能参与和见证新中国国防事业的起步、崛起和强大,我感到自豪和骄傲,那些年吃的苦都是值得的。”张行平感叹。
  “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一直是张行平激励自己的思想武器。1986年,张行平从部队转业到重庆市冶金工业局下属的重庆耐火材料总厂 ,一干就是14年。
  现在,张行平虽已退休多年,但他仍每天坚持看新闻,还在“学习强国”平台上学习。他说:“共产党人的一生始终不能忘记对党的承诺!不能忘记共产党员的身份,不能忘记初心和使命,不能忘记职责和担当,不能忘记人民的期待!”
  图片/重庆高新区管委会提供
其他文献
Ride the wave to open up a new scenarioof digital economy cooperation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产业论坛、2021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让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重庆,与会各方积极交流分享智慧成果,深度参与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发来贺信,极大地提升了智博会的国际影响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论
期刊
8月13日,中国重庆市向缅甸捐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物资启运仪式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举行.启运仪式后,制氧机、医用外科口罩、防护服、隔离衣等抗疫物资的跨境公路班车从
期刊
〉〉〉嘉宾·访谈  Embrace new opportunities for cooperation in the digital era  8月23日至25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产业论坛、2021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举行。各国驻华使领馆积极组织本国在华企业来渝参会参展,展示本国在各领域的先进技术和发展成就,寻求合作新机遇。驻华使领馆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纷纷表示,智博会为国际合作
期刊
从系统哲学角度考察社会有机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要求。从系统哲学的视角看,《德意志意识形态》阐明了社会绝非孤立的个人的外在联系形式,而是根源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并不断更新迭代的内在关系性有机体;社会有机体的子系统之间并非“无主体”的静态并列结构,而是人们现实实践活动的分殊性表现,差异一体的动态交互才是社会有机体嬗变的复合动力。系统哲学与社会有机体理论的融合对于考察21世纪的社会新形态具有重要启示:在理论上,二者都强调关系论和生成论在社会有机体中的统一,有助于走出抽象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对
在一些城市开始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的背景下,不同社区的生活垃圾分类效果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何解释这一差异需要进一步分析。社会资本作为认识社区公共产品提供和集体行动形成的重要视角,与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之间的关系值得研究。基于上海市H街道三个不同类型社区的案例比较分析发现:以社会网络、信任和互惠规范为核心内容的社会资本,能够较好地解释存在差异性的社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和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绩效。在实施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培育社会资本有力提升居民参与的意愿,推动居民的参与行为,不断提升垃圾分类绩效。
《中国文献解题》是1867年在上海出版的一部有关古代中国文献的西文目录学著作,作者为英国新教来华传教士、著名汉学家伟烈亚力。作为目前所见西方世界第一部按中国古代四部分类法编撰的指南目录,该书对2000多部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分类解说,撰写了较为详细的提要,为西方学者准确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典籍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西方汉学史上,《中国文献解题》因其资料翔实、考据权威,成为19世纪以来西人研究中国典籍最实用的参考书之一,在近代中西文献学交流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公共财政视角下,纳税人的财政监督权意味着纳税人有权对财政运行情况进行知悉、督促与评价,这一权利是其自身角色的自然延伸,也是对其他财政监督主体履行职责的有力鞭策。重视纳税人的这项权利将在实现公共财政功能、提升财政监督质效、维护纳税人正当权益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从实践来看,财政监督依据的相互隔离、监督理念的滞后性与信息的不对称、监督体系的封闭性、行政主体的权力支配性,以及主动监督文化土壤的缺乏等原因,导致目前我国纳税人财政监督权行使的困境。在共同构建“嵌入式”财政监督的基础上,重视和保护纳税人的财政监督权,
〉〉〉论坛·现场  Plan th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of smart technology industry  ·数字经济百人会·  数据要素赋能·引领数字化发展  巴基斯坦驻华大使莫因·哈克,乌兹别克斯坦驻华大使巴赫季约尔·赛义多夫,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重庆市副市长、西部(重庆)科学城党工委书记、重庆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熊雪通过视频或现场致辞。  论坛围绕“数
期刊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主题。而位于渝东北地区的忠县,无疑是高质量发展的急先锋。  近年来,忠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绿色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全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走出了一条链式布局集群发展的绿色工业强县之路。  四大产业撑起发展新天地  制造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没有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