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校教育中,班主任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班主任不仅承担着学科教学任务,要对学生的成绩负责,更要对学生的成长负责。
我们知道,教育目的决定着教育行为。教育目的离不开社会的大背景,它会不可避免地打上一些政治烙印。作为一个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学校难免会以培养国家机器所需要的人才或者说机器零件(我们都熟悉一个比喻叫作“人民的螺丝钉”)为目的,这样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学生个人身心的健康成长。
以培养国家机器需要的人才或者说机器零件为目的的教育,是社会发展必需的,但这是一种功利性的教育,绝非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当前的学校教育,由于受到国家层面教育目的的影响,难免存在着功利性的一面。比如,高考制度就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基础教育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必然会极为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
卢梭在《爱弥儿》里写道:“由于不得不同自然或社会制度进行斗争,所以必须在教育成一个人还是教育成一个公民之间加以选择,因为我们不能同时教育成这两种人。”
我们知道,公民是具有或取得某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相应义务的人。相对于自由自在的人来说,公民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符合某些规范,是一种受到约束的社会角色。当然,这句话反映出卢梭内心所追求的自由和来自外界的约束是相矛盾的。
很多班主任认为自己面临和卢梭类似的困境:面对当前的社会现实和教育制度,必须在把学生教育成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还是教育成一个高分学生之间加以选择,因为我们不能同时把学生教育成这两种人。
“教育成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和“教育成一个高分学生”真的不可能同时做到吗?
“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达成的教育境界
在很多家长的眼里,大学相当于一个饭碗。让孩子上学不是为了让他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而是让他将来考上大学,拿到一个饭碗。这种功利性的教育需求导致基础教育不正常、不健康。反映在现实中就是,家长们在抱怨孩子学习负担重的同时,又在非常顽固地抵制学校的减负努力。如果某所学校开展各种活动比较多,学习时间抓得不紧,孩子会很开心,而家长会不愿意,会向学校提意见。他们宁可让孩子到那种管得特别严、学习抓得特别紧的学校,只要孩子能考出一个好成绩就行。
家长的要求、学校的压力,使教师不得不把心中的教育目的指向让孩子学会更多知识,以应对考试。这里面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当你以学会知识为目的时,教育就自然变得苦不堪言,因为知识量是无穷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所以人们就常说“学海无涯苦作舟”了。 “学习是苦的。”这是众多教育者的亲身感受,也是他们带给孩子的感受。
有一些比较优秀的教师因此从教育体制中退出了,他们认为当前的教育体制在残害学生,自己如果继续留在学校会变得扭曲(有一部分教师为了逼迫、恐吓孩子学习,变得性格暴躁、人性扭曲)。这些教师坚信: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能不顾孩子的身心健康,逼迫孩子拼命学习。这实际上是在摧残孩子。他们心里为此难过,但在教育体制内又不得不这么做,所以只能选择退出。他们自己是在苦学中长大的,认为好成绩必须由痛苦中得来。他们看不到还有一条光明大道可以走——帮助孩子快乐地学好。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快乐学习这种自我觉悟,这种“自觉”。
教育为什么会有大的问题?就是因为大批的教育者处于“不自觉”的状态,没有成为真正优秀的教育者。这导致他们在教育孩子时,无论怎么尽心都做不好。能尽心的教育者已经是比较好的了,但他们的尽心在很多时候不过是变态的严格。真正的严格绝非负向地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学习压力,让孩子学得身心疲惫,而是帮助孩子学习得更精准,因为这种精准而让孩子的学习变得轻松有效,让孩子不断看到自己学习的进步,体会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一个真正优秀的教育者应该在帮助孩子提高成绩的同时,给孩子带来快乐,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
真正的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自觉觉他”;就是成为自己的光,点亮别人;就是教育者成为智慧和幸福的人,然后以自己的智慧和幸福去影响受教育者,让受教育者也变得智慧和幸福。
“自觉觉他”,“自觉”是关键,是前提。现在的教育者往往“自觉”不足,你“自觉”不足时就无法“觉他”,你还没有成为自己的光时就无法点亮别人。
到底什么叫“自觉”呢?“自觉”是一种高水平的智慧状态,达到这种状态的人,可以“看到事物不同,不带自心偏见”,可以真切地看到事物本然的样子,事物的因果规律在他眼中了了分明。看清楚这个因果规律后,他就可以轻松地选择正因去做,达成想要的好结果。“自觉”的人是智慧的,因而是幸福和自由的。
孔子说:“从心所欲不逾矩。”把孔子的话放在今天理解,“矩”可以看作当前的教育体制和功利性的教育目的,这是当今社会对教育或者说对教育者提出的现实要求。如果教育者能够看清这个“矩”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合理性,并明了达成这个教育目的的正因,帮助孩子们去做到,他就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如果教育者“逾矩”,必然导致不自在,因为社会会反对你。比如你在教育中不考虑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学习不好,家长和学校肯定会反对你。
一个“自觉”的教育者会知道,学习素质是孩子综合素质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如果孩子这部分素质提升了,就一定能学习好。我把孩子学习不好的根本原因归于浮躁。一个浮躁的孩子,学习素质水平是比较低的。我所提倡的“打掉浮躁,培养认真能力”,旨在提升孩子的学习素质水平,这就是在做素质教育。培养认真能力有多种方式,我们可以带孩子数豆子、数芝麻、画直线、玩游戏,当然也可以带孩子做数学题、学英语、写作文。培养认真能力强调两点:一是过程,二是结果。强调过程就是要求孩子学会一心一意、全神贯注地做事情。强调结果就是要求孩子每次做事情做到最好,达到自己能力的顶峰,然后持续突破。这样,孩子的学习素质会不断得到提升。一个学习素质高的孩子学习能力必然强,学习成绩必然好。提高孩子的认真能力,就可以既达成当前教育制度和教育环境所要求的相对功利的学习目标,也达成让孩子身心健康地快乐成长的教育目的。 进入心灵层面——教育必须达到的深度
《新编中学班主任工作指南》指出,班主任的第一条主要任务是抓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是要教育学生爱党爱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层面的教育目的对班主任工作的要求,这就是公民教育的层面),另一方面就是让孩子找到成长的内在动力(这正是人的教育的层面)。
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什么?有人理解成班级管理。其实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教育工作,而绝非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工作可以用三句简单的话来概括:一是帮助孩子想变好,二是帮助孩子能变好,三是让已经变好的孩子去影响或者带动别的孩子变好。第一点,帮助孩子想变好,这是发掘孩子成长的内在动力,做到这一点需要教育智慧和能力。当孩子内心渴望自己变好时,班主任的教育引导就容易起作用。第二点,当孩子想变好时,他在实践中会发现,变好是一件很难的事,比如要让成绩进步是很难的,要改变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是很难的,如果得不到具体的帮助,他想变好也很难变好。这时班主任要巧妙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和手段,帮助孩子真的去做到变好,让孩子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发现成长的奥秘,并坚信自己能够快乐成长。第三点,当孩子快乐成长时,让他把这种成长经验、好的方法分享给伙伴,一个是他自己可以体会到一种成就感,再一个是可以以自己的成长带动伙伴的成长。其实这就是学生在“自觉觉他”。
有的班主任提出:“法规(指班规)定得严些,是为了不让人触犯。”很多班主任也在下功夫制定严格的班规(其中有一些惩罚性的条款),以实现班级的“秩序井然”和“良好运行”。事实上,这只是一个最低层次的管理,是最低层面的教育。它往往只是对学生起到了限制和惩戒的作用,甚至谈不上教育作用。
比如规定学生迟到一次罚款十元。有学生说:“好,那我一次交三百元,办个月卡,天天迟到。”这是个笑话,但里面蕴含着一个道理:如果以罚款(或者惩罚)来解决问题,就是在把错误的事情正向化,或者说把错误合理化——交了钱(或者说受了惩罚)就没事了。惩罚往往会起到这种作用。而教育的根本在于引导,在于发现孩子内心那些正向的力量去引导他进步。对于孩子负面的行为,我们也要去发现他内心想要摈弃负面行为的力量去引导他改变,比如他的羞耻感、羞恶感,其实这些一直是儒家所推崇的。一个孩子迟到,班主任的引导教育要让孩子觉得“我迟到了会给别人带来麻烦,给班级带来不好的影响,我为此感到羞愧”。教育一定要进入心灵的层面,而不要浮在“法规”(班规)的层面。
班主任可以追求“班级管理自动化”,但不要用惩罚的方式,也不要过分依赖规则,而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上进心和羞耻感,用孩子内心向上、向善、向美和羞耻感、羞恶感的力量来实现“班级管理自动化”。
成为自己心灵的主人——做幸福的班主任
“当班主任太累了!”很多班主任这样感叹。班主任为什么会感觉累呢?
我曾经谈到过有为教育和无为教育,累是因为班主任做的是有为教育。什么叫有为?简言之就是在对抗规律。顺水推舟必然轻松,逆水行舟必然吃力。比如孩子的内心是愿意感觉自己好的,而你认为孩子不好,你不让孩子感觉自己好,你就是在和孩子的天性对抗,工作就会很累。班主任评价某个孩子:“全班你表现最差!”班主任这么说时想让孩子认这个账,而孩子的天性是不愿意认这个账的。反过来说,如果孩子真的打心里认了这个账,他从此破罐子破摔,班主任就更没有办法教育他了。所以说,班主任要找到孩子骨子里希望成为别人眼中的好孩子、成为重要的人、希望得到肯定、希望被赞赏这样的天性,顺着孩子的天性去不断挖掘孩子的潜力,鼓励孩子不断进步。
说到鼓励,现在有一句话流传很广:“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很多家长记住了这句话,看自己的孩子一点优点也没有,只管“昧着良心”去夸孩子,睁着眼睛说瞎话。这种不着边际的夸不但没有用,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到底什么是“夸”?“夸”其实就是我说的鼓励。鼓励是发现孩子好的做事方法,去夸奖这种好的做法,不是让孩子因为做事取得的好结果而受到夸奖,而是让孩子因为认真做事本身而受到夸奖,让他因为认真做事本身而开心。这样孩子就会享受到做事的快乐,他会很乐意去不断地做事,并因此而不断成长。记住这个原则,鼓励就会变得轻松而有效。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班主任享受不到工作的幸福。这里我提出一个“工作幸福定律”,工作要幸福,需要符合三条:第一,擅长。对于工作你可以轻松地做好,不会老担心因做不好而受到惩罚,在做工作时有从容的胜任感,在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后有成就感,这会让人感觉工作是一种享受。第二,喜欢。这一点非常重要。喜欢就不会有加班的感觉,就会沉醉于其中,就会乐此不疲。当你喜欢这项工作时,不做你就会难过,做你就会开心。比如我,当有一天我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使命时,我就知道,我这一生就是做教育,永远不可能再去做别的工作了。我的生命是属于教育的,不做教育我就不知道活着要干吗,不做教育生命对我就失去了意义。从此,我就全心全意地琢磨教育。第三,价值感。工作的价值感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可以让我们比较体面地生活,或者说得到一份安身立命的薪水;另一方面是它可以给社会带来价值。一个教育者,当你看到一个孩子因为你而变得自信、开心,当你看到一个家庭因你而变得和谐幸福,当你看到很多老师因为你的帮助而变得“成为自己的光,点亮别人”时,你的价值感会非常强,其实这也是一种成就感。有了这三点,一个人工作会非常幸福。
对于一名班主任来说,怎么在工作中找到这种幸福感呢?有一个前提是你要安心,要安心于做好这份工作,然后顺着以上三条去调整自己。第一要去胜任。如果你做得不好,要尽快学习去做好它,尤其是一些技术性的工作。第二要去研究。在不断的研究中,你会发现自己能帮助更多的孩子成长,你会发现自己的水平在不断提升,这时你就会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当你做到这样时,第三点自然就来了。当你越来越有智慧和能力帮助别人,能给社会带来更多的价值时,你个人的价值感会不随之而提升吗?
有班主任说:“当班主任,面临种种压力,每天要处理各种琐事,难免心烦。”
我讲一个小故事,请大家去悟。
有一位老师,在平等思维教育基地工作了一段时间,准备走人。他找到我说:“唐老师,我要离开这里。我是一个追求自由的人,而你这里培养的都是一群奴隶。”我问他:“为什么这么说呢?”他说:“你老是教我们不能生气、不能发怒,而我是该发怒的时候就发怒。”我说:“你什么时候会发怒呢?我骂你一句你会发怒吗?”他说:“你骂我一句我就发怒。”我说:“那我再骂一句呢?”他说:“我再发怒。”我说:“我再骂呢?……噢,我骂你一句你就发怒,你是自由的吗?听到别人的一句话就难受是奴隶,还是不受他人说话的影响是奴隶?真正的自由是‘我的心情我做主’!”
一个智慧的人,在烦恼面前是自由的。
一个“自觉”的教育者,是自己心灵的主人。
班主任不要成为现实中种种烦恼的奴隶,要学会做自己心灵的主人,如此,才能成为幸福的教育者,过上幸福的教育生活,带出幸福的学生。
(责 编 卢丽君)
我们知道,教育目的决定着教育行为。教育目的离不开社会的大背景,它会不可避免地打上一些政治烙印。作为一个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学校难免会以培养国家机器所需要的人才或者说机器零件(我们都熟悉一个比喻叫作“人民的螺丝钉”)为目的,这样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学生个人身心的健康成长。
以培养国家机器需要的人才或者说机器零件为目的的教育,是社会发展必需的,但这是一种功利性的教育,绝非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当前的学校教育,由于受到国家层面教育目的的影响,难免存在着功利性的一面。比如,高考制度就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基础教育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必然会极为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
卢梭在《爱弥儿》里写道:“由于不得不同自然或社会制度进行斗争,所以必须在教育成一个人还是教育成一个公民之间加以选择,因为我们不能同时教育成这两种人。”
我们知道,公民是具有或取得某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相应义务的人。相对于自由自在的人来说,公民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符合某些规范,是一种受到约束的社会角色。当然,这句话反映出卢梭内心所追求的自由和来自外界的约束是相矛盾的。
很多班主任认为自己面临和卢梭类似的困境:面对当前的社会现实和教育制度,必须在把学生教育成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还是教育成一个高分学生之间加以选择,因为我们不能同时把学生教育成这两种人。
“教育成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和“教育成一个高分学生”真的不可能同时做到吗?
“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达成的教育境界
在很多家长的眼里,大学相当于一个饭碗。让孩子上学不是为了让他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而是让他将来考上大学,拿到一个饭碗。这种功利性的教育需求导致基础教育不正常、不健康。反映在现实中就是,家长们在抱怨孩子学习负担重的同时,又在非常顽固地抵制学校的减负努力。如果某所学校开展各种活动比较多,学习时间抓得不紧,孩子会很开心,而家长会不愿意,会向学校提意见。他们宁可让孩子到那种管得特别严、学习抓得特别紧的学校,只要孩子能考出一个好成绩就行。
家长的要求、学校的压力,使教师不得不把心中的教育目的指向让孩子学会更多知识,以应对考试。这里面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当你以学会知识为目的时,教育就自然变得苦不堪言,因为知识量是无穷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所以人们就常说“学海无涯苦作舟”了。 “学习是苦的。”这是众多教育者的亲身感受,也是他们带给孩子的感受。
有一些比较优秀的教师因此从教育体制中退出了,他们认为当前的教育体制在残害学生,自己如果继续留在学校会变得扭曲(有一部分教师为了逼迫、恐吓孩子学习,变得性格暴躁、人性扭曲)。这些教师坚信: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能不顾孩子的身心健康,逼迫孩子拼命学习。这实际上是在摧残孩子。他们心里为此难过,但在教育体制内又不得不这么做,所以只能选择退出。他们自己是在苦学中长大的,认为好成绩必须由痛苦中得来。他们看不到还有一条光明大道可以走——帮助孩子快乐地学好。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快乐学习这种自我觉悟,这种“自觉”。
教育为什么会有大的问题?就是因为大批的教育者处于“不自觉”的状态,没有成为真正优秀的教育者。这导致他们在教育孩子时,无论怎么尽心都做不好。能尽心的教育者已经是比较好的了,但他们的尽心在很多时候不过是变态的严格。真正的严格绝非负向地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学习压力,让孩子学得身心疲惫,而是帮助孩子学习得更精准,因为这种精准而让孩子的学习变得轻松有效,让孩子不断看到自己学习的进步,体会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一个真正优秀的教育者应该在帮助孩子提高成绩的同时,给孩子带来快乐,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
真正的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自觉觉他”;就是成为自己的光,点亮别人;就是教育者成为智慧和幸福的人,然后以自己的智慧和幸福去影响受教育者,让受教育者也变得智慧和幸福。
“自觉觉他”,“自觉”是关键,是前提。现在的教育者往往“自觉”不足,你“自觉”不足时就无法“觉他”,你还没有成为自己的光时就无法点亮别人。
到底什么叫“自觉”呢?“自觉”是一种高水平的智慧状态,达到这种状态的人,可以“看到事物不同,不带自心偏见”,可以真切地看到事物本然的样子,事物的因果规律在他眼中了了分明。看清楚这个因果规律后,他就可以轻松地选择正因去做,达成想要的好结果。“自觉”的人是智慧的,因而是幸福和自由的。
孔子说:“从心所欲不逾矩。”把孔子的话放在今天理解,“矩”可以看作当前的教育体制和功利性的教育目的,这是当今社会对教育或者说对教育者提出的现实要求。如果教育者能够看清这个“矩”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合理性,并明了达成这个教育目的的正因,帮助孩子们去做到,他就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如果教育者“逾矩”,必然导致不自在,因为社会会反对你。比如你在教育中不考虑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学习不好,家长和学校肯定会反对你。
一个“自觉”的教育者会知道,学习素质是孩子综合素质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如果孩子这部分素质提升了,就一定能学习好。我把孩子学习不好的根本原因归于浮躁。一个浮躁的孩子,学习素质水平是比较低的。我所提倡的“打掉浮躁,培养认真能力”,旨在提升孩子的学习素质水平,这就是在做素质教育。培养认真能力有多种方式,我们可以带孩子数豆子、数芝麻、画直线、玩游戏,当然也可以带孩子做数学题、学英语、写作文。培养认真能力强调两点:一是过程,二是结果。强调过程就是要求孩子学会一心一意、全神贯注地做事情。强调结果就是要求孩子每次做事情做到最好,达到自己能力的顶峰,然后持续突破。这样,孩子的学习素质会不断得到提升。一个学习素质高的孩子学习能力必然强,学习成绩必然好。提高孩子的认真能力,就可以既达成当前教育制度和教育环境所要求的相对功利的学习目标,也达成让孩子身心健康地快乐成长的教育目的。 进入心灵层面——教育必须达到的深度
《新编中学班主任工作指南》指出,班主任的第一条主要任务是抓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是要教育学生爱党爱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层面的教育目的对班主任工作的要求,这就是公民教育的层面),另一方面就是让孩子找到成长的内在动力(这正是人的教育的层面)。
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什么?有人理解成班级管理。其实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教育工作,而绝非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工作可以用三句简单的话来概括:一是帮助孩子想变好,二是帮助孩子能变好,三是让已经变好的孩子去影响或者带动别的孩子变好。第一点,帮助孩子想变好,这是发掘孩子成长的内在动力,做到这一点需要教育智慧和能力。当孩子内心渴望自己变好时,班主任的教育引导就容易起作用。第二点,当孩子想变好时,他在实践中会发现,变好是一件很难的事,比如要让成绩进步是很难的,要改变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是很难的,如果得不到具体的帮助,他想变好也很难变好。这时班主任要巧妙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和手段,帮助孩子真的去做到变好,让孩子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发现成长的奥秘,并坚信自己能够快乐成长。第三点,当孩子快乐成长时,让他把这种成长经验、好的方法分享给伙伴,一个是他自己可以体会到一种成就感,再一个是可以以自己的成长带动伙伴的成长。其实这就是学生在“自觉觉他”。
有的班主任提出:“法规(指班规)定得严些,是为了不让人触犯。”很多班主任也在下功夫制定严格的班规(其中有一些惩罚性的条款),以实现班级的“秩序井然”和“良好运行”。事实上,这只是一个最低层次的管理,是最低层面的教育。它往往只是对学生起到了限制和惩戒的作用,甚至谈不上教育作用。
比如规定学生迟到一次罚款十元。有学生说:“好,那我一次交三百元,办个月卡,天天迟到。”这是个笑话,但里面蕴含着一个道理:如果以罚款(或者惩罚)来解决问题,就是在把错误的事情正向化,或者说把错误合理化——交了钱(或者说受了惩罚)就没事了。惩罚往往会起到这种作用。而教育的根本在于引导,在于发现孩子内心那些正向的力量去引导他进步。对于孩子负面的行为,我们也要去发现他内心想要摈弃负面行为的力量去引导他改变,比如他的羞耻感、羞恶感,其实这些一直是儒家所推崇的。一个孩子迟到,班主任的引导教育要让孩子觉得“我迟到了会给别人带来麻烦,给班级带来不好的影响,我为此感到羞愧”。教育一定要进入心灵的层面,而不要浮在“法规”(班规)的层面。
班主任可以追求“班级管理自动化”,但不要用惩罚的方式,也不要过分依赖规则,而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上进心和羞耻感,用孩子内心向上、向善、向美和羞耻感、羞恶感的力量来实现“班级管理自动化”。
成为自己心灵的主人——做幸福的班主任
“当班主任太累了!”很多班主任这样感叹。班主任为什么会感觉累呢?
我曾经谈到过有为教育和无为教育,累是因为班主任做的是有为教育。什么叫有为?简言之就是在对抗规律。顺水推舟必然轻松,逆水行舟必然吃力。比如孩子的内心是愿意感觉自己好的,而你认为孩子不好,你不让孩子感觉自己好,你就是在和孩子的天性对抗,工作就会很累。班主任评价某个孩子:“全班你表现最差!”班主任这么说时想让孩子认这个账,而孩子的天性是不愿意认这个账的。反过来说,如果孩子真的打心里认了这个账,他从此破罐子破摔,班主任就更没有办法教育他了。所以说,班主任要找到孩子骨子里希望成为别人眼中的好孩子、成为重要的人、希望得到肯定、希望被赞赏这样的天性,顺着孩子的天性去不断挖掘孩子的潜力,鼓励孩子不断进步。
说到鼓励,现在有一句话流传很广:“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很多家长记住了这句话,看自己的孩子一点优点也没有,只管“昧着良心”去夸孩子,睁着眼睛说瞎话。这种不着边际的夸不但没有用,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到底什么是“夸”?“夸”其实就是我说的鼓励。鼓励是发现孩子好的做事方法,去夸奖这种好的做法,不是让孩子因为做事取得的好结果而受到夸奖,而是让孩子因为认真做事本身而受到夸奖,让他因为认真做事本身而开心。这样孩子就会享受到做事的快乐,他会很乐意去不断地做事,并因此而不断成长。记住这个原则,鼓励就会变得轻松而有效。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班主任享受不到工作的幸福。这里我提出一个“工作幸福定律”,工作要幸福,需要符合三条:第一,擅长。对于工作你可以轻松地做好,不会老担心因做不好而受到惩罚,在做工作时有从容的胜任感,在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后有成就感,这会让人感觉工作是一种享受。第二,喜欢。这一点非常重要。喜欢就不会有加班的感觉,就会沉醉于其中,就会乐此不疲。当你喜欢这项工作时,不做你就会难过,做你就会开心。比如我,当有一天我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使命时,我就知道,我这一生就是做教育,永远不可能再去做别的工作了。我的生命是属于教育的,不做教育我就不知道活着要干吗,不做教育生命对我就失去了意义。从此,我就全心全意地琢磨教育。第三,价值感。工作的价值感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可以让我们比较体面地生活,或者说得到一份安身立命的薪水;另一方面是它可以给社会带来价值。一个教育者,当你看到一个孩子因为你而变得自信、开心,当你看到一个家庭因你而变得和谐幸福,当你看到很多老师因为你的帮助而变得“成为自己的光,点亮别人”时,你的价值感会非常强,其实这也是一种成就感。有了这三点,一个人工作会非常幸福。
对于一名班主任来说,怎么在工作中找到这种幸福感呢?有一个前提是你要安心,要安心于做好这份工作,然后顺着以上三条去调整自己。第一要去胜任。如果你做得不好,要尽快学习去做好它,尤其是一些技术性的工作。第二要去研究。在不断的研究中,你会发现自己能帮助更多的孩子成长,你会发现自己的水平在不断提升,这时你就会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当你做到这样时,第三点自然就来了。当你越来越有智慧和能力帮助别人,能给社会带来更多的价值时,你个人的价值感会不随之而提升吗?
有班主任说:“当班主任,面临种种压力,每天要处理各种琐事,难免心烦。”
我讲一个小故事,请大家去悟。
有一位老师,在平等思维教育基地工作了一段时间,准备走人。他找到我说:“唐老师,我要离开这里。我是一个追求自由的人,而你这里培养的都是一群奴隶。”我问他:“为什么这么说呢?”他说:“你老是教我们不能生气、不能发怒,而我是该发怒的时候就发怒。”我说:“你什么时候会发怒呢?我骂你一句你会发怒吗?”他说:“你骂我一句我就发怒。”我说:“那我再骂一句呢?”他说:“我再发怒。”我说:“我再骂呢?……噢,我骂你一句你就发怒,你是自由的吗?听到别人的一句话就难受是奴隶,还是不受他人说话的影响是奴隶?真正的自由是‘我的心情我做主’!”
一个智慧的人,在烦恼面前是自由的。
一个“自觉”的教育者,是自己心灵的主人。
班主任不要成为现实中种种烦恼的奴隶,要学会做自己心灵的主人,如此,才能成为幸福的教育者,过上幸福的教育生活,带出幸福的学生。
(责 编 卢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