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化中提高数学教学实效性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qiuyu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变单调、枯燥的数学问题为活生生的生活情境,进而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结合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生活化的数学知识,学生一般都比较喜欢,所有的小学数学知识都可以生活化,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尽量寻找身边的数学。
  利用生活原型进行教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只有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数学教学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原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学习数学。
  比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笔者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纸箱,在讲清“表面积”的含义后,就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所准备的小纸箱的表面积,交流计算方法。然后引导学生测量、计算学校的一个空水池的表面积(水池没有顶),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整节课学生都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又如,在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笔者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学生调查了解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这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
  再如,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中的“位置与方向”时,笔者先让学生确定出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办公楼各自的方向,再让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在哪幢楼的哪个方向、在图上应该怎样画等。本来这部分内容是一个学习的难点,但是学生却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很快就掌握了。这些教学实践使笔者深深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渴求知识的脑海中。
  把生活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
  数学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最后又回归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与灵性,用生活的理念构建数学课堂,正是《小学数学课堂标准》中提出的新境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自己不能把这些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好这些经验,学生就会由熟悉而变得亲切,由亲切而变得喜欢学习数学了。
  比如,笔者在教学“平均分”时,先导入:八月十五中秋节,小文一家4口人在赏月,爸爸分月饼,分得很均匀,每人一样多。接着,让学生去分物品,要求每份分的一样多。最后,引出“分物品,分得一样多”。这就叫“平均分”。由于学生对分月饼比较熟悉,很快就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
  又如,在教学“循环小数”的导入中,笔者指着讲台问学生:“如果让你从讲台的左边走到右边,到了右边又走回左边,这样不断地走下去,你能走完吗?”学生哈哈大笑:“怎么可能走完!”接着,笔者又说:“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好吗?”全班大声说:“好!”笔者开始讲道:“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告诉小和尚,‘从前有座山……’”这时,小强笑着说自己也会讲,大家都觉得既有趣又搞笑,“不就是重复了,循环了吗?”笔者就顺势引出“循环”二字的含义,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无形中就被学生消化了。
  而在学习了“圆的认识”后,笔者组织学生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从而使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较好体现。
  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一些知识没有办法直接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教学,但如果不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又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利用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比如,笔者在教学“解决问题中的‘行程问题’”时,因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笔者就找了两辆遥控玩具车,让两位学生分别操纵,在教桌上进行演示,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该如何解决。
  又如,在教学“认识圆柱”时,笔者先在课前让学生每人设计一个“圆柱”。学生们积极行动,提前准备好硬纸板、包装盒、彩纸等材料。在课堂上,学生们依照圆柱形状进行制作,不懂的地方向老师请教。在亲自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很多问题,学到了很多知识。他们课堂上的踊跃表现,至今让笔者难以忘记。
  在生活中探究数学规律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自然科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探究、掌握并运用数学规律,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比如,在教学“加法的意义”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小明家有黑山羊8只,绵羊5只。一共有羊多少只?学生立即回答是“13只”。笔者又请3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顺势引导学生理解了加法的意义,并掌握了“求两个数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这一规律。
  又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笔者设计了一个“骑圆形轮胎的自行车”比赛(其中甲骑的是车轴在圆中心,乙骑的是车轴不在圆中心)的情境。先让学生猜一猜,骑哪种自行车的骑得快?为什么?接着用课件展示比赛,结果:乙虽然使出了浑身解数还是落在后面,甚至几次摔倒,而甲却轻松获胜。这一生活情境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学生认识圆的特征——“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做好了铺垫。   再如,在教学“对乘法分配律的探索”时,笔者首先出示情境图:小华家新买了一套房子,准备装修,请你帮助小华算一算他家要买多少块瓷砖?然后,再请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验证估计是否正确。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发现不同方法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么,这个发现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数据呢?笔者又让学生举例进行验证。在验证前,笔者先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再让学生举符合要求的例子。学生在独立举例后,全班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及其字母表示的方法,并从中使学生体会到探究数学规律的方法,享受探究规律的乐趣,树立了探究数学规律的信心。
  在创设情境中激发学习动力
  数学教学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训练,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才能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课堂的生活情境。设置引人入胜的悬念,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更便捷地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笔者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把4根小棒用线捆成一个长方形,在带领学生测量、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后,随手一掌把这个长方形打歪了,学生先是一愣,然后突然醒悟(长方形一歪,不就成了平行四边形吗),很多学生立即联想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接着,笔者顺势引导,整节课学得轻松而有效。
  又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之后,笔者让学生计算:小丽家建新房,他的爸爸想在房子的左边建一个长方体游泳池,长12米,宽4米,深1.5米,如果拖拉机每车拉土0.9立方米,请你帮他爸爸算一算,需要拉几车?
  再如,在学习了小数乘法后,笔者设计了一个“上街购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家长,有50元人民币,到街上应怎样购买物品?要从哪些方面考虑购买呢?学生在探讨的时候,发现了生活中的交通问题、物品的品牌与价格等,还考虑到家中的实际需要等。这些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真实再现了现实生活,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增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幅度提高。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可以说,只有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要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应该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让教学回归于实践、回归于生活,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第三小学)
其他文献
江学勤在2014年9月17日《中国青年报》撰文指出:教育改革是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不仅教育家,社会各界人士都建言献策,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教育界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如何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成为教育改革的具体执行者。无论改革理念多么先进,资金多么充足,社会多么关注,如果人才不够,教育改革就无法真正推行。  这不仅是中国的问题,整个世界都面临相同的困境。在美国,大量优秀年轻人选择金融业、高
● 1683年6月6日,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尔博物馆正式开放,成为世界首个大学博物馆。  ● 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猜想提出。  ● 1894年6月25日,日本公布“高等学校令”,高等中学校改为高等学校。  ● 1896年6月24日,美国艾德菲大学创立。  ● 1908年6月18日,菲律宾大学正式创办。  ● 1948年6月10日,日本在东京设立大学教授总联合会。  ● 1952年6月18日,
日前来自上海交响乐团的消息称,上海乐队学院首届学生将于2014年9月入学,音乐季于9月12日举行开学典礼音乐会。据悉,这所由上海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上海音乐学院三方共同组建的学校,每两年为一期面向全球招生,计划招收约30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意在培养适应乐队需要的优秀演奏人才。学生将在上海交响乐团与上海音乐学院,学习西方音乐权威体系,通过乐队演奏到实习演出的系统培养,优秀者将进入上海交响乐团、
据报道,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商贸幼儿园以提供“拥抱”服务为由,强收家长80元费用,引起热议。(12月11日《扬子晚报》)  什么是“拥抱费”?就是每天父母到幼儿园接送孩子,教师在校门口拥抱一下孩子,按照一个月上学22天计算,44次拥抱收费80元。教师拥抱学生,天经地义。如果连拥抱都被明码标价作为商品出售,不仅体现不出教师的爱心,还会使温暖的拥抱充满了铜臭味。尽管当事幼儿园负责人对“拥抱费”百般狡辩,
如果说e-Learning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教学观和学习观,那么,Web2.0技术的勃兴与发展,以其高度的去中心化、个性化和开放性等鲜明特征,则为信息时代的教与学革新提供了适切的技术给养和服务范式,也为e-Learning向高一阶段的跃迁和迈进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终身学习、非正式学习、泛在学习等新兴学习理念的盛行,不仅引发了学习方式的变革,也触发了学习环境的革新。“个人学习环境”(Persona
看惯了教育学科的论文,看到郑也夫教授指导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本科生的教育调查,不由得眼睛一亮,心生惊异。这些稚嫩的学术新手,训练有素地操弄着社会学的手术刀,从一个个很小的切口入手,对教育切片取样、扫描透视。基于社会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以叙事、描述为主,加以归纳和分析,几十篇论文如同对教育病的一张张彩超和CT,不动声色而深刻入微,呈现出清晰的病理,时有令人触目惊心的发现。  中国的教育病由来已久
近几年,分数和能力的争论从未停止过,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他们开始鼓励自己的学生开拓思维,勇敢尝试,支持和帮助孩子们去成就自己的“发明梦”。他们认为,孩子从小要想成为“小发明家”,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就是呵护他们的梦想,并让它萌发成长。事实证明,对于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更能全面发展他们的素质,孩子们在收获能力的同时更能收获快乐和幸福。  安徽省芜湖师
4月14日,由河南省长垣县教育体育局主办的2013年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在河南宏力学校举行。来自全县的27支代表队的436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图为河南宏力学校学生在表演太极拳。  攝影报道/严英俊
招生难,是全国大部分民办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每年为了足够的生源,他们可以说是使出了浑身招数。今年6月,安徽省合肥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公开开庭仲裁审理了一起案件,将民办高校招生幕后揭示出来。利益引诱、虚假宣传是民办高校的惯用手段。为了杜绝这种违规招生,有关教育行政部门也出台了相关政策。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之间,一攻一守,上演了一出招生攻防战。  民办高校:“全校皆兵”抢生源  徐灿,是江西一家民办高校
教学思有路,理思路识真知。板书是课堂教学信息的直观表现,好的板书是教师教学的指挥棒,能启迪学生思维。由于地理学科知识系统性很强,因此对于中学地理教师而言,要特别重视板书设计。传统的展示教学内容的方法都是通过板书设计罗列条款,很多板书内容是平铺直叙式的,这种纲目式、等线性板书往往不能有效地凸显核心主题地位及知识间的相互关联,而且格式呆板、乏味,容易使学生疲劳。思维导图则不然,它是教师对知识理解过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