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作家吴欢曾如此评价范曾:“相交多年,深知此兄最不明白的道理,乃是‘谦虚’二字,最明白的道理,乃是‘自强’二字。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毁也罢,誉也罢,全在这四字上面。”
虽然背负着争议,但是,2011年底,画家范曾还是给中国主要媒体传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的感动。伴随着画册《法乳传灯:范曾所绘法乳堂十八高僧》的推出,画家自叹从当年作画时的“一头黑发”变成了如今的“萧然一翁”。
32年弹指一挥间
长江入海口北岸,江北名城南通,1981年舂,不惑之年的范曾回乡省亲,登临紫琅山,见南麓诸殿佛像皆毁,心中涌起一个念头:要为中国佛教史上的高僧大德造像,以重兴广教寺。
“32年前,赵朴老、巨赞法师都还健在。”范曾回忆说,“当时,广教寺修复成功,寺庙的大雄宝殿需要重新布置。因为经过‘文化大革命’,所有的佛像都被破坏了。”
于是,他来到北京广济寺拜会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并请益:“十八罗汉”都是印度人,可否从佛法来到东土后,对佛教中国化过程起过重要作用的一些人物中,选取18人来表现?赵朴初颔首赞赏,延请巨赞和净慧两位法师具体指导。
于是,中国佛教史上包括安世高、鸠摩罗什、玄奘、慧能、弘一在内的18位代表人物被郑重选出,由范曾为之造像。这“十八高僧”,从东晋一直到民国,八大宗派的创始者和代表人物几乎全部囊括,“同时也有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他们都是中国佛教界的精神楷模,是今天弘扬和继承传统文化时,非常值得高山仰止的大师。”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湛如说。
范曾很快进入迷狂般的创作状态。
邵盈午在《范曾画传》中对当时的情景做了如下描绘:“他夜以继日,恣性挥洒……然后,根据原作,在北京市工艺美术厂烧制成每块高2米、宽1.2米的瓷砖壁画。”
上世纪80年代,“十八高僧”画像曾经在中国美术馆展览。那时,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湛如还是小学生,去看了展览。
“后来,‘十八高僧’画像陈列在南通法乳堂,法乳堂就是报恩堂,佛教知恩报恩的思想,同样是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精神财富。”湛如回忆说。
弹指一挥间,32年过去了。
每次光临南开大学,湛如都会到访范曾创办的东方艺术系展览馆。一进门,迎面便是范曾的两幅字“谁承千载,我将侍奉”。每次看到,湛如的内心都非常沉重。
“我想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担当精神。”他说。
扑面而来的精气神
19岁进人中央美术学院,范曾幸运地遭逢了蒋兆和、李苦禅、李可染、郭味渠等那个年代的艺术大师亲自授课。
“有缘遇到一个学艺已属不易,能得众大师之谆谆教导,不是艺缘深厚是什么?”收藏家谢宏中感慨说。
大学毕业后,范曾被分配到中国历史博物馆,跟随沈从文编绘中国历代服饰资料,他临摹了很多传世巨作,奠定了白描的功夫。
“范曾的聪明就是能发现自己。”谢宏中说,“他有力量将线描勾勒和大泼墨结合起来,创造崭新的风格,一种属于范曾的风格。这一发现为他创造了今天的成就。”
佛教来到东土以后,在中国化过程中形成八大教派:华严、法相、三论、天台、净土、密宗、禅宗和律宗。
“当时的法显,能够到很多地区、国家求法;玄奘到印度,历时17年,取回真经。”范曾说,“唐太宗非常了解玄奘在印度的影响。因为玄奘改变了佛教辩论的法规。当时佛教辩论教义者,辩论败的要被处死。玄奘法师怀着大慈悲心,提出以后取消这个陋规。这是改变印度佛教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范曾对高僧故事津津乐道,“玄奘回到西安的时候,当时印度北方还是城邦或部落联盟,那些领袖、国王,都骑着大象欢送他。到长安后,唐太宗派人到城门外去迎接玄奘,并给他建大雁塔藏经。”
中国的佛教之所以成了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了儒、释、道三个支柱之一,在范曾看来,是因为中国文人的介入。
“中国历代大文人都和佛门大师来往,比如苏东坡和佛印,有很多传说和故事。知识分子的介入,使佛教中国化有了更深的积淀。”
也许是与这些高僧心有灵犀,创作“十八高僧”中的慧远时,画至腰下一笔,范曾便很难下笔,他退后远观,总觉得有所缺失。在画面上添了一只白鹤,才觉得了无遗憾。一年之后,范曾偶读《高僧传》,才知道,原来慧远生前真的养了两只鹤,慧远圆寂之日,两鹤绕坟旋翔,久久不去,鹤鸣哀切,后来忧伤而死,合葬于同一墓中。
读到这里,范曾错愕不已,感慨世事真是神奇。
“难道是仙鹤有灵,定要站在慧远腰下,借范曾之手,出现于画中?”谢宏中说,“信不信由你,我深信举头三尺有神明。”
最近,范曾致信中国有关部门,建言中国的文化发展,其中谈到要发展哲学、宗教文化。“因为哲学和宗教的文化,就是使我们了解,这个民族是如何思考问题的。民族怎样思考问题,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影响最大。性格决定命运,思维方式决定我们的民族性格。”
对于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一个观点,范曾深为赞赏:“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将来对世界会有很大的意义。”
“和汤因比差不多同时代的罗素曾经讲过,在未来人类最严重的时刻,中国会给全人类带来完全不同的一个希望,这一点现在恰恰言中。”
“包括儒、释、道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确实蕴涵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智慧,透着一股精气神。”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叶小文说,“十八高僧站在那里……无论你赏画有无常识,对佛有无缘分,扑面而来的,就是这股精气神。”
虽然背负着争议,但是,2011年底,画家范曾还是给中国主要媒体传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的感动。伴随着画册《法乳传灯:范曾所绘法乳堂十八高僧》的推出,画家自叹从当年作画时的“一头黑发”变成了如今的“萧然一翁”。
32年弹指一挥间
长江入海口北岸,江北名城南通,1981年舂,不惑之年的范曾回乡省亲,登临紫琅山,见南麓诸殿佛像皆毁,心中涌起一个念头:要为中国佛教史上的高僧大德造像,以重兴广教寺。
“32年前,赵朴老、巨赞法师都还健在。”范曾回忆说,“当时,广教寺修复成功,寺庙的大雄宝殿需要重新布置。因为经过‘文化大革命’,所有的佛像都被破坏了。”
于是,他来到北京广济寺拜会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并请益:“十八罗汉”都是印度人,可否从佛法来到东土后,对佛教中国化过程起过重要作用的一些人物中,选取18人来表现?赵朴初颔首赞赏,延请巨赞和净慧两位法师具体指导。
于是,中国佛教史上包括安世高、鸠摩罗什、玄奘、慧能、弘一在内的18位代表人物被郑重选出,由范曾为之造像。这“十八高僧”,从东晋一直到民国,八大宗派的创始者和代表人物几乎全部囊括,“同时也有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他们都是中国佛教界的精神楷模,是今天弘扬和继承传统文化时,非常值得高山仰止的大师。”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湛如说。
范曾很快进入迷狂般的创作状态。
邵盈午在《范曾画传》中对当时的情景做了如下描绘:“他夜以继日,恣性挥洒……然后,根据原作,在北京市工艺美术厂烧制成每块高2米、宽1.2米的瓷砖壁画。”
上世纪80年代,“十八高僧”画像曾经在中国美术馆展览。那时,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湛如还是小学生,去看了展览。
“后来,‘十八高僧’画像陈列在南通法乳堂,法乳堂就是报恩堂,佛教知恩报恩的思想,同样是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精神财富。”湛如回忆说。
弹指一挥间,32年过去了。
每次光临南开大学,湛如都会到访范曾创办的东方艺术系展览馆。一进门,迎面便是范曾的两幅字“谁承千载,我将侍奉”。每次看到,湛如的内心都非常沉重。
“我想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担当精神。”他说。
扑面而来的精气神
19岁进人中央美术学院,范曾幸运地遭逢了蒋兆和、李苦禅、李可染、郭味渠等那个年代的艺术大师亲自授课。
“有缘遇到一个学艺已属不易,能得众大师之谆谆教导,不是艺缘深厚是什么?”收藏家谢宏中感慨说。
大学毕业后,范曾被分配到中国历史博物馆,跟随沈从文编绘中国历代服饰资料,他临摹了很多传世巨作,奠定了白描的功夫。
“范曾的聪明就是能发现自己。”谢宏中说,“他有力量将线描勾勒和大泼墨结合起来,创造崭新的风格,一种属于范曾的风格。这一发现为他创造了今天的成就。”
佛教来到东土以后,在中国化过程中形成八大教派:华严、法相、三论、天台、净土、密宗、禅宗和律宗。
“当时的法显,能够到很多地区、国家求法;玄奘到印度,历时17年,取回真经。”范曾说,“唐太宗非常了解玄奘在印度的影响。因为玄奘改变了佛教辩论的法规。当时佛教辩论教义者,辩论败的要被处死。玄奘法师怀着大慈悲心,提出以后取消这个陋规。这是改变印度佛教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范曾对高僧故事津津乐道,“玄奘回到西安的时候,当时印度北方还是城邦或部落联盟,那些领袖、国王,都骑着大象欢送他。到长安后,唐太宗派人到城门外去迎接玄奘,并给他建大雁塔藏经。”
中国的佛教之所以成了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了儒、释、道三个支柱之一,在范曾看来,是因为中国文人的介入。
“中国历代大文人都和佛门大师来往,比如苏东坡和佛印,有很多传说和故事。知识分子的介入,使佛教中国化有了更深的积淀。”
也许是与这些高僧心有灵犀,创作“十八高僧”中的慧远时,画至腰下一笔,范曾便很难下笔,他退后远观,总觉得有所缺失。在画面上添了一只白鹤,才觉得了无遗憾。一年之后,范曾偶读《高僧传》,才知道,原来慧远生前真的养了两只鹤,慧远圆寂之日,两鹤绕坟旋翔,久久不去,鹤鸣哀切,后来忧伤而死,合葬于同一墓中。
读到这里,范曾错愕不已,感慨世事真是神奇。
“难道是仙鹤有灵,定要站在慧远腰下,借范曾之手,出现于画中?”谢宏中说,“信不信由你,我深信举头三尺有神明。”
最近,范曾致信中国有关部门,建言中国的文化发展,其中谈到要发展哲学、宗教文化。“因为哲学和宗教的文化,就是使我们了解,这个民族是如何思考问题的。民族怎样思考问题,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影响最大。性格决定命运,思维方式决定我们的民族性格。”
对于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一个观点,范曾深为赞赏:“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将来对世界会有很大的意义。”
“和汤因比差不多同时代的罗素曾经讲过,在未来人类最严重的时刻,中国会给全人类带来完全不同的一个希望,这一点现在恰恰言中。”
“包括儒、释、道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确实蕴涵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智慧,透着一股精气神。”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叶小文说,“十八高僧站在那里……无论你赏画有无常识,对佛有无缘分,扑面而来的,就是这股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