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讯逼供的治理对策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1b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刑讯逼供现象是人类社会司法实践活动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在人类走向高度文明的今天,它已经成为破坏司法公正、侵犯人权、影响一个国家法制进程的严重障碍。本文主要参照外国立法司法部门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对如何治理、杜绝刑讯逼供现象提出以下对策。
  关键词:刑讯逼供;治理;对策
  
  刑讯逼供现象的存在导致了冤假错案频频发生、司法权威严重受损、破坏了无罪推定原则的实行、损害了诉讼程序公正以及降低了刑事诉讼的效率,故而必须结合我国实际,有效遏制并逐步根除之,对其的治理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更新执法理念是遏制刑讯逼供的思想基础
  
  (一)要转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罪犯认识的观念
  刑讯逼供产生的根源在于片面注重打击犯罪、忽视人权保障的司法理念,因此,治理刑讯逼供最根本的是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使广大司法人员坚决贯彻宪法“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树立人权保障和程序公正的法治理念,转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罪犯认识的观念。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罪犯也是我国公民。除依照法律规定并经法定程序被剥夺的权利外,他们依然享有我们享有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及其他权利,依法保护他们的正当权利和利益,是人类对封建专制和司法专横的否定,是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进步的表现。
  
  (二)要从有罪推定的办案观转向无罪推定的办案观
  无罪推定原则的核心内容,是要求起诉方对被告人涉嫌的罪名用确实充分的证据加以证明。如果能够收集到确实充分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先的无罪假定,即可确认并判决其有罪;不能证明被告人有罪,就应当认定被告人无罪。我国1996年的刑事诉讼法第一次确立了无罪推定中的两项原则——未经法院判决不得确定有罪和疑罪从无的原则。刑事诉讼法第12条:“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第162条第3项:人民法院对于“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这些规定,尽管在理论上是否算作无罪推定尚有争论,但却是明白无误的对有罪推定的彻底否定,是从有罪推定向无罪推定的重大转变。
  
  (三)要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法为民“的执法观
  从“由供到证” 转向“由证到供”的执法观;从权力本位的执法观转向权利本位的执法观;从长官至上的执法观转向法律至上的执法观;从军事斗争的执法观转向文明公正的执法观;从暗箱操作的执法观转向开放透明的执法观;从偏重实体的公正观转向实体和程序并重的公正观;从侦查中心的程序观转向审判中心的程序观;从依赖人证的证明观转向重视科学证据的证明观;从不计成本的办案观转向注重效益的办案观。
  
  二、完善法律制度是监制刑讯逼供的根本途径
  
  (一)公诉方承担没有刑讯逼供的举证责任。在刑讯逼供的证明责任问题上,绝大多数国家实行控方举证的原则,即当被告人提出警察有刑讯逼供时,控方必须举证予以否定,否则该证据则予以排除,因为对于刑讯逼供问题被告人往往没有举证的条件。这种举证的设定对于遏制刑讯逼供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刑讯逼供的受害者缺乏举证的能力,无法取得充分有效的证据;而被控告实施刑讯逼供的一方则拥有便于举证的权力和能力,处于举证的优势地位。由公诉方在法庭上承担举证责任,有利于查明案情真象,有利于对侦查、检察人员形成约束。
  (二)实行有限的“沉默权”制度。鉴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和司法资源的实际状况,可对沉默权的适用作出较多的限制,即在讯问犯罪之前必须事先告知其享有不受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限制讯问时间,禁止夜间讯问,讯问时允许律师在场,完善对嫌疑人的羁押管理和会见、通信制度。除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中被告人负有言词陈述义务外,在恐怖主义犯罪、黑社会性质犯罪、贪污罪、受贿罪、洗钱罪等一些高智能化犯罪中限制犯罪嫌疑人对沉默权的享有和使用。鉴于沉默权制度的建立丧失了获取口供的便捷性,给案件侦破造成困难从而加大司法成本的弊端,法律应当规定侦查、检察机关可行使秘密监听、录音录像的权力,以加强收集证据的能力和手段。
  (三)实行审讯中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监控制度。全程同步录音录像不仅仅作为其犯罪行为的有力证据,同时也是保护其合法权利的“天然屏障”。
  (四)确立非法言词证据排除规则。非法言词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将使实施刑讯逼供者最终无法从刑讯逼供中获利,从而使其不得不放弃刑讯的意图。确立实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所必须的配套制度,如非法证据的认定标准、取证制度、异议制度、认定程序,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实施中落实,从而为遏制刑讯逼供增加一道制度屏障。
  (五)建立并落实侦押分立制度。在我国,侦查和关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际上是由同一主体负责的,这一机制无法起到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作用。借鉴国外的经验,可考虑由独立于公安机关的中立机构专司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关押,并由法律明确规定, 这一机构没有责任去配合侦查,而是专门负责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为此,还必须赋予这一机构以以下职权:对收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人身检查的权力;对严重的违法取证行为,如刑讯逼供向有关机关如检察机关提出处理建议的权力,等等。
  (六)完善因刑讯逼供犯罪导致受害人合法权益受损的国家赔偿制度。刑讯逼供犯罪往往会严重摧残公民的身体、身心健康及其他合法权益,因此要完善并落实国家赔偿制度,从而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通过完善并落实国家赔偿制度,以有效遏制刑讯逼供犯罪的发生。
  
  三、优化司法队伍素质是遏制刑讯逼供的重要措施
  
  (一)严把公安司法队伍的入口。认真贯彻《警察法》 《法官法》 《检察官法》,严格把好司法队伍入口关,按照国家规定的进人标准和程序,选用公安司法人员,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公正执法、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公安司法队伍。
  (二)优化公安司法队伍的素质。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规范执法和公正司法教育,政法干部职业信念、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作风、职业技能教育,不断提升和优化队伍素质,大力推进政法队伍专业化建设,提高依法打击犯罪的能力,从而摆脱以刑讯逼供侦查破案的依赖。
  (三)强化对公安司法队伍的外部监督力度。外部监督不力也是导致我国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健全对刑讯逼供的外部监督体系,如人大监督、党纪监督、监察监督、检察监督等也是消除刑讯逼供所必须外部监督力量。这里,尤其应强化检察机关对侦查活动的监督。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检察机关有权监督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但是由于监督途径太少,只有审查批捕和审查起诉两种,这对于侦查活动中的许多违法行为,如刑讯逼供等,检察机关往往无法获悉。因此建议将来在修正刑事诉讼法时增加检察机关对侦查活动的监督手段,如有权派员参与侦查、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有仅派员在场、有权处罚违法违纪侦查人员、由人民检察院通知侦查机关负责人另行指派办案人员承办的制度等。
  
  四、加大对司法投入是遏制刑讯逼供的重要保障
  
  首先进一步为司法人员提供查明犯罪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和先进技术设备。这包括提供充足的办案经费,快捷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应有的生活保障条件。其次要大力提高侦查工作的技术含量。有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同犯罪分子作斗争,大幅度提高公安司法工作人员的取证能力和办案效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过分信赖口供的情况。最后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以纠正刑讯逼供为重点的专项侦查监督活动。
  总之,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随着司法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随着侦查工作科技含量的增加和治理刑讯逼供的各项措施的逐步落实,刑讯逼供现象必将得到有效遏制并最终被彻底杜绝。
其他文献
摘 要:银行商业化运作后,为了争取更多的市场储蓄份额纷纷采用揽储制度,也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因为没有相关法律规定、政策限制,揽储越来越呈现出不规范性,也引发了许多不良后果。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因银行揽储引发的职务犯罪明显增多。本文结合笔者在工作中的实践,从一则案例为思考,兼谈了银行揽储引发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预防对策等方面,对这一现象作了粗浅探讨,以期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案例;揽储;职务
期刊
摘 要:检委会是检察机关贯彻集体领导的最高组织形式。本文从当前基层院检察委员会工作存在的问题入手,成员构成“领导化”、 议事范围片面性、会议召开随意性等,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意见。对做好检察委员会工作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检察委员会;问题;对策;检委会改革     《检察院组织法》第3条规定:各级人民检察院设立检察委员会(以下简称检委会),检委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在检察长的主持下,讨论决定重大
期刊
摘 要:我国政府限价行为是法定义务和职权,在通货膨涨压力下出现频繁使用的倾向,但限价行为不应违背价格与价值规律,限价行为宜应针对商品的不同价格构成而有所区别,政府限价行为所能控制的是企业谋取不正当暴利的提价行为而非因生产成本提高的涨价行为。  关键词:政府限价;价格规律;困境    一、政府限价行为的法理依据    政府限价行为是运用国家强制力对经济运行过程的干预,可以明确的是无论是出于职权还是义
期刊
摘 要:行政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和规范化程度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目前,行政执法行为尚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在诸多环节中,执法监督是否有力是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宪法规定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对国家法律实施的各个领域实施法律监督,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措施。其中检察机关对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对于有效地规范行政权,维护公共利益,维护社会主义
期刊
摘 要:随着房价的不断上涨,物业税这一被认为是平衡房价的“利器”广为社会所关注。笔者根据当前中国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国外的相关实践,对于物业税在中国法下的外延、设置物业税这一税种在中国的特殊意义、以及物业税推行的现实条件是否成熟等问题来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物业税;物业税的外延;设置物业税的意义;物业税推行的现实条件    正文:  国家税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正在积极稳妥地进行物业税出台
期刊
摘 要:刑事和解制度是以被害人为导向的刑事保护政策思想的勃兴和以罪犯为中心的监禁、矫正政策的失败为背景的现代社会产生的。努力寻求刑事和解与我国既有的刑事法基本理论的和谐和协调,是刑事和解制度全面走向实践的重要基础,也是关乎刑事和解中国命运的关键。  关键词:刑事和解;刑事法制度;挑战;融合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期刊
摘 要:酝酿了十三年之久的反垄断法终于破茧而出,并与2008年8月1日正式生效实施。纵观国外反垄断的实施经验,反垄断法要有效实施,需解决一系列关键问题,其中之一即是反垄断执法体制的设置。《反垄断法》第九条和第十条规定由国务院设立反垄断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反垄断的工作,设立反垄断执法机构,负责具体的反垄断执法工作。但没有具体安排反垄断的执法体制,明晰各个反垄断机关之间的职权划分,因此笔者在本
期刊
摘 要:在福利国家、给付行政等新颖国家目的观出现的现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化,政府职能也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行政合同作为一种行政管理手段被广泛运用。行政合同在我国的发展大概始于上世纪末,但法律中一直未明确定义,且各方面规定也不健全,如:理论基础的薄弱,概念的模糊,权利义务配置不明确,程序规范缺乏具体性等。因此,我们在肯定行政合同符合时代性的同时,须不断完善其法律制度,实现特定的行政目的。  关
期刊
摘 要:对律师会见权、阅卷权、调查取证权和辩护权的修改,将给检察机关的原来的办案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检察机关要更新思想、转变观念,认真准备,积极应对,把适应新律师法作为规范办案行为、促进办案质量、提高检察工作水平的契机。  关键词:律师法;实施;检察应对     将于2008年6月1 日施行的新律师法,进一步明确了律师执业许可的权限和程序,严格了合伙律师事务所和个人开业律师事务所的规定
期刊
摘 要:法律监督是人民检察院的基本职能,但实践中检察机关在实施刑事诉讼检察监督的过程中,存在着依据现有法律难以开展检察监督,缺乏有效可操作的法律规范予以保障,严重影响了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检察监督的严肃性和规范性。本文就检察机关在监督工作中存在的困难进行研究,并努力寻找恰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法律监督权;立案监督;通知纠正权;检察一体化     我国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行使法律监督权,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