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数学本身逻辑性较强,根据学科的这一特点,把数学知识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题材,寓思维训练于教学之中,关键在于在教学中加强知识发展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思维全过程。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认为,教师要高度重视学习活动中思维过程的组织,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内容的分类与比较、分析与综合、判断与推理、抽象和概括等思维的过程中来。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数学教学中学生思考的能力。
1 加强分类与比较能力的训练
分类与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有利于促进思维的系统化。教师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形成一定的标准或特点进行梳理、分类、比较、整合,可使学生的认识组成某种序列,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思维的系列化,获得结构性认知。如教学“百分数”时,教师指导学生把百分数的意义、性质、运算和应用分别进行归类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这样,把百分数的知识纳入分数系统中,使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由“泛化”走向“集中”,学起来自然就容易多了。又如,素数与互素数、偶数与合数、整除与除尽、公因数与公倍数、侧面积与表面积、正比例与反比例等概念,唯有通过比较方能更好地确定概念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达到思维由“模糊”走向“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事物的目的。
2 用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需要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善于将课题转化为学生认知中的矛盾、内在的需要,还要不断设疑、激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让学生从情境中激发求知欲,从情境中产生问题。我经常采用的方法有:以旧引新,沟通引趣;提示矛盾,设疑生趣;故事开场,引发兴趣;制造悬念,激发兴趣等。例如,教学《圆的面积》的导入部分,先设计一个动画,利用动画复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推导方法“数方格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方法“割补法”、三角形面积推导方法“拼合法”,从而提出问题:求圆的面积应用哪一种方法呢?学生情绪高涨,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有的说用“数方格法”,有的说用“拼合法”,有的说用“割补法”,但学生通过继续观察动画却发现这三种方法都不能准确得出圆面积的大小。通过讨论,有的学生提出能不能把圆切开再拼,这样做能行吗?由此产生新的问题。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画演示,验证了只有“切拼法”才能得出圆面积极大小的设想,使学生对圆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只有努力创设情境,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做到教学民主,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与学氛围,才能打开学生的“问题闸门”,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3 做好三思策略
3.1 以疑激思。如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先让学生随便报数,教师很快说出了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然后让学生验算,结果全对。接着顺势诱导:这样一个一个去除太费时间,能不能不用除法,一看就知道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呢?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很高。又如在教“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出示一块长方形木板,正反两面都摆满小正方形,让左、右两边学生分别观察正面和反面,数一数,摆了几个小正方形。一方观察时,另一方要闭上眼睛。观察结果,一方说是12个,一方说是18个。老师便引导学生讨论,使之懂得了: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度量面积,必须用同一大小正方形来度量。这样就自然引出了面积单位的问题。教师通过演示质疑,在关键处激疑,组织学生讨论解疑,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高潮。
3.2 纠错畅思。学生在做题常常出现一些错误,教师要善于以学生解题之错作为探究错因之源,引导学生纠正错误,认识错源,以便畅通正确的思路,如在教完《比的基本性质》后,为了强化巩固这一性质,教师出了这样一道题:“3/8这个比的前项加上6,要使比值不变,它的后项要加上几?”有的学生不加思索地回答:“要加上6。”有的则答不上来。为了纠正错误,疏通思路,教师引导学生思索:①什么是比的性质?②比的前项加上6等于9,就相当于把比的前项乘以几?③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该乘以几?这样巧设提问,使学生不仅纠正了错误,而且找到了思维的落脚点,寻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3.3 以变活思。在应用题教学中,对已知条件进行适当的变化,不仅可以深化对应用题的理解,掌握规律,防止知识的负迁移,而且可以活跃思维,开阔思路。如一道分数应用题:“修一条路,面积是1600平方米,修了全路的3/4,修了多少平方米?”可以变为:“修一条路,面积是1600平方米,第一天修了全路的1/2,第二天修了全路的1/4,修了多少平方米?”还可变为:“修一条路,面积是1600平方米,修了3/4,还剩多少平方米?”等等。这样几经变化,使学生掌握了解答分数应用题的不同思路,思维更加活跃。有些应用题有多种解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变换思维角度,广泛探求解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追溯问题的解决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具有重要作用。
1 加强分类与比较能力的训练
分类与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有利于促进思维的系统化。教师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形成一定的标准或特点进行梳理、分类、比较、整合,可使学生的认识组成某种序列,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思维的系列化,获得结构性认知。如教学“百分数”时,教师指导学生把百分数的意义、性质、运算和应用分别进行归类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这样,把百分数的知识纳入分数系统中,使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由“泛化”走向“集中”,学起来自然就容易多了。又如,素数与互素数、偶数与合数、整除与除尽、公因数与公倍数、侧面积与表面积、正比例与反比例等概念,唯有通过比较方能更好地确定概念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达到思维由“模糊”走向“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事物的目的。
2 用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需要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善于将课题转化为学生认知中的矛盾、内在的需要,还要不断设疑、激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让学生从情境中激发求知欲,从情境中产生问题。我经常采用的方法有:以旧引新,沟通引趣;提示矛盾,设疑生趣;故事开场,引发兴趣;制造悬念,激发兴趣等。例如,教学《圆的面积》的导入部分,先设计一个动画,利用动画复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推导方法“数方格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方法“割补法”、三角形面积推导方法“拼合法”,从而提出问题:求圆的面积应用哪一种方法呢?学生情绪高涨,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有的说用“数方格法”,有的说用“拼合法”,有的说用“割补法”,但学生通过继续观察动画却发现这三种方法都不能准确得出圆面积的大小。通过讨论,有的学生提出能不能把圆切开再拼,这样做能行吗?由此产生新的问题。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画演示,验证了只有“切拼法”才能得出圆面积极大小的设想,使学生对圆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只有努力创设情境,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做到教学民主,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与学氛围,才能打开学生的“问题闸门”,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3 做好三思策略
3.1 以疑激思。如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先让学生随便报数,教师很快说出了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然后让学生验算,结果全对。接着顺势诱导:这样一个一个去除太费时间,能不能不用除法,一看就知道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呢?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很高。又如在教“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出示一块长方形木板,正反两面都摆满小正方形,让左、右两边学生分别观察正面和反面,数一数,摆了几个小正方形。一方观察时,另一方要闭上眼睛。观察结果,一方说是12个,一方说是18个。老师便引导学生讨论,使之懂得了: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度量面积,必须用同一大小正方形来度量。这样就自然引出了面积单位的问题。教师通过演示质疑,在关键处激疑,组织学生讨论解疑,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高潮。
3.2 纠错畅思。学生在做题常常出现一些错误,教师要善于以学生解题之错作为探究错因之源,引导学生纠正错误,认识错源,以便畅通正确的思路,如在教完《比的基本性质》后,为了强化巩固这一性质,教师出了这样一道题:“3/8这个比的前项加上6,要使比值不变,它的后项要加上几?”有的学生不加思索地回答:“要加上6。”有的则答不上来。为了纠正错误,疏通思路,教师引导学生思索:①什么是比的性质?②比的前项加上6等于9,就相当于把比的前项乘以几?③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该乘以几?这样巧设提问,使学生不仅纠正了错误,而且找到了思维的落脚点,寻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3.3 以变活思。在应用题教学中,对已知条件进行适当的变化,不仅可以深化对应用题的理解,掌握规律,防止知识的负迁移,而且可以活跃思维,开阔思路。如一道分数应用题:“修一条路,面积是1600平方米,修了全路的3/4,修了多少平方米?”可以变为:“修一条路,面积是1600平方米,第一天修了全路的1/2,第二天修了全路的1/4,修了多少平方米?”还可变为:“修一条路,面积是1600平方米,修了3/4,还剩多少平方米?”等等。这样几经变化,使学生掌握了解答分数应用题的不同思路,思维更加活跃。有些应用题有多种解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变换思维角度,广泛探求解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追溯问题的解决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