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查分析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cumu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江苏泰州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进行调查,从教师的认知程度、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及评价等几个方面分析该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从而为江苏全省进一步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校本课程;现状;调查;建议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管理、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从内容来讲可以分为校本化的课程以及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中小学校掀起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潮。事实上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地区关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有差异性的。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江苏省泰州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管理的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为泰州市普通高中进一步搞好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管理提供参考,从而在此基础上分析找出适合于江苏全省的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方案或对策。
  本文通过对泰州四市二区的部分学校教师进行现场问卷调查以及网上通过QQ群邮件问卷调查和实际访谈,了解不同县区校本课程的开发情况,以及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程度。调查问卷共包括20道问题,涵盖校本课程的开发、管理、评价等方面。本次调查共历时一个半月,调查了泰州地区二十几所普通高中。共发放调查问卷156份,回收147份(其中网上问卷回收74份,现场问卷回收73份),均为有效答卷,由于调查对象以备课组长和教研组长为主,因此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一、校本课程的认知水平方面的调查
  95.8%的教师表示有必要开发校本课程,只有4.2%的人表示没有必要开发校本课程。有75%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是具有学校特色的自编课程,20.8%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就是学校或教师自己编写教材,有29.2%的教师将校本课程等同于活动课程和选修课程。
  79.2%的教师认为开发校本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课程;37.5%的教师认为可以改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课程观念;45.8%的教师认为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41.6%的教师认为能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从以上数据来看,不少学校以及教师都已经认识到开发校本课程对于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价值,因此对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有比较一致的认识,但是对校本课程的内涵及开发主体的认识还存在着差异。所谓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当包括校本化的课程开发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既然是校本化的课程开发,教师应该成为开发校本课程的主体。
  二、校本课程的课程特色与课程管理方面的调查
  有83.3%的教师认为适合学校与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就是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有16.7%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的特色是与别的学校完全不同的校本课程,有16.7%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的特色是有特殊的价值与资源条件,只有4.2%的教师认为不清楚。在如何体现校本课程特色问题上,有75.4%的教师认为应体现在课程的实施方式上,37.5%的教师认为应体现在课程的内容上,58.3%的教师认为应体现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上;
  校本课程的管理者中占70.8%是学科带头人,由12.5%的是校长或副校长,有50.0%是科室主任。调查表明,有45.8%的教师认为自己有能力开发校本课程,有41.6%的教师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开发校本课程,也有8.3%的教师对自身能力与开发校本课程不清楚。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中遇到的困难,58.3%的教师认为缺乏足够的时间精力;54.2%的教师认为缺乏相关的资料;37.5%的教师认为缺乏课程开发的知识和技术;没有教师认为缺乏规范的评价。分析困难和问题产生的原因有58.3%的教师认为,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是经费的缺乏;33.3%的教师认为缺乏专家的指导。29.2%的教师认为是教师能力有限;25%的教师认为是领导不重视;8.3%的教师认为是家长不支持。关于开发校本课程过程的问题解决途径,有54.2%的人回答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自主解决;60.1%的人认为教师相互研讨解决;51.2%的人认为向专家咨询解决;50%的人会借鉴其他学校的做法解决。66.7%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当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培训。
  从以上统计数据来看,大多数教师已经意识到校本课程特色和质量的重要性,体现了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中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多数教师把适合学校与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看作是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的重要指标,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不少教师对自己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估计不足,这些结果表明教师的课程意识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培训,不能让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只停留在一种原始的感性认识阶段,只有通过系统化的培训才能使教师的课程开发和课程管理能力上一个台阶。应当看到的是学科带头人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组织得当、保障到位也是校本课程得以正常运转的依据。
  三、校本课程的组织实施与资源利用方面的调查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安排上,70.8%的人表示所在学校安排了教研组或课题组研究;58.3%的人表示本校为校本课程的实施安排了专门的教师、时间、地点等;29.3%的人表示本校要求教师按事先安排好的方案进行教学,26.3%的人表示本校安排了领导同行的听课。
  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上,有66.7%的教师选择每周安排1课时,16.7%的教师选择每周2课时,有部分教师未做选择,估计是毕业班老师不熟悉基础年级的教学课时安排。
  通过调查发现,基本上被调查的学校都能从学生兴趣出发来开设校本课程。但是能够开展课程资源调查、校情分析、注意课程资源的利用,但形成比较成熟的校本课程的学校较少,一些学校能够通过检查书面材料、征求学生的意见、请专家学者评估等形式,对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监控。一般学校每周安排1~2课时实施校本课程,并列入教研組工作计划。
  但是调查发现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校本课程活动化、认知浅化等问题。不少学校所开设的校本课程科目重复,如不少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均有《诗词鉴赏》、《兴趣化学实验》、《音乐欣赏》、《英语口语交际》等,校本课程的内容具有很大的重复性,同时校内课程的开设也有一定的随意性,课程因人而异,缺乏成长性。教师开设课程主要凭个人的经验,主要是在本学科内开设选修课性质的校本课程,说明教师在组织校本课程资源时,未能充分挖掘跨学科课程资源或本地的一些人文、地理资源,是一种自发的草根式的课程开发。
  四、有关校本课程的管理与评价问题的调查
  关于校本课程的管理与评价问题,调查表明,有45.8%的人指出所在学校采取了检查教师的教案及相关资料的方式;29.2%的人表示本校采取了任课者说课、专家或同行评课的方式;52%的人指出本校征求了学生的意见;12.5%的人所在学校是聘请专家学者予以评估。33.3%的学校是建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组织。
  关于校本课程的评价,有36.8%的人表示本校组织专家、管理者及相关人员对已开发的课程进行了评价,42.5%的人表示学校还没有进行相关工作,20.7%的人表示对此事不清楚。
  以上调查的是关于校本课程管理与评价问题,在校本课程的管理过程中大多数学校能征求学生的意见,但是大多采取的是一种粗放式的管理,缺乏有效而完整的课程评价,而且课程评价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本次调查显示在泰州地区校本的开发已经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不少普通高中均已列入了课时计划,但是课程建设与管理水平低下,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不高,而高考的终端评价又制约了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热情以及学生家长对校本课程的认可。
  五、对泰州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
  1.转变校长和教师的课程观念。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不等同于国家或地方课程,需要一种新的制度予以支持,即民主的、自主的、合作的、协商的课程开发制度,这对于学校文化的建设无疑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进一步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培训的过程,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是校本化的开发,是基于学校的特色的开发,因为办学水平差异而在不同的学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同样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也必须考虑到校情的不同,这就决定了教师必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教师可以不断更新课程观念、充分掌握课程知识、提升课程实践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2.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要提高校本课程的质量,必须先要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组织进行培训,通过专家指导或自学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不仅要掌握课程理论,还要掌握基本的课程编制技术。教师要学会对国家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进行微观化和具体化的处理,制订出具体的课程目标、组织内容、拟订计划,协调各门课程内容和研制校本教材。在校本课程的实施阶段要制订具体的教学目标,分配不同主题和单元所用时间,决定使用适宜的教学设备,以体现最佳的教学效果。最后,在课程的评价阶段,教师要确定总体的教学目标是否合适,课程计划是否可行,对讲述的材料、信息以及方式的选择是否恰当。
  3.充分挖掘校本课程的资源。建设有特色、高质量的校本课程首先要进行资源与优势评估。校本课程开发需要考虑学校的资源条件,以决定开发什么和作何种程度的开发。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等。在资源评估的基础上,认清学校自身的优势所在。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资源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最重要的资源,在校本课程开发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挖掘教师的潜力,将教师资源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配置,同时优化学科结构,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只有教师积极性提高了,才能建设出一批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再次,特色资源的开发。任何学校都处在一定区域内,学校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当地人的思想观念、地方传统、文化氛围等因素都会影响学校的发展及其课程建设。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社区环境,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挖掘其潜在的课程资源,开发出特色的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如位于姜堰市溱湖风景区是很好的地理和生物校本课程资源,溱湖风景区内的湖泊、河流众多,其特有的湿地生态环境与里下河水乡民俗文化,都可能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校外课程资源。
  4.完善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调查发现,不少学校校本课程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不少学校重视了对校本课程开发产品“校本课程文本”的评价,忽略了教师及学生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忽略了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考查等。
  完善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首先要关注过程性的评价,校本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而且要关注过程。对开发校本课程过程的评价,一是可以了解教师的参与程度,了解教師的知识能力能否保证课程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了解教师在开发过程中所获得的专业发展,了解开发校本课程的程序步骤是否完整和规范等等。二是可以了解到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成长发展状况,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否满足,了解学生在校本课程实施中的体验与收获等。
  完善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还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功能、反馈功能、改进功能。校本课程开发要立足于学校社区特色资源开发及本校师生的成长上,应该以适宜为原则,通过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修正,使校本课程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0).
  [2]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3]辜伟节.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现状和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9).
其他文献
我到赵都商场四楼买衣服,转来转去都不太满意。忽然看到一件墨绿色上衣还算雅致大方,便停下来看,在一旁的女营业员笑盈盈地迎上来。"小姐,您真有眼光,这种款式卖得可快了。""
期刊
<正> 目的:通过159例肠易激综合征(IBS)分析,拟了解其临 床表现及可能的发病因素及治疗措施。方法:全部病例经常规X线钡灌肠、结肠镜、胃镜、T3、T4检查除外器质性病变,诊断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应用肠内高营养治疗对晚期胃癌患者白细胞介素(IL)-2系统水平的影响。方法:98例晚期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成早期肠内高营养组和常规输液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等方
建立成人胃粘膜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方法:采用胰酶和胶原酶冷消化法消化分离手术切除的成人胃粘膜,细胞培养于含20%小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中。结果:细胞于种植24h后开始生长,3天长成片状,相
没有了激情课堂的创设,就没有真正意义的教育。构建语文激情课堂i势在必行。构建语文激情课堂,让你的课堂充满情感体验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可以密切师生
目的:研究食管动力紊乱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之咽喉部症状发生中的作用及促动力剂对该类患者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34例根据临床表现、内镜或食管吞钡检查诊断为GERD的患者纳入本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幽门螺杆菌(H.pylori)vacA基因亚型的流行情况及不同vacA亚型与H.pylori相关性胃肠疾病的关系。方法:自广东地区不同轩十二指肠疾病患者胃粘膜中分离得到191株H.pylori菌株,抽提各菌株总DNA,用特定引物对
本文以"高级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为样本,基于深度学习理念设计组建了由课堂教学、课后自学、课后作业、文献研读和教学保障等五个教学模块组成的研究生深度学习教学模式。
目的:探讨肌电图检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5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肌电图检测并与45例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糖尿病组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
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倾诉的平台,但同时也严重地冲击着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带来了道德失范行为。网络道德认知的迷失、网络道德情感的困惑、网络道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