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创 2017-05-04 唐若甫 音乐周报
作曲家吕其明,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作曲家叶小纲,小提琴演奏家黄蒙拉共同开启本届音乐节的开幕装置——留声机。
很少有现代作曲家的专场音乐会能够集结到一支顶尖的乐团、专业的合唱团、两位指挥家、数位国际一线的独奏家和歌唱家加盟,更何况为一个声名远播的国际音乐节开幕。叶小纲就是这样一位时运的宠儿和音乐的骄子。4月28日,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音乐会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举行,上海交响乐团献上叶小纲近作五部,外加由乐团委约的《敦煌》新作一篇。世界级歌唱家如沈洋和石倚洁的登台,高男高音刘坤的亮相,打击乐演奏家胡胜男的出现,都让整场音乐会星光灿烂。可供叶小纲调配的音乐家资源令人鲜艳,国际化的阵容与现代音乐相得益彰。
上半场音乐会由张洁敏指挥,接连献上《峨嵋》《悲欣之歌》和《星光》三首旧作,作曲年代横跨七载。为钢琴合唱与乐队而作的《星光》,钢琴由宋思衡演奏。在整场音乐会中,这首作品因为有着煽情的段落,听来与其他音乐比起来格格不入。乐曲的结尾辉煌庄严,主旋律意味浓郁,故而被安排在上半场收尾,相信也是用来调节前两首作品的精怪之风。
开篇的《峨嵋》在马林巴的滚奏和小提琴的高音区徘徊中切入。由黄蒙拉演奏的小提琴乐段蜻蜓点水,几段与长笛的对话意犹未尽,它们衬托出胡胜男操持的打击乐组营造的峨眉山鬼斧神工的既视感。胡胜男来回赶场于舞台前方左右两侧的两组打击乐中,以马林巴、架子鼓和铜锣为主,还连续打击谱架,敲出了音乐的不确定性。轻盈的管弦乐配器,精巧的和声体系有着梅西安《图伦加利拉交响曲》遗风。在此作中,打击乐以“点”突出,小提琴以“线”抒情,乐队以“面”铺垫,三者合在一起以“体”立面,可谓点线面体的高度统一。无终式结尾的弱音消失在空气中,十分梦幻。
艺术歌曲套曲《悲欣之歌》可谓为男低音沈洋度身定制之作,歌词取自李叔同作于百多年前世纪之交的诗歌,2012年由上海爱乐乐团作上海首演。虽然音乐采用12音技法创作,但在配器上洋溢着与李叔同同时代的尚处于调性思维中的勋伯格在《升华之夜》中展现的带有强烈节制的晚期浪漫主义风格。再者,12音理论和李叔同诗歌均诞生于20世纪初叶,叶小纲用12音为李叔同插上音乐的翅膀,相信也有向那个时代致敬之意。
这套艺术歌曲是整场音乐会曲目中唯一一首不以地名或物体命名的作品,洋溢着浓浓情怀,讲述着深远的中国故事。沈洋的声音青春依旧,表现力卓尔不群,只是低音还缺乏汉斯·霍特般摄人心魄的特质,这要随他年纪增长而愈加成熟,他自然会从出色的表情帝,进化成感人的叙述者。
余隆指挥下半场,乐团状态有所提升,合奏更为凝聚,反应更为敏捷。率先亮相的委约制作《敦煌》为交响组曲,此番首演的乃序曲《乐舞》。短小精悍的摇摆性旋律一开始就抓住人心,斯特拉文斯基般的节奏音型若隐若现,敦煌壁画上的飞天姿态玲珑活见,一幅王母娘娘蟠桃大会的热闹画面,极具可听性。
叶小纲作品总飘着一股“仙气”,难以界定。有时它是飞流直下的线条,有时是灵光乍现的和声,有时是此起彼伏的应答,有时是难以忘怀的旋律。当这些特性同时出现在一部作品中时,这部作品难免不成为叶小纲的扛鼎之品,那就是大轴《喜马拉雅之光》。
雖然当晚的演奏,稍许让人遗憾的是上海歌剧院合唱团的庄严感不足,小提琴声部过于紧绷,想象力和柔韧性略欠。但这些都无法妨碍音乐闪烁着智慧与人性的光华。这是一部充满奇迹的杰作,真情实感扑面而来,崇高立意岿然不动。石倚洁的人声伴随着刘坤的天籁扶摇直上九重天,竹笛与古筝的对话有来有往,经文歌的体裁遥指文艺复兴时代,一切都像海顿《创世纪》那样让人醉仙欲死。谁说现代音乐不能引爆全场呢?
作曲家吕其明,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作曲家叶小纲,小提琴演奏家黄蒙拉共同开启本届音乐节的开幕装置——留声机。
很少有现代作曲家的专场音乐会能够集结到一支顶尖的乐团、专业的合唱团、两位指挥家、数位国际一线的独奏家和歌唱家加盟,更何况为一个声名远播的国际音乐节开幕。叶小纲就是这样一位时运的宠儿和音乐的骄子。4月28日,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音乐会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举行,上海交响乐团献上叶小纲近作五部,外加由乐团委约的《敦煌》新作一篇。世界级歌唱家如沈洋和石倚洁的登台,高男高音刘坤的亮相,打击乐演奏家胡胜男的出现,都让整场音乐会星光灿烂。可供叶小纲调配的音乐家资源令人鲜艳,国际化的阵容与现代音乐相得益彰。
上半场音乐会由张洁敏指挥,接连献上《峨嵋》《悲欣之歌》和《星光》三首旧作,作曲年代横跨七载。为钢琴合唱与乐队而作的《星光》,钢琴由宋思衡演奏。在整场音乐会中,这首作品因为有着煽情的段落,听来与其他音乐比起来格格不入。乐曲的结尾辉煌庄严,主旋律意味浓郁,故而被安排在上半场收尾,相信也是用来调节前两首作品的精怪之风。
开篇的《峨嵋》在马林巴的滚奏和小提琴的高音区徘徊中切入。由黄蒙拉演奏的小提琴乐段蜻蜓点水,几段与长笛的对话意犹未尽,它们衬托出胡胜男操持的打击乐组营造的峨眉山鬼斧神工的既视感。胡胜男来回赶场于舞台前方左右两侧的两组打击乐中,以马林巴、架子鼓和铜锣为主,还连续打击谱架,敲出了音乐的不确定性。轻盈的管弦乐配器,精巧的和声体系有着梅西安《图伦加利拉交响曲》遗风。在此作中,打击乐以“点”突出,小提琴以“线”抒情,乐队以“面”铺垫,三者合在一起以“体”立面,可谓点线面体的高度统一。无终式结尾的弱音消失在空气中,十分梦幻。
艺术歌曲套曲《悲欣之歌》可谓为男低音沈洋度身定制之作,歌词取自李叔同作于百多年前世纪之交的诗歌,2012年由上海爱乐乐团作上海首演。虽然音乐采用12音技法创作,但在配器上洋溢着与李叔同同时代的尚处于调性思维中的勋伯格在《升华之夜》中展现的带有强烈节制的晚期浪漫主义风格。再者,12音理论和李叔同诗歌均诞生于20世纪初叶,叶小纲用12音为李叔同插上音乐的翅膀,相信也有向那个时代致敬之意。
这套艺术歌曲是整场音乐会曲目中唯一一首不以地名或物体命名的作品,洋溢着浓浓情怀,讲述着深远的中国故事。沈洋的声音青春依旧,表现力卓尔不群,只是低音还缺乏汉斯·霍特般摄人心魄的特质,这要随他年纪增长而愈加成熟,他自然会从出色的表情帝,进化成感人的叙述者。
余隆指挥下半场,乐团状态有所提升,合奏更为凝聚,反应更为敏捷。率先亮相的委约制作《敦煌》为交响组曲,此番首演的乃序曲《乐舞》。短小精悍的摇摆性旋律一开始就抓住人心,斯特拉文斯基般的节奏音型若隐若现,敦煌壁画上的飞天姿态玲珑活见,一幅王母娘娘蟠桃大会的热闹画面,极具可听性。
叶小纲作品总飘着一股“仙气”,难以界定。有时它是飞流直下的线条,有时是灵光乍现的和声,有时是此起彼伏的应答,有时是难以忘怀的旋律。当这些特性同时出现在一部作品中时,这部作品难免不成为叶小纲的扛鼎之品,那就是大轴《喜马拉雅之光》。
雖然当晚的演奏,稍许让人遗憾的是上海歌剧院合唱团的庄严感不足,小提琴声部过于紧绷,想象力和柔韧性略欠。但这些都无法妨碍音乐闪烁着智慧与人性的光华。这是一部充满奇迹的杰作,真情实感扑面而来,崇高立意岿然不动。石倚洁的人声伴随着刘坤的天籁扶摇直上九重天,竹笛与古筝的对话有来有往,经文歌的体裁遥指文艺复兴时代,一切都像海顿《创世纪》那样让人醉仙欲死。谁说现代音乐不能引爆全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