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效果的思考和探索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love5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针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基础课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目的,提出“细化分层教学,把握教材前沿,打造一体环境,实行模块考核”的系统教学改革构思,探讨了新形势下提升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分层教学 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 手段 改革
  [作者简介]上官廷华(1966- ),女,河南郑州人,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微机实验部主任,实验师,主要从事高校计算机教学和实验室管理。(河南 郑州 450045)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7-0098-02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信息化的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由此也促进了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更新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方面起到基础和引导的作用,是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计划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近年来,众多院校在基础课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着各具特色的改革和探索,但其效果并不理想,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校计算机教学体系的整体发展。全面提升基础课教学效果,已成为众多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关注并探讨的话题。
  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现状分析
  (一)分层教学欠细化
  按照教育部的规划,目前我国中小学已全面普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但由于各地教学要求不同和经济条件不均衡以及学生个体兴趣的差异,导致高校新生入校时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参差不齐。这给教师组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如果重心低移,必然使程度较好的学生受到影响,如果重心高移,教学又只能为少数尖子生服务,这会严重挫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致使差生越来越差,整体教学质量下降,因此分层教育势在必行。
  据调查,目前一部分院校已经采取了分层教学,但存在分层不细化、教学分层而教材不分层、授课方式单一等问题。通过对实施分层教学的学校教学后效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的分层教学分两个层次。学生入校时的一张试卷把近90%学生放置在了同一层次,接受着同一模式的教学,而这90%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教程中50%左右的内容掌握得比较熟练,这种粗线条的分层导致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缺乏兴趣,另外对他们的学习时间也是一种浪费。
  (二)教学内容与应用技能严重脱节
  从近年来毕业生反馈信息看,学生学了几年计算机课,到单位工作却不能应付一些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常见软硬件故障。调查多个版本的现行计算机基础教程教材,除了一般第一章讲的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外,大部分教材的重点都放在文档编辑和汉字录入等内容,对网页制作、系统维护、网站建设、互联网技术所讲述的知识所占篇幅比重较少,而这些技能恰恰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普及的计算机基本技能。另外,许多院校教材自编,属于内部消化,而部分参与编撰者缺乏前瞻性,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严重滞后。这就造成各个高校每年都向社会输送大量的计算机毕业生,而很多计算机公司却在感叹没有合适的人才可用。
  (三)教学手段不科学
  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目前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已被普及,所授内容更丰富、生动、直观,但其弊端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课堂容量比较大,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消化;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仍然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学习方式仍然是被动式接受,师生的互动效应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影响着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实现。
  (四)理论课与实践课缺乏有效衔接
  尽管计算机基础课的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在逐年增加,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仍然制约着学习效率的提高。在教学中,理论课和实验课一般是分开上的,上理论课时,多媒体教学都以教师为主体,缺乏师生的互动环境;上实验课时,虽然每个学生都配有一台计算机,但由于多数机房没有安装投影仪,常常难以看到教师的演示。另外,大班上机的模式很难使教师对学生的上机效果做到有效的监控,并且理论课和实验课时间不衔接,不能做到及时练习,及时巩固。这些因素造成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反而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脱节现象,无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建议
  (一)改革教学模式,细化分层方案
  1.细化分层。鉴于学生基础的差异,对新生的计算机基础课实施分层次教学已成为共识。实行分级教学的目的在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计划,打破原有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单一格局,实现在不同基础上的培养和训练,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和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各高校要建立分层教育机制,加快分层教育进程,在具体实施中不仅需要细化分层方案,同时教师从教材到教法上要做出创新,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积极配合。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合理安排每个环节。
  新生入校后可按文理科大模块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方面的测试,测试内容按模块出题,把每一章节视为一个模块,根据学生各模块的测试成绩划定模块免修分数线,让学生清楚自己的弱点在什么地方,然后对不予免修的学生可以分两个到三个层次的班级,重新组成合理的、基础水平相近的学生为教学班级,因材施教,为分层次教学创造客观条件。
  教师按模块顺序讲授课时,对于模块免修的学生可以不做更多的要求。计算机基础优秀而被全免的学生则可以利用时间选修学习其他课程。这个管理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也不是一个部门几个教师就能完成的事情,其管理运作中一定会出现许多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和人员去实践、去探讨、去完善。
  2.因材施教。当按层次做好分班工作后,教师应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结合学生的具体层次做到因材施教。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次设计,在原有教材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模块化编写和修订,以适应不同的大纲要求。对于没有任何基础的学生可以增加授课学时,加强内容的补充,使他们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技能,而对于有丰厚计算机功底的学生可以适当减少基础课授课课时,使他们充分利用充裕时间选修更多的其他课程;同时,相应调整学时安排,对非常普及的内容分配较少的课时简单阐述,适当补充学生感兴趣的实用知识,特别是对应用性较强的内容,紧紧把握技术前沿,加大授课课时,使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东西。
  其实,除了上述的分层教学法,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也可以在选修课方式模式下进行一些探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是计算机教育的延续,对于某些内容,教师不必全部讲解,可以讲出基本原理、内容,提出几个启发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地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二)把握学科前沿,革新教学内容
  精心安排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结构是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计算机知识更新快的特点决定了计算机基础教材内容要不断更新,要使教材能反映计算机技术的新发展,特别是对于教材中一些技术性、应用性的内容更应如此,而不要再讲一些过时的概念和实用价值不高的技术,教材必须与时俱进。
  另外,各个院校应根据各自办学层次和专业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可以组织教师参与教材建设,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追赶那些已经在社会经济各层面得到广泛应用,或者很有潜力、即将在社会各层面得到广泛应用的新的信息技术。只有这样,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才能适应这个领域的飞速发展。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尊重统一教材基本精神和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引进、补充新的教学内容,使自己处于计算机学科应用的前沿,把封闭的教材变为开放的教材,把社会实际技术应用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改进教学手段,打造教学一体环境
  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服从于教学内容,要着眼于人才培养。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更适应精讲多练。将学和练结合起来的模式是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在计算机机房安装投影仪,教师讲解和演示的同时,学生可以马上进行操作,印象会更深刻,学习效率会更高。当然,采取这种模式的前提必须在现有的机房安装投影仪,同时机房在规划规模时要考虑自然班级的人数;另外把所有的计算机基础课都搬进机房上,这是一项复杂并且需要大投入的过程。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统一规划,科学安排,全力打造教学一体化的基础课教学环境,从硬件条件上创造条件改进教学环境。
  另外,任务驱动式教学手段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该推广使用,对于一些应用性、综合性的模块,要精讲多练,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思考、体会与实践,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编辑一篇文章、安装一个软件、设计一个网页,很直观地来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果。
  (四)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等。全天开放实验室是提高计算机基础课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开放实验环境,学生可以在教师有限的授课时间外,通过在实验室进行验证和应用,达到知识的消化和巩固,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可以节省教师的精力进行其他专业课的教授。
  (五)更新考试方式,科学评定教学效果
  分层次教学考核方式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为了保证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达到公平公正的原则,期末全部学生统一命题,采取笔试加机试的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判,并且机试方式可以分解为一个个模块,教师利用分散时间根据学生申请不定期地进行跟机测试,并按模块给出成绩,期末给出最后的综合成绩。这种方式会有效地避免学生作业上机抄袭,从而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也能有全面的考查。对于达不到模块要求的学生必须重修该模块,以保证后续课程的顺利开设。这种公平的考试既可以督促高层次的学生做好知识巩固,又可以对中低层次的学生有一个科学的评价。
  四、结束语
  高校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要求学校在开设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根据各自的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将改革的落脚点放在提高教学效果上,而不是片面追求形式上的一致和花样的翻新,要引导教师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中开展更加扎实与深入的工作,从而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仲苏玉.浅谈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改革[J].中外教学研究,2009(5).
  [2]黄正杰,王秀友.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模式的探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 (4).
  [3]蒋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思路与方法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18).
  [4]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4[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王贤勇.高校计算机教学的创新与发展[J].时代文学,2008(6).
  [6]王贺明.大学计算机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7]沈湘芸,钱瑛,李其芳.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之我见[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21).
  [8]方向.因材施教──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势在必行[J].计算机教育,2004(5).
其他文献
本文作者对档案管理工作中常见问题进行了探讨,针对不同情况下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应对措施。
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开发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用的空冷透平发电机的结构特点;同时也介绍了ABB公司开发的空冷机的特点.指出了这种发电机与国外的主要差别,以及今后的改进措
音乐艺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科学技术通过劳动者的智慧在不断地发展进步,这完全不同的两门学科却存在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欧洲的三次科技革命给音乐带来
期刊
对高温过热器出口段加装壁温测量在线检测系统和烟气温度的测点,确定锅炉在启动、220MW、300MW及运行工况改变时过热器出口管壁温度的变化情况,通过试验和分析计算,找出过热
[摘要]文章将价值分析方法引入了高职院校实践基地的建设过程,构建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功能系统图,特别是利用价值分析中的功能定义、功能整理、功能评价等方法,确定了高职院校实践基地应该具备的各种功能、各功能在整个体系中的权重,以及在建设中应赋予的相应成本。  [关键词]价值分析 实践教学基地 功能系统图 功能系数 成本系数 功能分析  [作者简介]王世波(1973- ),男,安徽五河人,浙江经济职业
该文针对六盘水无烟煤中添加石灰石的钙基脱硫试样的结渣特性、加热过程中矿物质行为,利用电子探针对加热过程中不同钙硫比的钙基脱硫灰样的矿物质行为进行研究.分析表明,随
管道支吊架的状态变化影响管道系统的安全运行,介绍管道支吊架检查与维修调整一般工作流程、检查依据、重点检查内容、检查时间,并通过近年来江苏射阳港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12
到2004年底,全国约有20GW装机的烟气脱硫设施投运或建成,约30GW装机的烟气脱硫设施正在施工,预计10年内约有300GW装机的烟气脱硫设施投运和建设。在火电厂烟气脱硫快速发展的同
工学结合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基本模式,但这一培养模式的推行遇到了“叫好不叫座”的困境。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证明,构建开放的、以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