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图书正在稳健积极地“走出去”,中国出版业与国际出版业的交流与合作呈现出积极、务实、活跃的态势。我们已经看到了这几年的努力所带来的丰硕成果。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走出去”的推广之路还不是很顺畅,还有许多坎坷,还有不少不尽如人意之处。
我这一辈子好像都是和“书”有缘,以“书”为伍。中学毕业即教书,教书5年后赶上1977年恢复高考又去读书:大学毕业后到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专门负责从国外采购图书:1990年代,转战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负责国际招商工作,初步接触了“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相关工作:2001年,我赴中图公司驻英国代表处任副代表主持工作,亲临前线,从英国直接采购国内单位需要的各类国书、报纸和期刊。
2006年7月回国,恰逢“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程启动,我又幸运地被委派到工作小组办公室工作,担负起中国图书对外推广的重任。我的工作由将国外图书引进到中国转变为要把中国的图书向国外推广,这一光荣的“重任”赋予了我一种“使命感”,而这一角色的转换也了却了我多年来的一个“心愿”,即让中国的图书“走向世界”。
让世界了解中国,
从“书”做起
在英国工作的几年里,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尽可能多地为国内订户采购海外图书。经过努力,许多很难订到的图书,我都能干方百计地寻找到货源,满足订户的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我们每年在英国的书报刊采购额高达几百万英镑,订购了英国出版的那么多书刊报,可英国却没有一家专门销售中国大陆书报刊的书店,这也有点太不可思议了,心里着实不平衡啊。什么时候也能让英国购买中国的图书也能达到几百万英镑呢?后来,我就有意对英国的中国图书市场情况做了些调研。要说需求。也不是没有。很多在英国的华人华侨抱怨拢不到买中国大陆书籍的地方。很多人回国探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买书往英国背。他们讲,书很沉,要占托运行李分量,但又没办法。
伦敦的唐人街上有家光华书店,书店创始人邓家祥先生出生于香港望族,18岁到英国打工,1971年光华书店在伦敦开业。办光华书店之前,他曾利用工余时间在海德公园摆摊卖中国书刊。当时国内正闹“文革”,邓家祥发现英国人买的最多的书是《毛主席语录》,每天他都能卖出去上千本,最多时竟卖过6000本。英文版“小红书”畅销,法、德、俄、西班牙文的版本也好卖。于是他便荫发创办中文书店的念头,开始与国内出版机构联系货源,在唐人街开设了华文书店,专门销售港澳台地区以及大陆出版社出版的一些图书,但因品种和渠道问题,书店经营并不是很景气。
英国是一个读书风气很浓厚的国家,人均购书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英国伦敦查林十字街(Channg Cross)就是著名的书店一条街,整条街开设着形式各异的书店,现代的,古典的,传统的,专业的。此外,主流书店如WH SMITH或WATERSTONE’S等在英国也随处可见。让人遗憾的是,在这些书店的书架上有关中国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图书或是专门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国书难得一见。
2005年,有件事使我受到很大的震动。当时,英国有位名叫张戎(JungChang)的作家和她的丈夫乔恩·哈里迪(Jon Halliday)推出新作《毛泽东:不为人知的故事》(Mao:the UnknownStory),三天内八万册精装本销售一空,并跃居亚马逊网非小说类排名榜榜首,成为英国畅销书第一名。张戎还写过一本名为《鸿:三个中国女人的故事》的书,据说也同样成为英国出版史上非文学类最畅销的书。看到在英国出版的有关中国主题的图书这么畅销,我有一种莫名的感觉,一方面感受到了世界对了解中国的渴望和关注,另一方面又因这些歪曲解读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垃圾被推崇而倍感悲哀。这正如一位国大学教授所说:张戎的这本书对当代中国研究是一大祸害。世界渴望了解中国,从“书”来了解是一个主要的途径,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以曲解历史的书籍先入为主地向世界说明中国和中国历史,那让人家了解到就是被扭曲的中国历史啊。
由此,我深感中国图书“走出去”已迫在眉睫,这既是我希望能在英国建一家咱们自己的书店,将介绍中国的好书推介到国外的初衷,也是我为实现这个愿望一直努力工作的动力所在。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特别幸运的人,只要“心想”,就能“事成”。2006年7月,从回到国内的第二天,我就走马上任担任“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这个使命使我更进一步地直接参与了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进步的、现代的中国“推广计划”,从而使我走上了让中国图书和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推广之路”。
让世界了解中国,
从“我”做起
弹指一挥间,回国快5年了,在近5年的“推广计划”工作的历练中,我一直努力的工作来促成实现中国图书“走出去”的梦想。在国务院新闻办和新闻出版总署直接领导下,在成员单位的配合和努力下,中国图书“走出去”取得一定的成效,硕果累累。
●“中国之窗”开辟了非洲人民了解中国、阅读中国的窗口
2006年,随中国出版代表团第一次--参加第一届南非开普敦书展开始,我就一直琢磨如何将中国的图书介绍到南非。在短短四天的书展,让南非乃至非洲T子认识和接受中国图书还有一定困难。如何让中国图书在南非有一席之地,国务院新闻办的“中国之窗“项目启发了我。“中国之窗”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联合国家图书馆启动的赠书计划,该计划的主要任务是每年遴选研究与介绍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科技的精品图书赠送给国外知名图书馆,并在有条件的图书馆设立“中国之窗”赠书专室或专架。如果在南非建立个点,让“中国之窗”项目落地,不就可以解决让中国图书长期展示的难题吗?为此,在有关领导的支持下,受“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委托,由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南非比勒陀尼亚大学戈登商学院及南非一中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三方经过友好协商,本着相互信任、合作共赢的目的,在中南两国建交10周年之际,于2008年6月14日签署了协议,在南非共建“中国之窗”,即通过向南非比勒陀尼亚大学戈登商学院赠送一定数量的中国图书,开辟一个介绍中国图书和宣传中国文化长期展示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促进与发展中国与南非未来的图书贸易和版权贸易,并为中南两国出版界的相互了解与交流搭建一个平台。按照协议,戈登商学院每年需要向公众举办中国图书公众开放日。2009年2月,借助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戈登商学院举行了隆重的“中国之窗”开放日剪彩仪式。中国驻南非大使钟建华先生、戈登商学院院长尼克先生以及中国驻约翰内斯堡总领事等贵宾出席了剪彩仪式 并为“中国之窗”落成剪彩。南非当地各大企业代表、媒体代表以及华人华侨、学生等700多人参加了当天的活动。活动当天,戈登商学院上下装点一新,大红灯笼、中国结高高悬挂;到处洋溢着浓浓的中国文化气息。600多册中国图书摆在学院信息中心最醒目的地方供大家阅读。与此同时,中国书画展、中国书法及篆刻展、中国武术太极表演、中国旅游介绍、舞狮表演也在现场进行了展示和表演。配合开放日,学院里的所有餐厅也都改西餐为中餐,销售中国食品及介绍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据了解,“中国之窗”在戈登商学院的建立,在南非各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一些政界和企业高层希望了解中国的愿望日益高涨。戈登商学院为此已经举办了两期高级经理人了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学习班,并专门开设了中文及中国文化课程,以满足南非各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需求。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之窗”在南非的建立所产生的成效,那就是中国图书正逐步为南非读者所接受。
●在伦敦开办新华书店,圆了我的梦
在英国工作多年,我一直有个梦想,就是什么时候能在英国伦敦开办一家咱们中国大陆自己的书店,经营我们中国大陆出版的图书。200g年10月20日,欧洲首家新华书店在英国伦敦正式开业,开启了一扇让英国读者了解中国的窗口。我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这一梦想的实现,我感到十分的欣慰。
伦敦新华书店是欧洲第一家使用新华书店品牌经营大陆图书的书店,主要销售中国大陆出版的中文图书、中文杂志,“中国主题”的英文图书,各类电子音像制品,以及文房四宝、棋类、字画等文化用品。
在此,我十分感谢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总经理吴江江先生对我的理解和支持,在开办书店上,要人给人,要资金给资金,一路绿灯,在短短几个月,书店建成开业,圆我了在英国开一家中国书店的梦。在开业仪式上,吴江江总经理说到:“新华书店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优秀品牌。此次在伦敦设立新华书店,旨在让英国读者阅读更多的中国图书,更加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
●资助翻译中国图书成效显著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实施近五年来,大大地拉动了中国图书的实物出口和版权输出额,并逐渐获得了国内外出版界的认可和好评。翻译资助是~种投入少、效果好的对外推广模式,对将世界出版人的视角转向中国图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截止到2009年底,“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已同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越南、巴西等46个国家的246家出版社签订了资助出版协议,资助出版1350种(1910册)图书,涉及26个文版。翻译资助的提供同样带动了出版社版权输出的积极性。“推广计划”工作小组成员单位(32家)自2006年工作小组成立至今(截止到2009年底)版权输出数字已达6089项(不合港澳台输出)。
让世界了解中国。任重道远
中国图书正在稳健积极地“走出去”,中国出版业与国际出版业的交流与合作呈现出积极、务实、活跃的态势。我们已经看到了这几年的努力所带来的丰硕成果。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走出去”的推广之路还不是很顺畅,还有许多坎坷,还有不少不尽如人意之处。在此,我想结合个人感悟提两点建议:
1 图书版权交易的成功,“功课”一定要做足
最近我结识了台湾版权代理谭光磊先生,他正在主推中国一些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几次往来交流,给我感触很深。我觉得他每次参加国际书展时,“备课”下了很大功夫。他把要推荐的图书首先自己要读懂吃透。并用英文制作可读性很强的“国书介绍”,图书介绍我看了,让人一目了然,有作家本人的介绍,有作品的封面,有作品的内容简介,还有作品的部分章节翻译及作家还有什么其他作品、获得过4-1-~奖项等。我想如果我是购权的版权人,我肯定会选择他推荐的图书,因为看他提供的素材,可以便捷地了解作品的大概,从而决定是否购买该作品的版权。机会从来是给“有备”之人预备的,这也是谭先生成功所在。最近他所推的艾米小说《山楂树之恋》的版权已成功签了10个国家和10个文版的版权。我觉得版权同行们不妨借鉴谭先生的做法,在向外“推”—部你认为不错的作品时,一定要下些功夫,将自己认为的“不错”一面用优美的语言,详实的资料,图文并茂地展现在你的推销对象面前,可以更好地吸引买家的眼球。
2 翻译质量是决定“走出去”的先决条件
翻译一部作品,不单单是将作品逐字逐句翻译出来就行,从语法规则上看,可能没什么问题,但有时就是让人看不懂,缺乏“味道”,这也是当前中国图书的翻译一大难题,在国外,著名的出版机构对译者很挑剔,译者的母语必须是出版机构所在国际的语言。尤其是文学作品,对于翻译的水平要求更高,不光要翻译出作品的内容,同时还要翻译出作家赋予在作品中自韵味和内涵。这也是我们国家文学作品“走出去”不易的原因所在。张洁的《无字》意大利文版第一部(精装版)一出版就销售了19000册,现在第二部也很快就要出版,之所以能卖得好,据张洁老师讲,是因为意大利SALANl PUBUSHERS找了两位非常棒的翻译,一位是将中文翻译成意大利文,另一位负责将翻译成意大利文的文字进行润色,使之成为一部非常完美的受到意大利读者欢迎的文学作品。中国青年出版社伦敦分社出版输出的大部分图书都在文字翻译上下了很大功夫,《中国园林》在翻译成英文后,叉专门花重金请了英国的园艺专家将译文重新润色,使之成为不可多得的语言精美、图文并茂的精品。《中国现代艺术》请的是专长现代艺术的叉懂中文的美国人翻译的。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图书才能够以惊人的速度“走向”海外的主流发行渠道。
随着“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的不断深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越来越被世界所关注,这本身就给中国图书“走出去”提供了有利时机。我希望用我的热情和赋予我的使命,让更多中国图书“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理解中国文化,理解一个真正的中国,让中国图书“走的更好”继续做出我的努力。
(作者单位:“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办公室)
我这一辈子好像都是和“书”有缘,以“书”为伍。中学毕业即教书,教书5年后赶上1977年恢复高考又去读书:大学毕业后到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专门负责从国外采购图书:1990年代,转战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负责国际招商工作,初步接触了“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相关工作:2001年,我赴中图公司驻英国代表处任副代表主持工作,亲临前线,从英国直接采购国内单位需要的各类国书、报纸和期刊。
2006年7月回国,恰逢“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程启动,我又幸运地被委派到工作小组办公室工作,担负起中国图书对外推广的重任。我的工作由将国外图书引进到中国转变为要把中国的图书向国外推广,这一光荣的“重任”赋予了我一种“使命感”,而这一角色的转换也了却了我多年来的一个“心愿”,即让中国的图书“走向世界”。
让世界了解中国,
从“书”做起
在英国工作的几年里,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尽可能多地为国内订户采购海外图书。经过努力,许多很难订到的图书,我都能干方百计地寻找到货源,满足订户的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我们每年在英国的书报刊采购额高达几百万英镑,订购了英国出版的那么多书刊报,可英国却没有一家专门销售中国大陆书报刊的书店,这也有点太不可思议了,心里着实不平衡啊。什么时候也能让英国购买中国的图书也能达到几百万英镑呢?后来,我就有意对英国的中国图书市场情况做了些调研。要说需求。也不是没有。很多在英国的华人华侨抱怨拢不到买中国大陆书籍的地方。很多人回国探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买书往英国背。他们讲,书很沉,要占托运行李分量,但又没办法。
伦敦的唐人街上有家光华书店,书店创始人邓家祥先生出生于香港望族,18岁到英国打工,1971年光华书店在伦敦开业。办光华书店之前,他曾利用工余时间在海德公园摆摊卖中国书刊。当时国内正闹“文革”,邓家祥发现英国人买的最多的书是《毛主席语录》,每天他都能卖出去上千本,最多时竟卖过6000本。英文版“小红书”畅销,法、德、俄、西班牙文的版本也好卖。于是他便荫发创办中文书店的念头,开始与国内出版机构联系货源,在唐人街开设了华文书店,专门销售港澳台地区以及大陆出版社出版的一些图书,但因品种和渠道问题,书店经营并不是很景气。
英国是一个读书风气很浓厚的国家,人均购书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英国伦敦查林十字街(Channg Cross)就是著名的书店一条街,整条街开设着形式各异的书店,现代的,古典的,传统的,专业的。此外,主流书店如WH SMITH或WATERSTONE’S等在英国也随处可见。让人遗憾的是,在这些书店的书架上有关中国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图书或是专门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国书难得一见。
2005年,有件事使我受到很大的震动。当时,英国有位名叫张戎(JungChang)的作家和她的丈夫乔恩·哈里迪(Jon Halliday)推出新作《毛泽东:不为人知的故事》(Mao:the UnknownStory),三天内八万册精装本销售一空,并跃居亚马逊网非小说类排名榜榜首,成为英国畅销书第一名。张戎还写过一本名为《鸿:三个中国女人的故事》的书,据说也同样成为英国出版史上非文学类最畅销的书。看到在英国出版的有关中国主题的图书这么畅销,我有一种莫名的感觉,一方面感受到了世界对了解中国的渴望和关注,另一方面又因这些歪曲解读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垃圾被推崇而倍感悲哀。这正如一位国大学教授所说:张戎的这本书对当代中国研究是一大祸害。世界渴望了解中国,从“书”来了解是一个主要的途径,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以曲解历史的书籍先入为主地向世界说明中国和中国历史,那让人家了解到就是被扭曲的中国历史啊。
由此,我深感中国图书“走出去”已迫在眉睫,这既是我希望能在英国建一家咱们自己的书店,将介绍中国的好书推介到国外的初衷,也是我为实现这个愿望一直努力工作的动力所在。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特别幸运的人,只要“心想”,就能“事成”。2006年7月,从回到国内的第二天,我就走马上任担任“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这个使命使我更进一步地直接参与了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进步的、现代的中国“推广计划”,从而使我走上了让中国图书和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推广之路”。
让世界了解中国,
从“我”做起
弹指一挥间,回国快5年了,在近5年的“推广计划”工作的历练中,我一直努力的工作来促成实现中国图书“走出去”的梦想。在国务院新闻办和新闻出版总署直接领导下,在成员单位的配合和努力下,中国图书“走出去”取得一定的成效,硕果累累。
●“中国之窗”开辟了非洲人民了解中国、阅读中国的窗口
2006年,随中国出版代表团第一次--参加第一届南非开普敦书展开始,我就一直琢磨如何将中国的图书介绍到南非。在短短四天的书展,让南非乃至非洲T子认识和接受中国图书还有一定困难。如何让中国图书在南非有一席之地,国务院新闻办的“中国之窗“项目启发了我。“中国之窗”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联合国家图书馆启动的赠书计划,该计划的主要任务是每年遴选研究与介绍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科技的精品图书赠送给国外知名图书馆,并在有条件的图书馆设立“中国之窗”赠书专室或专架。如果在南非建立个点,让“中国之窗”项目落地,不就可以解决让中国图书长期展示的难题吗?为此,在有关领导的支持下,受“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委托,由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南非比勒陀尼亚大学戈登商学院及南非一中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三方经过友好协商,本着相互信任、合作共赢的目的,在中南两国建交10周年之际,于2008年6月14日签署了协议,在南非共建“中国之窗”,即通过向南非比勒陀尼亚大学戈登商学院赠送一定数量的中国图书,开辟一个介绍中国图书和宣传中国文化长期展示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促进与发展中国与南非未来的图书贸易和版权贸易,并为中南两国出版界的相互了解与交流搭建一个平台。按照协议,戈登商学院每年需要向公众举办中国图书公众开放日。2009年2月,借助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戈登商学院举行了隆重的“中国之窗”开放日剪彩仪式。中国驻南非大使钟建华先生、戈登商学院院长尼克先生以及中国驻约翰内斯堡总领事等贵宾出席了剪彩仪式 并为“中国之窗”落成剪彩。南非当地各大企业代表、媒体代表以及华人华侨、学生等700多人参加了当天的活动。活动当天,戈登商学院上下装点一新,大红灯笼、中国结高高悬挂;到处洋溢着浓浓的中国文化气息。600多册中国图书摆在学院信息中心最醒目的地方供大家阅读。与此同时,中国书画展、中国书法及篆刻展、中国武术太极表演、中国旅游介绍、舞狮表演也在现场进行了展示和表演。配合开放日,学院里的所有餐厅也都改西餐为中餐,销售中国食品及介绍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据了解,“中国之窗”在戈登商学院的建立,在南非各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一些政界和企业高层希望了解中国的愿望日益高涨。戈登商学院为此已经举办了两期高级经理人了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学习班,并专门开设了中文及中国文化课程,以满足南非各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需求。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之窗”在南非的建立所产生的成效,那就是中国图书正逐步为南非读者所接受。
●在伦敦开办新华书店,圆了我的梦
在英国工作多年,我一直有个梦想,就是什么时候能在英国伦敦开办一家咱们中国大陆自己的书店,经营我们中国大陆出版的图书。200g年10月20日,欧洲首家新华书店在英国伦敦正式开业,开启了一扇让英国读者了解中国的窗口。我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这一梦想的实现,我感到十分的欣慰。
伦敦新华书店是欧洲第一家使用新华书店品牌经营大陆图书的书店,主要销售中国大陆出版的中文图书、中文杂志,“中国主题”的英文图书,各类电子音像制品,以及文房四宝、棋类、字画等文化用品。
在此,我十分感谢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总经理吴江江先生对我的理解和支持,在开办书店上,要人给人,要资金给资金,一路绿灯,在短短几个月,书店建成开业,圆我了在英国开一家中国书店的梦。在开业仪式上,吴江江总经理说到:“新华书店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优秀品牌。此次在伦敦设立新华书店,旨在让英国读者阅读更多的中国图书,更加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
●资助翻译中国图书成效显著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实施近五年来,大大地拉动了中国图书的实物出口和版权输出额,并逐渐获得了国内外出版界的认可和好评。翻译资助是~种投入少、效果好的对外推广模式,对将世界出版人的视角转向中国图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截止到2009年底,“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已同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越南、巴西等46个国家的246家出版社签订了资助出版协议,资助出版1350种(1910册)图书,涉及26个文版。翻译资助的提供同样带动了出版社版权输出的积极性。“推广计划”工作小组成员单位(32家)自2006年工作小组成立至今(截止到2009年底)版权输出数字已达6089项(不合港澳台输出)。
让世界了解中国。任重道远
中国图书正在稳健积极地“走出去”,中国出版业与国际出版业的交流与合作呈现出积极、务实、活跃的态势。我们已经看到了这几年的努力所带来的丰硕成果。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走出去”的推广之路还不是很顺畅,还有许多坎坷,还有不少不尽如人意之处。在此,我想结合个人感悟提两点建议:
1 图书版权交易的成功,“功课”一定要做足
最近我结识了台湾版权代理谭光磊先生,他正在主推中国一些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几次往来交流,给我感触很深。我觉得他每次参加国际书展时,“备课”下了很大功夫。他把要推荐的图书首先自己要读懂吃透。并用英文制作可读性很强的“国书介绍”,图书介绍我看了,让人一目了然,有作家本人的介绍,有作品的封面,有作品的内容简介,还有作品的部分章节翻译及作家还有什么其他作品、获得过4-1-~奖项等。我想如果我是购权的版权人,我肯定会选择他推荐的图书,因为看他提供的素材,可以便捷地了解作品的大概,从而决定是否购买该作品的版权。机会从来是给“有备”之人预备的,这也是谭先生成功所在。最近他所推的艾米小说《山楂树之恋》的版权已成功签了10个国家和10个文版的版权。我觉得版权同行们不妨借鉴谭先生的做法,在向外“推”—部你认为不错的作品时,一定要下些功夫,将自己认为的“不错”一面用优美的语言,详实的资料,图文并茂地展现在你的推销对象面前,可以更好地吸引买家的眼球。
2 翻译质量是决定“走出去”的先决条件
翻译一部作品,不单单是将作品逐字逐句翻译出来就行,从语法规则上看,可能没什么问题,但有时就是让人看不懂,缺乏“味道”,这也是当前中国图书的翻译一大难题,在国外,著名的出版机构对译者很挑剔,译者的母语必须是出版机构所在国际的语言。尤其是文学作品,对于翻译的水平要求更高,不光要翻译出作品的内容,同时还要翻译出作家赋予在作品中自韵味和内涵。这也是我们国家文学作品“走出去”不易的原因所在。张洁的《无字》意大利文版第一部(精装版)一出版就销售了19000册,现在第二部也很快就要出版,之所以能卖得好,据张洁老师讲,是因为意大利SALANl PUBUSHERS找了两位非常棒的翻译,一位是将中文翻译成意大利文,另一位负责将翻译成意大利文的文字进行润色,使之成为一部非常完美的受到意大利读者欢迎的文学作品。中国青年出版社伦敦分社出版输出的大部分图书都在文字翻译上下了很大功夫,《中国园林》在翻译成英文后,叉专门花重金请了英国的园艺专家将译文重新润色,使之成为不可多得的语言精美、图文并茂的精品。《中国现代艺术》请的是专长现代艺术的叉懂中文的美国人翻译的。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图书才能够以惊人的速度“走向”海外的主流发行渠道。
随着“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的不断深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越来越被世界所关注,这本身就给中国图书“走出去”提供了有利时机。我希望用我的热情和赋予我的使命,让更多中国图书“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理解中国文化,理解一个真正的中国,让中国图书“走的更好”继续做出我的努力。
(作者单位:“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