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事中寻找藏身的地方

来源 :滇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oking8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在我着手去写每个故事之前,其实已经有许多人物暗藏在我的脑海里了,他们的脸上闪烁着昏黄的亮光,时刻准备着对我讲述各自生命中或快乐或忧伤的精彩故事。与其说是我写出了他们,倒不如说是这些形象逼真的人物在与我进行对话时,重新创造了他们自己。这便是记忆的力量。借助过往那些鬼魅的记忆,我试图用这些轻盈的故事去捕捉历史的瞬间,去重新审视那些早已坍塌掉的废墟,通过虚构与记忆的还原,我们是否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过往?人们处于精神困顿的时刻,会情不自禁地陷入遥远的记忆,这个过程里应该含有尴尬、快乐、茫然等复杂的意味。记忆本身就有这种特质。但记忆完全准确么?记忆在重新发酵的过程中,势必会出现某些偏差和偶然,但若要达到我上面所说的那个目的,我始终坚信我的记忆。在写作我的故事的时候,我内心感到无比的快乐和安宁,仿佛这些年的光阴并未曾改变过什么,以往的故事依旧被大雪封存在那个神秘的午后,以往的人们依旧无法摆脱面目冷酷的历史,他们依旧站在那条笔直的柏油马路上,叹息着,挣扎着。多年以后,现实的面庞开始变得模糊起来,很多人早已沦为小镇里的孤魂野鬼,他们反反复复地游荡在夏日的街道里,他们的灵魂则重新投胎在荒野中间,有的长成花,有的长成树,有的变为狐狸。这意味着记忆尽管会随着肉身一同死亡,但永远不会消逝,这更意味着小镇里的任何事物的背面,都暗藏着许许多多的故事。于是,我选择了我成长中的一个阶段,重新去拾取这些故事,并竭尽我的能力去赋予它们更多的使命。
  二
  我是一个容易胡思乱想的人,大概许多写小说的人都是这个样子吧。或许是独处太久的缘故。童年时代,我性格顽劣,经常惹事打架,但身体太过瘦弱,总被人揍得鼻青脸肿。独处自然就成为我生活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时坐在树杈上,有时骑在墙垣上,有时又一个人躺在辽阔的沟坡里,静静地观察天边的白云和正在展翅翱翔的乌鸦。那种感觉,如同身处于一片漆黑的阴影当中。前段时间,偶然读到台湾小说家袁哲生的短篇小说《寂寞的游戏》时,心中无比激动,但也生出几分的嫉妒之意。袁哲生在这篇小说中写出了我一直在尋找的神秘体验,他写道:“我想,人天生就喜欢躲藏,渴望消失,这是一点都不奇怪的事;何况,在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之前,我们不就是躲得好好的,好到连我们自己都想不起来曾经藏身何处?”难以置信在远隔十万八千里以外,我竟会同一位不同年代的小说家产生非常相似的生命感受。或许袁哲生一生都在躲藏,然后他真的可以逃出现实的牢笼吗?真的可以找到一处隐秘而又未曾被人踏足过的地方吗?或许有,但穷尽我们毕生的光阴和财富,我们能够顺利抵达吗?恐怕这正是令他感到抑郁的原因吧。这几年,我一直都希望能在小说中重新建立起新的游戏规则,好让我能够在童年的背影下面,重新找到那处永远也不会被
  伙伴们发现的地方。小时候,总以为长大了才可以拥有很多可以藏身的地方,长大后,才发现这个世界大到让你无处可以藏身,唯一可以藏身的地方,就是在童年的游戏里。好在我比人们能够幸运点,有点编故事的能力,还可以在故事中为自己编织一块幽静空灵的地方,然而,我会不会很快又被人们发现了呢?
  三
  有朝一日,我希望我虚构的故事能够被风吹到遥远的地方,然后被埋在黑色的石头下面,常年被风吹日晒,直到化作泥土。我希望它们能够忘掉昨日痛苦的记忆,然后藏在那宽阔的河床下面,永远保持沉默。我也希望它们永远不要再回头。在那遥远的地方,有羊群、老鹰、狐狸、野兔伴着它们,有高山、草地、森林、沙漠守着它们。它们永远也不会感到寂寞。此刻,在这偏僻的北方小镇,我将这两篇故事献给所有感到孤寂的人们。在人们无依无靠的时候,但愿它们能够化作一束阳光,照亮人们冷漠已久的心灵。但我更希望另外的那个我首先能够聆听到我的故事。我对他想说的话,都写在了我的故事里。
  《摄影家》与《遥远的碎片》是我今年新写的短篇小说,也是在我对短篇小说的理解发生变化之后,尝试写出的东西。从大学二年级到现在,我一直在学写短篇小说。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其间伴随着种种变化,无论是对小说的理解,还是对小说写法的突破,都曾经历过颠覆性的变化。变化是潜移默化的。从来就没有永恒的感知力。它永远在变化,尤其是对小说而言。变化会让作家的洞察力更为成熟。和去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我从未见过麻雀》相比较,这两个短篇小说更内在,更幽暗隐秘,更贴近我的内心。
  在今天,传统的现实主义仍然称霸着中国文学,但我想现实主义不能仅仅停留在关注人的生存上。生存,多么空泛的一个词,我们应该更细微一些,能够让自己的触角进入人物的体内,发掘那些永远流淌在暗处的水。也许在那个层面上,我们对于美的感知,会比之前更为深刻,对于自由的渴望也会更加强烈。那个时候,我们对于神灵,对于一切精神领域的事物,渴望的目光将会比任何一个时候都要贪婪。向内挺进,文学的语言就会滋生出强大的魔力。
  短篇小说更接近于梦境和念头,更接近于事物的本质,更能表达纯粹的生存状态,甚至生命状态。在今天,我越来越觉得短篇小说对于人的精神拓宽的重要性,这并非仅仅是短篇小说无法藏拙的原因,而是短篇小说的背后牵扯了太多现实的虚实问题。我以为好的短篇小说,自身就有种趋于真实的姿态。我说的真实乃人性上的真实,是人在大时代下面的狭小空间里瑟瑟发抖的心灵,它是心里带伤的孤狼,它只会在月亮高悬、天地昏昏的时刻嗷叫一声。虚构能听见这叫声,短篇小说也能听得见,听不见的是沉默的现实。
  四
  结合自己近期的一些小说实践来谈谈我的小说观点。
  先说小说的情感问题。去年以来,我对小说中单一的情感越发警惕起来,这并非说明我在小说中不再需要情感,只是我突然觉得诸如感动等这样的词眼,容易蒙蔽人的视觉,掩盖事实的真相,从而产生一种虚伪的真实。从今后起,我会对这种东西时刻保持警惕与怀疑,不论我的判断是否存在失误。
  伟大的小说应该充满多种可能性,情感是复杂的(非通常所言的饱满),理解上或许会产生多义性。也就是说,小说中塑造出来的人物,已经不再是那种行为与情感单一的人了,而是一个真人。他发笑时,也会愤怒;他孤独时,也会快乐;他梦游时,也会痛苦;他狡诈时,也有心软的时候。我只列举了人的部分情感。
  说了这么些话,好像还未提到点上。我目前的小说观,简单概括起来,就是能够以独特的嗅觉、声调与感觉,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变迁。这里面,有三个关键字词:我,独特,人。目前,我在具体实践中,几乎一直在解析这三个词。
  写出好小说,对每位小说家来说,都不是轻松事,它对语言、独特性、流畅度、新发现等方面的要求高出常人所想,更何况灵感的突降等因素。换句话讲,好小说的诞生,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这三者具体指什么?每位小说家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之所以将语言放在首位,是因为在我看来,语言是小说的起点,更是小说的终点。
  另外我还想说一点,即小说与时代的关系。我以为好的小说,应该是与时代保持一定距离的,你也可以不这么做,除非你把小说与时代的关系处理得十分巧妙,否则极有可能附属于时代,很难从其中超脱出来,更别说对现实的阐释了。
其他文献
卷起沾满泥巴的裤脚  爬到坡顶  有云就看云  懒得看就躺下来  抽烟,细数过往的人  山那边一定有海  远方和爱人的床  人群冷漠就牵马饮水  或者摘花椒  種下不足一亩的豆子  安心做一个纯粹的农夫  忧伤从毛牛坪经过  我遇见赶马车的人  却没能遇见你  我的地点太远  你追寻不到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心事  每个人是每个人的过客  我们各自占据着忧伤  那么多年过去了  我们都没有安慰好自己
期刊
海退潮  沙滩上无数脚印重叠  坑洼着记忆 巷道  连着巷道 游进岛心  细沙一直舔着脚趾  白皮肤挨着黑皮肤  夜色暧昧 灯火诡异  接踵而至的肩  空气里浓浓的荷尔蒙  我把足迹  丢在那里  梦的丛林郁郁葱葱  酒吧里一个混血女  在打击乐伴奏下翻唱  蹩脚的《月亮代表我的心》  拖曳伞  我看见了风 它蓝色透明 像海  我看见了风 红色 它是我们头顶上的伞  我是一种物质
期刊
冷雨敲窗,一壶普洱  芬芳的气息,陪我禅定  雨点般的思绪纷纷坠地  时光手指弹奏忧伤之曲  内心万壑千川带着决绝的勇气  折翅之梦想四处碰壁  眼镜,本子,笔,散落一地  诗的血脉依然贲张  何惧流尽最后一滴  孤独无援,煎熬着残酷隐忍的坚强  想让一切尽早结束  并且祈祷 最终的胜利  悸动  山的背面 暮色已四合  少女抬着头望天  她的脚下  覆盖着比暮色更浓的树叶  海的这边 远方
期刊
哪一年我记不清了,反正是 90年代初的一个梅雨天的晚上,身上黏糊糊的,我和老婆池立温存了一次。我们结婚快 5年了,一直没孩子,池立有不孕症,双侧输卵管不通,所以我们很少有欲望,我一门心思考托福准备出国,她也支持我,在生孩子问题上我一直安慰她。我点燃了一根烟,我说下次再也不考了。她背过身,嘟囔了一句,随你。  我焦虑地叹口气。半年前马林去纽约撇下我大学同学盛晶,临走时他找我,有些沮丧地挠头,盛晶怀孕
期刊
我留到最后的那个身份是属于大地的  不需要称谓,繁杂如帝王蝶的斑纹  那从无所畏惧的火焰中重新聚拢而来的  事物,我因它们而得以填充  一个生命委身于另一个生命这意味着  我将重生,那奔跑于旷野的犀牛  也是这副模样,长长的人类的猎枪  正瞄准它们的头颅,就像无数颗子弹  就要穿越时代的心脏  我在那样的时刻才祈求神明给予恩赐  赋予原本平等的万物以最初的安宁  给河流以天空的岸,给天空以  人世
期刊
我们需要:  一堵黄土墙,盖着零散的松枝  几棵干净利落的大梨树核桃树  温暖的阳光,一堆荞麦杆  我们需要:  就此,席地而坐  簡单利落地说话  懒得说话就直接自己睡大觉  不必觉得辜负了又一个春光明媚  雪花是一种爬行动物  雪花是一种爬行动物。  跟着风,从西北一路爬过来  又从山顶爬下来,刚好  在今晨到达我们的村庄  山腰上的房子冷得直哆嗦  大口大口地吐着云气
期刊
今年9月2日,是郭小川百年诞辰。他不幸离开我们,也快满43周年了!  郭小川(1919年9月2日~1976年10月18日)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当代诗坛成就最大、影响最广泛、受到广大读者喜爱和欢迎的杰出诗人之一。  早在少年时代,郭小川就“过早地同我们的祖国在一起负担着巨大的忧患”。在贫穷荒凉、满目疮痍的祖国大地上,他同离乡背井的人民一起逃亡。在阴云密布、风雨如磐的北平大街上,他同饥寒交迫的人民一道游
期刊
你认识我大舅吗?对,就是在小说《巫师王》中出现的那位大舅,那个人人叫他岳云、岳云的大舅,从小就有诗才。根据我妈到处跟人宣传,大舅八岁就会作诗,而且作的是五言绝句。听我妈说得多了,听得熟烂,我也会随口背出来,什么“鹏儿待翼成,万里飞九重,岂能学小燕,只翔屋檐中”。我妈说我大舅是胸有宏志 (我还误听成了“胸有红痣”),属于小时候就了不起的那种人。当提起我大舅,我妈从不吝啬夸奖,仿佛那些赞美的话,都不需
期刊
她走出黑漆漆的屋子,茅草房顶上的露水映射着秋天淡淡的月光。  “别忘了买火柴和盐巴!”丈夫睡意朦胧的声音从狭小的卧室里传出来。她温柔的答道:“好的,我记住了。”  她拉起围巾,包住两只耳朵,把钱卷好放到贴身衣服里。从这儿到城里要先走两公里小路,然后到公路边招手拦车。隐约有音乐从远处岗子上的某座房子里传  出来,虽然听不太清楚,但她仍能辨别出那是一首她结婚前熟悉的曲子:“我会送你过河,替你把围巾围好
期刊
荡舟西湖是那几个诗人朋友的主意。租一条画舫,躲在里面喝酒吟诗、谈古论今,我觉得这可能会辜负眼前的美景。我將头伸出窗外,不管是山不转水转,还是水不转舟转,我的眼睛都没有离开过夕照山上的雷峰塔。  对于我这样的半辈子没有离开过西南地区的人来说,雷峰塔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代表西湖,甚至整个杭州的。《新白娘子传奇》第一次热播的时候,我小学刚毕业。那时候重庆奉节的农村还没有有线电视,这部电视连续剧陪伴我度过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