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教学的规律

来源 :班主任之友·小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ju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作业放在什么时候来完成呢?
  应当让学生早睡早起,把家庭作业放在早晨上学以前的时间里完成,——这是我们学校的绝大多数学生作息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花了多年的时间向家长们解释:让孩子早睡早起,把紧张的脑力劳动安排在他起床后的前八个到十个小时的时间里,这种做法已被科学证明是有好处的。新的一代家长成长起来了,我们就在“家长学校”里给他们讲些教育学知识,其中首先就讲儿童脑力劳动的文明和卫生。经过努力,我们做到了使百分之九十的儿童、少年和青年能遵守下列的作息制度:低年级学生在晚上九点就寝,中、高年级学生在晚上十点就寝。低年级学生在早晨六点起床(睡眠九小时),少年和青年在早晨五点半起床(睡眠七个半小时)。在这些简短的建议里,不可能对这个作息制度的合理性作一番充分的科学的论证。但应当说明的是:在一昼夜的后一段时间里(夜里十二点以前)的睡眠时间越长,这种睡眠就越有利于消除疲劳,人也越容易睡醒,从而更迅速地投入脑力劳动。学生在起床以后到上学的两个到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准备功课,这是我们的作息制度的核心。但是这个作息制度只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多年的经验使我们全体教师坚信,只要具备下面的条件,高年级学生完成全部家庭作业的时间并不需要超过两个到两个半小时(中、低年级则更少些)。这个条件就是:学习要在一种多方面的、丰富的精神生活的广阔背景下进行。在这种情况下,知识是在多种多样的智力活动中不断扩充的。掌握知识的过程(形象地说)是靠一整套“工具”(即技能)来加以保证的,而每个学生个人的力量、禀赋、才能都能在喜爱的学科里得到发挥,——这一切又都是相互联系的。缺少这个条件,那就根本无法借用我在这里所介绍的经验。如果不具备上述的条件,而要尝试照搬这种做法,迫使学生早些起床,在上学以前就把家庭作业完成,那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学校生活中的许多事实告诉我)即使是最宝贵的经验,也往往无法搬用,因为它被“移栽”到一种不利于生长的环境中去了。例如,孩子们还没有学会像样地阅读,教师却不顾这一点就教他们写作文,结果是毫无收获。
  在完成家庭作业以后,学生到校上课。去学校的一路步行就是休息。然后开始上课,这是进行最紧张的脑力劳动的一段时间。应当尽量设法使那些要求智力高度紧张的课,跟变换活动性质的课(体育、图画、唱歌、劳动等)穿插进行,以便给学生一个小时(尽可能两个小时)的休息。
  早晨进行两个到两个半小时的脑力劳动,其效果大大超过放学后一连坐在那里花四、五个小时抠教科书和做练习。但是问题还不仅在于效果。应当考虑到儿童的健康,考虑到保持一昼夜间脑力劳动制度的“平衡”。要使一昼夜的一部分时间充满紧张的脑力劳动,就必须使一昼夜的另一部分时间解除紧张的脑力劳动。下半天是供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安排的脑力劳动,一定要考虑到儿童时代的很有趣的特点。(25.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我来谈谈孩子们怎样学习读和写的情况。我已经不止一年地思考过:当儿童开始了学校生活以后,从最初几天起,读和写对他来说就成为一件那么艰难的、费劲的、毫无兴趣的事,他在通往知识的崎岖道路上竟要遭遇到那么多的挫折。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把学习变成了单纯地读书本。我看到,在课堂上,儿童是怎样竭尽全力地去辨别字母,而那些字母在他眼前跳动着,交织成了无法辨认的花纹。可是同时我也看到,当这项作业带有某种兴趣、跟游戏相结合的时候,特别是当没有人向儿童提出硬性的要求(“你一定要记住,如果记不住,那就对你不客气!”)的时候,儿童是能够那么容易地记住字母和把字母拼成词。
  在“快乐的学校”诞生前几年,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我带领着一群孩子(六岁的学前儿童)到一个小树林里去,给他们讲蝴蝶和甲虫的故事。这时,一只很大的长着角的甲虫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它正在沿着一棵草茎爬着。它好几次试着想飞起来,可是终于没有离开那棵草。孩子们仔细观察了这个昆虫。我面前摊着一本画册,我就用铅笔把甲虫画了下来。有一个孩子要求我在画的下面写上字,我就用大写的印刷体字母写上了“ ”(甲虫)。孩子们好奇心强,他们开始重复地念这个词,并且仔细地看那些字母;对他们来说,字母就跟图画一个样。有的孩子在沙土地上学画这些跟图画一样的字母,有的孩子用草茎编结成字母的样子。每一个字母都好像使孩子们想起了什么东西。例如,字母 在他们看来,就像那只甲虫张开翅膀,想飞而没有飞起来的时候的样子。……过了几个月,我到这些孩子的班上去听课,——这时候他们已经入学了。任课的女教师经常抱怨:识字很难教。可也真是凑巧,这堂课上要学的正是字母 。孩子们的脸上浮着微笑,教室里发出窃窃的私语声:孩子们重复地念着 这个词,清晰地区分出字母 。孩子们纷纷举手,使得女教师大为惊奇,怎么所有的孩子都会写 这个词?这节课上得多么欢乐、愉快啊……这对我来说,也是生活教给我的一节教育学的课。
  现在,我们办起了“快乐的学校”,我又想起了这件往事。儿童应该生活在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创造的世界里。当我们想教会他们读和写的时候,仍然应当使他们置身于这个世界里。是啊,当儿童迈步踏上认识的阶梯的第一级时,他的自我感觉如何,他的心情如何,都影响着他今后怎样走过通往知识的整个道路。只要想到对许多孩子们来说,这第一步台阶就成了难以克服的障碍,就使人感到可怕。请你们留心观察一下学校的生活,就会发现,许多孩子正是在学习识字的阶段,就对自己力量失去了信心。亲爱的同事们,让我们来共同设法,使得孩子们在踏上这第一步阶梯时,不要感到那么吃力,使他们向着掌握知识迈出的每一步,都能像鸟儿矫健地起飞,而不要像一个背负着沉重的负担,精疲力竭,跨着疲乏无力的步子的行路人。
  我开始带领孩子们到“词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让孩子们观察世界的美,同时我也努力把“词的音乐”引进儿童的心田。我努力做到,使一个词对儿童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东西、对象或现象的标志,而且使它带有情感的色彩——带有它的芬芳的香气和丰富多彩的色调。重要的是,要使儿童像倾听美妙的旋律一样倾听词,使词的美和这个词所反映的那一部分世界的美,能够激起儿童对于表达人类语言的乐声的那些小图画——即字母的兴趣。当儿童还没有感到词的芳香,没有看见词的绚丽多彩的色调的时候,是不应当开始识字教学的;如果教师一定要这样做,那他就注定要使儿童走上一条艰难的道路(儿童最终将能克服这些困难,但要付出多么大的代价啊!)。
  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教学的过程才能比较轻松。要让儿童牢记的东西,首先必须是有趣的东西。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结合起来。(59.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结合起来)
其他文献
唐代韩愈曾作《师说》:“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感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而明清之际的黄宗羲却另有一番见解:“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续师说》)  孔子显然有着一样的忧虑,和黄宗羲不同的是,他首先以人师的立场反省自己: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
期刊
童年时代,他沉醉于自然博物学。10岁发表第一篇科学论文,22岁获动物学博士学位。  青年时代,他致力于心理学和哲学,从此与童心相伴一生。  20世纪20年代,他着手认知发展研究,30年代便已在欧洲闻名。  1921年,他担任日内瓦卢梭学院的研究所主任,1933-1971年任所长,在此致力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课题研究六十年。  他还兼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干事,哈
期刊
也许我们读懂皮亚杰的理论有一些困难,但,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没有回避皮亚杰学说的任何遁辞。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认知心理学,都是在皮亚杰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  他的双重建构主义对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过程、教育评价和教师培训都有精辟的见解,加快了现代教育改革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进入我国,“老师教”转向“我要学”便成了改革的风潮。  他的心理学促使学校
期刊
每当静静的夏季,苏霍姆林斯基都喜欢与孩子们一起坐在草原的山冈上看日落。他们常常一连几天都到草原上聆听鸟叫,似乎总有一种奇异的东西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当火红的太阳落到地平线上,蔚蓝色的天空中出现了一缕轻纱似的白云,而这缕云几乎和前两天看到的一模一样。孩子们迷惑了,黑眼睛的小男孩米什科好奇地询问苏霍姆林斯基,今天的云与昨天看到的那朵云是同一朵吗?当听到苏霍姆林斯基否定的答复时,蓝眼睛的小女孩瓦利娅接着
期刊
一、他把心献给孩子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教育家。作为第一线的教师,他通过与儿童不间断的交往,通过日常教育实践,在儿童教育学领域创生了卓越的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省思了自己作为教师的一生:“我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可以毫不犹疑地回答说:爱孩子。”该书的题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便是苏霍姆林斯基从事教育事业的一生总结和灵魂的写照。  如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期刊
一天,学校举行五祖拳比赛,要为每个参赛的孩子简单化妆,小乐特意去把蘑菇头盘起来,整个头看起来就像一条条河流一样纵横交错。  这时,不知谁高喊一句:“哇,这样你的脸好圆!”  谁知她一脸不服气地指着我回喊道:“李老师更圆!”  瞬间有种躺着中枪的感觉!孩子,你能不那么真诚吗?
期刊
今天的中国,是读《论语》最好的时代。  没有了古人对“至圣先师”的战战兢兢;没有了近人“只手打倒孔家店”的激进偏激,我们得以用一种更加客观的态度重新审视孔子——没有了绝对崇拜的“圣化”,我们就会正确地对待《论语》里那些显而易见的时代桎梏,而不去牵强附会、涂脂抹粉;没有了彻底否定的“妖魔化”,我们就会用一种更加理解的眼光去看待这位先行者与同行,理解他的志向和困境,熟悉他的欣喜和忧虑,然后通过他,看到
期刊
独具特色,揭秘童心  皮亚杰是人类发展研究领域的一位天才。贝林(Harrv Beilin,1992)引用一位学者的话说:“评价皮亚杰对发展心理学的影响,就如同评价莎士比亚对英国文学、亚里士多德对哲学的影响一样,是不可能的。”很难想象,如果皮亚杰只热衷于他早期对动物学的兴趣,而从来都没有研究过发展中的儿童,我们会对智力发展了解多少呢?  那么皮亚杰对人类发展领域做出了哪些贡献呢?下面列出了几位著名学
期刊
洗尽庙堂之上,那个作为“至圣先师”孔子身上的金敷粉彩;拂去“只手打倒孔家店”里的稗草泥灰,《论语》里的孔子,是最真实的孔子:  他“循循然善诱人”,笃行因材施教;但面对冥顽不化的学生也会气急败坏脱口而出“朽木不可雕也”,有一次,不守礼数的原壤还曾挨过他的手杖。  世人眼中的他“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但弟子们说:夫子远看挺严肃,走近其实很亲切,最喜欢和莽撞的子路开玩笑。  他赞赏颜回的安贫乐道
期刊
班里总会有那么几个让班主任必须重视甚至头疼的学生。面对这样的学生,班主任总是期望着能有一种万能法宝让他们“听话”,能让自己省省心,但这种想法常常是事与愿违。小真与小望,就是这样一对“活宝”,进初一才一个月就用课里课外无处不在的笑声和互相画符咒的方式让班上鸡飞狗跳,在整个年级更是“声名大噪”。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用尽了我的耐心,运用了各种说服教育甚至是惩罚的方式,却仍是收效甚微,深有挫败感。我认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