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接受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xiyao4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接受式学习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无分优劣,不可偏废,因为“适合学生的就是好的”。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合理组织教学,使接受式学习在概念定义、直观演示材料等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数学教学 学习方式 接受式学习 解读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6-024
  案例A:“角的初步认识”中的画角环节(新教师执教)
  师:你会画角吗?请你尝试画一个角。(学生先尝试操作,再交流反馈)
  生1(出示下图):绕三角板画角。
  生2(出示下图):用直尺先画一边,再画另一边。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2:先画一条边,再斜着画一条边……(二年级学生表达不清楚,说不完整)
  生3:我也是先画一条边,再画另一条边。(基本上没有学生从一个点起开始画角)
  师:我们可以先画一个顶点……(师示范画角)老师是怎么画的?
  生4:先画一个顶点……
  案例B:“角的初步认识”中的画角环节(老教师执教)
  师:先打开课本P39页,读一读课本上是怎么介绍画角的,然后看老师画角(从一个点起,用尺子画出角的两条边)。
  (1)生尝试画角;
  (2)画不一样大小的角。
  ……
  案例A中,教师先尽可能地让学生尝试画角,希望学生能探究出画角的基本步骤,然而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尽管学生画出了角,但还是不够规范。当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画角时,由于二年级学生的口头表达不够清晰,需要依靠肢体语言帮助,最终也没有探究出教师想要的画角步骤(从一个点出发),最后只能重新回到教师示范画角上来,再让学生规范画角。整个探究环节用时15分钟,占用了课堂大量的时间,以至于影响后面教学的开展。
  案例B中,同样是教学画角的内容,教师先让学生自学课本上的画角过程,然后教师示范画角,接着让学生尝试画角。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画角的步骤全部都能规范完成,整个教学过程用时5分钟,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画角的这个操作技能。
  案例A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认为数学知识不应直接告诉学生,但实际教学效果却不好;而案例B中教师用接受式学习方式进行教学,认为没有探究价值的内容不妨直接告诉学生,效果却很好。从这两个教学案例来看,在提倡探究性学习的当下,接受式学习仍是较好的学习方式之一。那么,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到底孰优孰劣呢?接受式学习在哪些教学中可以运用呢?首先,我们来了解这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
  一、两种学习方式的解读
  1.探究性学习需选择有效的学习材料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和思维的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最早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于1961年在哈佛大学所作的报告《作为探究的科学教学》中首次提出的,这种学习方式虽然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但并不意味着任意的教学内容都一味地让学生探究,也不是让教师在课堂上彻底地“放手”,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来判断是否适宜学生进行探究。如上述案例中画角的知识,则不适宜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2.接受式学习不等同于机械(被动)式学习
  接受式学习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前人发现、创造的人类社会经验,由学生把这些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使其成为自己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发明创造的工具的一种学习方式。很多人把接受式学习当作简单的机械式学习,甚至把接受式学习当成被动式学习,认为其中没有任何探究性因素,这些看法误解了接受式学习的本质。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讲授法是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教学方法。”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也指出:“在教师讲授下的接受式学习并不一定是被动的。”讲授法的许多缺陷并不是方法本身有问题,而是由于教师应用教学方法不当或是教学材料本身有问题造成的。案例A中,教师忽视教学内容的特点,一味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如何画角,结果表明这样教学并不是有效的;而案例B中,教师先让学生自学课本,再示范讲授,这样教学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画角这个知识点。
  3.适合学生的就是好的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学生学习方式是这样描述的:“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式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细细读来,不难发现接受式学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分孰优孰劣,只要用得恰当,符合所教班级学生的学情,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学习方式就是合适的,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二、接受式学习在课堂中的应用
  1.概念定义教学
  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启发,通过师生间的互动问答,引导学生经历思维创生的过程。接受式学习同样也是有一定的探究性因素和价值所在,并非等同于“教师只讲授,学生只接受”的课堂。
  案例C:“圆的认识”教学
  教师先让学生自学课本,然后问学生“你了解了圆的哪些知识,说一说自己的收获”,再出示图形题让学生指出哪些是圆的直径或半径,并说说为什么。最后通过课件出示直径、半径等相关概念,让学生读一读圆的基本构成要素定义。   像圆的相关定义等概念性知识,教师只需让学生自学或直接通过课件出示定义即可,引导学生重在理解,在练习判断中逐步建构对新知的认识。在这期间,同样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问答,虽然教师直接给出定义,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理解是逐步深入的过程。
  2.直观演示材料
  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识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也就是说,接受式学习也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这样的联系来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
  案例D:“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教学
  教师先让学生猜想圆柱的体积可能和什么条件有关,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将圆柱沿着高分别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32份,再把分成的小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引导学生理解圆柱的体积就是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从而得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整个教学设计是按照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理论设计的,教师的教学重点是先让学生猜想圆柱的体积可能和什么条件有关,再通过课件直观演示,将圆柱体积的新问题和已经学过的长方体体积建立联系,这一联系的本质就是两者的体积相等。通过这样的等量变换、旧知对接,学生实质上接受的是一种探索的思维过程,而不是最终呈现的圆柱体积公式。像这样需要课件直观演示的教学内容,适合学生进行接受式学习,而不适宜学生去探究,因为探究所花的时间、实验的误差等因素往往成本很高。
  3.融合探究学习
  数学的系统性知识,既需要教师高屋建瓴地讲授,又需要学生自主进行探究,两者适度的衔接、融合,对学生的学习无疑是大有帮助的。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必然有探究的价值,如果没有探究的价值,那么学习活动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同样,有的内容适宜让学生自主探究,有的内容则更适合学生进行接受式学习。张奠宙教授指出:“学生的学习起点每个人都不同,摸清学生的知识基础,有利于开展有效的课堂学习方式。”同一教学内容,有的学生自主学习性强,合作能力表现突出,适宜自主探究,而有的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弱,则更适合进行接受式学习或其他学习方式。
  案例E:“三角形的高”教学
  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教师先直接给学生出示三角形的高的概念,而怎么画三角形的高则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通过交流反馈呈现学生的错例,让学生自主对错例进行分析。
  案例中,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教师只进行直接讲授,这是接受式学习的表现,而怎么画三角形的高,则需要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特别是学生在画高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是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进而引发学生对三角形高的定义进行更完整的知识建构。这两种学习方式的融合运用,能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新知服务。
  接受式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虽各有其弊端,但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和因素。就学习方式而言,接受式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并没有优劣之分,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二者不可或缺。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接受式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常常相辅相成,结伴而行。因此,教师在教学方式的选择和运用上,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既不要轻易否定接受式学习,也不要不分对象、不考虑内容盲目地滥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两种方式应互为补充,不可偏废;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接受式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只有有效整合,才能使教学获得最佳效果。因此,教师教学时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之前,很多学生都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顺学而教,课堂教学的重心必然从“发现规律”升级为“验证结论”——让学生经历三角形的内角和之所以为180°的探究过程,让数学学习在建构中走向丰盈和深刻。  [关键词]理性思维;推理;深度建构;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67页“三角形的内角和”。  【课前慎思】  1. 四年
[摘 要]对比,能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促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概念。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把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进行比较,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异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  [关键词]对比;操作;平均分;余数;有余数除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2-0
[摘 要]数学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应是一种文化的传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数学的文化功能,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积淀数学文化,提升数学素养,凸显数学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数学文化;数学素材;数学思想;数学历史;数学之美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8-0005-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
[摘 要]综合与实践课活动内容形式多样,如果按活动形态的不同,动手操作型可归为其中之一,这样的课型往往需要准备一些活动材料,但是面对多种多样的活动材料,教学中如果不进行有效的组织,没有清晰的活动要求,那么整节课可能就会在看似热闹、实则无效的状态中结束。以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有趣的七巧板”教学为例,把动手操作型综合实践课分为几个教学模块“善用预学单、精设问题链、要求多样化、情境适引导”,从而激发学
[摘 要]]数学教学不应该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还应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如果说数学知识是教材上的一条明线,那么数学思想就是隐含其中的一条暗线。学生只有亲身经历知识探究和建构的过程,充分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方法,日积月累,才能够实现数学素养的不断提升。以“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为例,介绍如何在教学中渗透转化、简化、数形结合、优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关键词]思想方法;四基;鸡兔同笼;数学素养  [中图
[摘 要]合作探究式教学是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的主流模式。以合作方式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合作并不是把课堂丢给学生,更不是让学生自己去学,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积极开展探究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不追求形式,也不喊口号,真正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有所获。  [关键
[摘 要]平均分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并掌握乘法的意义以及表内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内容,是建构除法意义的主要基石。从教学实际出发,教师应把握好除法的起始教学课程,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活动,并适时建构数学模型,以组建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轻松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具备发展性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平均分;数学模型;概括化认识;符号表征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课堂的生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动态过程,其中学生的参与和教师的预设,往往会形成一对矛盾,但正是在这个矛盾冲突中,学生的认知矛盾点凸显出来,学生思维发展的层次性也有了清晰的脉络,此时教师就要从矛盾入手,进行合理建构,将学生引入自主探究,自悟自得的课堂氛围中,实现思维的飞跃。那么,如何把握学生的认知冲突,建构精彩的课堂生成呢?笔者认为,唯有尊重才能够释放学生灵动的思维。现以《圆锥的体积》的教学实践为例,谈
[摘 要]优秀的数学教师总会想方设法传授给学生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等,从而让学生感悟数学之美,进而爱学数学、乐学数学。要让学生真正感悟数学之美,应发挥数学教师、数学思考、数学课堂和数学学习的作用,让数学之美溢于言表、产生共鸣、感叹于口、烙上烙印。  [关键词]数学之美; 感悟 ;小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摘 要]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基本课型之一,很多小学数学教师认为复习课是最难上的,因为在复习课中通常采用高强度“炒冷饭”式的复习模式,结果教师累、学生累、复习效率低下。教师要想提高复习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在课前理顺复习思路:找准有效复习的切入点→把握有效复习的关键点→选好有效复习的着力点→重视有效复习的延伸点。依照复习思路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复习,从而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理顺思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