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概念直观把握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1848668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认识时间》是人教版2013版本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在学生一年级学习了认识钟表和整时的基础上学习。有别于苏教版和北师大版本中对于“时、分、秒”内容一气呵成的教学,先系统认识钟面中的“大格、小格”再到让孩子体会“1分钟的时长”,再到时间的认读。人教版更注重抽象时间概念的教学,笔者曾多次试教过这一节课,下面就对这节课的几个关键部分阐述抽象时间概念的教学心得。
  【关键词】抽象;概念;直观;教学
  一、“分”的概念
  初次试教,在复习了认识整时的旧知后,我出示了这样两个钟面,意图是想让学生在对比过程中发现分针不是一直指着12的,当分针指着刻度“1”的时候表示走过了5分钟,再引导孩子观察钟面,发现一大格里有5格小格,分针走一格小格表示1分钟。但是试教的结果不尽人意,静态的说教很难让学生对“几分”有个直观的把握,而且生活中的钟表都是在走动的,学生对生活中的时间是有所接触的,数学课上反而把活动的钟表演示成不直观的图像,这显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不能让学生直观地把握抽象概念。教研组长给了我一个建议:“何不让分针活动起来,一格一格走,让学生先感悟到1分呢?”是的,从8时到8时5分,分针时有一个过程的,而这个过程恰恰是最能给学生以直观表象的。于是我做了这么一个修改:
  以动画的形式演示出8时到8时1分的变化,随着分针“滴答’的走动,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顺势再问学生:“分针怎么走的?”学生很容易观察到分针是走了一个小格,从而自然引出“分针走1小格表示1分钟”这一概念。接下来以此类推,1分,2分,3分,4分,5分。走到5分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分针走了5小格也就是1大格,为下面的认读时间做好“5的倍数”的铺垫。
  二、“1时=60分”的概念
  1时=60分,这个概念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因为学生没有直观的体验和感受。我试教过这样几种处理方法:第一种,在学生掌握了5分5分认时间以后,着重让学生认读半时,再从半时到下一个1时,时针扫过一大格,分针扫过一圈,这样让学生观察1时和半时的关系。
  实际课堂效果并不好,学生的回答往往集中在“分针走到数字6,时针走了一点点”看来半时这里动画的刻意停顿,给学生造成了干扰,学生能看出时针和分针时同时走的,但是看不出时针和分针具体的量化关系。针对这一问题,我做了适度调整,把时针和分针同时走的关系做成了一格完整的动画。于是就有了第2种方法:
  当演示完这一动画之后,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这一开放的问题显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时针、分针走完后扫过的区域有颜色凸显出来,学生能表达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了1圈”在引导之下,能理解“1时=60分”。之后我又进行了反思,单单只靠屏幕上动画的演示,学生就看一下,理解了,能保证学生把这一过程真正内化吗?怎么样才能有更好的效果呢?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壁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亲自参与是何等的重要。第三种教学方法,我就让学生运用学具袋里的小钟表,每个学生都自己动手拨拨看,拨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去观察,去体会。学生在动手操作后,获得的感受比老师给予的要多得多。
  三、“几时差几分”认读概念
  教过“认识时间”这一内容的老师都知道,学生出错最高的就是“几时差几分’的情况。通常教学中,老师们都会强调“时针走过了几,就是几时”或者是“时针还没到3,就是2时”。我也是这样强调的,但是观察学生的练习,还是屡屡有人出错,说明学生对于这一内容还是不能直观理解,其实类似这样的直观渗透早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可以做了。
  7时不到一点,但是接近7时,如果能在这里直观的把握,学生能在学习了整时之后,对整时差几分有一个感知,那么二年级系统的认识“几时差几分’就会轻松很多。
  对于认识时间概念教学,直观教学的方法具有形象、易于激发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助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它可以使学生养成有关的意志品质和学到有关的学习方法,但是我们也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合理、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学,并加以适时的启发和引导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其他文献
徐方忠博士主持    问:我儿子5岁,每次带他去商场、饭店或游乐场,他常会大声说话,大喊大叫,引得旁人侧目和不满,有时真让我们下不了台。他为什么会这样?想制止他似乎不可能,跟他讲不能打搅别人的道理,他也是置若罔闻。我该怎么办才好呢?  山西太原 郭 雯  答:从家长的描述中,我觉得有下列三个问题值得探讨:1.孩子在公共场所表现得比较兴奋;2.孩子可能有些以自我为中心;3.家长管理教育的方法存在
用换元法推導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说明:本套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命题人:湖南长沙市长郡中学 赵攀峰  试卷报告   试卷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范围命题,注重数学的学科本质,坚持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查,兼顾了数学思想方法、思维、应用和潜能等多方面的考查. 体现了“深化能力立意”命题指导思想的重要命题思路. 力求试题设计的创新而不刻意追求知识点的覆盖面. 在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数学思维量与思维深刻性、数
摘要:小学阶段是打好基础的重要阶段,为了有效提高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建设校园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文章将基于校园文化建设,从学习环境、学习活动和校园文化等方面探讨在校园课外活动实践中提高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为小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英语口语;课外实践;校园文化  一、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根据语言学理论,学习母语要比学习英语更容易,这是因为生活环境对于母语的学习起
【摘 要】品德课堂不再是完全预设的,而是随机应变的以学定教。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采用课堂教学即时评价,巧妙引导,展示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颇具个性的心灵体验。因此,教师与学生交流时,必须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中敏锐地捕捉信息,进行适时适度的即时评价,形成有效的评价体系。即时评价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能够提升学生的信心,激励学生前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堂教
摘要: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从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开始出现综合性学习模块,到六年级下册共安排了四次。为了实现小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笔者对统编教材综合性学习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并提吐了相应教学策略的建议:研读比对,准确定位;遵循规律,逐步夯实;评价跟进,引领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综合性学习从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开始出现,到六年级下册共安排了四次。从学生
【摘 要】小学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部分,指导学生写好每一篇文章,不仅能培养小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技能,而且是对其思想情操的熏陶。因此,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效率,使学生想写、乐写、会写,这是许多语文教师长期探讨的一个课题。让习作教学生活化,以生活为本源,以生活为基点,让习作成为学生与生活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们能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写出具有个性的习作。  【关键词
摘 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点燃学生阅读的火花,是开展课外阅读策略的重中之重。作为乡村的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如何培养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笔者通过课题《乡村小学低年级课外分级阅读的指导策略研究》,认为引导家长创设浓郁的家庭阅读氛围、营造良好的校园读书环境、教给孩子有效的阅读方法、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乡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新课标对小学生的课外阅
“我还因为一件事情不喜欢我自己:我不喜欢自己把牛肉面做得太好吃了,大家每次都快撑破肚皮了还要吃!”    早晨打开微信,收到一位妈妈的留言:  昨天,我像平常一样跟多多一起玩,正玩得高兴时,多多冷不丁地说:“妈妈,我不喜欢我自己。”我听后心里顿时咯噔了一下。  最近我陪多多的时间很多,我们之间的冲突比以前少了很多,他的情绪状态很好。可是他为什么会突然这么说呢?是我陪伴的方法有问题吗?我要怎样帮他找
【摘要】对2018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初中数学教与学》转文统计,发现初中数学教育研究围绕着数学核心素养展开,基于理论、课程、教学、教师、学生、评价等视角研究,重心在析理数学核心素养的本真含义、剖析数学核心素养在课程与教学层面的表征、评析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探究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地之策,而未来的初中数学教育研究仍将着力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深度解构上.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热点;展望  初中数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