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的转折点——《音乐瞬间》

来源 :黄河之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n2268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拉赫玛尼诺夫是二十世纪的音乐家,他的创作深受柴可夫斯基的影响,在经历过《第一交响曲》创作失败的重创后,在心理医生和自身调节的共同努力下逐渐恢复状态,创作了六首钢琴作品集《音乐瞬间》,这首作品的问世也标志着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逐渐走向成熟.本文将从风格特点以及写作技巧的角度,分析《音乐瞬间》的创作及演奏.
其他文献
19世纪钢琴传入中国,至今已有100多年.在过去的百年里,中国的作曲家和钢琴家创作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作品.陈培勋创作的钢琴独奏曲《平湖秋月》改编自广东音乐,这首作品保留了广东音乐的特色,运用了传统的五声调式,并将钢琴多声部这一特点发挥出来.本文从作曲家的背景、创作《平湖秋月》的背景、研究钢琴曲《平湖秋月》的曲式结构、和声、旋律等方向出发,提出自己对于弹奏这首作品的见解和想法,进一步去探索钢琴作品《平湖秋月》的艺术特征.
我国的钢琴艺术民族化发展,极为丰富的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审美、情感等各种要素融入到了民族化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中,而且以钢琴艺术丰富的表现力全新的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在众多优秀的民族化钢琴音乐作品中,无不展现出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审美特色,获得到了卓越的艺术成就.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对优秀传统文化在钢琴音乐作品中的渗透和融合两个层面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化钢琴音乐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
2017年中央民族乐团推出的大型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在艺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该剧实现了民族器乐在表演形式上的又一次转型,并为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文章主要对剧目的基本剧情内容进行介绍,并从四个方面对该剧的“创新性表达”之处进行简要解析,同时思考其创新的意义所在.
留白,是以虚无传递丰盈、以空白渲染美的艺术.音乐留白的表现方式更是以“无声”胜“有声”,而这一点睛之笔也赋予了筝曲创作其灵魂,是一首音乐作品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取古筝作品中较为代表性的《梅花三弄》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乐曲之魂——留白在筝曲创作中的研究与思考,创新性地从留白的可视性与不可视性两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深入剖析筝曲创作中音乐留白这一现象的玄妙所在.
新时代背景下,河北民间音乐的文化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契机.在十几年的卓越探索中,河北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获得了显著的成效,因而也使民间音乐的发展必须做出创新调整.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对河北民间音乐的地域特色、历史特色、文化特色做出了全面的释读,并从宏观方向就河北民间音乐的保护、管理、普及、融合等层面,进行了新时代背景下河北民间音乐文化发展的策略探究,以期为河北民间音乐进一步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实践指导.
曲艺中有谚语:“三分唱,七分弹.”充分证明伴奏在曲艺表演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调曲子的伴奏因表演场所、使用曲牌、演员表演风格的不同,而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本文以大调曲子的表演概括为出发点,通过对大调曲子伴奏乐器及特点、伴奏类型及方法、伴奏审美追求以及文化意义等方面的研究,旨在肯定曲艺伴奏在曲艺表演中的价值和意义.
《又听江南》是作曲家叶国辉于2015年为小提琴与交响乐队创作的一首极具江南风格的作品.作曲家运用苏州评弹的民族元素,依托小提琴与交响乐队等西方乐器进行演绎.本文通过对该作品旋律曲调、多声部复调以及音色音响等方面的民族化特色进行分析,探寻其中的精神内涵.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无形性以及口耳相传的传承特点,它的传播与传承空间正逐渐缩小,其生命力、影响力、吸引力也正在日益减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随时都有可能走向消亡.目前南河戏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文艺工作者根据时代发展给出适合非遗保护传承对策迫在眉睫.
在景谷彝族独特的文化结构与模式中孕育了当地十分流行的乐舞“跳笙”.无论是在历史记忆,还是现实背景之中,“跳笙”都是节庆仪式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解读其文化内涵,可以看出它是人们对自身文化认知的“外显”与“内化”之结果,体现了人们一致的文化认同感.
中国传统音乐是我国音乐艺术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不仅历史悠久且种类繁多,常因地域、民族的不同而呈现出形态各异的表现形式,而即兴性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文章旨在关注即兴创作过程中的形态呈现,以此探究传统音乐在即兴创作中所蕴含的音乐哲学思想.文章认为,中国传统音乐即兴创作与我国传统的“尽善尽美”、“中和之美”、“音声相和”等音乐哲学思想观有着密切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