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来源 :侨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009liu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8月,我应邀从辽宁大学来到台湾东华大学做为期半年的客座讲学。
  位于台湾东部的东华大学还没有开学,空旷的校园有些寂寥。抵达不过数日,我已经喜欢上了夜晚独自在校园里散步。皓月当空,虫鸣如织,不远处横亘着的中央山脉在星空下勾勒出起伏的轮廓,凝重而神秘,阵阵草木的气息袭面而来,沁心入脾。我尽情地呼吸,让这气息慢慢滤过身心,心于是也渐渐变得澄澈而沉静。每每此时,我的心头常常会掠过胡适先生早年的诗作,还有因这诗而生的优美旋律——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扪心而思,我确是从“山中”而来,衣襟上还残留有山野的气息。只是,此番前来,我能否也为宝岛台湾的校园植下一株“兰花草”呢?
  我是一个十足的“田野控”。在我眼中,山当然属于田野的范畴,我把山视为田野的延伸。作为一个城市人,我有着浓浓的“田野情结”,不论在故土还是他乡,我对“田野”都有一种近乎本能的亲近感,那种泥土与草木混合的气息总能唤起我莫名的联想与情思,触动我人生的种种感受。说到底,这一切,都拜我的专业所致。
  我是一位民俗学者,“田野调查”是民俗学者的基本功。在大陆,学术界习惯将“田野调查”称之为“做田野”,从业学者对“田野”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田野”一词仅从字面辨析,即可嗅出其附带的泥土气息与味道。如今,随着学术观念的拓展,“做田野”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而是囊括了所有到调查对象现地进行的实证调查与研究。
  因专业的需要,我在大陆一些区域的“田野”进行“学术行走”已经20多年了。若盘点“田野”所获,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因为我在田野中邂逅了一个个优秀的民间文化传承人,他们影响和塑造了今日的我,也成就了我的人生。这里,就不能不提及一位我在“田野”里认下的“老叔”——中国“国宝”级的著名故事家谭振山。
  谭振山是东北辽河平原上的一位普通农民,1925年生,是一位能讲述1062则故事的著名故事家。1062则,这是怎样庞大的一个数字!谭振山的这些故事多为家族传承,情节质朴生动,带有浓郁的农耕文化特点,堪称“东方的天方夜谭”。由于孕育这些古老故事的文化土壤已经和正在被现代化之风所“剥蚀”,因而,这些承传至今的故事已几近“千古绝唱”,谭振山可说是中国五千年农耕文化“最后的歌者”了。 就是这位可敬又可爱的老人,将我引上了田野之路。
  1987年,我在编纂《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辽宁卷》的工作中偶然听到了谭振山老人讲的故事,这个朴实的农民连同他讲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几天后,我辗转乘车,沿途问路,风尘仆仆地找到他居住的那个村子,想对老人的故事展开深入一点的探究。由于那时农村还不通电话,老人事先并不知我的到来。当我在日暮时分一身征尘地出现在他的面前时,老人和他的家人的讶异程度可想而知。老人欣喜于我专程来听他讲故事,亲手杀了一只家养的土鸡款待我。是夜,我坐在烧得滚烫的乡村土炕上,美美地听老人打开了他的故事话篓。那是我第一次做田野,那种感觉真是至今难忘!至此,我开始了对老人及其故事的追踪研究。谁能想到呢,这条蜿蜒通往老人村子的乡间土路,我竟往返了24年。这24年里,频繁地来往使我与老人一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因我的祖籍与老人的祖籍同为燕赵河北,老人执意要我改口,将此前对他的称谓改为以家族父辈排序而论,由“大爷”改称“老叔”。我深知,这不是一般的改口,这里面包含着亲情上的认同,这是对一个田野工作者的最高礼遇。
  伴随着故事的采录发表以及追踪研究成果的陆续刊出,老人逐渐声名远播。1992年,日本学术界邀请我携老叔一同赴日出席“世界民话博览会”,老叔也因此成为迄今第一位走出国门讲故事的故事家。2006年,在中国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谭振山的口头文学”作为惟一的个人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时间,境内外各家媒体纷至沓来,争相对老叔和他的故事进行报导。可以说,老叔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宝”。然而,据我观察,这种喧嚣与热闹并没有改变这位质朴的农村老人的心态,他所关注与放不下的仍然还是他的那些故事。就在几年前,他还私下对我说:“电视这玩意太厉害了,现在的人都看电视去了,听故事的人越来越少了。我不图希别的,就是不想把这些故事带到棺材里。”我对老叔说:“您放心,您的故事都是宝贝,国家要保护的,您的故事一定能全部出版,出全集!”老叔听了,好像没有多少底气,只是幽幽地说:“那得赶快啊。”
  2011年4月16日,谭振山老人因病逝世,享年86岁。
  当老人的儿子在第一时间将电话打到我家,告知我老叔“走了”的那一瞬间,宛如一座巍峨的民间文化博物馆在我心中訇然坍塌!我即刻启程,前往那个我已十分熟稔的小村,无论如何,我要送老叔最后一程。在老叔的灵前,我任由泪水流过面颊,流进心里。老叔啊,您就这样走了,您忘了我们的约定吗?尽管在老叔生前,我们已将他讲的1062则故事全部用现代影像设备进行了采录,但我难以释怀的是,老叔在世时,终未见到他的“一千零一夜”结集出版!
  就在此次赴台湾讲学之前,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找到我,提出要出版谭振山故事全集,希望我带领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研究生完成对老人全部故事文本的整理工作。那一刻,我仿佛看到老叔的在天之灵欣慰地笑了,我的眼睛又一次濕润了。
  这些年,我常听人说,是我长达20余年的田野追踪研究,才使一个普通农家老人的故事及讲述活动为世人所瞩目,最终才使其成为“国宝”。对此,我无意辩说,个中感受,我心自知。在与谭老叔等民间文化传承人交往这20余年中,我曾经反复思考过这个问题——对一个民俗学者来说,“田野”究竟意味着什么?不错,田野里有事实的真相,有生活的本真,可以使研究者最大可能地接触到事物的本质,避免学术想象,对民俗学、人类学等学科来说,“田野”是学者的成年礼,是学术名片……但是,我还想说,这些都只是“田野”意义的一个侧面。在更开阔的幅面上,我们是否应该意识到:正是田野中有大片以往学术界较少涉足或从未涉足的学术“生荒之地”,学者们才可能踏一脚进去就幸运地遭遇到“秦砖汉瓦”?正是田野中有自然累积的厚重的人文历史土层,有能够在平凡生活中创造出史诗的父老乡亲,才使学者们有所作为,成就一个个学术之梦。对那些世代默默无闻于乡野的可亲可敬的民间文化传承人,怎能说是学者成就了他们?应该说,是他们成就了学者的人生,他们才是学者真正的衣食父母。
  走向田野,走向民间,不是一个操作的途径,而是一个心灵的历程。一个有志于从事人文研究的学者,理应对民间充满感情,将融入民间视为砂粒归漠,滴水入川。君不见,那些真正在田野中“脱胎换骨”而后走出的学者,其本人无不呈现着前所未有的从容与自信。依附着广博厚重的田野山川,依附着一个庞大且永恒的群体,他们展现的不再是个人的一得之见,其表述会自然带有田野背景的浑然合声。继而,你还会发现,这些学者们的生命也变得更有质感,人也更加质朴与温情。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田野”的小径已然将我引至台湾东华大学的讲堂,在这里,我要讲授的一门课程就是——“田野”,这也是我想在宝岛台湾大学校园植下的一株“兰花草”。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我省不断深化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医改工作步入全国前列.rn一、有效
期刊
厅门口横额是浙江大学校长张浚生题字  我站立“双梦楼”前的走廊上,左听汾溪水潺潺,右闻榕树风爽爽,正面有古典的太平桥,背靠巍峨的六平山。当年陈娟教学时就住此楼旧址,我在长乐县委办工作和母亲儿女都住这溪边宿舍,学校就是我们的家。四十年后今天,双梦楼就落成在这座拆旧建新不久的图书馆四楼上,感到无比亲切。忽然,后面操场上传来《我们是未来的精英》歌声,这是我和陈娟四十年前合作的校歌,由孔景和北美老师谱曲,
期刊
他是当今丙烯画的佼佼者;他别具一格的画风在当代画坛占有一席之地:他的美术作品曾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其中钢笔画、丙烯画、丙烯画分别入选第八、九、十届全国美展;舞美服装设
中国与俄罗斯都是文化大国,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历史上,两国之间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相互影响。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俄罗斯社会各界得到了广泛地认同与支持,中俄两国文化交流的规模、层次、水平也不断提高,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俄两国文化交往的传统及历史渊源,为两国电影产业的合作奠定了一定基础。  中俄电影合作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抗日战争爆发前,以历史为题材的影
期刊
新时期背景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面对着新的社会形势,传统档案管理工作已经无法满足档案资源有效利用的需求,所以档案管理人员必须结合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具体问题,积极探索
因为新型载体会存在不相同的材料,所以采取的保管方式及其环境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倘若保管不科学的情况出现,那么就会致使档案发生丢失亦或是应用时间不长等情况,相关人员
新形势新任务对办公室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把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关键在于以人为本,造就一只高素质的队伍。一、发扬“三大作风”。一是务实高效的作风。政绩是干
目的 研究将太阳能光电板应用于现有商业建筑遮阳系统中,在改善建筑光环境的同时对建筑能耗有所改善.方法 在已有建筑中,将太阳能光电板附于建筑遮阳百叶的叶片,在保证系统遮
7月10至12日,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沈阳市侨联与沈阳市社会主义学院在市委党校联合举办“沈阳市侨界代表人士培训班”。沈阳市侨联委员和各区县(市)、高校、企业、园区、社区侨联委员、侨联干部及市侨界社团骨干成员等140余人参加了培训。  沈阳市侨联党组书记张梅出席并讲话,市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傅晨松,副主席严蕴强及市委统战部侨务工作处处长王春琦,市社会主义学院三处处长张煜出席开班仪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