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课文语言素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出发,探讨了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挖掘和利用课文语言素材,通过阅读—讨论—评析—鉴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英语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关键词:课文 阅读 教学法 鉴赏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2006)指出:“中学英语阅读技能教学以培养阅读策略、语感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目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文化导入。文化意识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阅读教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和语言水平的、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具有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挑战性和时代性的阅读材料……”
  因此,高中英语教学不仅仅为了使学生达成高考目标,学习语言知识,也应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了解中西文化,欣赏英语语言之美,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高中英语教学中很少开设英语阅读课。多数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注重阅读结果,而忽略了阅读理解的过程。许多教师布置阅读作业的要求完全按照高考模式进行,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也仅仅停留在核对答案和疑难问题解答。阅读理解的训练基本流于形式,学生手忙脚乱,经过大量的训练后仍不知从何入手。
  在布置作业时,多数教师没有充分利用教材里的课文,忽略了教材的重要性,往往只是选取历年高考试题作为蓝本,现取现用,没有经过精心的筛选。这样不仅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而且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的积极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挖掘教材中的语言素材。目前使用的教材语言真实、内容广泛、题材多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深入研究、利用教材,开设阅读课,进行“阅读—讨论—评析—鉴赏”综合阅读教学过程的尝试,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和技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二、立足课文,充分挖掘课文的语言素材
  1.熟悉课文,把握教材特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教科书)以话题为纲编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具有时代性、多样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特点。教师只有熟悉教材,充分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特点,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才能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立足课文,挖掘语言素材
  课文是信息的载体,与阅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课文语言优美、流畅,思想深刻,教师应以课文为载体,立足课文,充分挖掘文章里面的语言素材,教会学生主动进行阅读积累。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同时,要挖掘教材中丰富多彩的语言,只有挖得深,挖得广,学生才会跟着学得深,学得广。
  三、开设阅读课,运用“阅读—讨论—评析—欣赏”综合阅读教学法
  1.更新观念,开设阅读课
  课文的阅读,不应仅仅停留在目前的找文章中心句、信息查找题等形式。在这种生硬的阅读课中,学生丝毫不能体会到文章的美感,阅读能力也很难得到提高。在教学中开设专门的阅读欣赏课,看似教学进度会被拖慢,教学任务不能及时完成,但从长远来看,却能让学生在欣赏中领略语言的魅力,真正提高阅读能力。
  2.运用阅读教学新法,重视阅读过程
  纵观当前的英语教学,教师大多重视读教材中语言材料的挖掘,关注与考试接轨的语法、词汇、句型、阅读理解以及语言技能的培养,学生学到的多是词汇、句型、语法、各种阅读文章的应试技能。这种对语言之美的忽视,对语言欣赏的缺失,是语言教学的一大遗憾。长此以往,这种现象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学生因不懂得欣赏语言之美而失去对英语的喜爱和兴趣。为了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阅读—讨论—评析—欣赏”的教学方法,以提高阅读课的有效性。
  我以教学Module 3 Unit 3 的阅读课为例,这样安排课堂任务:
  Step 1:阅读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Henry 进入饭店后,点餐时与Waiter及Owner、Waiter等人之间的对话。
  Step 2:讨论
  我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要求学生小组间讨论以下问题。
  (1)Henry点菜时用“a nice big steak”和“extra thick” 来要求所点的牛排,为什么不是简单的一句“I’d like a steak?”
  (2)为什么饭店主人说“That one’s reserved. This way, please”?靠窗的位置真的已经有人预定了吗?
  Step 3:评析
  阅读时,学生并没有在意这些细节之处,看到问题后马上体会到课文中不同人物语言所反映的深层次内涵,讨论极其热烈。经过讨论,学生认为,Henry 额外使用了nice、big、extra 等词来修饰所点的牛排,说明他当时已经非常饥饿,对食物非常渴望。而饭店主人不让Henry 坐靠窗的位置,并不是因为有人预定了那个座位,而是认为靠窗的好位置要留给贵客,Henry 这类普通客人不配。也有学生认为Henry 的穿着打扮太过破旧,饭店主人觉得Henry如果坐在窗口会影响自己店的形象。
  Step 4: 鉴赏
  学生经过讨论和教师点评,细细品味了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对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有了非常直观的体会跟感受。在之后的课文诵读时,对课文也有了更多的情感上的共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对课文进行缩写、扩写,续写等活动,例如,将上文中Henry 进入饭店后,点餐时与Waiter及Owner、Waiter等人之间的对话改为叙述性语言,把握文章的基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基于上述教学实践,我认为要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文章欣赏,让学生学会从词、句、修辞等方面欣赏英语语言的美,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
  四、结束语
  阅读教学是整个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语言知识的传授和培养阅读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开设阅读欣赏课,把语言欣赏引入高中英语教学。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技能,提高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2006(6).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北师大出版社,2005.
  [3]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
  [4]麦琪.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语言欣赏.中小学外语教学,2009(9).
  [5]梁泉德.利用课文语言素材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中学外语教与学,2009(8).
  (责编 张亚欣)
其他文献
【摘 要】福建高考时文短评题较好地体现了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新课程理念,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引导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本文选用几个热点时文短评题语料来引导学生高考正确备考。  【关键词】时文短评 语料选用 热点问题 备考    2009年福建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首次出现了时文短评题,一时博得全国上下的好评,这是福建高考命题的一项改革,一个创举。它体现了新课程
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极富镜头感,不仅具有画意之美,而且还往往像电影一样动感十足。作为电影艺术特有表现手段的"蒙太奇"手法,竟然在古典诗词中被娴熟地运用,可见不同艺术形式之
教学过程中,单纯的讲解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运用情感了解学生,使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
素质教育实施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中学体育教学是直接关系着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初中体育教学工作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可以突破思想品德课传
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每节课充满精彩,取得实效.同样,每位教师也都希望自己的课堂易于操作,便于引导学生参与.教师以简约为指导且长期坚持,必将会构建起简约风格的小学数学高
从科学发展观的视野出发,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就在于弘扬未成年人的科学精神,夯实未成年人的价值追求,拓展未成年人的创新品质,坚定未成年人的和谐理念。
【教学思想】  一、总体设计    通过几年的教学发现,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最大的困难在于搜肠刮肚也找不出要写的材料,其实这最大的原因是没有素材,而素材是来源于生活的。所以,想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学会关注生活、抒写真情。  新的课程标准呈现出新的作文取向——“生活作文”、“个性作文”,即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认识生活中的现象,抒写生活的感悟。强调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以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广告已成为传播经济、科学技术等社会信息的重要工具及手段。但繁多的现代影视广告作品中有许多平庸乏味,甚至有的使人感到厌恶。
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对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全面理解素质教育,深入研究新课程改革,学习新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还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笔者现结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