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霜,伊人心似雪

来源 :传奇故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13143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及笄之年,梁令娴带着《艺蘅馆词选》走进世人注视的目光中。那时她正读中学,年岁尚小,眉目青涩。许多人慕名而来请她签名,或想一睹芳容。那些好奇、赞赏抑或怀疑的目光她都安然受之,面对时未曾乱了分寸,临行亦会向众人告别,回眸浅笑像三月风,暖了春寒料峭的天空。
  《艺蘅馆词选》一出,令许多文人墨客刮目相看。选词一事,看似简单,却极费功夫,若无一定古典文学功底,沉心静气且耐得住寂寞,做来必是吃力不讨好。梁令娴却做得像模像样,纵梁氏家学意蕴深厚,且身为梁启超长女,她15岁便能做到如此地步也着实令人惊叹。
  父亲给她的书房命名为艺蘅馆,她在此度过了未识人间况味的年华,每册泛黄的古书都写满回忆。她偏爱词家专辑选本,字字珠玉,袅袅情思,一茶一饭皆可入词,古人的浪漫令她心生向往,便学着选词解析,写下小女儿的玲珑心思,这才有了后来的《艺蘅馆词选》。
  家中藏书浩如烟海,每日浸润其中,养成她落落大方的闺秀气质。最美好的年华里,梁令娴着一袭剪裁得体的精致旗袍,巧笑生姿,等待着命定的良人驻足。
  那人叫周希哲,是名外交官,家境贫寒却年少有为。人由父亲择定,却也真正入了她的眼里。他眉眼舒朗,凝视她的眼神里写满了情意,虽不是门当户对,然郎有才,女亦有才,这样的相遇刚刚好。梁启超不舍爱女出嫁,周希哲便入赘到梁家。婚后多年,梁令娴还会笑着向孩子们说起:“你父亲是坐着花轿来我们家的。”他在一旁听说,也会笑着答道:“是这样,是这样。”
  婚后梁令娴随夫旅居国外,那时年近半百的父亲病痛缠身,年岁渐长的弟妹诸事繁杂。她苦于无法近身侍候父亲,便主动要求成为弟妹留学期间的代理家长,每月必有一封长信寄回国内,细细向父亲讲述近况。梁启超常写信赞她:“这样女孩儿,真是比别人家男孩儿还要得力十倍。”
  远在异国的梁令娴只有见到父亲刚健有力的字迹时,一直为老人健康担忧的心才会平静片刻。而当她终于结束长年旅居,携家人辗转回国时,满心欢喜却被冰冷的墓碑压灭。父亲去世时,他们正于大洋之上颠簸。孩子为外祖父买的鲜花芳香弥漫,于梁令娴,却是浸透骨髓的苦痛与遗憾。
  家有老母需要扶养,弟妹年幼,此时作为家中长女的她,还有谁可以倚靠?加之她与丈夫刚回国,诸事未定,子女的学业也需另作打算。她没有时间悲伤,况且父亲已留给她最珍重的礼物—“希哲是可以共度一生的人”,言犹在耳,可直到斯人已逝,她才真正明白这句嘱托的分量。
  后来周希哲在北京为她买了一处宽阔的宅院,院中的葡萄架于盛夏时节撑起一片明媚的光阴,梁令娴像是回到了十五岁的单纯时光,只不过彼时是为诗书,此时是为家人。弟妹们陆续立业成家,却总爱拖家带口地在大姐家流连。小侄女赶着叫她“妈姨”,因为“大姨对她像妈妈一样好”,众人听了直笑,她却觉得欣慰。
  生活冗长而琐碎,梁令娴却拾起了少女时代的诗意生活,闲暇时总会捧一本诗词细细品读。诸多琐事劳心伤神,但得与家人常伴,又可偷得浮生半日闲,算不上尽善尽美,也足够充实惬意。
  几年后战火倏然而至,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夫妇二人苦心经营的幸福一点点土崩瓦解,家人流散各地。不久周希哲与日兵发生冲突,摔倒后中风离世。曾说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然而誓言经不起战火的摧磨。那个风雨飘摇的家,最终只余下温暖的灰烬。
  八年抗战,梁令娴一直带着四个孩子滞留在北平,始终对日伪政府的合作邀请视而不见。她精通日文,十五岁时便作为日语翻译随父亲辗转各地,自然不会忘记父亲至死未已的赤子心。生活捉襟见肘时,她依然四处奔走,为北平的公益组织防痨协会筹款。
  这份公益事业,梁令娴一直做到新中国成立。国内政局逐渐清明,弟妹们早已有了自己的事业,长大成人的儿女们已各奔前程。肩头多年的重担,她终于可以安心放下。那时她已年近花甲,身体每况愈下,只好赋闲在家。
  她忆起恍如隔世的及笄年华,父亲教她读书识字的书房已被厚重的岁月烟尘淹没,《艺蘅馆词选》也早已沉寂在世间浩瀚的书海中,她不再是只知花月静好的少女。纵然她两鬓被流年染白,求知欲却仍如当年一般炽热,她对俄国文学情有独钟,为能享受最原始的文学盛宴,她捧起陌生的俄文书,满心欢喜地沉浸其中,不知流年暗换。
  岁月如霜,梁令娴却是一个令岁月无可奈何的女子。岁月的风霜爬上她的额头,却无法浸入她的灵魂。这样一个女子,本该与岁月把酒言欢,以清绝的姿态走完人生最后的路程,却未能躲过“文革”浩劫。那时她年过七旬,已无余力应付突如其来的灾难,未能等到云开见月明便抱憾而终。
  离开时,梁令娴孑然一身,挚爱的弟妹和孩子们正各自在泥沼中挣扎,曾经满溢欢声笑语的家如今只余寂寞清冷。她不愿见这凄凉景象,便闭上双眸,静静沉入永恒的暗夜。
  梁令娴逝世十五年后,《艺蘅馆词选》重刊行世。“梁令娴校课之暇,每嗜音乐,喜吟咏,间伊优学为倚声。”再读她的自序,仿佛依然可见那个十五岁的少女,娴如娇花照水,心思明净如雪。
其他文献
窗外风光已暮,季节流转,夏秋已去,荷菊还有些影子未褪,凌着初冬的寒。可留得再好毕竟也是残景,苏轼笔墨悬空,一时不知如何切入。  夏日听荷盛雨,秋天披霜描菊,那些曼丽景象、美妙体验,他都已错过。季候不待人,他也不曾想到自己要在这样一个时节去赠好友一首诗。这不是一首普通的诗,天涯咫尺只话闲情。他想把世间好景都囊括其中,遥寄劝慰,让对方看到前路的希望。  百思转,诗方成。最终刘景文展卷读得的,便是这首《
期刊
古时文人雅士,无不爱月下吹笛,林泉对弈,还讲究风姿娴雅,执扇轻摇,再给扇子取个别致的名字,风流之感便尽在其中了。而最寻常的该是老蒲扇,制材多是潇湘妃子泪染的竹子,扇动的不只是流风,还有古旧清和的光阴。  明代文徵明曾有诗曰:“春雨绿阴肥,雨晴春亦归。花残莺独啭,草长燕交飞。香箧青缯扇,筠窗白葛衣。抛书寻午枕,新暖梦依微。”他笔下的四月春事,繁光盛景,自是令人沉醉。其间有春雨、绿树、残花、黄莺,让人
期刊
听闻凡间有人在拼个性,四海八荒的妖怪们笑掉了大牙,纷纷托梦给本少,让他们出一次镜,看这些大言不惭的愚蠢人类还怎么说自己个性十足。所以请注意,前方高能,请勿尖叫出声。  大怪1号:九婴  因其叫声如婴儿啼哭,且有九头,故称九婴。它有个逆天的神技,能喷水吐火,估计每天放火救火都够它玩儿一天的了。  大怪2号:英招  马身人面,虎文鸟翼,能跑能飞,关键还有一张帅绝人寰、堪比本少的脸,那啥,大怪你干脆改名
期刊
自小便没来由地喜欢“霓裳”二字,听起来多美。我曾觉着那是人世间最好看的衣裳,洁白如高山凝雪,淡然似冷月秋光。长大后真的得到一件连衣裙,雪白雪白的,裙摆如波浪,银线勾着卷边儿,美极。唯有参加盛会,或见重要客人,才舍得穿上。  而穿越君唱的《霓裳》,光听名字便怦然心动。听着听着,心不由越揪越紧。曲里是段常见的爱情,一个“你既无心我便休”的故事。  她唤作霓裳,是风月场上的头牌舞姬,他则是花间买醉的风流
期刊
武则天端坐在妆台前,一言不发,沉默似水般蔓延开来。身后的宫女小心低垂着头,为她将长而繁复的衣摆理好,将不再乌黑的长发束起,绾出一个美丽的弧度。武则天感到头上的重量越来越沉,那代表她身份的凤钗在眼前铜镜里显得有些扭曲,她微微向前仔细端详,却不小心看到了眼角的皱纹,像被微风吹皱的湖面。  这年的武则天已年过六旬,再温柔的时光也会在她容颜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不论她是否贵为太后。她不得不承认她不再年轻,
期刊
李商隐将她写在诗中时,离群雄并起的汉末乱世已有六百多年。岁月的荒原尘烟漫起,很多真相被隔空掩埋,已无人知晓“宓妃留枕魏王才”这句诗里,甄氏是否真有过这样一段旖旎残梦。  她自小便美艳无匹,因此在曹军大破邺城时,尽管她已嫁作袁家妇,小她数岁的曹丕仍对她一见钟情,甘冒与父争色的风险求娶她。据说彼时年少的曹植也有意于她,怎奈这绮念只能深埋心底,一个还未成熟的少年争不过风头正健的世子。  她是被曹丕横刀夺
期刊
塘中莲叶尚青小,檐上飞燕正筑巢,每当这个时节,仲殊腹中总会隐隐作痛。他已剃度多年,早已记不得妻子面貌,却还记得那碗羹。那是她为他煮的毒,入肚即感五内俱焚,他死里逃生后落下毛病,不能食肉,只能以蜜为药。  他俗名张挥,素有才学,被州县举荐得了个进士出身。本就是翩翩少年郎,如此一来性子越发轻狂,携妓游湖好不快活,全然忘了家中妻子独守空闺。  他不知妻子是个刚烈倔强的女子。她为他亲手织锦,留下的却是其他
期刊
西湖孤山有他的墓,他静静地长眠在那里,像原本就该幽闭于荒草丛中,不理世事。这是他中意的归宿。多少人去他坟前凭吊,还有人去他坟前殉情,他如那些遥远的传奇般,无意中成了许多人的向往。若地下有知,他怕会孩子气地睁大眼睛,微笑着注视后世,好像当初在上海吃花酒,一身袈裟周旋在姑娘们中间,也是笑着的,但笑着笑着便哭了。  第一次读到苏曼殊小令的人,少有不喜欢的。许多人将他和纳兰视作一路,同样是翩翩才子柔肠百转
期刊
起风时,海浪一潮潮涌过沙畔,似史书一页页翻过,最终停在他的那一笺。这一刻,风歇潮止,他从海边起身,不管身旁落着的鱼丝钓饵,翩然大笑而去。  他是张祜,名字落在史书里,偏偏得了处士两字。何谓处士,不过清高而已。世人逆着光影看去,他和李白有太多相似之处。李白身处盛世,可以任性狂放,可张祜没有选择,晚唐的风在他的衣袖里鼓荡,高傲如朔冬寒梅的他为了尘世的一抹暖意,悄悄垂下了头。  然而,故事开始时并不是这
期刊
仲春之时,江阴城郊的山上草长莺飞春光明媚,有友携酒而来,却见他形单影只手执书卷静坐于松树下,身后树枝上还挂着一条濯洗未干的裤子。见友来,李寄十分开心,可他并未起身,因他唯一的一条裤子,正在身后的树上挂着!  这年他已过四旬,却还是一贫如洗,整日逍遥于山林之间,醉卧于溪水之上。生活虽清苦,但李寄自得其乐,路是自己所选,并无半分悔意。其实从头算来,浮生诸事没什么可悔的,除了年少时的那次乡试。  他天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