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教师博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dirt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先学后教”模式时,可以参考以下三点:一是设计跨时空探究题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是选择视频导入材料,拓宽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三是结合社会现实,通过分层次设计材料分析题、鼓励学生参与到“先学”设计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关键词] 先学后教;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教育部制定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课程性质有明确规定:“本课程强调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合作的参与过程,采取多种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表现为人的智慧、人的思维能力的竞争。创新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国民创新能力成了世界性的教育改革焦点。要培养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做的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大行其道,教师纯粹为了高分上课,学生也是为了分数努力学习。在唯分数论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可谓空谈。
  经过长期的教学探索,笔者发现“先学后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对“先教后学、课后作业”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颠覆性变革。一堂课,总要从“先学后教”的“学”字开头,这个“学”是自学的意思,学生有既定目标,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展开自学。学生的自学成为一堂课的起点,是“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大特色和亮点。每堂课教师先不要讲,而是先让学生自学。学生不是盲目地自学,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师如果在“先学”与“后教”中巧妙设计题目,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一、设计跨时空探究题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指一个人自觉地、勇敢地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从而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这种意识表现为具有好奇心、想象力,是一种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的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勇于探索未知。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很多知识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郑和下西洋》一课中,根据教学目标,学生需要掌握郑和远洋航行的路线,此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设计今天去非洲的路线,设想郑和当时碰到的困难,进一步感受航海家的坚强意志。跨越时空探究问题,就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
  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设计预习题目时就要巧妙构思。“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第一步就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要想具有创新意识,首先要有创新热情。“先学”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创新的过程。“先学后教,当堂练习”的模式,就是让学生自主预习,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目的,要求教师在设计预习题目时注重题目的创新性和激励性。例如,在学习《世界开始走向整体》一课中,笔者在设计“先学”的题目时,考虑到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准备了以下两道预习题:
  (1)阅读课文,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2)探索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在面对这两道题时,只是单纯地从课文中找答案,缺乏创新意识。于是,在另一个班级上课时,笔者对预习题目稍作改动: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穿越历史,你认为新航路开辟需要哪些条件?
  乍一看,两道题前后没什么大的区别,都是让学生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其实不然。尽管只变了几个字,但由于问法不同,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程度就不同。一句“穿越历史”,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热情,他们会设身处地,积极地思考各种可能的条件,而不是单纯地翻找书本摘抄答案。因此,在运用“先学后教”模式时候,如果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目的,教师就要巧妙地设计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热情,营造宽松、自由的表达氛围,会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二、选择视频导入材料,拓宽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
  头脑风暴是激发创新思维的一种形式,在充分自由的交流中,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碰撞,很可能就会产生一个新观点。这种创新思维过程可以是偶然的,也可以是有意识的。
  在一次公开课上,笔者教学《张骞通西域》一课。由于自己是学历史的,理所当然地认为张骞通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但学生并没有这种认识。笔者运用“先学后教”模式上课,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先学部分的提纲,总结张骞通西域的目的和影响。学生看过提纲之后,却依然不能理解张骞通西域的目的,更加无法理解张骞通西域对中西方文化交流产生的影响。笔者经过思考后,认为要将“先学”和“后教”紧密结合起来,刺激学生的创新思维。于是在以后的教学中,笔者将这节课的流程稍微改了一下,在“先学”部分,播放了《汉武大帝》电视剧中匈奴族猖狂作乱的片段,帮助学生理解汉初民族关系。在这个基础上,重新让学生阅读“先学”提纲:
  1.材料展示
  材料一:张骞始开西域之途。
  材料二:公元前140年,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担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
  材料三: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
  材料四:不是张骞通西域,安有佳种自西来?
  2.问题设计
  (1)何为“西域”?
  (2)张骞为何出使西域?
  (3)张骞出使西域有何意义?
  学生通过欣赏视频和文字材料,逐渐意识到张骞出使西域的政治目的及意义。在“后教”部分中,笔者利用视频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感受历史长河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西域风光和民族风情。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西域的地理范围,提高学生认识地图、运用历史地图的能力;让学生设想张骞出使西域途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比较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区别,提高学生比较分析能力;通过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探究能力。有了这样的能力基础,激发创新思维就容易多了。事实上,在上课时,学生看到张骞通西域后汉朝与西域各民族的联系,就能进一步想到民族文化的交流。   视频文件的使用可以放到任何形式的课堂上,对于“先学后教”模式同样也适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开放、自由、民主的氛围。这对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非常重要。在“后教”部分,教师可以运用轻松幽默的话语提醒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巧妙设计问题以及提问的方式,从而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三、结合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创新能力,指的是一个人运用已有知识,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个性品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创新意识形成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学生应试能力强,但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较差,表现在《历史与社会》课程学习中就是只会直接摘抄书上的答案,遇到材料分析题就不会分析、提炼。因此,历史教师在布置题目时,要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可以从两点入手。
  (一)分层次设计材料分析题
  “先学后教”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在“先学”部分,教师要注意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对学习有余力的同学提高题目的难度,增大材料分析题的量。笔者在一次关于和平、发展问题的专题课上,为学生设计了如下一道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自2011年2月16日以来,北非国家利比亚爆发的骚乱及流血事件不断升级,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材料二:截至2011年3月2日,中国已经顺利从利比亚撤离公民32000余人,中国政府不仅撤出了自己的国民,也撤离了2000多名外国人。不干涉别国内政、相互尊重、互利共赢这种外交理念,使我们与不同类型的国家保持了良好关系。在利比亚大撤离中,埃及、意大利等国在危难时刻伸出援手共渡难关。一名在利比亚反政府游行中受伤的中国工人说:“只要祖国想着我们,我们就一定能回去。作为一名中国人,我非常有安全感。我对身为中国人感到自豪!”
  结合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材料一反映出当今世界存在哪一问题?
  (2)材料二中的“理念”是指什么?中国同埃及、意大利的良好关系分别体现了解决发展问题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3)材料二中,中国工人的安全感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国政府不仅撤出本国国民,也帮助撤离外国友人,体现了中国人怎样的广阔胸襟?
  题目中既有时事热点利比亚问题,又体现了南南合作、南北对话的主题,同时也使学生温习了以前学过的外交原则,加深了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理解。一道题涉及了多个考点,考核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锻炼了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提炼的能力。
  (二)鼓励学生参与“先学”设计
  教师在运用“先学后教”模式时,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先学”部分的设计中,如果学生能广泛参与、积极参与,“先学”的内容将更科学、更有效,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编写学案的压力,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复习中国地理部分时,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线索繁杂,书中内容枯燥无趣,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课前,笔者苦恼了很久,同事看到了就开玩笑地说:“自己苦恼不如让学生苦恼!”一句玩笑话让笔者茅塞顿开:是啊,何不发动学生的力量?于是,在上课前,笔者列出本节课复习的内容——中国的地形、地势、气候特点,将中国地图用PPT展示出来,让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一个小组提出问题,然后让其他组回答。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热情一下子被激发出来,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
  学生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参考地图(空白的中国政区图)提出许多问题,既有基础知识点,如中国的地形特点、地势特点、气候特点,也有地形、地势与气候三者之间的关系。还有许多有创意的问题,比如在地图上画出阶梯分界线,我国气候类型对人们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等等。如果教师敢于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与学生一起“先学后教”,既省了力气,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何乐而不为!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先学后教”模式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把课堂还给学生,每一节课都是学生自主研究、自主创新的过程,学生完全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的课堂,也必须是变通的课堂。无论“先学”的模式多固定、内容多枯燥,教师的“后教”是必须的,也是可以变通的。需要强调的是,“先学后教”的“教”,不是系统讲授的意思,而是“点拨”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点拨,或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达,或解答其存在疑惑的问题,或纠正其错误的理解。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教学姿态的变通,打破了原有的乏味局面,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自然是积极的、乐观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亦会有所提高。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工作者只有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从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实际出发,寻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途径,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瓦特改良蒸汽机等创新的例子激励学生,用现实事例材料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构造智慧闪耀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恽昭世.走向未来的学校——中小学校教育模式探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王增科.新课程的关键: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J].历史教学,2003,(4).
  [4]张健菊.构建历史学习“娱乐城”[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3).
  [5]李付堂.对目前历史教育的追问与感悟[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5).
  责任编辑 张淑光
其他文献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展开,电子技术迅速发展,多层印制电路板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无源器件集成技术与聚四氟乙烯(PTFE)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对PTFE埋电阻多层印制板
<正>据了解,现阶段我国的家庭医生主要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注册的全科医生(含助理全科医生和中医类别全科医生)以及具备相应专业技术能力的乡镇卫生院医师和乡村医生等。在
应用卷积神经网络分类文本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神经网络输入矩阵只提取词粒度层面的词向量矩阵,忽略了文本粒度层面整体语义特征的表达,导致文本特征表示不充
生技霉素是一组4″-酰化螺旋霉素,继从生技霉素产生菌发酵中分离到主要组分生技霉素A和B之后,利用两相分配及柱层析的分离方法,又分离到分子量为968的化合物生技霉素A2。根据其UV、IR、FAB-MS、^1H-NMR、^13C-NMR、
在中国北方传统的合院民居中,空间处理至清代已高度程式化.空间布局亦多趋于雷同,然而.山西省是石县静升村的王家大院连筑群的空间安排却往往能另辟壤径.令人耳目一新,在王家大院
研究了以丝纤维为载体,三聚氯氰为交联剂固定化葡萄糖氧化酶膜的方法和条件。实验表明,用二氧六环-二甲苯(质量比1:1)为三聚氯氰的溶剂,固定化酶膜效果较好。酶的偶联条件以温度25℃、pH=9、
以125I标记硫酸链霉素明胶微球,小鼠静脉注射后测定其体内分布,结果表明硫酸链霉素明胶微球在小鼠肺部浓度最高。由靶向性参数判定硫酸链霉素明胶微球靶向作用明显,靶向效率较高
随着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上师生的交流活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最新的课改提出了"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课堂概念,这一概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和鼓励学生,注
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思想教育教学的应有之义。大学要通过营造浓厚的校园舆论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理论教育深入到大学生的内心;
基于生物多样性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该文在阐述国内外生物多样性规划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生物多样性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深入分析了城市生物多样性规划认识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