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教学真难。但若能创新出高效实用的教学方式,诸如重视朗读、学生讲课、画出美景、改编课文、表演剧本、搞辩论会等等。这样,学生必然会被文言文的含蓄、简约之美深深感染,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文言文的意境夯实了基础,有利于汲取文言精华,传承中华文化。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方式 创新 读 讲 画 改 演 辩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12(c)-0000-00
文言文教学真难,难于上青天。字词解释,逐句翻译;串讲课文,语法分析;读读写写,死记硬背;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以致使人误以为文言文就该这样教,就该这样学,舍此别无他法。这种把鲜美的食物嚼得无味的干巴的“满堂灌”、“注入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从头到尾的“扫描式”“地毯式”教法陈旧枯燥,扼杀学生兴致,像人体进入了解剖室,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凝聚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文言文理应受到师生的喜爱,实际教学中反而引发初中生的乏味甚至畏惧感,学起来毫无乐趣可言。
文言文教学方式的创新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欲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想法设法让自己的教学方式步入“变”的轨道进行创新,并让其在“变”中生出奇效。
1 读——书读百遍,读中感悟
学习文言文,困难很多,或缺乏背景常识,或不理解古诗词,或不习惯这种表达方式。例如文言文句子的组织不像诗歌那样整齐划一,也不像常见诗歌那样有规律的押韵,甚至读音和词义古今不同,整篇文章充满着之乎者也,等等,读起来难免有佶屈聱牙之感。叶圣陶先生特别肯定传统语文教学中重视教学生读,教学生反复读,教学生广泛读的做法。可见,“读”乃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 文言文的诵读方式有很多种,诸如:预习诵读,初步感知课文;教师范读,读准字音短句;学生仿读,读得更加规范;认知默读,借助注释理解课文;激情诵读,做到有感情朗读;质疑问读,增强思考辨析能力;分组复读,合作探讨新的知识点;比赛竞读,提高背诵热情;对于记人叙事性文言文,还可分角色朗读,探究人物性格。
2 讲——学生为师,讲中学习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教师的教学过程应是创造性的,而非对教材的亦步亦趋。文言文教学可打破传统的讲、记、评的框框,力争做到“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中,老师可引导学生来做“小老师”: 哪位同学愿意先到讲台上做一次小老师,为同学们读一读、讲一讲这篇文章?通过“小老师授课”的方式,让学生以主人公的心态自主学习,疏通字音、字义,锻炼胆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并养成注意倾听、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3 画——想象美景,体会感情
理解,是阅读过程的深化阶段,是掌握阅读技能的最重要的标志。在理解阶段,只要合理安排,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也会被激发。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初一学生以及写景类的文言文,教学中应尽可能运用直观的方法,避免让学生死记字词知识,囫囵吞枣,应付考试。而应变换各种创新教法,试着引学生进入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最常用的就是图画法。如教学《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让学生自己作画,画出文中的游踪、人物、山水景色,欣赏其中的美景,领悟其中的蕴涵。通过这些手段,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亦得以提升。
4 改——改编课文,创作新品
个性化阅读的精华在于开放,有深度。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文言文改写成小故事、课本剧甚至是诗歌,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又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行思考和写作。改写时,既要尊重原文的基本情节,又不能拘泥于原文,可在不改变基本情节的前提下,展开适当的联想和想象,使情节更丰满一些,力求写得生动活泼,为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提供广阔的空间。
如教学《隆中对》之后,有一学生献诗一首,其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形势、描绘政治蓝图的部分尤为精彩:“曹挟天子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据江东而民附,可以为援不可图。荆州殆天资将军,益州险塞主暗弱。占据之后修政理,霸业可成汉室兴。”
5 演——大胆表演,形神俱备
有的文言篇目,人物形象生动,情节扣人心弦,适合搬上舞台,这时,教师应积极发挥其教学参与者的功能,组织学生大胆表演。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引导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在学完《扁鹊见蔡桓公》后,我要求学生上讲台即兴表演。学生为了演好,首先把文言文改变成现代剧本样式,全剧分五场:第一场:一见蔡桓公;第二场,二见蔡桓公;第三场,三见蔡桓公;第四场,神医论病理;第五场,蔡桓公之死。令我惊喜的是,学生不仅惟妙惟肖地再现了扁鹊、蔡桓公等人物性格活动,而且还增加了些许搞笑因素。学生表现欲旺盛,课堂气氛热烈, 台上学生表演忘我投入,台下学生观看掌声阵阵, 面对此景,吾欲何求?
6 辩——唇枪舌战,辩论精彩
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全都是名篇佳作,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早有定论。教学中教师若能鼓励学生勇于挑战,不盲目唯从,不迷信权威,不迷信课本,大胆地“唱反调”,定能引导学生从标新立异中突破思维定势,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如教学《五柳先生传》,对于陶渊明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等精神品质,有的学生认为“五柳先生,你是我的偶像”;而陶渊明躲避现实、悠闲隐居的生活方式,有的学生却说“老陶,我鄙视你”。于是乎引发了两派学生的激烈争辩,我也顺势采取以辩论会的形式谈是否喜欢文中的人物。同学们自由表达、畅所欲言、唇枪舌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在此时,思维得以碰撞,个性得以张扬,情感得以流露,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形成了学生个人独特的价值判断。
总之,文言文并不枯燥,枯燥的是我们的教法。教无定法,只要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创新能力,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尝试,寓教于乐,力争创造出高效实用的教学方式来。新课程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就会水到渠成般实现。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 著《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6月第2版,2008年3月第20次印刷
[2]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第2版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方式 创新 读 讲 画 改 演 辩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12(c)-0000-00
文言文教学真难,难于上青天。字词解释,逐句翻译;串讲课文,语法分析;读读写写,死记硬背;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以致使人误以为文言文就该这样教,就该这样学,舍此别无他法。这种把鲜美的食物嚼得无味的干巴的“满堂灌”、“注入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从头到尾的“扫描式”“地毯式”教法陈旧枯燥,扼杀学生兴致,像人体进入了解剖室,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凝聚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文言文理应受到师生的喜爱,实际教学中反而引发初中生的乏味甚至畏惧感,学起来毫无乐趣可言。
文言文教学方式的创新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欲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想法设法让自己的教学方式步入“变”的轨道进行创新,并让其在“变”中生出奇效。
1 读——书读百遍,读中感悟
学习文言文,困难很多,或缺乏背景常识,或不理解古诗词,或不习惯这种表达方式。例如文言文句子的组织不像诗歌那样整齐划一,也不像常见诗歌那样有规律的押韵,甚至读音和词义古今不同,整篇文章充满着之乎者也,等等,读起来难免有佶屈聱牙之感。叶圣陶先生特别肯定传统语文教学中重视教学生读,教学生反复读,教学生广泛读的做法。可见,“读”乃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 文言文的诵读方式有很多种,诸如:预习诵读,初步感知课文;教师范读,读准字音短句;学生仿读,读得更加规范;认知默读,借助注释理解课文;激情诵读,做到有感情朗读;质疑问读,增强思考辨析能力;分组复读,合作探讨新的知识点;比赛竞读,提高背诵热情;对于记人叙事性文言文,还可分角色朗读,探究人物性格。
2 讲——学生为师,讲中学习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教师的教学过程应是创造性的,而非对教材的亦步亦趋。文言文教学可打破传统的讲、记、评的框框,力争做到“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中,老师可引导学生来做“小老师”: 哪位同学愿意先到讲台上做一次小老师,为同学们读一读、讲一讲这篇文章?通过“小老师授课”的方式,让学生以主人公的心态自主学习,疏通字音、字义,锻炼胆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并养成注意倾听、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3 画——想象美景,体会感情
理解,是阅读过程的深化阶段,是掌握阅读技能的最重要的标志。在理解阶段,只要合理安排,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也会被激发。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初一学生以及写景类的文言文,教学中应尽可能运用直观的方法,避免让学生死记字词知识,囫囵吞枣,应付考试。而应变换各种创新教法,试着引学生进入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最常用的就是图画法。如教学《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让学生自己作画,画出文中的游踪、人物、山水景色,欣赏其中的美景,领悟其中的蕴涵。通过这些手段,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亦得以提升。
4 改——改编课文,创作新品
个性化阅读的精华在于开放,有深度。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文言文改写成小故事、课本剧甚至是诗歌,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又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行思考和写作。改写时,既要尊重原文的基本情节,又不能拘泥于原文,可在不改变基本情节的前提下,展开适当的联想和想象,使情节更丰满一些,力求写得生动活泼,为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提供广阔的空间。
如教学《隆中对》之后,有一学生献诗一首,其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形势、描绘政治蓝图的部分尤为精彩:“曹挟天子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据江东而民附,可以为援不可图。荆州殆天资将军,益州险塞主暗弱。占据之后修政理,霸业可成汉室兴。”
5 演——大胆表演,形神俱备
有的文言篇目,人物形象生动,情节扣人心弦,适合搬上舞台,这时,教师应积极发挥其教学参与者的功能,组织学生大胆表演。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引导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在学完《扁鹊见蔡桓公》后,我要求学生上讲台即兴表演。学生为了演好,首先把文言文改变成现代剧本样式,全剧分五场:第一场:一见蔡桓公;第二场,二见蔡桓公;第三场,三见蔡桓公;第四场,神医论病理;第五场,蔡桓公之死。令我惊喜的是,学生不仅惟妙惟肖地再现了扁鹊、蔡桓公等人物性格活动,而且还增加了些许搞笑因素。学生表现欲旺盛,课堂气氛热烈, 台上学生表演忘我投入,台下学生观看掌声阵阵, 面对此景,吾欲何求?
6 辩——唇枪舌战,辩论精彩
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全都是名篇佳作,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早有定论。教学中教师若能鼓励学生勇于挑战,不盲目唯从,不迷信权威,不迷信课本,大胆地“唱反调”,定能引导学生从标新立异中突破思维定势,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如教学《五柳先生传》,对于陶渊明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等精神品质,有的学生认为“五柳先生,你是我的偶像”;而陶渊明躲避现实、悠闲隐居的生活方式,有的学生却说“老陶,我鄙视你”。于是乎引发了两派学生的激烈争辩,我也顺势采取以辩论会的形式谈是否喜欢文中的人物。同学们自由表达、畅所欲言、唇枪舌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在此时,思维得以碰撞,个性得以张扬,情感得以流露,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形成了学生个人独特的价值判断。
总之,文言文并不枯燥,枯燥的是我们的教法。教无定法,只要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创新能力,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尝试,寓教于乐,力争创造出高效实用的教学方式来。新课程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就会水到渠成般实现。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 著《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6月第2版,2008年3月第20次印刷
[2]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