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媒介融合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高校新闻专业如何针对这一趋势进行合理的改革,以便培养出更适合社会需要的新闻人才,成为社会各界探讨的重要话题。本文在总结多数高校新闻专业改革措施的基础上,提出了四点改革的新思路。
【关键词】媒介融合高校新闻专业改革新思路
随着网络的大范围普及,互联网、手机电视、掌上电脑等一系列新兴媒体正融入到传统媒体中,逐步形成了媒介融合时代。“所谓的媒体融合是在互联网出现后,与传统的四大媒体在信息的流通领域各自发挥作用,并彼此融合和促进。”[1]
从我国大专院校开始建设新闻专业以来,就不断的在探索着如何能够培养出更适合市场需要的,有真正实用价值的新闻人才。面对这样一个巨变的时代,各大高校都在求新求变,概括起来,现今的新闻教育改革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目前很多高校都意识到,传统的教学课程设置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广电事业对于新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所以都在探索着改革之路。大家普遍的做法都是通过对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重新的编排,把传统的单方面对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改变成理论加实践技能的全面培养,在单一的新闻传播教学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实际操作的课程锻炼,让新闻教学向着更宽更广的全方位发展。
随着一届届毕业生在就业时所遇到的就业困境日益彰显,在学校里面学到的纯理论知识已经无法应对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需要。很多用人单位不会花时间、花精力和金钱去培养一个新人对于环境的适应,对于器材的运用,这就直接导致了很多学生在毕业求职时无法找到专业对口的新闻工作,只能退而求其次的从事一些行政、文秘、宣传等类型的文案工作。
针对这样的问题,高校开始重视实际操作的培训,在课程设置时就开辟出大量的实训课程,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比如香港城市大学传播系副主任何舟就提出要让学科“走出去”,与社会中的具体项目进行嫁接,从而实现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无缝对接。
针对新闻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多元化,新闻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关联不言而喻。所以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进行跨学科之间的融合,成为了新闻专业改革的重中之重。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国良认为“应把学科间的藩篱拆除,在核心课程各有特色的同时,保持学科间相互交流和学习的状态,有助于学科间的融合和共同发展。”[2]
新世纪的新闻传播人才,应具备广泛博学的知识储备,冷静客观的评断视角,精准到位的评价判断,优秀的写作文笔,高效的传播效率和勇于创新的能力。也就是说,21世纪需要的新闻人才应该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开阔的视野,渊博的知识面,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及善于交流和沟通的交际能力,这就对高校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在总结各高校改革的各项措施的基础上,提出高校新闻专业改革四点新的思路。
具有正确、客观、冷静的视角和看法,是作为一个媒体人最基本的职业素养。新闻工作者应对事实进行客观的还原和报道,给大众呈现一个公正的、无任何主观色彩的新闻世界。
学校在课程设置时,首要考虑的就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客观报道的精神。学生具有法律意识,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层面是学习法律知识,维护好自身的合法利益,当报道遇到各种威胁时,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另一个层面就是要学会客观报道,不可人云亦云,以讹传讹,或是更甚者为了某种利益而进行虚假新闻的报道,给大众带来危害。所以无论何时,高校在新闻专业设置时,都不可忽视法律意识的渗透和传播,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最开始便时刻谨记自己作为一个媒体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素质。
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驱使下,使我们生活的时代成为了一个“全民皆记者”的时代,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优势性逐步减弱,可替代性却在逐渐增强,所以如何突出新闻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成为各大院校改革模式的核心思路。
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平台,正确处理通识教育与新闻专业教育的关系。针对大学的新闻专业设置,可以在第一年的两个学期内让学生们学习有关新闻学和传播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制作新闻的基本技能,然后在第二个学年的时间就开始进行一个主攻方向的划分选择。这样分方向集中培养,既可以培养出具有资深专业知识的新闻人才,往更深层的精英人才方向进行培养,又避免教学资源的重复和浪费,造成生产过程的局面的产生。
世界范围上新闻教学有主要的三种类型:一种是以美国为例的教育模式,特点是实际业务的技能培养,并在社会科学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素质的传授,第二种是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模式,侧重的是职场上的训练,大学中专门的新闻专业很少,特色是“学徒式的报馆新闻训练”,第三种是以日本为例的教育模式,同欧洲模式一样,也是大学中少有新闻专业,而是直接招聘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然后进行内部培训。
结合这三种主要的教育类型,我们可以看出一是新闻专业对于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二是即使在工作岗位上,也不能放弃继续教育的学习。而我们的新闻教学模式,主要的侧重点就是上学时的教育,对于毕业的继续教育领域的开发几乎为零。这种情况既不利于新闻工作者的继续深造,更不利于对于精英人才的培养,所以更多高校应该重视起继续教育平台的建立。
在新媒体融合的大时代下,在新闻从业者综合素质的高要求的大环境下,以融合来应对融合,成为高校新闻教育的改革思路。各大高校应该在发挥自身本土特色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坚实理论知识、熟练业务能力、敏锐思维和开阔思路的综合型、创新型的新闻人才,实现教与学的结合,保持发扬新闻教学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建.《简论信息时代的媒介融合》[J].丝绸之路,2011(22)
[2]林溪声,温潇.《理念、目标、对策:面向未来的新闻传播教育———“全球知名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综述》[J].新闻大学,2010(1)
[3]程道才.《跨学科设置课程培养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J].新闻战线,2005(6)
[4]宋超.《当向潮头立———在新闻学院2009年秋季迎新大会上的讲话》.新闻大学,2009(4)
【关键词】媒介融合高校新闻专业改革新思路
随着网络的大范围普及,互联网、手机电视、掌上电脑等一系列新兴媒体正融入到传统媒体中,逐步形成了媒介融合时代。“所谓的媒体融合是在互联网出现后,与传统的四大媒体在信息的流通领域各自发挥作用,并彼此融合和促进。”[1]
从我国大专院校开始建设新闻专业以来,就不断的在探索着如何能够培养出更适合市场需要的,有真正实用价值的新闻人才。面对这样一个巨变的时代,各大高校都在求新求变,概括起来,现今的新闻教育改革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目前很多高校都意识到,传统的教学课程设置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广电事业对于新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所以都在探索着改革之路。大家普遍的做法都是通过对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重新的编排,把传统的单方面对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改变成理论加实践技能的全面培养,在单一的新闻传播教学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实际操作的课程锻炼,让新闻教学向着更宽更广的全方位发展。
随着一届届毕业生在就业时所遇到的就业困境日益彰显,在学校里面学到的纯理论知识已经无法应对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需要。很多用人单位不会花时间、花精力和金钱去培养一个新人对于环境的适应,对于器材的运用,这就直接导致了很多学生在毕业求职时无法找到专业对口的新闻工作,只能退而求其次的从事一些行政、文秘、宣传等类型的文案工作。
针对这样的问题,高校开始重视实际操作的培训,在课程设置时就开辟出大量的实训课程,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比如香港城市大学传播系副主任何舟就提出要让学科“走出去”,与社会中的具体项目进行嫁接,从而实现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无缝对接。
针对新闻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多元化,新闻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关联不言而喻。所以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进行跨学科之间的融合,成为了新闻专业改革的重中之重。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国良认为“应把学科间的藩篱拆除,在核心课程各有特色的同时,保持学科间相互交流和学习的状态,有助于学科间的融合和共同发展。”[2]
新世纪的新闻传播人才,应具备广泛博学的知识储备,冷静客观的评断视角,精准到位的评价判断,优秀的写作文笔,高效的传播效率和勇于创新的能力。也就是说,21世纪需要的新闻人才应该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开阔的视野,渊博的知识面,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及善于交流和沟通的交际能力,这就对高校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在总结各高校改革的各项措施的基础上,提出高校新闻专业改革四点新的思路。
具有正确、客观、冷静的视角和看法,是作为一个媒体人最基本的职业素养。新闻工作者应对事实进行客观的还原和报道,给大众呈现一个公正的、无任何主观色彩的新闻世界。
学校在课程设置时,首要考虑的就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客观报道的精神。学生具有法律意识,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层面是学习法律知识,维护好自身的合法利益,当报道遇到各种威胁时,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另一个层面就是要学会客观报道,不可人云亦云,以讹传讹,或是更甚者为了某种利益而进行虚假新闻的报道,给大众带来危害。所以无论何时,高校在新闻专业设置时,都不可忽视法律意识的渗透和传播,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最开始便时刻谨记自己作为一个媒体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素质。
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驱使下,使我们生活的时代成为了一个“全民皆记者”的时代,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优势性逐步减弱,可替代性却在逐渐增强,所以如何突出新闻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成为各大院校改革模式的核心思路。
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平台,正确处理通识教育与新闻专业教育的关系。针对大学的新闻专业设置,可以在第一年的两个学期内让学生们学习有关新闻学和传播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制作新闻的基本技能,然后在第二个学年的时间就开始进行一个主攻方向的划分选择。这样分方向集中培养,既可以培养出具有资深专业知识的新闻人才,往更深层的精英人才方向进行培养,又避免教学资源的重复和浪费,造成生产过程的局面的产生。
世界范围上新闻教学有主要的三种类型:一种是以美国为例的教育模式,特点是实际业务的技能培养,并在社会科学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素质的传授,第二种是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模式,侧重的是职场上的训练,大学中专门的新闻专业很少,特色是“学徒式的报馆新闻训练”,第三种是以日本为例的教育模式,同欧洲模式一样,也是大学中少有新闻专业,而是直接招聘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然后进行内部培训。
结合这三种主要的教育类型,我们可以看出一是新闻专业对于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二是即使在工作岗位上,也不能放弃继续教育的学习。而我们的新闻教学模式,主要的侧重点就是上学时的教育,对于毕业的继续教育领域的开发几乎为零。这种情况既不利于新闻工作者的继续深造,更不利于对于精英人才的培养,所以更多高校应该重视起继续教育平台的建立。
在新媒体融合的大时代下,在新闻从业者综合素质的高要求的大环境下,以融合来应对融合,成为高校新闻教育的改革思路。各大高校应该在发挥自身本土特色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坚实理论知识、熟练业务能力、敏锐思维和开阔思路的综合型、创新型的新闻人才,实现教与学的结合,保持发扬新闻教学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建.《简论信息时代的媒介融合》[J].丝绸之路,2011(22)
[2]林溪声,温潇.《理念、目标、对策:面向未来的新闻传播教育———“全球知名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综述》[J].新闻大学,2010(1)
[3]程道才.《跨学科设置课程培养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J].新闻战线,2005(6)
[4]宋超.《当向潮头立———在新闻学院2009年秋季迎新大会上的讲话》.新闻大学,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