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说社会保障水平的高或低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然而从根本上来说,其并不是由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的。相较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的发展通常会相对落后一些。在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的初期阶段,如果其水平提高过快会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保障水平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呈提高趋势。
社会保障水平 经济发展 关系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较为迅速,如何使社会保障水平得到同等程度的提高、使社会保障体系得到较为系统化的完善、进而再促進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通过总结历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来看,在社会保障体系形成的初期,如果社会保障水平提高过快,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如何在使社会经济水平得到有效提高的同时,社会保障水平得到同等程度的提高,是现今各大专家学者重点探讨的话题。本文重点探讨社会保障水平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给出几点关于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上如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议。
社会保障水平的概念
社会保障水平指的是,某一国家或者地区中公民所能享受到的此社会提供的福利的多少,大体上包括行业职工的薪资待遇、福利基金等。其具有一定的浮动性与稳定性,也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发展速度不宜过缓,也不可过度膨胀;其发展程度的快慢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比如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规模等,社会保障体系的供给来源主要依赖于社会经济。此外,社会保障水平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政治结构的影响,例如,西方的很多国家的大选主要由其公民决定的,因此,参选人员会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公民的社会保障福利上。另外,社会保障水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时间的长短、国家人口数目、历史进程等特殊因素的影响。
社会保障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1)社会保障水平对国家的经济收入有影响
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资金基本都由国家的财政部门提供,其水平发展越高,国家财政部门需要投入的资金支持也会相应增多,收入就会相应减少。近年来,我国各方面的发展都较为迅速,需要社会保障的群众越来越多,社会保障水平也呈日趋上升趋势,国家需要输出的资金越来越多。
(2)社会保障水平对公民就业率有影响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期阶段,重点解决的是公民的失业问题与养老问题。然而事实是,不论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的过高或者过低,对公民的就业率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最初阶段,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未能对所有公民提供保障,一旦一部分人因为某些因素失业而未能得到及时的社会救助,就会滋生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也会为社会埋下很多不安定因素,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建立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途径
(1)重点发展社会经济,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供给
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能有效适应,其原因主要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足够的资金帮助。若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缺少足够的社会经济基金作为支撑,那么其发展会在很大程度受到制约。只有社会经济的发展足够迅速,社会中的很多问题才能够得到及时解决。因此,为了社会保障体系能够得到完善,国家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政治上的支持,使社会经济得到全面提高,进而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充足的人力、财力、物力方面支持。
(2)在使城区社会保障体系得到稳定发展基础上,提高农村及偏远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
就我国而言,现今的大部分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已日趋完善,城市中的居民生活基本都能够得到足够保障。比如,在城市中,医疗系统已较为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也在逐渐的完善当中,城市中的绝大部分居民在发病时基本都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另外一部分居民也享有低保待遇,基本的生活也能得到保障。在此日臻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下,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也不遗余力的加入到了城市的建设当中,使城市的经济得到更繁荣的发展。然而,我国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制度仍存在缺陷,存在的问题也较为严重,很大一部分此种地区的居民未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保障。因此,在保证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发展的同时,国家也要大力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其社会保障水平得到提高。
首先,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这一问题,应重点完善我国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减轻年轻人的压力,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安逸、舒心,从而构建一个更为和谐的农村社会。此外,农村普遍存在居民看病难、看病贵这一问题,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为农村居民提供更为便捷、优良的医疗环境,提高农村的医疗水平,为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提供保障。再者,要为农村居民的低保制度提供具体的法律支持,让农村居民也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保障待遇。
在现今大环境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仍存在一定缺陷,仍有很大一部分人的生活未能得到有效保障。然而,社会与经济一直处于进步中,通过各界人们的不断努力,一定会逐渐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能够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也会变得更为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进程也会得到大幅度推进。
[1]杨翠迎,何文炯.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04,1(1):79-85.
[2]王晓琴,杨翠迎,米红等.浙江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J].学术论坛,2008,31(5):63-69.
[3]张向达,李宏.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思考——基于社会保障扩大内需作用的角度[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52-58.
[4]李东.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5(6):409-409.
[5]朱孔来,张晓,李励等.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12):62-67.
社会保障水平 经济发展 关系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较为迅速,如何使社会保障水平得到同等程度的提高、使社会保障体系得到较为系统化的完善、进而再促進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通过总结历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来看,在社会保障体系形成的初期,如果社会保障水平提高过快,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如何在使社会经济水平得到有效提高的同时,社会保障水平得到同等程度的提高,是现今各大专家学者重点探讨的话题。本文重点探讨社会保障水平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给出几点关于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上如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议。
社会保障水平的概念
社会保障水平指的是,某一国家或者地区中公民所能享受到的此社会提供的福利的多少,大体上包括行业职工的薪资待遇、福利基金等。其具有一定的浮动性与稳定性,也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发展速度不宜过缓,也不可过度膨胀;其发展程度的快慢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比如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规模等,社会保障体系的供给来源主要依赖于社会经济。此外,社会保障水平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政治结构的影响,例如,西方的很多国家的大选主要由其公民决定的,因此,参选人员会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公民的社会保障福利上。另外,社会保障水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时间的长短、国家人口数目、历史进程等特殊因素的影响。
社会保障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1)社会保障水平对国家的经济收入有影响
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资金基本都由国家的财政部门提供,其水平发展越高,国家财政部门需要投入的资金支持也会相应增多,收入就会相应减少。近年来,我国各方面的发展都较为迅速,需要社会保障的群众越来越多,社会保障水平也呈日趋上升趋势,国家需要输出的资金越来越多。
(2)社会保障水平对公民就业率有影响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期阶段,重点解决的是公民的失业问题与养老问题。然而事实是,不论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的过高或者过低,对公民的就业率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最初阶段,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未能对所有公民提供保障,一旦一部分人因为某些因素失业而未能得到及时的社会救助,就会滋生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也会为社会埋下很多不安定因素,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建立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途径
(1)重点发展社会经济,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供给
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能有效适应,其原因主要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足够的资金帮助。若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缺少足够的社会经济基金作为支撑,那么其发展会在很大程度受到制约。只有社会经济的发展足够迅速,社会中的很多问题才能够得到及时解决。因此,为了社会保障体系能够得到完善,国家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政治上的支持,使社会经济得到全面提高,进而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充足的人力、财力、物力方面支持。
(2)在使城区社会保障体系得到稳定发展基础上,提高农村及偏远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
就我国而言,现今的大部分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已日趋完善,城市中的居民生活基本都能够得到足够保障。比如,在城市中,医疗系统已较为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也在逐渐的完善当中,城市中的绝大部分居民在发病时基本都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另外一部分居民也享有低保待遇,基本的生活也能得到保障。在此日臻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下,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也不遗余力的加入到了城市的建设当中,使城市的经济得到更繁荣的发展。然而,我国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制度仍存在缺陷,存在的问题也较为严重,很大一部分此种地区的居民未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保障。因此,在保证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发展的同时,国家也要大力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其社会保障水平得到提高。
首先,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这一问题,应重点完善我国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减轻年轻人的压力,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安逸、舒心,从而构建一个更为和谐的农村社会。此外,农村普遍存在居民看病难、看病贵这一问题,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为农村居民提供更为便捷、优良的医疗环境,提高农村的医疗水平,为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提供保障。再者,要为农村居民的低保制度提供具体的法律支持,让农村居民也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保障待遇。
在现今大环境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仍存在一定缺陷,仍有很大一部分人的生活未能得到有效保障。然而,社会与经济一直处于进步中,通过各界人们的不断努力,一定会逐渐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能够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也会变得更为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进程也会得到大幅度推进。
[1]杨翠迎,何文炯.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04,1(1):79-85.
[2]王晓琴,杨翠迎,米红等.浙江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J].学术论坛,2008,31(5):63-69.
[3]张向达,李宏.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思考——基于社会保障扩大内需作用的角度[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52-58.
[4]李东.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5(6):409-409.
[5]朱孔来,张晓,李励等.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12):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