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来源 :农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zh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农业科技;科技自立自强;农业核心技术;粮食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使农业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支撑引领作用,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极为重要的一极。因此,要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支撑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
  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这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刻,也是共商推进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大计的一次盛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乡村振兴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引领,农民增收、产业兴旺也离不开农业科技的示范带动。要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农业科技是极其重要的一极。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必不可少。科技部部长、党组书记王志刚2月7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调研种业科技创新工作时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创新必引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短板必补齐。因此,要把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篇大文章,依靠科技支撑产业兴旺,通过创新引领乡村振兴。
  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在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王志刚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调研时强调,要系统理解新阶段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的新方位,落实“四个面向”新要求,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新任务。要打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做好顶层设计和任务布局,在顶层找位置、从基层找支撑,坚持开放思路与多学科融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形成若干可操作的行动计划,把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结合起来、统筹起来,成体系推进。要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补齐基因编辑、干细胞育种、合成生物学等突出技术短板,集中力量打好种业翻身仗,实现重要农产品种源自主可控。要形成全国一盘棋,强化农业全产业链创新平台一体化布局,统筹推进农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基地平台建设工作,形成支撑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
  那么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有哪些呢?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介绍说,从世界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看,农业关键技术可归类概括为三大关键技术,一是以品种为代表的农业生物技术,这是农业的基础核心;二是以农业传感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农业信息技术,可为农业赋能;三是以智能化农机装备为代表的农业工业技术,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工具。三大技术融合,将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革,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看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有:动植物生命信息感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核心算法;农业传感器、智能控制设备、自主作业机器人和精准作业装备;建立“实时感知、智能控制、精准作业、智慧服务”的工厂化农业技术体系,实现技术产品自主化、生产管理智慧化;基于北斗的农机自动导航与精准作业技术、农机装备智能化设计技术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研究员李家洋表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是:高产稳产、优质营养、高效安全、农业工业化。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到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實现创新驱动,源源不断地为农业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强大动力,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力争用好生物育种技术,从而使我国种业赶超世界,是许多业内专家的共同观点。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谁来种地、怎样把地种好的重大问题。然而,我国农业核心技术与产业化程度较低。李家洋介绍说,比如,在种业方面,重要基因、重大品种核心技术不足;在生物农药方面,传统农药依然占据主要地位;在现代农业装备方面,更是大幅落后于发达国家。
  “种子是高产稳产高效的核心,种业是国际科技竞争的前沿。”李家洋指出,在我国,种子技术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为40%左右,对农业生产的贡献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优良种子带来的增产增收效益将越来越大。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朱健康认为,生物育种最关键的是基因编辑技术,此外还有基因组筛选技术等。“最关键的是基因编辑技术,‘十四五’最新提出的生物育种政策,国家的布局都特别好。生物育种技术用好了我们种业就能够赶超世界,就能够解决农业面临的瓶颈问题。”朱健康说。
  就如何多措并举重点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赵春江表示,要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必须坚持“三个”面向:一是面向长远,加强农业科技基础研究战略布局,如新种质资源的基础研究等;二是瞄准农业生产的“卡脖子”技术进行创新研发,如农业大数据、农业人工智能等;三是瞄准农业生产重大需求和未来发展,进行技术集成创新,如智慧农业、植物工厂等。   罗锡文认为,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重点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加强从生产实践中凝练基础科学问题。要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立“顶层目标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能力支撑”的科技组织模式。要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要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国家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
  罗锡文补充说,还要大力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全方位深化科技开放合作,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走出中国农业自立自强之路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高旺盛表示,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农业科技创新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农业科技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发展重要论述,面向未来,大力强化技术创新,深度推进制度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发展之路。
  一是瞄准未来农业科技制高点。
  高水平自立自强必须着眼于未来农业科技制高点和新兴产业高地,着眼于强化国际引领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竞争力,把握重点,集中突破。
  首先,集中突破生物育种核心技术,打造现代种业科技强国。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关系国家粮食安全。我们应确立“种业强农”战略,发挥举国体制优势,组织实施国家种业科技创新工程,强化合成生物学等基础前沿技术原创性突破,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种质资源和重大战略性新品种。实施现代种业企业再造工程,下决心培养造就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龙头种业企业。
  其次,集中突破智能农业关键技术,打造数字农业科技强国。未来农业是数字化农业时代,农业数字化高端技术装备是新一轮“绿色革命”的重大变革性趋势。应集中组织实施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的国家数字农业科技工程,集中突破动植物生物智能感知与智能传感控制技术,强化新一代智能农机装备、智能新材料等关键技术研发,开发应用智能农业机器人、农业无人机、智慧农场、智慧牧场、智慧渔场等系统化技术体系,全面提高数字农业自主创新能力。
  再次,集中突破绿色农业关键技术,构建生态安全农业技术体系。未来农业是绿色农业时代,绿色低碳循环技术将成为提升世界各国产业绿色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应组织实施耕地保育科技工程,系统部署重点农业区域保护性耕作、地力培育、休耕轮作、污染防治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不同区域、不同类型耕地保育系统化技术体系;加强植物病虫害快速监测预警、动物疫病病原快速诊断等技术研究,形成我国自主可控的农业生物安全防控关键技术体系与战略性产品;加强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循环农业、水土保持农业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区域化、场景化绿色农业技术体系。
  最后,集中突破食品产业技术,构建营养健康农业技术体系。应统筹部署食品产业科技工程,集中开发高附加值的精深产品、健康食品、绿色食品、未来食品等。支持数字技术+医疗健康+康养农业等新业态新领域研究,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现代食品产业发展,实现农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现代农业产业链水平。
  二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从创新驱动发展理论关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螺旋动力结构来看,高水平自立自强必须依靠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没有高效、开放、畅通的创新制度和创新生态,就不可能实现技术创新。我国整体上农业科技发展的制度创新滞后于技术创新内生需求,必须下大力气推动农业科技制度创新改革。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首先,切实把农业科技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在国家科技总体布局中存在不重视农业基础研究、农业高新技术、农业科技周期长和风险大的特殊规律等问题,从而导致在国家各类科技计划中迄今为止没有农业领域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国家科技主体计划中农业领域项目财政投入比例连续下降、涉农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缓慢等突出短板。因此,迫切需要切实转变观念,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整个科技工作更加突出的地位,遵循农业科技创新规律,在项目安排、经费投入、立项机制等方面给予农业科技差异化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其次,重点打造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整合优势单位,集中最精干的创新力量,集聚最优质的科技资源,优先布局生物种业国家实验室,在新一代農业生物技术与合成生物学、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绿色发展、数字农业与智能装备、营养与健康、农业生物安全与公共卫生等领域新增部署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布局建设国家农业种质资源库、农业大数据平台、野外科学观测站网络体系和科技重大设施等。
  第三,培育壮大农业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创新型企业,建立农业创新型企业培育制度,支持涉农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制定鼓励涉农企业自主创新的差别化优惠支持政策,推进科企深度融合、社会资本深度参与,推动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第四,重组构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重组构建与农业科技创新特色相适应、产学研用一体化、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的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农业战略型、领军型和专业型等各类人才培养与支持力度,夯实高水平自立自强的人才培养储备体系;打造面向乡村振兴的主体多元、服务多样、能力互补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农业科技项目组织方式、投入机制及评估制度,构建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治理体系。
  打破体制机制障碍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业内专家认为,实现我国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是必要一环。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认为,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已进入世界第二方阵,由跟跑为主,转变为跟跑、并跑、领跑并行。但是,我国农业领域还存在“卡脖子”技术问题,亟待攻克。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陈萌山建议以“增投入、强平台、活体制”为重点,为攻克农业领域“卡脖子”技术打造良好创新生态,力争尽快突破产业瓶颈,牢牢把握我国农业农村创新发展主动权。
  关于“活体制”,陈萌山提出要破除制约农业科技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要进一步突出农业科技力量的公益性定位,尽快解决拟转企研究所等历史遗留问题”。
  对此,陈萌山建议赋予中央级农业科研机构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晋升考评、收入分配、经费使用等方面更大自主权,以便灵活及时调整科研布局,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表示,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农业推广部门、农业科研单位、涉农高校三者职能定位不清,交叉重复和错位现象普遍发生,制约了整体效能的发挥,急需整合理顺。
  为此,李成贵提出要实行改革“三步走”,以优化农业科教资源配置,理顺关系,提高效能:第一步是省级农科院整合省内农业科研资源;第二步是将推广部门并入农科院,从体制上彻底解决科研和推广“两张皮”现象,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第三步是推进农科院与涉农高校整合,促进各类人才和优势资源相互效力,实现整体效能的最大化。他认为,陕西、山西两省已率先实现了农科院与高校的合并,取得了初步成功,有必要推广推进。
  广西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陈彩虹表示,由于受地方财力和条件制约,省级农科院目前普遍缺乏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系统性创新体系建设。此外,省级农科院获得的国家科技创新资源显著减少,科技创新活力也未能全面激发,迫切需要进一步“放管服”。
  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才能端稳中国饭碗
  2020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把“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作为2021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强调要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保障粮食安全。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李建军表示,“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事关国家农业和粮食安全,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坚持科技自强自立,确立以科技创新“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的战略思路。
  李建军表示,科技创新在农业和粮食生产中作用显著。“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不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以确保自然生态系统能够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动植物种质资源和肥沃的耕地,更要在自然生态系统农业化的过程中进行各种科技创新,依托大量的科技创新实现动植物种质资源和耕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高质量开发和利用,并更好地保护自然系统的多样性和土壤等生命资产系统的完整性,进而夯实国家农业和粮食安全保障的物质基础,提高国家农业和粮食安全保障的能力及水平。
  20世纪60年代,绿色革命取得成功除了得益于化肥、农药和水利灌溉技术等的集成创新外,关键在于育种科学和杂交技术繁育出来的普适性很强的高产作物品种。20世纪90年代,我国之所以能以世界7%的土地养活22%的人口,实现农产品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除了制度和政策因素外,更多地得益于以育种科学和化学技术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如杂交稻、超级棉等新作物品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创新等。
  李建军介绍说,“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表面看似乎是农业生产和资源管理问题,但其根本在于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荷兰和以色列等国农业生态资源脆弱,但依靠先进的育种科技、智能化的水肥一体化技术等不仅高质量地“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而且成就了世界农业强国的创新奇迹。
  李建军认为,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要聚焦战略重点,加强基础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育种技术和土壤修复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为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增”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然而,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让中国人的饭碗真正端在自己的手上,必须直面我国在种業和土壤保育领域存在的“卡脖子”问题。
  特别是,在人均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高效“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还必须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需要选择研究课题,努力将“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转化为技术问题或应用基础研究问题,优先进行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攻关,以科技自强自立“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李建军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全面理解“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原则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系统思想的内涵,整体部署“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的科技创新战略和体制机制,聚焦战略重点,加强种质资源、耕地保护和利用的基础研究,营造关键技术突破和基础创新的战略场景,优先实现育种科技和自然生态系统保育科技的自强自立,以整体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土地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科技创新确保我国农业和粮食安全。
  二是转变思想观念,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汇聚和技术集成,提供“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的总体解决方案,这不仅需要科技专家在关键育种技术和土壤保育技术领域进行攻关,还需要科技专家树立系统观念和集成意识,在联结或促进种子和耕地以及农业技术装备等核心技术的协同耦合和知识汇聚方面用力,将种子和耕地问题作为一个整体的“大科学”问题进行系统探索和深入研究,以发现和揭示目前人类未知的规律和问题,进而找到“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做出“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的原创性科技创新成果。
  三是围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农业与粮食安全等重大战略需求,以“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为目标导向,重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系统整合种质资源、基因组研究等基础研究优势和土地资源保育及管理等应用技术优势,培育种子企业、土壤保育组织、新型研发机构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全面提升农科教、产学研结合与协同创新的整体效能,促进各类科技创新和服务主体及行动者之间的集体学习、资源共享和功能耦合,同时有效规避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安全风险,以实现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李建军表示,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创新和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已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科技创新领域实行的“高压”政策,以及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出现的结构性的变化和重大战略性问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我们必须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坚持“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的战略思想,守正创新,向科技创新要答案,通过科技自立自强,真正发挥科技创新在“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上的根本作用,为农业和粮食安全保障探寻新的成长空间、关键着力点和重要支撑,为乡村振兴、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民生改善和国家安全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和物质基础。
其他文献
各地市党报社(传媒集团):为进一步宣传建党百年的伟大成就,充分展示各地市党报社(传媒集团)重大主题宣传、精品创作的成果,中国地市报研究会拟筹备建设中国地方媒体展览馆。现面向全国地市媒体征集参展作品。
结合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特点,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得出影响其利益分配的三大核心因素——合作贡献率、成本承担、风险承担,并构建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利益分配指标体系,采用AHP-GEM法确定影响因素权重;然后运用兼顾多个影响因素的Shapley值法进行利益分配;最后通过实例对模型的科学合理性加以验证,为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利益分配提供参考。
许多人体检报告上会有这么一个信息“肺部结节,建议复诊”,“严重吗?”心里不免咯噔一下,肺部结节跟肺癌是否有直接联系呢?一般来讲,肺部CT类圆形阴影根据直径大小做不同区分,直径超过3厘米的结节称为肺部肿块,直径在0.5厘米到2厘米之间的称为肺小结节,直径小于0.5厘米的则称之为肺微小结节。
5月6日,“传承匠心•创新时尚”启幕秀、中意青年未来时尚设计大赛启动仪式在浙江绍兴柯桥东方米兰国际时尚发布中心举行。在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技术与艺术、经典与流行的交织相融之中,2021第九届柯桥时尚周拉开序幕,华丽开启柯桥时尚新风之旅。
微血管疾病(MVD)是糖尿病相关心功能障碍发病机制的潜在促进因素。然而,关于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密度与心衰(HF)之间相关性的数据十分匮乏。近日,心血管疾病领域权威杂志JAHA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员旨在探究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MVD与HF之间的相关性。该研究的结果强调了MVD对糖尿病相关HF发展的作用。
网络不仅给人们提供了方便,而且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便利,是以网络安全被提到重要位置,为此提出基于数据加密技术的计算机网络防御策略研究.计算机网络防御策略是通过检测入侵数据、构建防火墙以及网络数据安全防御等方法,使用数据加密技术保护网络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破译、篡改或泄露。通过对比实验,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计算机防御策略的有效性.
新时期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能源消耗需求也随之加大,这要求煤炭企业应加大在物资供应管理工作中的建设投入,使市场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在煤炭企业过去的物资供应管理中主要是采用人工管理的工作方式,这种工作模式下虽能确保物资管理工作按照规划要求有序开展,但随着物流量的增多管理人员的负担压力也会随之提升,不利于物资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因此,本文通过对煤炭企业物资供应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探究,了解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为煤炭企业物资供应管理信息化发展
围绕中小微型企业信贷风险评估问题,利用123家中小型企业的相关数据,从流动比率、营业额增长率、净利润、供求稳定性、信誉度5个方面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AHP模型得出中小型企业的风险评估等级。从违约比率、标准化资金增长率以及上下游企业稳定性3个方面对风险评估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证明模型的合理性。
老师要成为“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要传递他们两者之间的情感,用情感激活情感,用心灵碰撞心灵,要让坐在教室里的人儿走进文本,读懂人物的内心世界,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从而达到“道德认知朝深度发展,道德情感得到启动与形成”的目标,在“润物细无声”中使学生道德教育,进而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感和健全的人格。
灾难作为一种集体记忆,每个民族都保有对灾难的独特叙事方式,从中折射了该民族的独特品格和伦理道德观念。本文以《嘎茫莽道时嘉》等侗族古歌为例,来探讨侗族灾难叙事的三种类型,以及其中隐含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民族品格,目的在于通过对侗族生存智慧和关系原则的提取,为当下社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提供某种启示和借鉴,不断丰富人们正确处理这些关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