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无政府主义(anarchism)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潮,其基本观点是否定一切权威和任何形式的国家政权,主张个人绝对自由,幻想不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而建立一个没有国家的、完全平等和绝对自由的社会。这种思想以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世界观为基础,反映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一部分破产的小资产者的情绪和愿望,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开展起了很大的阻碍和破坏作用。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巴枯宁;批判;自由现
无政府主义萌芽于19世纪40年代,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蓬勃发展的时期。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发展,机器大生产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可这些财富却落入资本家手里,而创造这些财富的无产阶级却日益沦为生产的奴隶,生活每况愈下。特别是在1825年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大批中小企业破产,工人纷纷失业,社会贫富差距加大。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暴露了出来。无产阶级的悲惨处境引起了一些先进分子的同情和思索。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并不像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是“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而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于是他们开始无情的揭露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并幻想建立一个消除了贫富对立的新社会,这就是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的代表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后来还出现了德国空想共产主义魏特林,他主张依靠流氓无产者,通过密谋暴动的方式。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随着机器大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在法国等小生产者占优势的国家里,农民和城市小手工业者已经破产或濒于破产的边缘,但是,他们又不甘落入无产阶级队伍的行列而拼命地想保住自己的那一部分财产。因而对现实极为不满,幻想有一个小生产者永世长寸的环境。这种时势及后来的发展趋势下,推出了他们利益和要求的主要代表:普鲁东,巴古宁和克鲁泡特金。
一、无政府主义的国家观
无政府主义的国家观是它把国家作为社会不公正、不合理的基础,予以极端的摈弃,它从人的自由这个抽象理念出发,把国家视为对人的自由最根本的障碍,因而必须予以抛弃的东西。在理论上,它并不是从历史发展的层面,对国家的起源,根据,本质和作用进行科学的分析,而是简单地罗列私有制国家的种种祸害,并把国家想当然地看作这些祸害的根据,据此来否定国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否定国家在历史上的社会作用。
1 普鲁东无政府主义的国家观
在普鲁东40年代的著作中,他关心的是制定他的经济学和哲学体系与信条,而对涉及到他提倡的生产手段所有制和交换手段变革后的社会政治组织谈得并不多。但是他一开始就明确地提出反对国家的思想。1840年在《什么是所有权?》一书中,他指明了关于政府思想演变的方向:“人管人的政府,不论用什么名字伪装,都是压迫。高级完善的社会,包括着秩序和无政府的结合。”1848年革命的经历把他的注意力集中到政治组织和经济组织的问题上,使他有可能总结和阐述他的双重纲领。他明确宣布:“我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形成了:非政府的思想正在产生,正如以前的非财产的思想的产生一样。”由对财产的否定到对政府的否定,这是普鲁东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发展的独特轨迹;由非财产理论到非政府理论的形成,使普鲁东成为第一个真正的、有理论体系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家。
2 巴枯宁无政府主义的国家观
巴枯宁无政府主义国家观有个独特的理论:即认为革命者要消除的祸害不是资本主义制度,不是由于社会发展而产生的资产阶级同雇佣工人即无产阶级的对立,而是国家。他的逻辑是:国家创造了资本,资本家只是由于国家的恩赐才有自己的资本,因此只要废除国家,资本就不存在了。他不了解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只不过是资本家为了维护自己的私利和特权而建立的政治组织;他也不了解国家的社会职能;他更不了解无产阶级必须要建立自己的政权。他说,他对一切国家再没有兴趣了,无论是加强的兴趣或虚伪的兴趣。在他看来,任何国家都只能带来新的奴役。”
3 克鲁泡特金的国家观
无政府主义论证说,在未来无政府的社会中,“集体”即人与人通过不牺牲个人利益与自由的“相互性”互助协议组建起来的小邻里组织将是社会的基本形式。克鲁泡特金认为,这种小规模的地方互助组织最能体现人的互助特性,而大规模的社会组织终究会使个人感到陌生、外在和限制。然而其一,近代工业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打破地方的界限,使各地区的历史逐步成为世界历史;而小规模的地方组织是与近代以前的自然经济社会相联系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组织或是作为与其他社会组织有机联系的、大社会组织的一个因子而存在,或是逐渐消亡。它们已不可能有自己独立的实存性。其二,共产主义不是某个地区的私事,它是全人类的事情。小规模的社会组织何以涵盖全人类的社会事务呢?面对此类问题,无政府主义不是凭着自己的臆想向人们描绘一种不切实际的蓝图,就是在这个问题面前止步,干脆断言这种小规模的社会组织就是其最终目的。无政府主义的这种共产主义思想是与社会发展的现实进程、趋势相背离的,是一种小国寡民的桃花源梦。
4 马克思主义对无政府主义的批判
无政府主义对国家与经济、与阶级之间关系的这种错误理解表现出它对国家态度的非历史性和对国家消亡问题的空想性。因为单纯地反对国家而不解决国家赖以建立的经济和阶级基础,并不能切实地实现私有制国家的灭亡,只能使共产主义运动偏离现实的方向,走向激进然而是不切实际的虚幻之途。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而不是相反,国家只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而不是阶级统治的根据,国家权力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作用均有赖于社会经济基础和统治阶级的利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主体”,与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没有自己独立的历史。所以,私有制国家的消除,只有“废除了资本,即废除了少数人对全部生产资料的占有”才能实现,反之,“要废除国家而不预先实现社会变革,这是荒谬的。”马克思主义也主张消灭国家,但同时又明确指出,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以无产阶级进行社会革命,改变社会经济生活,消灭阶级和不合理的社会差别为基本前提的。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和我从1845年起就持有这样的观点:未来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结果之一,将是称为国家的政治组织逐步解体直到最后消失。这个组织的主要目的,从来就是依靠武装力量保证富有的少数人对劳动者多数的经济压迫。随着富有的少数人的消失,武装压迫力量或国家权力的必要性也就消失。”
二、无政府主义的权威观
无政府主义对权威是极端的否定。
1 普鲁东无政府主义的反权威观
普鲁东天性从根本上是反对政治活动的,但在后来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他勉强地走上了政治权术之路。在他企图把议会变成经济改革工具时,他失望了。1849年, 他建立的人民银行也失败了。于是从1849年起,他开始了政治弃权论,即反对一切革命的,产生与阶级斗争本身的行动,反对一切集中的、社会的,因而也是可以通过政治手段来实现的运动。起基本原则就是反对权威,崇尚自由的个人主义。
2 巴枯宁无政府主义的反权威观
这是巴枯宁反对第一国际总委员会的政治纲领。他用无政府主义是自由原则、人性原则、国家观和自治原则来反对权威。他认为,权威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的祸害”。由此出发,他反对一切集中,要求第一国际各支部实行完全的自治,主张依靠群众的本能和自发性来进行革命。必须指出,在第一国际时期,巴枯宁只是在不长时间内宣传过反权威的无政府主义教条;相当多的情况下,反权威论只是作为反对总委员会和马克思的炮弹来使用的。他不要总委员会和马克思的权威,而在各种组织中树立无政府主义和他个人的权威,把自己放在秘密组织的中心,从而企图夺取第一国际的领导权。
3 克鲁泡特金的反权威观
克鲁泡特金在他提出的共产主义中,描述了这样的社会:在革命胜利后把个人所有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归全社会、全体人民所有,将所有劳动产品按每个地区的需要分配给全体人民。因为所有产品都是人们凭自己的力量创造出来的,所有的人都需要它们。他认为这就是以共产主义和平等权为基础的新社会。在这样的新社会中,没有统治集团的权威,任何政府的存在都是对革命的背叛,因为只要存在统治,就存在剥削,这就与原有的社会没什么区别,因此必须反对任何统治。
4 马克思主义对无政府主义的批判
诚然,马克思主义反对那种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与人民大众真实意志相悖的权威,但是与无政府主义不同,它认为,这种权威的消除并不能停留在权威本身的层面上。对作为结果和现象的否定必须以对原因和本质的消解为现实前提,对原因和本质的消解又必须是随着社会的现实发展、通过革命的实践活动来实现。而革命的实践活动本身必定是一种与私有制为基础的权威相对立的权威。恩格斯指出:“这些先生见过革命没有?革命无疑是天下最权威的东西。革命就是一部分人用枪杆、刺刀、大炮,即用非常权威的手段强迫另一部分人接受自己的意志。获得胜利的政党如果不愿意失去自己努力争得的成果,就必须凭借它以武器对反动派造成的恐惧,来维持自己的统治。要是巴黎公社面对资产者没有运用武装人民这个权威,它能坚持哪怕一天吗?反过来说,难道我们没有理由责备公社把这个权威用得太少了吗?”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必须运用权威的力量才能实现反对资产阶级的胜利,革命时期是这样,革命胜利以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仍然是这样。这种革命的权威不是与人民的意志相背离的,反而是人民自由意志的真实体现,是人民最终摆脱外在于自己自由意志的各种不合理权威的基本手段。否定这种革命的权威,其实质只能是对人民自由意志的压制,而不是对人民自由意志的张扬。恩格斯说:“如果有人向我说,权威和集中是两种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加以诅咒的东西,那么我认为,说这种话的人,要么不知道什么叫革命,要么只不过是口头的革命派。”
马克思主义认为,权威作为社会生活中一种普遍的要素,是和社会发展的客观状况有机联系着的。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系统构成的系统集。系统的整体性、结构性等特点决定了社会组织中权威存在的必要性。诚然,权威含有“把他人的意志强加于我们,要我们服从”的意思,但是从另一个层面看,权威必须以服从为前提的,它是为满足服从的需要而产生和存在的。没有服从也就不可能存在权威。而服从的实质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追求思想意志的集中统一以弥补个人能力欠缺的必然产物。所以权威的产生和存在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不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别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社会性质日益彰显,个人的生活时时处处均在与他人、与社会组织打交道。人与人之间日益复杂和密切的交往使权威与服从成为与我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两个因子——我在服从他人的权威的同时,我也成为他人服从的权威。“我们能不能——在现代的社会关系下——创造出另一个社会状态来,使这种权威成为没有意义的东西而归于消失呢?”显然不能!
三、无政府主义的自由观
无政府主义的基本出发点都是个人绝对自由观,这是他们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世界观的基本核心。
1 普鲁东无政府主义的自由观
“自由”是普鲁东无政府主义的基本概念,而自由观则是它的核心,在《什么是所有权?》一书中,他认为:“政治是自由的科学”,并提出“自由”社会的模式。他肯定地指出:“自由,自由协会,生产手段上限于保持平等和等价交换,是唯一可能的社会形式,是唯一正义的、唯一真正的社会形式。”“自由”作为一个最主要的原则,自然被普鲁东引入他的无政府主义国家观中。他在《从12月2日政变看社会革命》一书中指出:“如果有一个政府,那它只能产生于代表,产生于大会,产生于联邦,一句话,它应当是每个人自由,自发同意的结果。其中每个人都坚持保持自己的利益,并为之宣传。因此,如果有一个政府的话,不再是迄今为止的政权机关,它将是代表自由财产、自由贸易、自由信贷创造的各种利益关系,它自由本身只有一个代表价值,正如纸币只有它代表的价值一样。”它的自由观与国家观相结合,形成了无政府主义的一个完整的命题:只有无政府状态才是唯一切实可行的“共和国”,在这里“人的自由才是无限的”。普鲁东的无政府主义自由观和他的国家观一样,是开无政府主义理论之先声的,对其他无政府主义者有很大的影响。巴枯宁就很重视普鲁东的自由观。正是普鲁东对自由的追求和理解,赢得了巴枯宁的尊敬。普鲁东的自由观后来也被吸收为巴枯宁无政府主义自由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巴枯宁无政府主义的自由观
个性绝对自由是巴枯宁的小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也是他的人性原则和反神主义哲学思想的体现。他坚持:人应该自由地去设计自己的命运,人不应该受任何人为的和神权的约束,被压成或被浇铸成任何僵硬的形状和任何抽象呆板的模式。他说:“我是一个真正自由的探索者”,“世界上最好的宪法也不能使我满意”,“我需要新的、没有法律的、因而是个自由的世界”。他认为:“对人们来说只存在一个唯一的教条。一项唯一的法律。一个唯一的道德,那就是自由”。这种把自由上升到唯一的,绝对的高度。完全否定了自由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的荒谬理论,成为他观察事物的标准。对此,恩格斯深刻地指出:“一个哪怕只由两个人组成的社会,如果每个人都不放弃一些自治权,叉怎么可能存在”。
3 马克思主义对无政府主义的批判
在马克思早年的写作中,论证自由、对社会保守力量的批判是他的中心课题。在马克思中学毕业德语作文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他的人道主义自由观念。马克思大学毕业的博士论文是以阐述伊壁鸠鲁哲学,论证自然界中的偶然性来为人和社会自由的思潮呐喊助威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全面表达了马克思对人之自由本性的理解。他指出,如果用“物种”的方法来看,人是自然界万物中之一种,是自然界的一个部分,人的肉体需要,生活、生产活动都同自然界不可分离,是为自然规律所决定的。但如果用“类”的方法来看人,就会发现,人的类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把自身当做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这也就是说用“类”的观点来看问题,人是自主自由的,自然界是从属于人的。马克思还指出“我们看到,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在这里,马克思说明自由与自然、应然与实然的对立,只有在人类发展的历史实践中才能获得真正解决。
在《共产党宣言》第二章,马克思把每一个人的和全社会的自由作为真正合乎人性的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而在其后期的《资本论》中,他坚持用人性自由的实现来规定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他认为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相对应的人类历史发展有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可见,人类的自由是绝对自由和相对自由的辨证统一。
总的说来,无政府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其出发点是个人的自由,它反对以强制权威为基础的一切组织形式,提倡建立一个没有强制因素的自由社会。这是一种空想的、杂乱的,时而保守,时而激进的理论。在他们看来,国家是社会不公正的根源,用一种国家代替另一种国家只能是巩固或更长久地延续了暴政;人民的本性是追求自由,结果应该是组成不受权力污染而受公共利益刺激的公共团体;这个公共团体代替了国家以后,将恢复人的真实本性并改革社会现实。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巴枯宁;批判;自由现
无政府主义萌芽于19世纪40年代,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蓬勃发展的时期。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发展,机器大生产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可这些财富却落入资本家手里,而创造这些财富的无产阶级却日益沦为生产的奴隶,生活每况愈下。特别是在1825年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大批中小企业破产,工人纷纷失业,社会贫富差距加大。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暴露了出来。无产阶级的悲惨处境引起了一些先进分子的同情和思索。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并不像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是“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而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于是他们开始无情的揭露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并幻想建立一个消除了贫富对立的新社会,这就是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的代表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后来还出现了德国空想共产主义魏特林,他主张依靠流氓无产者,通过密谋暴动的方式。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随着机器大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在法国等小生产者占优势的国家里,农民和城市小手工业者已经破产或濒于破产的边缘,但是,他们又不甘落入无产阶级队伍的行列而拼命地想保住自己的那一部分财产。因而对现实极为不满,幻想有一个小生产者永世长寸的环境。这种时势及后来的发展趋势下,推出了他们利益和要求的主要代表:普鲁东,巴古宁和克鲁泡特金。
一、无政府主义的国家观
无政府主义的国家观是它把国家作为社会不公正、不合理的基础,予以极端的摈弃,它从人的自由这个抽象理念出发,把国家视为对人的自由最根本的障碍,因而必须予以抛弃的东西。在理论上,它并不是从历史发展的层面,对国家的起源,根据,本质和作用进行科学的分析,而是简单地罗列私有制国家的种种祸害,并把国家想当然地看作这些祸害的根据,据此来否定国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否定国家在历史上的社会作用。
1 普鲁东无政府主义的国家观
在普鲁东40年代的著作中,他关心的是制定他的经济学和哲学体系与信条,而对涉及到他提倡的生产手段所有制和交换手段变革后的社会政治组织谈得并不多。但是他一开始就明确地提出反对国家的思想。1840年在《什么是所有权?》一书中,他指明了关于政府思想演变的方向:“人管人的政府,不论用什么名字伪装,都是压迫。高级完善的社会,包括着秩序和无政府的结合。”1848年革命的经历把他的注意力集中到政治组织和经济组织的问题上,使他有可能总结和阐述他的双重纲领。他明确宣布:“我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形成了:非政府的思想正在产生,正如以前的非财产的思想的产生一样。”由对财产的否定到对政府的否定,这是普鲁东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发展的独特轨迹;由非财产理论到非政府理论的形成,使普鲁东成为第一个真正的、有理论体系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家。
2 巴枯宁无政府主义的国家观
巴枯宁无政府主义国家观有个独特的理论:即认为革命者要消除的祸害不是资本主义制度,不是由于社会发展而产生的资产阶级同雇佣工人即无产阶级的对立,而是国家。他的逻辑是:国家创造了资本,资本家只是由于国家的恩赐才有自己的资本,因此只要废除国家,资本就不存在了。他不了解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只不过是资本家为了维护自己的私利和特权而建立的政治组织;他也不了解国家的社会职能;他更不了解无产阶级必须要建立自己的政权。他说,他对一切国家再没有兴趣了,无论是加强的兴趣或虚伪的兴趣。在他看来,任何国家都只能带来新的奴役。”
3 克鲁泡特金的国家观
无政府主义论证说,在未来无政府的社会中,“集体”即人与人通过不牺牲个人利益与自由的“相互性”互助协议组建起来的小邻里组织将是社会的基本形式。克鲁泡特金认为,这种小规模的地方互助组织最能体现人的互助特性,而大规模的社会组织终究会使个人感到陌生、外在和限制。然而其一,近代工业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打破地方的界限,使各地区的历史逐步成为世界历史;而小规模的地方组织是与近代以前的自然经济社会相联系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组织或是作为与其他社会组织有机联系的、大社会组织的一个因子而存在,或是逐渐消亡。它们已不可能有自己独立的实存性。其二,共产主义不是某个地区的私事,它是全人类的事情。小规模的社会组织何以涵盖全人类的社会事务呢?面对此类问题,无政府主义不是凭着自己的臆想向人们描绘一种不切实际的蓝图,就是在这个问题面前止步,干脆断言这种小规模的社会组织就是其最终目的。无政府主义的这种共产主义思想是与社会发展的现实进程、趋势相背离的,是一种小国寡民的桃花源梦。
4 马克思主义对无政府主义的批判
无政府主义对国家与经济、与阶级之间关系的这种错误理解表现出它对国家态度的非历史性和对国家消亡问题的空想性。因为单纯地反对国家而不解决国家赖以建立的经济和阶级基础,并不能切实地实现私有制国家的灭亡,只能使共产主义运动偏离现实的方向,走向激进然而是不切实际的虚幻之途。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而不是相反,国家只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而不是阶级统治的根据,国家权力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作用均有赖于社会经济基础和统治阶级的利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主体”,与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没有自己独立的历史。所以,私有制国家的消除,只有“废除了资本,即废除了少数人对全部生产资料的占有”才能实现,反之,“要废除国家而不预先实现社会变革,这是荒谬的。”马克思主义也主张消灭国家,但同时又明确指出,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以无产阶级进行社会革命,改变社会经济生活,消灭阶级和不合理的社会差别为基本前提的。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和我从1845年起就持有这样的观点:未来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结果之一,将是称为国家的政治组织逐步解体直到最后消失。这个组织的主要目的,从来就是依靠武装力量保证富有的少数人对劳动者多数的经济压迫。随着富有的少数人的消失,武装压迫力量或国家权力的必要性也就消失。”
二、无政府主义的权威观
无政府主义对权威是极端的否定。
1 普鲁东无政府主义的反权威观
普鲁东天性从根本上是反对政治活动的,但在后来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他勉强地走上了政治权术之路。在他企图把议会变成经济改革工具时,他失望了。1849年, 他建立的人民银行也失败了。于是从1849年起,他开始了政治弃权论,即反对一切革命的,产生与阶级斗争本身的行动,反对一切集中的、社会的,因而也是可以通过政治手段来实现的运动。起基本原则就是反对权威,崇尚自由的个人主义。
2 巴枯宁无政府主义的反权威观
这是巴枯宁反对第一国际总委员会的政治纲领。他用无政府主义是自由原则、人性原则、国家观和自治原则来反对权威。他认为,权威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的祸害”。由此出发,他反对一切集中,要求第一国际各支部实行完全的自治,主张依靠群众的本能和自发性来进行革命。必须指出,在第一国际时期,巴枯宁只是在不长时间内宣传过反权威的无政府主义教条;相当多的情况下,反权威论只是作为反对总委员会和马克思的炮弹来使用的。他不要总委员会和马克思的权威,而在各种组织中树立无政府主义和他个人的权威,把自己放在秘密组织的中心,从而企图夺取第一国际的领导权。
3 克鲁泡特金的反权威观
克鲁泡特金在他提出的共产主义中,描述了这样的社会:在革命胜利后把个人所有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归全社会、全体人民所有,将所有劳动产品按每个地区的需要分配给全体人民。因为所有产品都是人们凭自己的力量创造出来的,所有的人都需要它们。他认为这就是以共产主义和平等权为基础的新社会。在这样的新社会中,没有统治集团的权威,任何政府的存在都是对革命的背叛,因为只要存在统治,就存在剥削,这就与原有的社会没什么区别,因此必须反对任何统治。
4 马克思主义对无政府主义的批判
诚然,马克思主义反对那种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与人民大众真实意志相悖的权威,但是与无政府主义不同,它认为,这种权威的消除并不能停留在权威本身的层面上。对作为结果和现象的否定必须以对原因和本质的消解为现实前提,对原因和本质的消解又必须是随着社会的现实发展、通过革命的实践活动来实现。而革命的实践活动本身必定是一种与私有制为基础的权威相对立的权威。恩格斯指出:“这些先生见过革命没有?革命无疑是天下最权威的东西。革命就是一部分人用枪杆、刺刀、大炮,即用非常权威的手段强迫另一部分人接受自己的意志。获得胜利的政党如果不愿意失去自己努力争得的成果,就必须凭借它以武器对反动派造成的恐惧,来维持自己的统治。要是巴黎公社面对资产者没有运用武装人民这个权威,它能坚持哪怕一天吗?反过来说,难道我们没有理由责备公社把这个权威用得太少了吗?”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必须运用权威的力量才能实现反对资产阶级的胜利,革命时期是这样,革命胜利以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仍然是这样。这种革命的权威不是与人民的意志相背离的,反而是人民自由意志的真实体现,是人民最终摆脱外在于自己自由意志的各种不合理权威的基本手段。否定这种革命的权威,其实质只能是对人民自由意志的压制,而不是对人民自由意志的张扬。恩格斯说:“如果有人向我说,权威和集中是两种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加以诅咒的东西,那么我认为,说这种话的人,要么不知道什么叫革命,要么只不过是口头的革命派。”
马克思主义认为,权威作为社会生活中一种普遍的要素,是和社会发展的客观状况有机联系着的。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系统构成的系统集。系统的整体性、结构性等特点决定了社会组织中权威存在的必要性。诚然,权威含有“把他人的意志强加于我们,要我们服从”的意思,但是从另一个层面看,权威必须以服从为前提的,它是为满足服从的需要而产生和存在的。没有服从也就不可能存在权威。而服从的实质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追求思想意志的集中统一以弥补个人能力欠缺的必然产物。所以权威的产生和存在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不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别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社会性质日益彰显,个人的生活时时处处均在与他人、与社会组织打交道。人与人之间日益复杂和密切的交往使权威与服从成为与我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两个因子——我在服从他人的权威的同时,我也成为他人服从的权威。“我们能不能——在现代的社会关系下——创造出另一个社会状态来,使这种权威成为没有意义的东西而归于消失呢?”显然不能!
三、无政府主义的自由观
无政府主义的基本出发点都是个人绝对自由观,这是他们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世界观的基本核心。
1 普鲁东无政府主义的自由观
“自由”是普鲁东无政府主义的基本概念,而自由观则是它的核心,在《什么是所有权?》一书中,他认为:“政治是自由的科学”,并提出“自由”社会的模式。他肯定地指出:“自由,自由协会,生产手段上限于保持平等和等价交换,是唯一可能的社会形式,是唯一正义的、唯一真正的社会形式。”“自由”作为一个最主要的原则,自然被普鲁东引入他的无政府主义国家观中。他在《从12月2日政变看社会革命》一书中指出:“如果有一个政府,那它只能产生于代表,产生于大会,产生于联邦,一句话,它应当是每个人自由,自发同意的结果。其中每个人都坚持保持自己的利益,并为之宣传。因此,如果有一个政府的话,不再是迄今为止的政权机关,它将是代表自由财产、自由贸易、自由信贷创造的各种利益关系,它自由本身只有一个代表价值,正如纸币只有它代表的价值一样。”它的自由观与国家观相结合,形成了无政府主义的一个完整的命题:只有无政府状态才是唯一切实可行的“共和国”,在这里“人的自由才是无限的”。普鲁东的无政府主义自由观和他的国家观一样,是开无政府主义理论之先声的,对其他无政府主义者有很大的影响。巴枯宁就很重视普鲁东的自由观。正是普鲁东对自由的追求和理解,赢得了巴枯宁的尊敬。普鲁东的自由观后来也被吸收为巴枯宁无政府主义自由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巴枯宁无政府主义的自由观
个性绝对自由是巴枯宁的小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也是他的人性原则和反神主义哲学思想的体现。他坚持:人应该自由地去设计自己的命运,人不应该受任何人为的和神权的约束,被压成或被浇铸成任何僵硬的形状和任何抽象呆板的模式。他说:“我是一个真正自由的探索者”,“世界上最好的宪法也不能使我满意”,“我需要新的、没有法律的、因而是个自由的世界”。他认为:“对人们来说只存在一个唯一的教条。一项唯一的法律。一个唯一的道德,那就是自由”。这种把自由上升到唯一的,绝对的高度。完全否定了自由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的荒谬理论,成为他观察事物的标准。对此,恩格斯深刻地指出:“一个哪怕只由两个人组成的社会,如果每个人都不放弃一些自治权,叉怎么可能存在”。
3 马克思主义对无政府主义的批判
在马克思早年的写作中,论证自由、对社会保守力量的批判是他的中心课题。在马克思中学毕业德语作文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他的人道主义自由观念。马克思大学毕业的博士论文是以阐述伊壁鸠鲁哲学,论证自然界中的偶然性来为人和社会自由的思潮呐喊助威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全面表达了马克思对人之自由本性的理解。他指出,如果用“物种”的方法来看,人是自然界万物中之一种,是自然界的一个部分,人的肉体需要,生活、生产活动都同自然界不可分离,是为自然规律所决定的。但如果用“类”的方法来看人,就会发现,人的类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把自身当做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这也就是说用“类”的观点来看问题,人是自主自由的,自然界是从属于人的。马克思还指出“我们看到,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在这里,马克思说明自由与自然、应然与实然的对立,只有在人类发展的历史实践中才能获得真正解决。
在《共产党宣言》第二章,马克思把每一个人的和全社会的自由作为真正合乎人性的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而在其后期的《资本论》中,他坚持用人性自由的实现来规定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他认为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相对应的人类历史发展有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可见,人类的自由是绝对自由和相对自由的辨证统一。
总的说来,无政府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其出发点是个人的自由,它反对以强制权威为基础的一切组织形式,提倡建立一个没有强制因素的自由社会。这是一种空想的、杂乱的,时而保守,时而激进的理论。在他们看来,国家是社会不公正的根源,用一种国家代替另一种国家只能是巩固或更长久地延续了暴政;人民的本性是追求自由,结果应该是组成不受权力污染而受公共利益刺激的公共团体;这个公共团体代替了国家以后,将恢复人的真实本性并改革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