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席,古朴年代的夏日终曲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zx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家乡朴席镇早年以盛产草席出名。从前草席是夏天的必需品。在暑气蒸腾的日子里,床上铺上一床草席,人睡在上面凉凉滑滑的,清爽透气。不论气温多高,身下的草席总能传来温润的凉意,让人在三伏天也能安稳入眠。草越细做出的草席体感越软越好。朴席的草席早在唐代就被称为“莞席细苎”,贵为贡品,清代曾出现过“三湾九井十八巷,家家户户织席忙”的繁盛景象。如今依然有席厂还在生产,但那股热闹劲儿却远不如当年。
  朴席原来叫做朴树湾,因交通便利,很早就引种了朴树。据说,“河边原有大朴树,年深月久,倾于河中,过往船只,均须倒桅落帆,拐弯而過,故传称此地为‘朴树湾’。”后来因为这里的草席业兴盛,生产的草席远销国内外,朴树湾便改名为朴席。
  草席的生产过程也叫打席,需要用专门的工具把席草一根一根从上往下打实。解放前打席的地方是席草行;解放后最早的席厂属于大集体,全人工打席。后来有了外贸席厂,属于社办厂,有专门的设计员,席子种类变多了,席面上还能绣花。有条件的人家办喜事,席子上会绣上红双喜。改革开放后,就都是民办席厂了,机器打席也完全代替了人工打席。
  从扬州市到仪征县有一条“仪扬河”,通向京杭大运河。朴席的位置恰在扬州市和仪征县中间。仪扬河贯穿朴席镇,朴席的街市便沿着河南北两岸展开。
  除了仪扬河,朴席还有通向瓜州的水路和陆路。从前扬州人要去江南,必须从瓜州过江。过了江到了镇江,再一路南下,能到达苏州、上海。仪征农村的人要过江,就一定要从朴席走。那时候有钱人到了朴席,雇船夫划小船沿水路到瓜州;拮据的人只能一路从朴席走到瓜州。有仪扬河通往大运河,又有通往江南的路,从前的朴席在仪征乃至扬州的乡镇里可以说相当繁华。据说从前别的乡镇一个月只有几天逢集,朴席却是天天逢集。尤其是后山区的人们,爱往朴席赶集。街面上车水马龙、比肩接踵。听上辈人说,那时候沿着仪扬河两岸有店家、酒家、茶馆、铁匠铺、卖肉卖菜的、卖烧饼油条的、玩杂耍的、算命的、说书的、理发的……能想到的在朴席街上都能看到,倒真像是一幅袖珍版清明上河图。那时候仪扬河上还有一座大桥,木质的,有年头了,气势恢宏。平时桥面上走人,有大船经过时可以从两边把桥面摇断。仪扬河里的船号子声穿插着两岸街道上小贩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驴蹄子声、鸡鸣狗叫声,还有蹲在河边洗衣洗菜女人们的嬉笑打骂声,不绝于耳。那时候不定时还有大马戏,即使在寒风凌冽的冬天,人们也裹紧了大棉袄顶着西北风出门,把街上堵个水泄不通。
  起初朴席人也种席草,后来因为粮食紧张,农民的田地要用来种粮食,朴席的席草就多从苏州买进了。每年秋天过后,运席草的船队从仪扬河上浩浩荡荡开过来,每条大船后面拖着七八条小船,船上都装满了席草。河边的街道上站满了人,大家兴奋地观看着、评论着,像是这个地方特有的节日。这样的情景延续近一周。船靠岸以后,席厂的人抬的抬、挑的挑、搬的搬。席草很滑,一路上不断有席草掉在地上,老百姓就争先恐后在后面捡,回去给自己打席子。席厂也有人在后面捡,看到捡得少的老百姓,就不多计较;看到捡得多的,他们就要板着脸收回去,还要批评几句。
  在我父亲小的时候,几乎家家打席,因为其它什么都不能做。那时候若是农村户口,只能在生产队挣工分;若是街道户口,则在公社社办厂上班拿工资。工厂如有紧急的活也可以要工人领回来分给家里人做,计件付费。我父亲小时候做过帮纸盒厂糊纸盒、帮麻丝厂编草帘等杂活。农村的青年人如果想外出打工,需要三级证明。所谓三级证明是指户口所在的生产队、大队、公社的证明,是相当难的。
  帮席厂打席子也要申请。街道户口困难户才能申请,农村户口由生产队集体申请,回去再由生产队二次分配。每月每家都有计划,人们想多分配一点,都不可以。通常一户一个月分到大小席子加起来四五十条。家家按月到席厂领席草,席草按不同高度分成类,打成从一尺八至四尺四不同宽幅的席子。席子打好后再送给席厂,拿工钱。
  制作一床草席从收草,到抹草,到摇筋子,到掭草掌扣,再到打席晒席,直至最后修整,有好几道工序。幸好那时候家家人多,每家自然形成了生产流水线。拿我爷爷家来说,领席草必须由我爷爷去,因为只有我爷爷去,人家才会把好的、多的草捆分给他。回来后的第一步就是抹草,这是所有步骤里最简单的,一般由年龄小的孩子做。抹草就是将草根部的草皮用手抹去。草很长,抱起来一把,用左手臂控住,再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抹去草皮。在打席之前,需要将席草在水里泡个把钟头,否则打席时席草会断,泡久了草又会烂。
  和准备席草同样重要的是制作麻筋。麻筋是用麻摇出来的,麻也从席厂领,回来后把有麸皮和疙瘩的表皮用旧菜刀刮去,这一步叫剥麻。麻剥好要晾干,用之前要泡一夜,趁湿润把麻撕成细丝摇成筋。摇的时候节奏要均匀、添麻要准,才能保证摇出的麻筋粗细均匀,这一步一般女孩子或妇女做。泡出来的麻没用掉的话要再晾干。麻不能湿的存放,会变黑,摇出的筋也会烂。摇好的麻筋绕成空心团,晾干。
  打席的工具分为机和扣。打席前将麻筋穿到机和扣上,小孩子在后面递,大孩子在前面绑。麻筋穿好后要喷水,防止筋断,再在麻筋上用毛刷刷点香油。
  掭草打席,也要两人。为图吉利,一般先掭一根红线,到结束时再掭一根收尾,有时候在一半时还掭一根。一般女孩子负责掭草,男孩子负责掌扣。掌扣就是把席草一根一根用力压下来。扣很重,需要一定力气,否则席子打不紧实。我三伯的手指现在不能完全伸直,朴席很多和他差不多大的男人也一样,就是早年打席留下的后遗症。席子最忌有松有紧,各人手上力气不一样,对于要求高的席子,最好自始至终由同一个人掌扣。
  打好的席子,要放在太阳下暴晒,以蒸发掉席草上多余的水分。晒后不仅席子变松、席面的毛刺也变脆,趁着此时用干净干燥的布一抹便掉。再趁着干和脆,用镊子将跳草挑掉。跳草多的话就看得出席面有疤,有疤的席子就卖不上好价钱了。处理过后将草席叠放在家中阴凉通风处,让其自然呼吸,恢复原来的状态。这时席子的松紧度、平整度、光洁度,草色最好,这些都决定着席子的品质,也决定席子的价格。席子被送到席厂,在收席子的大房子里,一个师傅在后面高高地坐着,送席子的人逐个将自家席子放上去,让他铺开看,任他大尺起落,并在席上打上优、甲、乙、丙、丁。甲较少,乙最多,优和丁极少。被评到甲、优的,满心欢喜,没评上好品质的,满脸委屈,说两句也就算了。有时为了感谢或讨好,趁师傳间歇时,还悄悄递上一支香烟,搭两句话。如果没有其他人,就直接叫一声将烟扔上去。
  听上辈人说,那时候除了吃饭睡觉上班外,所有时间都在打席。忙起来的时候,从白天到黑夜,家里轮番上阵,人停机不停。家家点着煤油灯赶工,还不时留意别人家打了多少,一家赶一家,一家都不甘落后。
  草席,是我们这代人的童年记忆,是我们父辈的乡村记忆。这件单纯又艰苦的事情,几乎占据了他们生存以外生活以内的所有时空。现在的生活环境,能达到四季恒温的水平。“00后”“10后”的孩子可能都没有见过草席。这个清凉细滑的古朴物件,带我回到童年的炎炎夏日。一张草席铺在床上或地上,午觉醒来,汗衫上揉进了蔺草香。
  我回到朴席,仪扬河已沉默了多年,它像一个迟暮老人把往日的点点滴滴裹挟进无声的流淌中。我和城市同时来到这里,才意识到,脸颊上的草席印子已是多年前的事了。
其他文献
主持人点评  毛焰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艺术家,诗歌对他而言是另一个值得攻克的艺术王国。五年来他潜心于写诗,研读、思考,成果令人惊诧。关键不仅在于他写得好,而在写得如此不同,毛焰写出了一种只有毛焰才能写出的诗,也许这便是诗歌写作最根本的意义。丰富了现代汉语诗歌不同向度的可能性,有了就有了,没有那就永远没有。毛焰的诗抽象而沉郁,感性又难以追踪,其写作实践证明了艺术天赋或精神之力或可成为一种“硬通货”,在
期刊
一  巢庄的铁器在夜晚会发出“铮铮”的脆响,如果月光再皎洁一些,它们就响得抑扬顿挫,此起彼伏,像是一支训练有素的乐队。在白天,它们安静些,菜刀仍是菜刀,木把铁身,刀上带着丝丝缕缕的铁锈,沾着菜叶和油星,锄头仍是锄头,也是木把铁身,锄身伏地弯曲,嘴巴上衔着一道泥。这是在没有风的时候,只要起了风,哪怕只是一阵细如发丝的微风,河面只是泛起如三十岁女人皱纹一般轻微的涟漪,这些铁器就又乱将起来。菜刀会在案板
期刊
她总有很多故事  今天晚上又在重复那些陈词滥调  但每个人都在听  一共就那几个词  真的没必要描写了  一个人躺在床上  闭上眼,准备逃避雨滴的搜查  伪装成雨季最后的鲜花  多少天真烂漫的日子过去了  多少事情被不断晒干  她们还是一直望着我  期待我站起身  认真地用第一人稱听一次雨——  那时,我将成为一米七三的悬崖  她们毫不退让,依然  “沙沙,沙沙……”  选择跌落到我足下的山谷中去
期刊
在原乡湖,你一定会碰见白色的鹭鸟  像一枚华丽的形容词  嵌在词眼之中  像一朵你曾经深爱过的女子  饮着月光解渴  对洁白的羽毛有着特别的记忆  一环湖水吞尽了所有路过的鹭鸟  完全溶濡进小镇的故事  又蓦然地活生生飞走  我才开始走进秋色  被重重落叶围在岸边  整个陷入一堆潮湿的疑问句里  开始怀疑池边蓬蓬的水草,跌落的星辰  一定是归鹭亭的倒影伤害到了我  才让我如此不堪如此杂乱无序  在
期刊
都说女儿是父亲的小马甲,可我和父亲之间却极少交流。尤其在那次争吵之后的大半年里,除了每月他按时往银行卡汇生活费,我按时去学校门口的取款机里取钱以外,我们父女之间再也没有交流。  直到过年回家,再见面时,见他一缕油腻的刘海斜斜地耷拉在前额,面容黯淡像蒙着一层灰尘。见我回来,他显得有些紧张,站在厨房里迟疑了片刻,然后擦着手、堆着笑,缓缓伸手接过我的行李。我拖着大箱子,故意侧身从他身边挤过。在交错的瞬间
期刊
假期与友人相聚,听到了她的故事,令我想起她。这次意外听到她的消息与最后见到她已距离十年,我原谅了她。十年里,她可谓经历丰富,和小她十岁的丈夫生下一个男孩,男孩三岁的时候,她又离婚了,孩子归了她的小丈夫。她的婆婆始终不能接受她,即使生了孩子。在短暂婚姻的最后阶段里,那个当年义无反顾偷户口本与她结婚的丈夫也站到了他母亲那一边。离婚时不要孩子,这符合她的个性,而婚姻走到这一步,想必主要原因也一定出在她身
期刊
纠正  我纠正了弯道里的光线  门也变得曲折了。  我想让悦耳声音跟随起伏不定的  命运与闪电交织在一起  永不分离。  我拜托马路拥有至高权利  远离车祸与暴雨。  那些依靠在声音里的人  那些停靠在记忆之墙的人  我看得见与看不见  他们都是邻居、亲朋、好友  绝不是狮子般的仇人。  我纠正了错字、也理解了错字  我承认了伤痛  也拒绝月亮移动过去的阴影,  虽然美、虽然累、虽然逃离不了  死
期刊
刚上秦乔的车,就闻到一股新鲜的真皮味。看得出秦乔对姑妈的死没有一点悲伤,开这样的豪车来接我,明摆着不是向我报道一件丧事,而是来向我炫耀一件实际存在的事实——他很富有。用姑妈的死来炫富,实在太可恶了。虽然他是姑妈的儿子,但我们已经十几年不来往了。我父亲去世他没来,我母亲去世他也没来。也就是说假如不是姑妈去世我和他将老死不相往来。  记得六岁那年,我生了秃疤。我爸说,臭不可闻!你还好意思往人前跑?我爸
期刊
月光在一个静悄悄的村子  独处的一个人  会去怀想一杯茶 一壶酒  龙井呢 红高粱  独处的一个人  也会去想一个女人  一个少女或一个少妇  孩子的妈妈  独处的一个人  没有龙井 没有红高粱  女人也没有  这样的空夜  天空挂着一弯月牙  有一颗星 星星  它很远 很远  我依然看得清它在向我暗送秋波  一个人 一半月亮  一个人 一颗星星  一个少女在努力做一個女人  一个女人怀里一个娃娃
期刊
这个叫梅子的女子  此生,并没结在梅树上  我吃过梅子  未见过梅树,却闻得梅花的香  如同  我爱过这个叫梅子的女子  却从未亲近过她的肌肤  透過月色,看到雪一样的白  她是风一样的女子  我闻到夜来香  一阵阵  飘过  我想抱抱她  亲亲她  吞咽她舌尖上的毒。哪怕  用尽这一世繁华  而这些。而此生  她只给了我梅花谢尽的背影  连同一缕青丝  藏在扉页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