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家乡朴席镇早年以盛产草席出名。从前草席是夏天的必需品。在暑气蒸腾的日子里,床上铺上一床草席,人睡在上面凉凉滑滑的,清爽透气。不论气温多高,身下的草席总能传来温润的凉意,让人在三伏天也能安稳入眠。草越细做出的草席体感越软越好。朴席的草席早在唐代就被称为“莞席细苎”,贵为贡品,清代曾出现过“三湾九井十八巷,家家户户织席忙”的繁盛景象。如今依然有席厂还在生产,但那股热闹劲儿却远不如当年。
朴席原来叫做朴树湾,因交通便利,很早就引种了朴树。据说,“河边原有大朴树,年深月久,倾于河中,过往船只,均须倒桅落帆,拐弯而過,故传称此地为‘朴树湾’。”后来因为这里的草席业兴盛,生产的草席远销国内外,朴树湾便改名为朴席。
草席的生产过程也叫打席,需要用专门的工具把席草一根一根从上往下打实。解放前打席的地方是席草行;解放后最早的席厂属于大集体,全人工打席。后来有了外贸席厂,属于社办厂,有专门的设计员,席子种类变多了,席面上还能绣花。有条件的人家办喜事,席子上会绣上红双喜。改革开放后,就都是民办席厂了,机器打席也完全代替了人工打席。
从扬州市到仪征县有一条“仪扬河”,通向京杭大运河。朴席的位置恰在扬州市和仪征县中间。仪扬河贯穿朴席镇,朴席的街市便沿着河南北两岸展开。
除了仪扬河,朴席还有通向瓜州的水路和陆路。从前扬州人要去江南,必须从瓜州过江。过了江到了镇江,再一路南下,能到达苏州、上海。仪征农村的人要过江,就一定要从朴席走。那时候有钱人到了朴席,雇船夫划小船沿水路到瓜州;拮据的人只能一路从朴席走到瓜州。有仪扬河通往大运河,又有通往江南的路,从前的朴席在仪征乃至扬州的乡镇里可以说相当繁华。据说从前别的乡镇一个月只有几天逢集,朴席却是天天逢集。尤其是后山区的人们,爱往朴席赶集。街面上车水马龙、比肩接踵。听上辈人说,那时候沿着仪扬河两岸有店家、酒家、茶馆、铁匠铺、卖肉卖菜的、卖烧饼油条的、玩杂耍的、算命的、说书的、理发的……能想到的在朴席街上都能看到,倒真像是一幅袖珍版清明上河图。那时候仪扬河上还有一座大桥,木质的,有年头了,气势恢宏。平时桥面上走人,有大船经过时可以从两边把桥面摇断。仪扬河里的船号子声穿插着两岸街道上小贩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驴蹄子声、鸡鸣狗叫声,还有蹲在河边洗衣洗菜女人们的嬉笑打骂声,不绝于耳。那时候不定时还有大马戏,即使在寒风凌冽的冬天,人们也裹紧了大棉袄顶着西北风出门,把街上堵个水泄不通。
起初朴席人也种席草,后来因为粮食紧张,农民的田地要用来种粮食,朴席的席草就多从苏州买进了。每年秋天过后,运席草的船队从仪扬河上浩浩荡荡开过来,每条大船后面拖着七八条小船,船上都装满了席草。河边的街道上站满了人,大家兴奋地观看着、评论着,像是这个地方特有的节日。这样的情景延续近一周。船靠岸以后,席厂的人抬的抬、挑的挑、搬的搬。席草很滑,一路上不断有席草掉在地上,老百姓就争先恐后在后面捡,回去给自己打席子。席厂也有人在后面捡,看到捡得少的老百姓,就不多计较;看到捡得多的,他们就要板着脸收回去,还要批评几句。
在我父亲小的时候,几乎家家打席,因为其它什么都不能做。那时候若是农村户口,只能在生产队挣工分;若是街道户口,则在公社社办厂上班拿工资。工厂如有紧急的活也可以要工人领回来分给家里人做,计件付费。我父亲小时候做过帮纸盒厂糊纸盒、帮麻丝厂编草帘等杂活。农村的青年人如果想外出打工,需要三级证明。所谓三级证明是指户口所在的生产队、大队、公社的证明,是相当难的。
帮席厂打席子也要申请。街道户口困难户才能申请,农村户口由生产队集体申请,回去再由生产队二次分配。每月每家都有计划,人们想多分配一点,都不可以。通常一户一个月分到大小席子加起来四五十条。家家按月到席厂领席草,席草按不同高度分成类,打成从一尺八至四尺四不同宽幅的席子。席子打好后再送给席厂,拿工钱。
制作一床草席从收草,到抹草,到摇筋子,到掭草掌扣,再到打席晒席,直至最后修整,有好几道工序。幸好那时候家家人多,每家自然形成了生产流水线。拿我爷爷家来说,领席草必须由我爷爷去,因为只有我爷爷去,人家才会把好的、多的草捆分给他。回来后的第一步就是抹草,这是所有步骤里最简单的,一般由年龄小的孩子做。抹草就是将草根部的草皮用手抹去。草很长,抱起来一把,用左手臂控住,再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抹去草皮。在打席之前,需要将席草在水里泡个把钟头,否则打席时席草会断,泡久了草又会烂。
和准备席草同样重要的是制作麻筋。麻筋是用麻摇出来的,麻也从席厂领,回来后把有麸皮和疙瘩的表皮用旧菜刀刮去,这一步叫剥麻。麻剥好要晾干,用之前要泡一夜,趁湿润把麻撕成细丝摇成筋。摇的时候节奏要均匀、添麻要准,才能保证摇出的麻筋粗细均匀,这一步一般女孩子或妇女做。泡出来的麻没用掉的话要再晾干。麻不能湿的存放,会变黑,摇出的筋也会烂。摇好的麻筋绕成空心团,晾干。
打席的工具分为机和扣。打席前将麻筋穿到机和扣上,小孩子在后面递,大孩子在前面绑。麻筋穿好后要喷水,防止筋断,再在麻筋上用毛刷刷点香油。
掭草打席,也要两人。为图吉利,一般先掭一根红线,到结束时再掭一根收尾,有时候在一半时还掭一根。一般女孩子负责掭草,男孩子负责掌扣。掌扣就是把席草一根一根用力压下来。扣很重,需要一定力气,否则席子打不紧实。我三伯的手指现在不能完全伸直,朴席很多和他差不多大的男人也一样,就是早年打席留下的后遗症。席子最忌有松有紧,各人手上力气不一样,对于要求高的席子,最好自始至终由同一个人掌扣。
打好的席子,要放在太阳下暴晒,以蒸发掉席草上多余的水分。晒后不仅席子变松、席面的毛刺也变脆,趁着此时用干净干燥的布一抹便掉。再趁着干和脆,用镊子将跳草挑掉。跳草多的话就看得出席面有疤,有疤的席子就卖不上好价钱了。处理过后将草席叠放在家中阴凉通风处,让其自然呼吸,恢复原来的状态。这时席子的松紧度、平整度、光洁度,草色最好,这些都决定着席子的品质,也决定席子的价格。席子被送到席厂,在收席子的大房子里,一个师傅在后面高高地坐着,送席子的人逐个将自家席子放上去,让他铺开看,任他大尺起落,并在席上打上优、甲、乙、丙、丁。甲较少,乙最多,优和丁极少。被评到甲、优的,满心欢喜,没评上好品质的,满脸委屈,说两句也就算了。有时为了感谢或讨好,趁师傳间歇时,还悄悄递上一支香烟,搭两句话。如果没有其他人,就直接叫一声将烟扔上去。
听上辈人说,那时候除了吃饭睡觉上班外,所有时间都在打席。忙起来的时候,从白天到黑夜,家里轮番上阵,人停机不停。家家点着煤油灯赶工,还不时留意别人家打了多少,一家赶一家,一家都不甘落后。
草席,是我们这代人的童年记忆,是我们父辈的乡村记忆。这件单纯又艰苦的事情,几乎占据了他们生存以外生活以内的所有时空。现在的生活环境,能达到四季恒温的水平。“00后”“10后”的孩子可能都没有见过草席。这个清凉细滑的古朴物件,带我回到童年的炎炎夏日。一张草席铺在床上或地上,午觉醒来,汗衫上揉进了蔺草香。
我回到朴席,仪扬河已沉默了多年,它像一个迟暮老人把往日的点点滴滴裹挟进无声的流淌中。我和城市同时来到这里,才意识到,脸颊上的草席印子已是多年前的事了。
朴席原来叫做朴树湾,因交通便利,很早就引种了朴树。据说,“河边原有大朴树,年深月久,倾于河中,过往船只,均须倒桅落帆,拐弯而過,故传称此地为‘朴树湾’。”后来因为这里的草席业兴盛,生产的草席远销国内外,朴树湾便改名为朴席。
草席的生产过程也叫打席,需要用专门的工具把席草一根一根从上往下打实。解放前打席的地方是席草行;解放后最早的席厂属于大集体,全人工打席。后来有了外贸席厂,属于社办厂,有专门的设计员,席子种类变多了,席面上还能绣花。有条件的人家办喜事,席子上会绣上红双喜。改革开放后,就都是民办席厂了,机器打席也完全代替了人工打席。
从扬州市到仪征县有一条“仪扬河”,通向京杭大运河。朴席的位置恰在扬州市和仪征县中间。仪扬河贯穿朴席镇,朴席的街市便沿着河南北两岸展开。
除了仪扬河,朴席还有通向瓜州的水路和陆路。从前扬州人要去江南,必须从瓜州过江。过了江到了镇江,再一路南下,能到达苏州、上海。仪征农村的人要过江,就一定要从朴席走。那时候有钱人到了朴席,雇船夫划小船沿水路到瓜州;拮据的人只能一路从朴席走到瓜州。有仪扬河通往大运河,又有通往江南的路,从前的朴席在仪征乃至扬州的乡镇里可以说相当繁华。据说从前别的乡镇一个月只有几天逢集,朴席却是天天逢集。尤其是后山区的人们,爱往朴席赶集。街面上车水马龙、比肩接踵。听上辈人说,那时候沿着仪扬河两岸有店家、酒家、茶馆、铁匠铺、卖肉卖菜的、卖烧饼油条的、玩杂耍的、算命的、说书的、理发的……能想到的在朴席街上都能看到,倒真像是一幅袖珍版清明上河图。那时候仪扬河上还有一座大桥,木质的,有年头了,气势恢宏。平时桥面上走人,有大船经过时可以从两边把桥面摇断。仪扬河里的船号子声穿插着两岸街道上小贩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驴蹄子声、鸡鸣狗叫声,还有蹲在河边洗衣洗菜女人们的嬉笑打骂声,不绝于耳。那时候不定时还有大马戏,即使在寒风凌冽的冬天,人们也裹紧了大棉袄顶着西北风出门,把街上堵个水泄不通。
起初朴席人也种席草,后来因为粮食紧张,农民的田地要用来种粮食,朴席的席草就多从苏州买进了。每年秋天过后,运席草的船队从仪扬河上浩浩荡荡开过来,每条大船后面拖着七八条小船,船上都装满了席草。河边的街道上站满了人,大家兴奋地观看着、评论着,像是这个地方特有的节日。这样的情景延续近一周。船靠岸以后,席厂的人抬的抬、挑的挑、搬的搬。席草很滑,一路上不断有席草掉在地上,老百姓就争先恐后在后面捡,回去给自己打席子。席厂也有人在后面捡,看到捡得少的老百姓,就不多计较;看到捡得多的,他们就要板着脸收回去,还要批评几句。
在我父亲小的时候,几乎家家打席,因为其它什么都不能做。那时候若是农村户口,只能在生产队挣工分;若是街道户口,则在公社社办厂上班拿工资。工厂如有紧急的活也可以要工人领回来分给家里人做,计件付费。我父亲小时候做过帮纸盒厂糊纸盒、帮麻丝厂编草帘等杂活。农村的青年人如果想外出打工,需要三级证明。所谓三级证明是指户口所在的生产队、大队、公社的证明,是相当难的。
帮席厂打席子也要申请。街道户口困难户才能申请,农村户口由生产队集体申请,回去再由生产队二次分配。每月每家都有计划,人们想多分配一点,都不可以。通常一户一个月分到大小席子加起来四五十条。家家按月到席厂领席草,席草按不同高度分成类,打成从一尺八至四尺四不同宽幅的席子。席子打好后再送给席厂,拿工钱。
制作一床草席从收草,到抹草,到摇筋子,到掭草掌扣,再到打席晒席,直至最后修整,有好几道工序。幸好那时候家家人多,每家自然形成了生产流水线。拿我爷爷家来说,领席草必须由我爷爷去,因为只有我爷爷去,人家才会把好的、多的草捆分给他。回来后的第一步就是抹草,这是所有步骤里最简单的,一般由年龄小的孩子做。抹草就是将草根部的草皮用手抹去。草很长,抱起来一把,用左手臂控住,再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抹去草皮。在打席之前,需要将席草在水里泡个把钟头,否则打席时席草会断,泡久了草又会烂。
和准备席草同样重要的是制作麻筋。麻筋是用麻摇出来的,麻也从席厂领,回来后把有麸皮和疙瘩的表皮用旧菜刀刮去,这一步叫剥麻。麻剥好要晾干,用之前要泡一夜,趁湿润把麻撕成细丝摇成筋。摇的时候节奏要均匀、添麻要准,才能保证摇出的麻筋粗细均匀,这一步一般女孩子或妇女做。泡出来的麻没用掉的话要再晾干。麻不能湿的存放,会变黑,摇出的筋也会烂。摇好的麻筋绕成空心团,晾干。
打席的工具分为机和扣。打席前将麻筋穿到机和扣上,小孩子在后面递,大孩子在前面绑。麻筋穿好后要喷水,防止筋断,再在麻筋上用毛刷刷点香油。
掭草打席,也要两人。为图吉利,一般先掭一根红线,到结束时再掭一根收尾,有时候在一半时还掭一根。一般女孩子负责掭草,男孩子负责掌扣。掌扣就是把席草一根一根用力压下来。扣很重,需要一定力气,否则席子打不紧实。我三伯的手指现在不能完全伸直,朴席很多和他差不多大的男人也一样,就是早年打席留下的后遗症。席子最忌有松有紧,各人手上力气不一样,对于要求高的席子,最好自始至终由同一个人掌扣。
打好的席子,要放在太阳下暴晒,以蒸发掉席草上多余的水分。晒后不仅席子变松、席面的毛刺也变脆,趁着此时用干净干燥的布一抹便掉。再趁着干和脆,用镊子将跳草挑掉。跳草多的话就看得出席面有疤,有疤的席子就卖不上好价钱了。处理过后将草席叠放在家中阴凉通风处,让其自然呼吸,恢复原来的状态。这时席子的松紧度、平整度、光洁度,草色最好,这些都决定着席子的品质,也决定席子的价格。席子被送到席厂,在收席子的大房子里,一个师傅在后面高高地坐着,送席子的人逐个将自家席子放上去,让他铺开看,任他大尺起落,并在席上打上优、甲、乙、丙、丁。甲较少,乙最多,优和丁极少。被评到甲、优的,满心欢喜,没评上好品质的,满脸委屈,说两句也就算了。有时为了感谢或讨好,趁师傳间歇时,还悄悄递上一支香烟,搭两句话。如果没有其他人,就直接叫一声将烟扔上去。
听上辈人说,那时候除了吃饭睡觉上班外,所有时间都在打席。忙起来的时候,从白天到黑夜,家里轮番上阵,人停机不停。家家点着煤油灯赶工,还不时留意别人家打了多少,一家赶一家,一家都不甘落后。
草席,是我们这代人的童年记忆,是我们父辈的乡村记忆。这件单纯又艰苦的事情,几乎占据了他们生存以外生活以内的所有时空。现在的生活环境,能达到四季恒温的水平。“00后”“10后”的孩子可能都没有见过草席。这个清凉细滑的古朴物件,带我回到童年的炎炎夏日。一张草席铺在床上或地上,午觉醒来,汗衫上揉进了蔺草香。
我回到朴席,仪扬河已沉默了多年,它像一个迟暮老人把往日的点点滴滴裹挟进无声的流淌中。我和城市同时来到这里,才意识到,脸颊上的草席印子已是多年前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