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民间舞蹈教育的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建设和完善,将对民间舞蹈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分析了中国民间舞蹈的特点以及民间舞教学规范化的内涵,并分析了民间舞教学规范化的意义,对在实践中进行中国民间舞进行规范进行了实践分析。
【关键词】中国民间舞;教学;规范化
【中图号】J722.2【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2-0089-01
中国民间舞作为开发人体潜能的一种有力的手段,时至今日,它己充分展示了在舞蹈教学中的价值。中国民间舞蹈教育的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建设和完善,将对民间舞蹈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规范化教育是建设和完善系统化、科学化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使中国民间舞有一个质的飞跃,中国民间舞教学一定要具有科学的完整、独立的体系,所以教学规范化迫在眉睫。
1民間舞教学规范化的内涵剖析
1.1中国民间舞蹈的特点中国民间舞蹈具有独特的传承方式,民间舞蹈的参加者即是表演者,在舞蹈进行中互相学习,即兴创作。人们在这种特定环境中,一方面感受本民族歌舞的独特风格,熟悉和运用本民族表达思想与感情的传统方式。因此,其中积淀着中国各民族的古代文化,又包含着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就成为中国民间舞蹈的一大特点。中国民间舞起源于民间,如今做为一种高级的艺术形式又要反过来服务于民间。无论从舞蹈本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还是从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来看,都需要舞蹈工作者在教学之中牢牢地把握民族性、地域性甚至其商品性的同时,进行规范化,使之更加具有生命力。
1.2中国民间舞教学规范化的内涵规范化教学是在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基础上,老师对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目标明确的、有科学依据的、最适合具体条件的教学安排,其目的是在形成知识、技能、技巧中提高学生水平、取得最大限度的成果,将教学效率提高到最大可能。任何事物都是作为一种过程展开的,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组成,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的客观依据和物质保证。所以,规范化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规范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规范化教学就应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课堂教材的规范化,课堂语言的规范化及课堂组织的规范化。
2民间舞教学规范化的意义
2.1只有规范化教学,才能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只有规范化教学,才能把所教授的内容准确传授给学生,怎样启发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有人认为只要教师熟悉动作,课堂上自然能作即兴讲解,毋需考虑教学规范化,这正是被忽视的问题之所在。殊不知,舞蹈艺术更需要老师运用多方面的、准确生动而又良好的教学语言去传情达意,以提高学生形成鲜明的理解力和艺术想象力,成为打开学生思维的钥匙,帮助学生形成鲜明、稳定的视觉表象和肌肉动觉表象,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2只有规范化教学,才能保证动作准确民间舞中教学示范动作的准确是民间舞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舞蹈教学是一种直观教学,是通过身体来传授知识,这是区别于其它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学生学习时接受的第一种信号就是动作,因此,教师动作示范必须准确,民间舞种类繁多,风格多样,示范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掌握其风格,这种示范的准确包括动作节奏的准确,动作发力的准确,空间运用的准确,身体的整体运用和局部运用的准确等等,这是将教材里的每一个动作准确传授给学生的最基本一点。
2.3只有规范化教学,才能保证语言表述的准确民间舞教学中语言表述的准确很关键,它起到帮助学生在接受第一种信号—动作的同时,准确了解并掌握其动作的内在要领的作用,在众多的民间舞动作中,各自的发力点、用力方法及内在韵律都不同,这就需要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述其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白动作的训练目的和训练价值。比如:蒙古舞肩的训练,有硬肩、柔肩、甩肩、双动肩及碎抖肩等,这几种肩的训练价值就在于能够使肩部松弛,起到具有柔韧性、灵活性、增强肩部表现力的训练目的。
3民间舞教学规范化实践分析
3.1元素训练的规范化“元素训练”是规范化教学过程中的科学依据。舞蹈元素就是以具体的、相对稳定的运动范围和审美风格从最典型的动作体态、动律步伐以及道具运川的基木因素中提取的。它是动作、韵律、神韵相互渗透的统一体。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呈现形式的动作体态中提取单一动作元素,分解练习。再过渡到短句,组合练习,具体可从两方面入手:
3.1.1从形态入手体态是人体身段,线条的外观感形态。不同的地区由于不同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与生活习俗,造成了舞蹈体态和动律的不同,在此教师根据某一地区标准,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惯有动作提升出来,加以某种程度的艺术体态强化,并注入新的动作和动律。用基木的体形、手位、脚位给舞者以外形的约束。使他首先改变人体的自然形态,为流动起来的造型意象奠定了基础。
3.1.2舞蹈是可视流动的空间艺术舞蹈的流动性在于任何时候都表现为一种力,一种力的流动、力的改变、力的延伸和收缩。不同的发力可产生不同的形态。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民间舞蹈结构关系和形式,根据人体构成或运动可产生的动力性质加以分析、比较,对形成这一动作的发力、强力、线形、起承转合等关系,向学生进行讲解、示范;必要时用手规整学生身体的舞姿形态,点出他的发力部位,使学生能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和完成动作的表象认识,达到形的定型。
3.2呼吸运用的规范化呼吸是人的生命线,艺术呼吸则是舞蹈的动力线,它给予舞蹈语汇以内涵,赋予舞蹈肢体以生命。民间舞蹈中的呼吸一般都由吸气、提气、屏气、呼气这四种形式组成。呼吸一般为“起法儿”做准备;提气是为了提高人体的重心;屏气是帮助人体收紧和戛然而止的停顿;吸气是为了换气与放松身体,为下一个动作做准备。在教学中,老师要重视呼吸在民间舞中的作用。如:朝鲜族舞中的呼吸比其它民间舞种的呼吸要丰富,但并不就代表其他民族舞种不需要呼吸。如果除了在教朝鲜舞以外的民间舞时不注意运用呼吸,就不会在动作和节奏中找到呼吸的换气点,学生在学习时只会模仿外形动作,而不能把内与外、心与形、气与身统一起来,这样根本就谈不上什么声情并茂,照此发展,舞蹈就成了四肢运动,成了动作的堆积,失去了推动力失去了舞蹈的魅力。掌握好呼吸,可以运用它来贯穿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找到运动的“延伸”,可以用内在的气去感受身体的内空间与外空间的关系。去体会身体对空间的占有。呼吸是最平常的,又是最神秘;多变的,它对民间舞的帮助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常说的“以心带情,以情带动”这句话的实质就是要呼吸先行于动作,由呼吸去带动作,由体内呼出气的大小去波及外部的四肢,而且力的大小也直接依赖于呼吸的大小。当人快速呼吸时重量一定是向下的,而且属于松驰状态,掌握了这一规律,我们可以配合动作的起伏和节奏来控制呼吸的大小,并充分利用呼吸对人体的帮助来展现动作的风格。
3.3“力”、“情”运用的规范化以“情”运“力”,以“力”造“形”是专业民间舞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启发民间舞演员之“情”,训练民间舞演员之“力”已成为民间舞课堂的核心任务。
民间舞的发力、运用过程显示出其特点是“流动中的力”。如山东海阳秧歌,其“流动中的力”表现以腰为轴的“提、探、拧”,其“力”的流动规律为“提沉、提拧、提探、拧摆、磨拧”,其“力”的流动是交织着的流动。运力方法制约着不同的舞姿造形与动作连接,对民间舞的风格的准确把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正确理解并体现“流动中的力”,我们强调民间舞“力”的训练的意义正在于此。
民间舞的艺术形象总是浸泡在感情之中的其人体动作中,沉积了所从属的民族性格气质和情感生活。因此,要把握民间舞蹈的特定风貌,仅有“力”的训练显然是不全面的,还必须有“情”的启发。有的民间舞蹈教师认为教员只需去训练学生的身体技能,而启发情感是编导的事。这种看法显然有误,因为这不仅造成课堂与舞台的脱节,而且游离开民间舞本身的特征。在民间舞中,情感启发动作,动作传达情感。动作的“力”作为一种生理现象,要靠“情”这种心理活动来驱使。教学中的“情”的启发,是要能沟通“力”的“情”,是能具体化,物质化的精神力量。
4参考文献
[1]马力学.中国民间舞[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6
[2]贺志朴.艺术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
[3]马东红.试论中国民间舞的规格与风格[J].长治学院学报,2005(4)
[4]刘冬.对民间舞教学的认识[J].艺境,2008(2)
【关键词】中国民间舞;教学;规范化
【中图号】J722.2【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2-0089-01
中国民间舞作为开发人体潜能的一种有力的手段,时至今日,它己充分展示了在舞蹈教学中的价值。中国民间舞蹈教育的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建设和完善,将对民间舞蹈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规范化教育是建设和完善系统化、科学化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使中国民间舞有一个质的飞跃,中国民间舞教学一定要具有科学的完整、独立的体系,所以教学规范化迫在眉睫。
1民間舞教学规范化的内涵剖析
1.1中国民间舞蹈的特点中国民间舞蹈具有独特的传承方式,民间舞蹈的参加者即是表演者,在舞蹈进行中互相学习,即兴创作。人们在这种特定环境中,一方面感受本民族歌舞的独特风格,熟悉和运用本民族表达思想与感情的传统方式。因此,其中积淀着中国各民族的古代文化,又包含着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就成为中国民间舞蹈的一大特点。中国民间舞起源于民间,如今做为一种高级的艺术形式又要反过来服务于民间。无论从舞蹈本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还是从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来看,都需要舞蹈工作者在教学之中牢牢地把握民族性、地域性甚至其商品性的同时,进行规范化,使之更加具有生命力。
1.2中国民间舞教学规范化的内涵规范化教学是在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基础上,老师对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目标明确的、有科学依据的、最适合具体条件的教学安排,其目的是在形成知识、技能、技巧中提高学生水平、取得最大限度的成果,将教学效率提高到最大可能。任何事物都是作为一种过程展开的,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组成,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的客观依据和物质保证。所以,规范化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规范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规范化教学就应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课堂教材的规范化,课堂语言的规范化及课堂组织的规范化。
2民间舞教学规范化的意义
2.1只有规范化教学,才能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只有规范化教学,才能把所教授的内容准确传授给学生,怎样启发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有人认为只要教师熟悉动作,课堂上自然能作即兴讲解,毋需考虑教学规范化,这正是被忽视的问题之所在。殊不知,舞蹈艺术更需要老师运用多方面的、准确生动而又良好的教学语言去传情达意,以提高学生形成鲜明的理解力和艺术想象力,成为打开学生思维的钥匙,帮助学生形成鲜明、稳定的视觉表象和肌肉动觉表象,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2只有规范化教学,才能保证动作准确民间舞中教学示范动作的准确是民间舞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舞蹈教学是一种直观教学,是通过身体来传授知识,这是区别于其它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学生学习时接受的第一种信号就是动作,因此,教师动作示范必须准确,民间舞种类繁多,风格多样,示范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掌握其风格,这种示范的准确包括动作节奏的准确,动作发力的准确,空间运用的准确,身体的整体运用和局部运用的准确等等,这是将教材里的每一个动作准确传授给学生的最基本一点。
2.3只有规范化教学,才能保证语言表述的准确民间舞教学中语言表述的准确很关键,它起到帮助学生在接受第一种信号—动作的同时,准确了解并掌握其动作的内在要领的作用,在众多的民间舞动作中,各自的发力点、用力方法及内在韵律都不同,这就需要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述其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白动作的训练目的和训练价值。比如:蒙古舞肩的训练,有硬肩、柔肩、甩肩、双动肩及碎抖肩等,这几种肩的训练价值就在于能够使肩部松弛,起到具有柔韧性、灵活性、增强肩部表现力的训练目的。
3民间舞教学规范化实践分析
3.1元素训练的规范化“元素训练”是规范化教学过程中的科学依据。舞蹈元素就是以具体的、相对稳定的运动范围和审美风格从最典型的动作体态、动律步伐以及道具运川的基木因素中提取的。它是动作、韵律、神韵相互渗透的统一体。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呈现形式的动作体态中提取单一动作元素,分解练习。再过渡到短句,组合练习,具体可从两方面入手:
3.1.1从形态入手体态是人体身段,线条的外观感形态。不同的地区由于不同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与生活习俗,造成了舞蹈体态和动律的不同,在此教师根据某一地区标准,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惯有动作提升出来,加以某种程度的艺术体态强化,并注入新的动作和动律。用基木的体形、手位、脚位给舞者以外形的约束。使他首先改变人体的自然形态,为流动起来的造型意象奠定了基础。
3.1.2舞蹈是可视流动的空间艺术舞蹈的流动性在于任何时候都表现为一种力,一种力的流动、力的改变、力的延伸和收缩。不同的发力可产生不同的形态。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民间舞蹈结构关系和形式,根据人体构成或运动可产生的动力性质加以分析、比较,对形成这一动作的发力、强力、线形、起承转合等关系,向学生进行讲解、示范;必要时用手规整学生身体的舞姿形态,点出他的发力部位,使学生能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和完成动作的表象认识,达到形的定型。
3.2呼吸运用的规范化呼吸是人的生命线,艺术呼吸则是舞蹈的动力线,它给予舞蹈语汇以内涵,赋予舞蹈肢体以生命。民间舞蹈中的呼吸一般都由吸气、提气、屏气、呼气这四种形式组成。呼吸一般为“起法儿”做准备;提气是为了提高人体的重心;屏气是帮助人体收紧和戛然而止的停顿;吸气是为了换气与放松身体,为下一个动作做准备。在教学中,老师要重视呼吸在民间舞中的作用。如:朝鲜族舞中的呼吸比其它民间舞种的呼吸要丰富,但并不就代表其他民族舞种不需要呼吸。如果除了在教朝鲜舞以外的民间舞时不注意运用呼吸,就不会在动作和节奏中找到呼吸的换气点,学生在学习时只会模仿外形动作,而不能把内与外、心与形、气与身统一起来,这样根本就谈不上什么声情并茂,照此发展,舞蹈就成了四肢运动,成了动作的堆积,失去了推动力失去了舞蹈的魅力。掌握好呼吸,可以运用它来贯穿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找到运动的“延伸”,可以用内在的气去感受身体的内空间与外空间的关系。去体会身体对空间的占有。呼吸是最平常的,又是最神秘;多变的,它对民间舞的帮助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常说的“以心带情,以情带动”这句话的实质就是要呼吸先行于动作,由呼吸去带动作,由体内呼出气的大小去波及外部的四肢,而且力的大小也直接依赖于呼吸的大小。当人快速呼吸时重量一定是向下的,而且属于松驰状态,掌握了这一规律,我们可以配合动作的起伏和节奏来控制呼吸的大小,并充分利用呼吸对人体的帮助来展现动作的风格。
3.3“力”、“情”运用的规范化以“情”运“力”,以“力”造“形”是专业民间舞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启发民间舞演员之“情”,训练民间舞演员之“力”已成为民间舞课堂的核心任务。
民间舞的发力、运用过程显示出其特点是“流动中的力”。如山东海阳秧歌,其“流动中的力”表现以腰为轴的“提、探、拧”,其“力”的流动规律为“提沉、提拧、提探、拧摆、磨拧”,其“力”的流动是交织着的流动。运力方法制约着不同的舞姿造形与动作连接,对民间舞的风格的准确把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正确理解并体现“流动中的力”,我们强调民间舞“力”的训练的意义正在于此。
民间舞的艺术形象总是浸泡在感情之中的其人体动作中,沉积了所从属的民族性格气质和情感生活。因此,要把握民间舞蹈的特定风貌,仅有“力”的训练显然是不全面的,还必须有“情”的启发。有的民间舞蹈教师认为教员只需去训练学生的身体技能,而启发情感是编导的事。这种看法显然有误,因为这不仅造成课堂与舞台的脱节,而且游离开民间舞本身的特征。在民间舞中,情感启发动作,动作传达情感。动作的“力”作为一种生理现象,要靠“情”这种心理活动来驱使。教学中的“情”的启发,是要能沟通“力”的“情”,是能具体化,物质化的精神力量。
4参考文献
[1]马力学.中国民间舞[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6
[2]贺志朴.艺术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
[3]马东红.试论中国民间舞的规格与风格[J].长治学院学报,2005(4)
[4]刘冬.对民间舞教学的认识[J].艺境,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