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初,汉高祖初定天下,吸取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兼采西周、秦的地方行政制度,推行郡国并行制。这一制度赋予了诸侯王极大的权力,使中央集权遭到挑战,为景帝三年爆发的七国之乱埋下了祸根。文帝时期贾谊曾上《治安策》,提出要防止同姓诸侯王反叛。景帝時晁错上《削藩策》,汉景帝采纳,以削藩为导火索,吴王刘濞勾结楚、赵等六国诸侯王发动七国之乱。
关键词:七国之乱;吴王刘濞;削藩
汉朝初年,汉高祖刘邦初定天下“惩戒亡秦孤立之败”[1]的教训,为维持国家形势的安定,分封了七个异姓诸侯王与九个同姓诸侯王。之后,刘邦进行了翦除异姓王的一系列举措。至汉文帝时,西汉只剩下同姓诸侯王国。汉文帝时,贾谊上《治安策》,指出诸侯王权力过大影响国家安定的问题,并明确指出“今或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向而击”“同姓袭是迹而动,既有征矣”,提醒汉文帝要提防同姓诸侯王并建议汉文帝调整淮阳、梁国的范围。汉景帝时,晁错上《削藩策》,言“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丞,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2],汉景帝采取了晁错削藩的建议,先后削去了赵国的常山郡与胶西国的六县,“及削吴会稽、豫章郡书至,则吴王先起兵”,以削藩为导火索,吴王勾结先前就与汉中央有矛盾的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同时派使者沟通闽,东越,发动了七王之乱。但是这场声势浩大的叛乱只持续了三个月就被汉朝中央所镇压。
一、吴国的地理位置
汉初分封的九个同姓王国,其地理位置如下,“自雁门以东,尽辽阳,为燕、代。常山以南,太行左转,渡河、济,渐于海,为齐、赵。毂、泗以往,奄有龟、蒙,为梁、楚。东带江、湖,薄会稽,为荆吴,北界淮濒,略庐、衡,为淮南。波汉之阳,互九嶷,为长沙”[3]。由此可见,汉初分封同姓诸侯王国时主要是按照山川形便的原则划分辖区。吴国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北与楚国相邻,南与东越、闽越相接,东至大海,这为吴国割据一方提供了极大便利。其封地豫章郡有铜山,又临海可利用海水煮盐,这为吴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以故无赋,国用充足”[4]。但是吴国的富强并不是反叛中央的理由,吴国与中央矛盾由来已久,汉文帝时,吴王太子被皇太子击杀,汉景帝削藩只是其反叛的导火索,从根本上说是由“汉朝廷处理同诸侯王的关系失误”[5]引起的。
二、吴国的进攻路线
景帝三年正月甲子,吴王起兵于广陵。在起兵反叛前,吴王亲自或通过其他支持国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取得联系获取了他们的支持。因此少数民族也在吴王进攻计划的安排之中。对于初始的进攻路线,吴王的整体计划为从东、西北、南同时攻打咸阳,其具体安排为:吴、越、楚、淮南从东面进攻;“因王子定长沙以北,西走蜀、汉中”[6],南越在长沙南部,与长沙相邻,而汉中在左内史南部,二地相邻,吴王这一安排的目的是使南越到达汉中或蜀地,从南部包围攻打长安;“齐诸王与赵王定河间、河内或入临晋关,或与寡人会洛阳”[7],河间与赵相邻,景帝子刘德为河间王,因此河间反叛的可能性不大,故其成为攻打对象,攻下河内,入临晋关(在陕西东北部),或许从东北部围攻咸阳才是吴王的真实目的;“燕王、赵王故与胡王有约,燕王北定代、云中,转胡众人入萧关,走长安”[8]。代国东临燕、赵,西临云中。代王是文帝后代,向心力较强,因此与河间一样成了“众矢之的”。萧关在今宁夏境内,位于右内史的西北部,代国、云中是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前沿阵地,且都在咸阳北部,若代国、云中被攻下,胡人与燕一同攻入萧关,则仅凭上郡、河东恐怕也难以守卫皇室,由此可见吴王此安排的目的是从北部与西北部攻打咸阳或是由此一举攻下咸阳。
在做出此进攻计划之前,吴王刘濞曾通过各种途径与燕王、淮南王、庐江王、衡山王、齐王、济南王等多个诸侯取得了联系,形成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反叛联盟,“但是这个联盟一开始就存在者不可克服的矛盾,是极不稳固的”[9]因此在只后的实际进攻中,这些诸侯国中的一些并未卷入叛乱,如济北、燕、淮南等,只剩下七个王国也就是吴、楚、胶西、胶东、赵、菑川、济南发动了叛乱,因此吴王实际的进攻计划也有变。
吴国大将军田禄伯在发兵之初提出的建议为“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入武关”[10]。田禄伯看到了水运的重要性,这一建议整体上还是从南部进攻长安,这一建议遭到了吴王太子的反对,未被采纳。吴国少将桓将军的建议为“吴多步兵,步兵利险。汉多车骑,车骑利平地。愿大王所过城不下,直去,疾西,据洛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无入关,天下已定矣”[11]。由此可见,桓将军主张一路向西进攻,据洛阳,控制敖仓,同时利用山河之险自保。不得不说,桓将军的建议在现在看来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他看到了控制粮仓的重要性。敖仓在荥阳附近,始建于秦,其所在是鸿沟和济水由黄河中分流出来的地方,史念海在《中国的运河中》指出了敖仓建在此地的原因:“一个是因为由济水和鸿沟来的粮食在这里做一个总的汇合;另一个或者因为济水和鸿沟中所行船舶不适宜行于黄河之中,而必须改换船只,而敖仓正是改换船只时候储藏粮食的地方”[12]。由此可见,占据了敖仓可保粮草无忧,而且此地水运便利,向西向东均可通航,如果能够顺利攻下,并且控制洛阳,或许吴王“定天下”指日可待,但是这个建议遭到了吴国老将的反对,最终未采纳。
吴王实际的进攻路线为向北越过淮河,与楚国联兵并以精锐部队向西进攻梁国,但遭到了梁国的顽强抵抗,未能完全攻破梁国,條侯周亚夫驻兵在荥阳、洛阳一带,并派兵驻扎在淮泗口,控制了吴国的粮道。吴国士兵数次挑起战争,周亚夫不理并备兵西北。由于久攻不下,吴王率其部下连夜逃走,企图从丹徒与东越汇合,再来进攻,但是东越被汉朝中央“收买”,派人杀死了吴王,吴军崩溃,此时楚军也條侯军队与梁军的进攻下溃败,楚王自杀。之后其他反叛诸侯国也纷纷被平定,七国之乱最终结束。
参考文献
[1][2][3][4][6][7][8][10][11] (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4.
[5]刘敏.简论吴王刘濞之反[J].南开学报,1994(01):38~41
[9]唐赞功.吴楚七国之乱与西汉诸侯王国[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01):21~34
[12]史念海.中国的运河[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魏松鸽(1999年—),女,汉族,籍贯:河南平顶山,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8级历史学(师范)专业在读本科生。
关键词:七国之乱;吴王刘濞;削藩
汉朝初年,汉高祖刘邦初定天下“惩戒亡秦孤立之败”[1]的教训,为维持国家形势的安定,分封了七个异姓诸侯王与九个同姓诸侯王。之后,刘邦进行了翦除异姓王的一系列举措。至汉文帝时,西汉只剩下同姓诸侯王国。汉文帝时,贾谊上《治安策》,指出诸侯王权力过大影响国家安定的问题,并明确指出“今或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向而击”“同姓袭是迹而动,既有征矣”,提醒汉文帝要提防同姓诸侯王并建议汉文帝调整淮阳、梁国的范围。汉景帝时,晁错上《削藩策》,言“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丞,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2],汉景帝采取了晁错削藩的建议,先后削去了赵国的常山郡与胶西国的六县,“及削吴会稽、豫章郡书至,则吴王先起兵”,以削藩为导火索,吴王勾结先前就与汉中央有矛盾的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同时派使者沟通闽,东越,发动了七王之乱。但是这场声势浩大的叛乱只持续了三个月就被汉朝中央所镇压。
一、吴国的地理位置
汉初分封的九个同姓王国,其地理位置如下,“自雁门以东,尽辽阳,为燕、代。常山以南,太行左转,渡河、济,渐于海,为齐、赵。毂、泗以往,奄有龟、蒙,为梁、楚。东带江、湖,薄会稽,为荆吴,北界淮濒,略庐、衡,为淮南。波汉之阳,互九嶷,为长沙”[3]。由此可见,汉初分封同姓诸侯王国时主要是按照山川形便的原则划分辖区。吴国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北与楚国相邻,南与东越、闽越相接,东至大海,这为吴国割据一方提供了极大便利。其封地豫章郡有铜山,又临海可利用海水煮盐,这为吴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以故无赋,国用充足”[4]。但是吴国的富强并不是反叛中央的理由,吴国与中央矛盾由来已久,汉文帝时,吴王太子被皇太子击杀,汉景帝削藩只是其反叛的导火索,从根本上说是由“汉朝廷处理同诸侯王的关系失误”[5]引起的。
二、吴国的进攻路线
景帝三年正月甲子,吴王起兵于广陵。在起兵反叛前,吴王亲自或通过其他支持国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取得联系获取了他们的支持。因此少数民族也在吴王进攻计划的安排之中。对于初始的进攻路线,吴王的整体计划为从东、西北、南同时攻打咸阳,其具体安排为:吴、越、楚、淮南从东面进攻;“因王子定长沙以北,西走蜀、汉中”[6],南越在长沙南部,与长沙相邻,而汉中在左内史南部,二地相邻,吴王这一安排的目的是使南越到达汉中或蜀地,从南部包围攻打长安;“齐诸王与赵王定河间、河内或入临晋关,或与寡人会洛阳”[7],河间与赵相邻,景帝子刘德为河间王,因此河间反叛的可能性不大,故其成为攻打对象,攻下河内,入临晋关(在陕西东北部),或许从东北部围攻咸阳才是吴王的真实目的;“燕王、赵王故与胡王有约,燕王北定代、云中,转胡众人入萧关,走长安”[8]。代国东临燕、赵,西临云中。代王是文帝后代,向心力较强,因此与河间一样成了“众矢之的”。萧关在今宁夏境内,位于右内史的西北部,代国、云中是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前沿阵地,且都在咸阳北部,若代国、云中被攻下,胡人与燕一同攻入萧关,则仅凭上郡、河东恐怕也难以守卫皇室,由此可见吴王此安排的目的是从北部与西北部攻打咸阳或是由此一举攻下咸阳。
在做出此进攻计划之前,吴王刘濞曾通过各种途径与燕王、淮南王、庐江王、衡山王、齐王、济南王等多个诸侯取得了联系,形成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反叛联盟,“但是这个联盟一开始就存在者不可克服的矛盾,是极不稳固的”[9]因此在只后的实际进攻中,这些诸侯国中的一些并未卷入叛乱,如济北、燕、淮南等,只剩下七个王国也就是吴、楚、胶西、胶东、赵、菑川、济南发动了叛乱,因此吴王实际的进攻计划也有变。
吴国大将军田禄伯在发兵之初提出的建议为“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入武关”[10]。田禄伯看到了水运的重要性,这一建议整体上还是从南部进攻长安,这一建议遭到了吴王太子的反对,未被采纳。吴国少将桓将军的建议为“吴多步兵,步兵利险。汉多车骑,车骑利平地。愿大王所过城不下,直去,疾西,据洛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无入关,天下已定矣”[11]。由此可见,桓将军主张一路向西进攻,据洛阳,控制敖仓,同时利用山河之险自保。不得不说,桓将军的建议在现在看来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他看到了控制粮仓的重要性。敖仓在荥阳附近,始建于秦,其所在是鸿沟和济水由黄河中分流出来的地方,史念海在《中国的运河中》指出了敖仓建在此地的原因:“一个是因为由济水和鸿沟来的粮食在这里做一个总的汇合;另一个或者因为济水和鸿沟中所行船舶不适宜行于黄河之中,而必须改换船只,而敖仓正是改换船只时候储藏粮食的地方”[12]。由此可见,占据了敖仓可保粮草无忧,而且此地水运便利,向西向东均可通航,如果能够顺利攻下,并且控制洛阳,或许吴王“定天下”指日可待,但是这个建议遭到了吴国老将的反对,最终未采纳。
吴王实际的进攻路线为向北越过淮河,与楚国联兵并以精锐部队向西进攻梁国,但遭到了梁国的顽强抵抗,未能完全攻破梁国,條侯周亚夫驻兵在荥阳、洛阳一带,并派兵驻扎在淮泗口,控制了吴国的粮道。吴国士兵数次挑起战争,周亚夫不理并备兵西北。由于久攻不下,吴王率其部下连夜逃走,企图从丹徒与东越汇合,再来进攻,但是东越被汉朝中央“收买”,派人杀死了吴王,吴军崩溃,此时楚军也條侯军队与梁军的进攻下溃败,楚王自杀。之后其他反叛诸侯国也纷纷被平定,七国之乱最终结束。
参考文献
[1][2][3][4][6][7][8][10][11] (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4.
[5]刘敏.简论吴王刘濞之反[J].南开学报,1994(01):38~41
[9]唐赞功.吴楚七国之乱与西汉诸侯王国[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01):21~34
[12]史念海.中国的运河[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魏松鸽(1999年—),女,汉族,籍贯:河南平顶山,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8级历史学(师范)专业在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