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学分制与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rtis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学校实施以学分制为主的弹性教学管理制度是世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文章对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的历史、经验及实施学分制面临的困难作了回顾与分析,并分别从转变思想观念、创造实施学分制的主客观条件、建立健全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及加强对实施学分制的研究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 教学改革 学分制 管理制度
  [作者简介]王承宽(1958- ),男,江苏沛县人,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和人口管理。(江苏南京210042)
  [课题项目]本文系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教改重点研究课题《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教改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5A09)
  [中图分类号]G64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1-0043-03
  
  高等学校实施以学分制为主的弹性教学管理制度是世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本文结合实际谈谈实施学分制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的历史回顾
  
  有关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的历史过程,众多专家学者都作了专题研究并给予了仔细的回顾。归纳起来,学者们对实施学分制的过程比较公认的主要有:一是学分制的起源,在19世纪初始于德国,而在19世纪70年代起在美国哈佛大学首先开始实施;二是学分制是在选课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就美国实施学分制的过程来看,它经历了从“平行课程”和“部分课程”的选课制发展成为“全面自由选课的学分制”,继而又发展成为“集中与分散制”的学分制,后来又发展成为“全面发展要素结构制”的学分制;三是学分制的实施,受到高教界的普遍欢迎,20世纪上半叶,西欧、北美和日本的高等学校相继普遍实施了学分制,因而它成为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四是对学分制的基本定义及内涵达成共识,即学分制是以选课制、柔性学制和导师制为基本特征,是实行“通才教育”的一种教育体制,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五是北京大学是我国率先实施学分制的学校,实施学分制的时间是1917年至1923年蔡元培先生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校学习前苏联的做法,改学分制为学年制,直到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正式提出“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可以实施学分制”之后,我国高校又开始了实施学分制的历史;六是我国1978年后实施学分制的历史出现过四次推行学分制的热潮:第一次是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尤其是邓小平同志在会上提出了按学生的才能与品质差异区别对待的精辟论述,极大鼓舞了高教战线的同志,学分制开始在部分重点大学率先进行试验;第二次是1982年党的十二大和1983年全国高教工作会议的召开,对教育改革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学分制从部分重点大学试行扩大到非重点大学,由综合性、多科性高校扩大到其他类别的院校;第三次是1985年5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要针对现存的弊端,积极进行诸如实施学分制等各种教学制度改革的试验。从此开始,全国大多院校开始试行学年学分制;第四次是进入90年代后期,尤其是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发表,对各级各类教育给予了很大的鼓舞和促进,对学分制的进一步实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至此,各高等学校基本上都实行了学分制教学的改革。
  
  二、我国高等学校实行学分制的基本经验
  
  我国高校在试行学分制改革的实践中,尤其是近几年来,特别注重从我国的国情和各高校的实际出发,在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取得了实施学分制的宝贵经验和实际效果,主要有:
  一是教学计划动态化、课程结构模块化的改革,充分体现了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向和培养要求。学分制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一般被分成三个大的模块,即通修课程(一般指公共必修课程)、学科核心课程(一般指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也是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一般指全校公共选修课、文化素质课、专业方向课等)。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分制教学计划规定了课程设置、课程开设的顺序、课时的分配原则等内容,也规定了三大模块中学分的大致比例。这种通过对课程模块中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设置和要求,可以调整和控制学生知识结构构建的方式和未来的发展趋向,保证了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也保证了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从根本上防止了选课上的自由倾向。
  二是通过制定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探索了实施学分制的运行机制。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促进优秀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大多高校都试行了下述几项教学管理制度。(1)实施弹性学制。即规定学生在一定的修业年限内,允许其修满学分后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的一种学籍管理制度。(2)实施主辅修制。即允许在主修专业学业成绩优良且学有余力的学生,经自愿申请,相关院系批准,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跨学科选修另一学科的课程,学完规定的课程,考核合格且获得相应的足够学分,就可以获得辅修专业的辅修证书和第二学位证书。这种主辅修制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增强了教学管理上的灵活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3)实施课程选修制度。即各校在教学计划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科技能力,要求所有学生根据自己专业学习的类别分别从艺术体育类、人文社科类、科学技术类等分类中,跨专业选修若干学分的课程。实践也证明,这种跨专业、跨学科的选课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在具体实施选修制度时,各高校为了使这一工作能有序地进行,还制定了有关选课管理规章制度、免修、免听管理制度等,保证了教学制度的正常运行。(4)实施导师制。导师制是指定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面指导的一种制度。它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指导选修课程,是一项有针对性进行个别培养的制度。(5)改革成绩考核制度。试行学分制,必然要涉及考试考查课程的管理问题,因而各高校在实施过程中,大都对考试考查制度进行了改革,尤其是2000年前后,许多高校都相继取消了补考制,实行重修制,并建立了教考分离的制度,只是由于收费方面的矛盾,从2006年起,大多数高校按教育部的要求,又恢复了补考。
  三是为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普遍实施了学分绩点制。这在各高校的学籍管理规定中均有说明和论述。学分绩点是一种把学生学习的数量和质量结合起来的一种计分方法。课程学分的确定原则是以学习所付出的时间为参照标准,大多高校采用的是每教学16个学时规定为1个学分,也有采用每教学18个学时规定为1个学分的,因而学分只能反映学生学习的数量,而未反映学生学习的质量,为考核学习的质与量,引入了学分绩点,又称为学分绩,其计算办法为:平均学分绩点=∑(课程学分×课程成绩绩点)/∑(课程学分),其中课程考核成绩与课程成绩绩点对应关系如表所示。
  


  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比较出学生学习的优劣,同时也可促进教学管理的现代化与科学化,它是一种比较科学的管理办法。
  四是为鼓励学生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部分学校设置了奖励学分的政策。如有的学校对参加全国性的大型竞赛活动,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暑期参加大型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参加重大科研项目,有创新的学生,在课程教学活动项目中的优秀分子等给予适当的奖励学分。这些措施的实施,较好地保证了合格人才、优秀人才的培养。
  
  三、我国在近年学分制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我国在几十年的学分制改革与探索中,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我国在学分制改革中还是遇到了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如何扩大学生学习自由度的问题。就目前来看,虽然我国大多学校已经试行了学分制,但还没有多少学校真正实行完全学分制,而是实行学年学分制。有的学校在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时,要求学生必修的内容太多,四年本科的课内学时有的要达到3000学时以上,从而造成即使开出了选修课或跨专业选修课程,学生在大量的必修课的压力下,也难有时间和精力进行选修,只能被动地按学校的计划听课,很少有学习的自由度。
  二是每年的连续扩招,使高校师资面临困难。学分制改革,尤其是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跨专业选课,给学校的师资建设带来重大压力。过去分科制完全以班级或年级为教学单位,一张课表、一位教师面向本专业的学生就可以了,而实施学分制要求开出更多更好的优质课程,学生对老师的教学质量、学识水平等方面的要求更高。但就目前来看,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教学水平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课时量大,任务重,也没有时间安排进修提高,因而不具备开新课的能力,造成开课总量不足,严重制约了学分制的有效实施,使学分制的灵活性受到限制。
  三是一些管理制度与学分制指导思想的矛盾问题难以解决。我国高校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管理之下,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下的诸多问题一时还难以适应,还缺乏必要的活力,一些管理制度和培养模式还没有做相应的调整和改革,进而出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在学生纪律等方面的管理上,各高校都把上课考勤作为加强纪律的主要手段。再如,我国各高校在授予学生学位时也与学分制的指导思想有偏差,有的学校规定有多少门课程补考就不能授予学位,等等。
  四是教学硬件资源的严重不足与学分制实施的矛盾也比较大。我国的学校不仅要做好教学管理等工作,还要认认真真全面解决学生的吃、住等生活问题,这一点与其他国家有着本质的不同。实施完全学分制必然会有提前或延迟毕业的问题,但由于学生宿舍的紧缺,不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延迟毕业,对其修业年限卡得较死,尽管上级文件规定本科可以延迟8年,但是学校实际操作中,因为学校无力给太多学生提供食宿生活条件和教学条件,对未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完成学业的学生,大多采取结业的处理方式。
  五是我国各高校实施的学分制都是各校自己根据情况制定的,全国或者各省市之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要求,因而各高校之间,甚至学校内部的各专业之间,学分与学分之间的价格上是不等值的,学分与学分之间的课时数量上也是不等值的,这就造成了较大的差异,单从学分数上无法进行比较。现在提倡各学校之间尤其是诸多大学城内的学校之间资源共享,一旦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学分制,按学分收费问题将是最大的障碍。
  
  四、对实施学分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行学分制,虽然有一定的历史和经验,但问题在于如何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依据我国的国情和各校的实际,创造性地形成既有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又有学校特色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从而使这种教学管理制度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更好地强化人才培养和学校的教学改革。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实施学分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种形势为教育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也对教育提出了挑战,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树立新的人才观来迎接挑战,需要引导广大教职员工转变教育观念。要充分认识学分制改革的必要性,认识到学分制既是教学制度的创新,又是思想观念的创新,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与学的质量,更好地培养大批合格的人才,也是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体现。因而在制订学分制改革方案时,应体现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一致性,即在处理学生的“专统”关系上,要以专为前提,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重。
  二是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积极创造实施学分制的主客观条件。就目前来看,我国大学生的毛入学率仅在20%左右,高等教育还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马上上岗,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另外,各高等学校的情况也存在较大差异,不少学校的师资队伍、教学设备、现代化管理水平还不太高,对开设大量的选修课、实施计算机选修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困难。这就要求在实施学分制管理改革时,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其次,开课过程中,对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也要从社会需要出发,同时考虑学生将来就业的需要,把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起来;再次,制订计划时,把必修与选修、基础与专业统筹兼顾起来,让学生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
  三是要建立健全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做好综合配套改革。学分制的实施是要靠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作保证的。学分制下的教学,是以选课制为核心的教学,为此,(1)要加强教师对学生选修课的指导,可采用导师制、班主任制或编印教学指导书发至学生、教师手中以帮助学生选课。(2)要注意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借助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工具加强管理。(3)是要完善学籍管理办法,使学生的修业年限具有一定的弹性。比如:学生在校时间可以缩短也可以延长;在课堂听课方面,可以适当放松考勤的办法,但必须严把课程考核关,并保持一定的淘汰率,借以保证学生学习与教师的教学质量;在学位授予方面,可借鉴国外的经验,学生只要学满规定的学分,在毕业时即授予其学士学位。(4)是要积极实行学分绩点制,使学生修读的课程既有质也有量,做到质与量的结合。
  四是要不断加强对学分制的研究和总结,促进其进一步完善。比如:如何把中学的课程改革与大学的课程相衔接;在学生选课过程中,如何积极解决学生选教师和选教室的矛盾问题;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如何把握各类学分与总学分的比例问题;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如何进一步加强学分制的教学计划管理、成绩及学籍管理、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管理等方面的研究,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改进和完善,从而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德广.现代教育理念专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李树化.论学分制与高等教育改革[J].电子高教研究,1997(1).
其他文献
当前,中小学教师最缺乏的不是专业能力。而是如何树立积极的教育信念。教育信念在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下处于一种迷离、失范之中,表现为市场经济文化侵蚀下的教育信念的功利性,科
本文对我校近4年来160篇博士学位论文的定量评审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校博士学位论文总体水平较高,但特别优秀的论文偏少;博士生基础理论较为坚实,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但创新性不强,写作能力较差.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8点思考,以改进培养工作,不断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
采用自约束热疲劳试验方法,对比研究了相同热处理条件的4Cr5MoSiV1,8407钢的热疲劳特性,观察分析了疲劳裂纹形貌和深度,采用热疲劳损伤因子定量研究了二种钢的热疲劳过程,结果表明
钢琴教学是高师音乐专业的重要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突出师范性。因此,将视谱单独列为课程,在钢琴授课方式上采取大小课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并开展分级教学等措施是
实验采用α-SiC、β-SiC和(1%α-SiC +99%β-SiC)作为起始粉末,以B、C为添加剂,热压烧结SiC陶瓷。其烧结过程中尽管发生多型体之间的转变,但其表现形式为α-SiC的6H→4H和β-SiC
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电子探针能谱和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了定向凝固Ni3Al基合金IC6A的微观组织,当IC6A合金中的钇含量靠近成分上限时,在IC6A合金的枝晶间区会形成被大块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