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路径探索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pop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江苏省7所国家“双高”高职院校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调查及文献梳理,对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了高职院校通过一体化开展“四化”教师队伍重组、“四语”课程体系重构、“四全”课堂教学重诊,打造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 “三主一体”的具体路径,充分发挥教师主力军、课程主阵地、课堂主渠道的协同效应,有效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的同向同行。
  关键词:专业课;思政课;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6C-0065-04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高校应当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上实现同向同行效应。当前,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建设研究虽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基于高职院校视角开展重点研究的文献并不多,主要问题在于没有确立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入协同育人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研究方法上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本文从高职院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建设的现状调查出发,重点研究高职院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机制,试图探究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三主一体”的逻辑关系和具体路径。
  一、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一)调研问卷框架
  本文以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中,江苏省7所入选国家“双高”职业院校为调查对象,通过相关文献梳理,结合本研究相关内容,精心设计了一份调研问卷。调研问卷包含12道单选题、6道多选题和2道问答题,主要从课程思政管理机制、课程思政资源建设、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和课程思政学术研究四个维度进行分析。调查问卷主要研究高职院校是否建立课程思政的管理协同机制、课程思政推动工作的牵头部门、是否开展课程思政的专门培训、校级层面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法的熟练程度等。本次调查非常重视开展学术交流对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作用。
  (二)调研问卷分析
  为全面深入了解江苏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建设现状,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梳理、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进行调研,同时对每个高职院校选取10名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访谈,结果作辅助研究,不计入定量研究分析。调研时间为2020年12月至2021年4月,以江苏省7所国家“双高”高职院校为调查对象,具体含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通过在问卷星上制作调研问卷,向调研院校的部分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发放调研问卷。为了确保每个院校问卷的有效率与回收率,不同院校制作了不同的问卷链接。通过调查问卷链接共发放350 份,实际回收323份,回收率为92.29%,其中有效问卷为319份,占实际回收问卷量的98.76%,具体调研问卷的有效率与回收率详见表1。问卷收集完毕后采用Excel对问卷进行初步筛选,最后使用SPSS13.0分析软件对有效数据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课程思政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通过7所职业院校的问卷调查发现,32%的职业院校还没有建立课程思政的管理协同机制,大多数通过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学单位)牵头负责,一些院校通过宣传部负责实施,个别院校通过教务处负责实施。46.7%的教师认为学校没有开展课程思政的专门培训,28.6%的教师感觉学校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一般,大多数思政课的教师感觉学校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一般,超过50%的教師认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缺乏固定的交流互动研讨平台,专业课教师普遍认为对课程思政的投入精力有待提升。
  (二)课程思政的资源建设不到位
  2020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求各高校应当“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这充分说明高职院校只有通过结合课程的专业性特点,才能让课程思政元素充分融于课程教学中,坚定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但是通过问卷调查发现,36.1%的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课程标准修订、教案设计方法“不太熟练”,21%的思政课教师表示“与专业教师互动较少”,“大思政”协同建设力度不够。
  (三)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不显著
  高职院校学生喜欢动手实践的教学方式,对传统理论教学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课堂教学始终承担着主渠道的作用,正如有的学者指出,“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最重要的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因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归根到底要落在课堂上”[1]。通过调查发现,56%的专业课教师认为课程思政效果尚未“达到课程设计要求”,具体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教师对每节课的课程思政元素把握不系统,片面把课程思政教学理解为政治灌输,影响了进课堂、进头脑的教学实际效果。
  (四)课程思政的教研交流不充分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设立了教师发展中心,推动开展教学学术培训活动。本文调查的江苏省7所入选国家“双高”的职业院校都设置了教师发展中心,但是,当前教师发展中心对推动课程思政的职能效应还不充分。70%以上的教师建议教师发展中心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学术培训项目,这能有效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教研能力。根据调查,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项目建设时,大多数采用示范立项的方式,通过遴选典型课程展示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但这种方式属于“以点代面”的方式,它不能体现一所学校开展思政课程的覆盖面,也无法推动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对外学术交流和成果展示。
  三、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路径选择
  (一)重组教师队伍结构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教案设计和教法运用的关键,高职院校专业课与思政课的教师队伍应当形成“主力军”,根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专业教师思政化、思政教师专业化、教育教学一体化、教师角色协作化”四个维度,开展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建设的教师重组路径。一是实现专业教师思政化。实施专业“双带头人”制,每个专业的党支部书记同时兼任专业负责人,形成一岗双责的“双带头人”,同时遴选思政课专任教师兼任一个专业教研室的课程思政指导教师,在专业层面全面推行课程思政教师集体备课。二是实现思政教师专业化。通过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二级学院的精准对接,让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组建教学创新教学团队,充分掌握思政元素与专业元素融合的具体教学技能。三是实现“教育教学一体化 教师角色协作化”。把思政课校内教学的小课堂与专业课社会实践的大课堂有机融合,专业课教师根据“双师型”教师的工作实践经验,结合专业特色和工作岗位要求,提炼其中的红色基因和工匠精神,思政课教师进行学情分析和课程教学设计,开展模块化协作教学。   (二)重构课程思政体系
  课程思政的本质就是通过课程教学过程让学生达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的学习效果。通过重构“四语”课程思政体系,即创建“党言党语、思政言语”专业特色课程、“专业术语、行业用语”思政特色课程体系,按照“课程标准→教案设计→课程教学→课程效果”递推层次开展教学,课程育人的主阵地作用可以得到有效发挥。一方面是专业课突出“党言党语、思政言语”。实施专业课教师“双培”工程,把优秀课程负责人培养为党员、把先进教师党员培养为优秀党员,由一门“课程 思政”,发展到多门“课程 思政”群,形成“课程思政”集群,让专业元素与思政元素高度融合。另一方面是思政课突出“专业术语、行业用语”。正如学者指出,课程思政要重视合作研究,实现“以课程思政为目标进行教学改革,逐渐打通课程思政与其他教学模式的对接,如混合学习、合作学习”[2],教师开展合作学习的方式,就是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通过教学工作坊和集体备课制度,让思政课教师参加专业课程的集体备课,并随时了解具体专业的职业规律、行业特征、就业趋向和专门术语,在思政课中恰当穿插专业方面的案例、故事,把专业内容中蕴含的红色基因、工匠精神融合起来,让学生在技术技能学习中培养爱党爱国的情怀,激发向上向善的学习动力。
  (三)重建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是实现课程思政“育人”“育才”目标有机统一的根本途径。要按照“全员评价、全课评价、全程评价、全人评价”的教学评价机制,建立专业课程与思政课有机融合的路径。课程思政教学中,把每一门专业课程的负责人、课程教学团队的每一名授课教师纳入课堂教学质量考核,把考核结果与教师教学评价、职称评审挂钩。对所有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进行评价,把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与课程标准设定目标对应进行评价,期中教学进行诊断反馈,期末教学进行改进考核。把课堂教学的课前、课中和课后進行一体化评价,让督导对专业课教学的教案设计、教法运用、教风塑造进行考核赋分,打造课程思政的“课堂革命”。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格素养的“沉浸式”培养,每节课都要对学生的道德养成、技能掌握、工匠精神、爱国情怀、人格完善等方面进行评价,打破一张考卷定分数的传统做法,按照“讲练结合、知行结合、学思结合、启悟结合”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掌握典型工作岗位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激发“青春之我、奋斗之我”的内在潜能,实现人人出彩的梦想追求。
  参考文献:
  [1]瞿振元.大学的革新[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8:56.
  [2]张凯,段妩迪,辛海燕.课程思政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2021(4).
  责任编辑:陈向阳
其他文献
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应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以促进数学课堂的翻转,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文章结合教学工作经验,从学生主体、目标层次、数学文化、教学评价几个角度,浅谈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途径。敬陈管见,以期抛砖引玉。
共青团组织是在党组织的带领下不断发展壮大的群团组织。无论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都是党组织最坚强的战斗堡垒,始终发挥着凝聚青年、服务青年、组织青年、管理青年的职能,做到了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强调: “ 我们必须从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政治高度,抓好党的群团工作,保证党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实践中加强党的团建工作的重要方向是加强其能力建设,不断增强做好青年工作的本领。
本文以超星学习通为例,对《大学语文》如何充分挖掘网络学习工具的教学功能作了经验总结。笔者认为要运用好学习通的三大功能 :一是辅助老师课堂教学功能;二是督促学生进行课后学习功能;三是考核功能。另外,笔者强调教师不能完全依赖网络学习工具,教师的专业素养、人格魅力才是实现《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根本因素。
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迈入快车道,然而,在经济发展之余,环境问题也日渐突出。近年来,国家开始逐渐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可是环保工作绝非一日之功,因此,增强全民环保意识、进行全面环保教育势在必行。初中生作为国家的接班人,其对环保的态度将直接制约到国家的未来环保发展,基于此,各初中教师即应当明确环保教育的必要性并通过合理方法实施环保教育。本文中笔者将以初中生物的教学为例,从初中生物环保教育现状入手,阐述初中生物环保教育的渗透方法。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融入核心素养的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也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文章提出教师在语言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育人理念和设计分层阅读等策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时代在进步,大学生群体是其中最具活力和朝气的活跃分子,但是由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许多大学生沉迷于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上,浪费了太多时间和精力。这就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更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新途径,是应对新形势的重要手段。
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的英语教育不但要求传授知识教育,同时还需承担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等功能。基于文秋芳教授的外语课程实施框架,文章提出外语课程思政的设计及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在教学目标设计、课堂实施和课堂效果评价方面,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习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师生的自身的文化储备,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达到文化认同和树立并提升文化自信。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这是衡量学生是否掌握地理学习知识的基本标准之一。在实践中,注重探究过程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过程。学生最终会面临考试,而很多考试题都是全新的、无法预料的,可以说没有很好的地理思维能力,有时很难正确解决这些问题。由于地理教学的特殊性,很多中学生很难适应,也有学生害怕地理。因此,加强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宋代武夷山冲佑观逐渐发展为集传道、游览、住宿、讲学、文人集会、慈善等功能为一体的“名山巨构”。冲佑观提举既是宋代皇帝扶持冲佑观的重要举措,也是缓冲政治风暴、“敲打”运用人才的弹性系衔之所。以宋代冲佑观提举为首的文人士大夫集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武夷山地区的政治、社会、文化。
近年来,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认真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联合省市区镇村企各类别党组织代表,组建“长江大保护258党建联盟”,聚力打造长江常州段25.8公里最美岸线。聚焦“党建强、发展强”两大目标,围绕淘汰低效落后产能、构建沿江绿色屏障、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