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业产业化合作组织是广大农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不改变家庭承包责任制经营模式的前提下,自愿选择、自主兴办、自我受益的新型合作组织。本文通过对沧州市农业产业化合作组织发展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其组织形式、制度建设、管理模式以及优秀典型等方面的内容,分析目前影响其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从专业合作社自身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加快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农业产业化合作组织发展现状
几年来,本市政府一直把发展农业产业化合作经营作为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措施,着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发展农业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政府在人才、技术及资金等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形成“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链,形成了规范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机制,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
从本区域发展的总体情况看,以“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最为普遍,形成了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截至2013年3月底,全市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已达3049家,比2007年新增2850家;入社农户27万户,占全市总农户数的14%;合作社辐射带动非社员农户达到56万户,出资总额超过57.8亿元。合作社产业分布涵盖粮棉油、肉蛋奶、果蔬、水产等主要产品的生产销售,并从简单的信息服务向农资供应、统防统治服务延伸,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随着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的实施形成的小偃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探讨出以专业种植合作社为主体的示范模式将被大力推行,这种规模化的合作社经营体制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二、农业产业化合作组织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但仍还面临着组织制度不健全、政府引导管理力度有待加强、政策扶持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
(一)组织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薄弱
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普遍薄弱,尤其是资金受益总体上仍显不足,专业合作社对入社社员的再分配的比例较小,严重制约了专业合作社带动功能的充分发挥。同时合作社的发展目标不明确,制定的章程形同虚设,建立的制度得不到很好的落实,严重存在“内部控权”的问题。有些专业合作社只停留在农产品初级生产和加工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高附加值产品少。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利于参与市场竞争。
(二)合作社的规模较小,带动效应不明显
大多数合作社注册资金在10万元以下,且从业人员为10人下,由于它们大多规模偏小,自身资金实力不强,社员与专业合作社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专业合作社之间缺乏必要的合作与交流,整体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不能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由于它们多数停留在种植、养殖、初加工等一些低层次服务上,合作层次不高。在标准化生产、产品深加工、市场开拓等方面很少涉足,总体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参与竞争力弱,很难适应目前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三)政府扶持不到位,融资能力不足
目前许多政府受财力所限,在资金扶持、信息、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扶持和引导力度不够,在补贴对象上,偏重于补贴那些有经济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能够得够政策补贴的只占20%左右,其他80%规模较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只能另谋融资渠道。但由于合作社整体质量和社会信誉差,银行不愿意贷款,致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无法上档次、上规模。
(四)人才和技术缺乏、科技含量低
目前大多专业合作社是围绕当地优势主导产业组建的,很少围绕“产业能人”,专业合作社的领导层基本由所在村的村干部,或是自身素质稍微突出一些的成员担任,其中管理层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为足5%,合作社内懂得经营善于管理的专业人才尤其是能带动产业发展的加工型企业的产业领军人才严重缺乏。大部分没有专业人才,虽然都是种植多年的种植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理论知识和新科技知识。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合作组织发展的对策
针对研目前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断从专业合作社自身和外部环境方面加以改进。
(一)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的基础上,相关部门需进一步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章程,做到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需加快出台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特点的运行机制,指导专业合作社建立一套现代企业化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加强内部会计核算,建立健全各项组织机构和内部管理制度,增强专业合作社的规范运作,强化内部管理,增加农户入社的积极性。
(二)拓展服务功能,切实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要想发展壮大专业合作社,发挥其带动作用,相关政府部门需在农资供应、农机具使用、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等方面作好保障服务,进一步落实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力度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其带动效应。同时,专业合作社要发展壮大,离不开硬件设施的配套,通过政府引导,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引进先进设备,提高技术含量,为专业合作社作大作提供物质保证。
(三)加大扶持发展力度,化解资金瓶颈
各级政府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扶持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和农业的意识,在财政、税收、信贷、产业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在财政补贴使用中,杜绝造假现象,加强财政和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同时建立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用评级制度,合理确定信用评级标准。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难的问题,改革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创新金融服务产品,解决其融资瓶颈,不断促进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人才和技术培训,提高科技含量
普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强化对社员的教育培训,树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意识,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的凝聚力,全面提高专业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同时,针对各专业合作社存在的综合素质较差,管理水平较低的现状,对其进行市场营销、信息利用、财务核算等方面的强化培训,促使改变过去传统的种养殖方法,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段利民,崔学喜.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国内研究文献综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年3期.
[2]权炳钧.青海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路径选择[J]青海金融,2009年5期.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201461)。
作者简介:李春献(1969-),女,河北沧州人,现供职于沧州职业技術学院,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研究。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农业产业化合作组织发展现状
几年来,本市政府一直把发展农业产业化合作经营作为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措施,着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发展农业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政府在人才、技术及资金等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形成“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链,形成了规范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机制,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
从本区域发展的总体情况看,以“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最为普遍,形成了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截至2013年3月底,全市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已达3049家,比2007年新增2850家;入社农户27万户,占全市总农户数的14%;合作社辐射带动非社员农户达到56万户,出资总额超过57.8亿元。合作社产业分布涵盖粮棉油、肉蛋奶、果蔬、水产等主要产品的生产销售,并从简单的信息服务向农资供应、统防统治服务延伸,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随着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的实施形成的小偃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探讨出以专业种植合作社为主体的示范模式将被大力推行,这种规模化的合作社经营体制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二、农业产业化合作组织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但仍还面临着组织制度不健全、政府引导管理力度有待加强、政策扶持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
(一)组织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薄弱
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普遍薄弱,尤其是资金受益总体上仍显不足,专业合作社对入社社员的再分配的比例较小,严重制约了专业合作社带动功能的充分发挥。同时合作社的发展目标不明确,制定的章程形同虚设,建立的制度得不到很好的落实,严重存在“内部控权”的问题。有些专业合作社只停留在农产品初级生产和加工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高附加值产品少。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利于参与市场竞争。
(二)合作社的规模较小,带动效应不明显
大多数合作社注册资金在10万元以下,且从业人员为10人下,由于它们大多规模偏小,自身资金实力不强,社员与专业合作社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专业合作社之间缺乏必要的合作与交流,整体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不能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由于它们多数停留在种植、养殖、初加工等一些低层次服务上,合作层次不高。在标准化生产、产品深加工、市场开拓等方面很少涉足,总体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参与竞争力弱,很难适应目前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三)政府扶持不到位,融资能力不足
目前许多政府受财力所限,在资金扶持、信息、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扶持和引导力度不够,在补贴对象上,偏重于补贴那些有经济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能够得够政策补贴的只占20%左右,其他80%规模较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只能另谋融资渠道。但由于合作社整体质量和社会信誉差,银行不愿意贷款,致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无法上档次、上规模。
(四)人才和技术缺乏、科技含量低
目前大多专业合作社是围绕当地优势主导产业组建的,很少围绕“产业能人”,专业合作社的领导层基本由所在村的村干部,或是自身素质稍微突出一些的成员担任,其中管理层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为足5%,合作社内懂得经营善于管理的专业人才尤其是能带动产业发展的加工型企业的产业领军人才严重缺乏。大部分没有专业人才,虽然都是种植多年的种植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理论知识和新科技知识。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合作组织发展的对策
针对研目前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断从专业合作社自身和外部环境方面加以改进。
(一)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的基础上,相关部门需进一步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章程,做到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需加快出台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特点的运行机制,指导专业合作社建立一套现代企业化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加强内部会计核算,建立健全各项组织机构和内部管理制度,增强专业合作社的规范运作,强化内部管理,增加农户入社的积极性。
(二)拓展服务功能,切实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要想发展壮大专业合作社,发挥其带动作用,相关政府部门需在农资供应、农机具使用、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等方面作好保障服务,进一步落实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力度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其带动效应。同时,专业合作社要发展壮大,离不开硬件设施的配套,通过政府引导,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引进先进设备,提高技术含量,为专业合作社作大作提供物质保证。
(三)加大扶持发展力度,化解资金瓶颈
各级政府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扶持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和农业的意识,在财政、税收、信贷、产业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在财政补贴使用中,杜绝造假现象,加强财政和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同时建立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用评级制度,合理确定信用评级标准。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难的问题,改革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创新金融服务产品,解决其融资瓶颈,不断促进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人才和技术培训,提高科技含量
普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强化对社员的教育培训,树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意识,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的凝聚力,全面提高专业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同时,针对各专业合作社存在的综合素质较差,管理水平较低的现状,对其进行市场营销、信息利用、财务核算等方面的强化培训,促使改变过去传统的种养殖方法,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段利民,崔学喜.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国内研究文献综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年3期.
[2]权炳钧.青海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路径选择[J]青海金融,2009年5期.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201461)。
作者简介:李春献(1969-),女,河北沧州人,现供职于沧州职业技術学院,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