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

来源 :青春期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ltoha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农历新年、农历年。俗称“过年、大年”。这是我国民间历史最悠久、最重要、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时间延续长、地域跨度广,节日活动丰富。
  
  春节的简介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意思就是春天的开始,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即为岁首。而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九结束,有些地方甚至持续至整个正月,均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都有各自的民族特色,蕴味无穷。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春节的由来
   “年”的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赶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明确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春节”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春节俗称“过年”。
  春节习俗
  祭灶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每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清洗家具,拆洗被褥,开展一次卫生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新春,以祈新岁之安。民谚云:“二四扫房屋,二七、二八贴花花。”就是说,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到年终,均为“扫年”时间。“扫年”之风俗,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爱清洁、讲卫生的传统。
  春联
  春节来临,千家万户写春联、贴春联,是上千年来流传下来的象征吉祥的做法。春联,又名对联、门对,古时有“桃符”、“门帖”之称。近年来,人们创作了许许多多富有生气的春联,衬托出喜庆与吉祥。值此春回大地之际,愿我们彼此怀揣美好的祝福,耕耘内心的福田,让亲切的笑容与温婉的话语,给人如沐春风的温暖,春风化雨的温柔。若能心存善意,面带春风,久久必获吉庆,福气自会盈门。
  年画
  年画是我国民间绘画艺术中,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它是伴随着我国农历春节送旧迎新的活动而产生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中画、屏条、挂签、斗方、窗顶、桌围、灶画、喜幅等数十种形式。题材十分广泛:有山水花鸟、戏曲人物、民间传说等广泛的内容。
  倒贴“福”
  “福”字是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到)”、“福气已到”。
  围炉团圆
  大年三十夜,全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边聚餐,叫做“围炉”。围炉时桌上的每个菜都有一定的寓意。比如米圆、肉圆。鱼圆是取意“三元”,象征阖家团圆;经过油煎火炸的食物,表示“家运兴旺”。参加围炉的人,不分男女老少,桌上每一样菜都要吃一点。另外还都要喝上一点酒,以讨吉利。
  守岁
  除夕之夜,人们通宵不寐,叙旧话新,互相鼓励,祝贺来年有个良好的习惯,这叫守岁。守岁的“守”,即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希望之意。
  放鞭炮
  放爆竹庆贺春节,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从古至今,由于人们不断加工、改进,爆竹的品种、样式越来越多,色彩也跳出了单一的火红色。除了传统的百子鞭炮、单响、双响的花炮外,还有许许多多的花炮,并取了一个个文雅、富于诗意的名称。
  吃饺子
  在中国北方,包饺子、吃饺子,已经成为大多数家庭欢度除夕的一个重要活动。俗话说:“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过年,是中国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从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的时候起,就进入了过年的倒计时,张彩灯、贴对联、打扫庭院,准备迎接远方的亲人过个团圆年。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全家老小一起包饺子。把所有的思念与祝福,都包进那薄薄的饺子皮。红红的火苗滚开的水,越煮越觉得有滋味,伴随着辞旧迎新的鞭炮,盛上饺子,也盛出了对来年美好的期望。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数额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拜年
  民间拜年习俗十分热闹,也极为讲究。拜年主要是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向诸神、祖先拜年;二是向长辈、亲友拜年。拜年次序是:首拜天地神祗,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长,最后按家卑幼以次序互拜,并遵循先家内后家外,先族亲后姻亲的规矩。
  拜亲朋的次序是: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现代多行团拜,岁末邮寄贺年片和贺年信等。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
  (实习编辑:乌娟)
其他文献
简介  林贵春,人民日报美术编辑/记者、世界华人艺术家联合会副主席、美国国家大学中国艺术委员会秘书长、联合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化工作家协会会员、人民网十大优秀博客博主。自幼酷爱绘画艺术,勤奋好学。其师法自然,师法古人,转益多师,先后得到中央美术学院张世彦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世简教授、北京画院王培东教授等名家大师的教诲,在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创作方面形成了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其作品多次参加全
Q我是单亲家庭,孩子是男孩,上初一了,学习成绩很好,可是我担心孩子缺少父爱,会不会在成长中出现问题?    A现在单亲家庭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现象。父母一方的缺失,的确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离异家庭父母的心态、对离婚的处理态度等都对孩子的成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任何不适当的教育方式,都容易导致各种单亲家庭子女性格缺陷。但是只要合理地处理,还是一样能够让您的孩子健康的成长,这一点请您放心
“如果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敢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一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在成功的道路上,流的不是汗水而是鲜血,他们的名字不是用笔,而是用生命写成的。”    居里夫人原名为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作为世界著名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她被人称为“镭的母亲”,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在研究镭的
年老之后他们终于明白,有些爱或许太琐碎,在粗糙的生活中总是让人难以体会,其实,他们凡俗的爱情一直盛在这换了一茬又一茬的粗瓷粥碗中——一粥一饭,都要执意把最好的留给对方,也许,这就是已经被我们逐渐遗失的、固执而又笨拙的古老爱情。  在我们的眼里,父母不相爱。大半生的时间,他们少有倾心的交流,平时,不是母亲絮絮叨叨而父亲无动于衷,就是父亲暴跳如雷而母亲却充耳不闻像没事人一般,就算偶尔有对话,也往往短促
“用雪的方式灌溉教育孩子”,这是曹慧的教育格言。正如她自己所说,无论哪种教育,都要潜移默化,循序渐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走进曹慧的课堂,犹如走进了故事分享会。在他人看来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在曹慧眼里却是一个个用数字构建起来的故事。学生们一边听故事一边学知识,偶尔也能站起来讲讲自己的故事,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兴趣,掌握了知识。  “我的课堂,孩子们敢思敢想,敢想敢说,说得不完善的地方,学生之
拈花微笑,直指本心    七尘心,拈花微笑,直指本心,不落文字。  拈花微笑,是我在很多人博客上看到的一个佛语。且不论自己佛缘的深浅,对佛的东西还是有种说不明,道不破的情感。或许这本就是佛的真正意旨所在。不用说清,不用道明,如果你明了,拈花微笑。  想来,很多人将拈花微笑当作自己意识里最理想的一个动作。仿佛自己站在一处,拈着花,不语,微笑,而后静看一切世事的起起伏伏,以此来表明自己一种超然于世的心
简介  李征(笔名:墨龙),1963年出生,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祖籍山东,定居北京。1988年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1990年于中央美院进修。其作品曾多次被《工人日报》、《大众日报》、《中国书画报》、《中国美术报》、《中国书画艺术报》等报道并发表,先后被编入《中国当代书画家杂志》、《艺术品收藏指南》、《中国书画名家收藏拍卖大典》等典藏。  2004年荣获全国书画名家书画小品邀请大展金奖,中国“
马克思有句名言:“为他人为更多人谋幸福的人,最幸福!”无疑贾立群就是最幸福的人。今天,群众对他的称赞和敬重,组织对他的表彰和宣传,就证明了这一点。但他本人从来没想到要得到这样的回报,从来没想到个人的名和利,而只想到方便患者,只想到尽心尽责,只想到医疗事业是崇高的事业。  最近,学习了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主任贾立群的先进事迹,很受教育和启发。贾立群同志无愧是“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个人”“北
十年前,滑瑞洁还是大二的在校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三下乡”活动。就是在那一次的活动中,山村孩子那一双双亮晶晶的眼晴深深地触动了她。从那时起,要当一名乡村教师的念头便深深扎根在了滑瑞洁的心里。  成为教学中的“多面手”  如今,滑瑞洁在山西省运城市夏禹王乡初级中学工作已经八年了,这里把她渐渐培养成了教学上的“多面手”,不仅上美术课,还上过地理、音乐和英语。美术是滑瑞洁大学所学专业,到学校后,她编写了
五月,属于母亲。  对一名为人母的女性教育者来说,一面是自己的孩子,另一面是更多的别人的孩子;一面是家庭,另一面是工作。  双重身份,双重责任。  一天24小时,她们转场于学校与家庭,身份在工作與生活中时时切换。  要在平衡中做到全能,需要付出多少,无人能计算。但换个角度看人生,谁说平衡才完美?  本期,我们走近女性校长、女性班主任、女性幼儿园老师、女性特教老师,且看她们如何在事业与家庭间,定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