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02(B)—0047—01
一、注重初读、研读、品读、创读四个环节
初读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研读主要是通过探究、思考、理解文章内容,进而提高阅读的能力。如,教学《海滩上的小姑娘》一文,学生初读后,教师提问:为什么老伯伯这么关心小姑娘?为什么画家感动极了?为什么画家看着这位可爱的小姑娘,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学生对这几个问题展开了讨论。老伯伯之所以这样关心小姑娘,是因为小姑娘在猛烈的太阳底下看守得不容易。小姑娘是一个多么遵守诺言的人,然而她的付出却不求回报,尽管她是那么喜欢这些贝壳,(研读描写贝壳美的语句)多么懂事的一个孩子,所以画家才感动极了。于是画家想了一个漏丢贝壳的法子,希望她能悄悄地捡起来,可是天真可爱的小姑娘丝毫没有占为己有的心思(研读描写画家的心理和小姑娘的言行的语句)。因此,画家的心潮才会像海浪一样翻腾。小姑娘多么可爱,画家因为小姑娘喜欢贝壳而深入大海挖取,画家有多可爱,一位老伯伯如此关爱不相识的小姑娘,老伯伯有多好,文章正是通过老、青、少三代在这件事上的表现,反映了人间的真情和人性的美好。品读的主要作用在于获得情感的熏陶。通过品读小姑娘言行的句子,画家和老伯伯侧面烘托的语句,就能很好品出小姑娘、画家、老伯伯的内在美。创读环节主要是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把自己的理解、体会表达出来,这是培养语感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二、讲授技巧,指导阅读方法
读的指导可分为指导读通、读懂、读熟、读好,在“读好”中有读的情感上的指导和读的技巧上的指导,主要形式有追踪指导、情境诱导、推进式引导。“读的有感情”首先要对课文有理解、有感悟,因此,教学时,教师应抓住值得品味、诵读的语言,让学生好好地读,充分地读。同时,还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结合图片来想象体会。如,《王冕学画》中关于雨后荷花的描写:“大雨过后,阳光照得满湖通红,湖里的荷花开得更鲜艳了,粉红的花瓣上清水滴滴,碧绿的荷叶上水珠滚动。”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通过找出自己认为特别美的句子,接着用投影仪投影出这几句话,让学生反复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在句子旁边附上图片,要学生听教师朗读;最后关掉投影仪,让学生闭上眼睛,听录音,用头脑去“看”这幅图。这样经过几番读、听、想,学生渐入佳境,仿佛置身波光粼粼、荷花争艳的湖边,为这炫目的美而沉醉。这样教学,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在学生朗读时,教师还要在朗读的技巧上进行指导。比如,要依据情感抒发的需要注意声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语句的重音、停顿。
三、合理评价,促使学生多读
以往课堂上,学生在评价他人朗读时总是非常机械、单调:“有感情”“读出重音”等等,缺乏的是在聆听他人朗读后自我内心真实感受的准确抒发,或是在听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理解后的深层次的表达。为了改变上述状况,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评价别人朗读对课文内容再次感知、理解、感悟、体会。如,读夏明翰英勇就义的语句时,引导学生这样评价:听了他有感情的朗读,我好像觉得视死如归、英勇无畏的夏明翰就站在我的面前。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02(B)—0047—01
一、注重初读、研读、品读、创读四个环节
初读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研读主要是通过探究、思考、理解文章内容,进而提高阅读的能力。如,教学《海滩上的小姑娘》一文,学生初读后,教师提问:为什么老伯伯这么关心小姑娘?为什么画家感动极了?为什么画家看着这位可爱的小姑娘,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学生对这几个问题展开了讨论。老伯伯之所以这样关心小姑娘,是因为小姑娘在猛烈的太阳底下看守得不容易。小姑娘是一个多么遵守诺言的人,然而她的付出却不求回报,尽管她是那么喜欢这些贝壳,(研读描写贝壳美的语句)多么懂事的一个孩子,所以画家才感动极了。于是画家想了一个漏丢贝壳的法子,希望她能悄悄地捡起来,可是天真可爱的小姑娘丝毫没有占为己有的心思(研读描写画家的心理和小姑娘的言行的语句)。因此,画家的心潮才会像海浪一样翻腾。小姑娘多么可爱,画家因为小姑娘喜欢贝壳而深入大海挖取,画家有多可爱,一位老伯伯如此关爱不相识的小姑娘,老伯伯有多好,文章正是通过老、青、少三代在这件事上的表现,反映了人间的真情和人性的美好。品读的主要作用在于获得情感的熏陶。通过品读小姑娘言行的句子,画家和老伯伯侧面烘托的语句,就能很好品出小姑娘、画家、老伯伯的内在美。创读环节主要是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把自己的理解、体会表达出来,这是培养语感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二、讲授技巧,指导阅读方法
读的指导可分为指导读通、读懂、读熟、读好,在“读好”中有读的情感上的指导和读的技巧上的指导,主要形式有追踪指导、情境诱导、推进式引导。“读的有感情”首先要对课文有理解、有感悟,因此,教学时,教师应抓住值得品味、诵读的语言,让学生好好地读,充分地读。同时,还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结合图片来想象体会。如,《王冕学画》中关于雨后荷花的描写:“大雨过后,阳光照得满湖通红,湖里的荷花开得更鲜艳了,粉红的花瓣上清水滴滴,碧绿的荷叶上水珠滚动。”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通过找出自己认为特别美的句子,接着用投影仪投影出这几句话,让学生反复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在句子旁边附上图片,要学生听教师朗读;最后关掉投影仪,让学生闭上眼睛,听录音,用头脑去“看”这幅图。这样经过几番读、听、想,学生渐入佳境,仿佛置身波光粼粼、荷花争艳的湖边,为这炫目的美而沉醉。这样教学,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在学生朗读时,教师还要在朗读的技巧上进行指导。比如,要依据情感抒发的需要注意声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语句的重音、停顿。
三、合理评价,促使学生多读
以往课堂上,学生在评价他人朗读时总是非常机械、单调:“有感情”“读出重音”等等,缺乏的是在聆听他人朗读后自我内心真实感受的准确抒发,或是在听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理解后的深层次的表达。为了改变上述状况,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评价别人朗读对课文内容再次感知、理解、感悟、体会。如,读夏明翰英勇就义的语句时,引导学生这样评价:听了他有感情的朗读,我好像觉得视死如归、英勇无畏的夏明翰就站在我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