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使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笔者在小学教学实践中通过分组、创设竞争的学习氛围和采用多种评价形式,验证“互助小组”课堂教学组织策略在实际教学中能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助小组;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不可能单一采用传统的接受学习,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學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究与发现的快乐。有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尝试采用“互助小组”课堂教学组织策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学生的协助能力,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体实践如下。
一、合理分组,借助集体的力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上,我们往往会忽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要求所有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这“一刀切”的做法,使很多学生的学习不是从自身的基础出发,结果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有些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口,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让有些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分组的目的就是为了打破学生独立学习易感到孤独无助的局面,并借助集体的力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要做到合理分组,就要明白“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道理。组与组之间成员的学习能力、性格、性别大致均衡,但组内成员的成绩、性格和爱好等要有所差异,便于互帮互补。实际分配就是按过去成绩把全班同学排好名次,第一名,最后一名和中间两名分为一组,以此类推。之后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性别和爱好等做适当的调整。分组后,就采用师徒结队的方式,成绩优秀者为师傅,其余按成绩高低分别确定为徒弟3、徒弟2、徒弟1。师傅负责开展互助学习和重点帮扶徒弟1。
二、竞争上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俗语说:有竞争,才有进步。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团火,都不甘心永远排在别人的后面。记得笔者曾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听到一位学生无奈地说了一句:“唉,又是组长!”接着,只见其情绪马上从激昂跌入冷漠。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她也提不起兴趣了,小组活动时,不与其他同学配合,只是做她自己的事。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立竞争的平台,让徒弟3有机会当师傅,徒弟2有机会当徒弟3,徒弟1有机会当徒弟2,条件可以是当学生连续两次的小测成绩超越前一位,或者再放宽一点,在非思维类的竞争活动中,如:背乘法口诀、背各类法则和定理时,在小组内第一个背出来的就可以当那次活动的临时组长。这时,往往徒弟1和徒弟2是最积极主动的,因为他们也有信心去竞争组长之位了。
当然,为了真正发挥互助小组的力量,在各组之间组织多种愉快的友谊竞赛,能更快地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和学习效率。如:分级竞赛。目的是激发同一基础层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全班同学积极思考和做题。具体做法是根据互助学习内容的难度,简单的指定各小组的徒弟2或徒弟1作答,稍有难度的指定徒弟3或师傅汇报,哪个组的组员汇报,就能为自己和小组加3分。又如:PK赛。具体做法是汇报结果时,组织小组间PK赛,每组PK赛的方法是教师随机选一位同学汇报结果,该小组得3分,接着可以让该同学确定和他PK的小组,也可以让老师确定和他PK的小组,被抽到的小组要派一个代表迎战,不迎战就当弃权,该小组扣2分,获胜那组将获得两小组的总分。有时教师可让各小组自愿宣战和迎战。
在课堂教学中,只要能灵活运用竞赛的方法,就能避免学生容易分神的现象,又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
三、注重调控,提高教学质量
互助小组的同学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适度的“扶”、“放”就是关键。“扶”是指教师在学生互助学习时,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学习的情况,在学生遇到难题时及时给予指导、帮助。教师要适当地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创设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使得“一石”能激起“千层浪”;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创设有趣味性的问题,设法让学生欲罢不能。“放”是指教师不要怕学生暴露问题,要解放学生的身心,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不轻易否定学生深思熟虑的基础的答案,要允许学生有独特的见解。试想,如果学生绞尽脑汁思考出的一个答案,虽然言之有理,但就是因为不符合老师的标准答案而被“一棍子打死”,学生如何能畅所欲言、积极思维呢?当然,对于学生出现的原则性的错误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要帮助其分析错因,使其在心服口服的前提下走向成功。
四、采取多种评价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所以,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采取多种的评价形式,包括组内同学互评,组间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但要注意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我们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给予具有发展性的评价,适当地按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性、合作技能和纪律情况等给予加分,通过分级别奖红花、彩旗等方式进行鼓励、表扬。
五、灵活变通,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建立“互助小组”,作为课堂教学组织策略,不代表可包办代替所有课型、课例的教学组织形式,因为该组织策略虽然重视了小组的互助学习,提高了整体的学习积极性,但也容易忽视个人的独立思考。所以,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灵活变通,适当调控,才能使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助小组;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不可能单一采用传统的接受学习,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學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究与发现的快乐。有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尝试采用“互助小组”课堂教学组织策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学生的协助能力,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体实践如下。
一、合理分组,借助集体的力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上,我们往往会忽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要求所有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这“一刀切”的做法,使很多学生的学习不是从自身的基础出发,结果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有些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口,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让有些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分组的目的就是为了打破学生独立学习易感到孤独无助的局面,并借助集体的力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要做到合理分组,就要明白“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道理。组与组之间成员的学习能力、性格、性别大致均衡,但组内成员的成绩、性格和爱好等要有所差异,便于互帮互补。实际分配就是按过去成绩把全班同学排好名次,第一名,最后一名和中间两名分为一组,以此类推。之后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性别和爱好等做适当的调整。分组后,就采用师徒结队的方式,成绩优秀者为师傅,其余按成绩高低分别确定为徒弟3、徒弟2、徒弟1。师傅负责开展互助学习和重点帮扶徒弟1。
二、竞争上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俗语说:有竞争,才有进步。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团火,都不甘心永远排在别人的后面。记得笔者曾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听到一位学生无奈地说了一句:“唉,又是组长!”接着,只见其情绪马上从激昂跌入冷漠。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她也提不起兴趣了,小组活动时,不与其他同学配合,只是做她自己的事。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立竞争的平台,让徒弟3有机会当师傅,徒弟2有机会当徒弟3,徒弟1有机会当徒弟2,条件可以是当学生连续两次的小测成绩超越前一位,或者再放宽一点,在非思维类的竞争活动中,如:背乘法口诀、背各类法则和定理时,在小组内第一个背出来的就可以当那次活动的临时组长。这时,往往徒弟1和徒弟2是最积极主动的,因为他们也有信心去竞争组长之位了。
当然,为了真正发挥互助小组的力量,在各组之间组织多种愉快的友谊竞赛,能更快地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和学习效率。如:分级竞赛。目的是激发同一基础层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全班同学积极思考和做题。具体做法是根据互助学习内容的难度,简单的指定各小组的徒弟2或徒弟1作答,稍有难度的指定徒弟3或师傅汇报,哪个组的组员汇报,就能为自己和小组加3分。又如:PK赛。具体做法是汇报结果时,组织小组间PK赛,每组PK赛的方法是教师随机选一位同学汇报结果,该小组得3分,接着可以让该同学确定和他PK的小组,也可以让老师确定和他PK的小组,被抽到的小组要派一个代表迎战,不迎战就当弃权,该小组扣2分,获胜那组将获得两小组的总分。有时教师可让各小组自愿宣战和迎战。
在课堂教学中,只要能灵活运用竞赛的方法,就能避免学生容易分神的现象,又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
三、注重调控,提高教学质量
互助小组的同学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适度的“扶”、“放”就是关键。“扶”是指教师在学生互助学习时,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学习的情况,在学生遇到难题时及时给予指导、帮助。教师要适当地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创设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使得“一石”能激起“千层浪”;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创设有趣味性的问题,设法让学生欲罢不能。“放”是指教师不要怕学生暴露问题,要解放学生的身心,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不轻易否定学生深思熟虑的基础的答案,要允许学生有独特的见解。试想,如果学生绞尽脑汁思考出的一个答案,虽然言之有理,但就是因为不符合老师的标准答案而被“一棍子打死”,学生如何能畅所欲言、积极思维呢?当然,对于学生出现的原则性的错误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要帮助其分析错因,使其在心服口服的前提下走向成功。
四、采取多种评价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所以,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采取多种的评价形式,包括组内同学互评,组间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但要注意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我们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给予具有发展性的评价,适当地按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性、合作技能和纪律情况等给予加分,通过分级别奖红花、彩旗等方式进行鼓励、表扬。
五、灵活变通,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建立“互助小组”,作为课堂教学组织策略,不代表可包办代替所有课型、课例的教学组织形式,因为该组织策略虽然重视了小组的互助学习,提高了整体的学习积极性,但也容易忽视个人的独立思考。所以,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灵活变通,适当调控,才能使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