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创产品设计与实践创新研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ewmyse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依托近年来蓬勃发展的非遗文创产业,深入探索非遗文创产品设计与实践的创新点,力图为非遗文创产品的发展提供新思路。通过分析非遗文创产品的内涵、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创新、非遗文创产品设计与实践中面临的问题、非遗文创产品的发展对策四个方面,试图结合各地区非遗文化特色,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新媒体传播平台、整合多方资源等形式,开发出具有时代气息,深受人们喜爱的非遗文创产品,不断充实非遗文化内涵的多样新、创新性,助力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文创产品;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5-0067-02
  基金项目:2021年度南通市青少年工作研究基地立项课题(项目编号:创新创业 20210104)。
  一、非遗文创产品的内涵界定
  非遗文创产品指的是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生产出的产品。在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全球经济生产的大背景下,“非遗+文创”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化产业。[1]可以说二者的融合大大促进了各自的发展。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融入非遗,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拓宽了新的途径,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有利的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在文创产品产生商业价值的同时,非遗文化的注入又为其增加了更多的历史文化内涵,既创新了文创产品的设计思路,素材资源等,又提升了文创产品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非遗文创产品,充分挖掘了非遗的文化力量,以时尚的设计理念予以呈现,既能让人们感受非遗的传统文化,又能享受产品创意带来的快乐,是新时代人们对于产品使用时物质和精神追求的一种体现。
  二、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创新
  (一)充分挖掘文创产品的非遗文化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色彩、独特的纹样和特色的工艺,带有极强的地域特色与文化魅力。[2]在设计非遗文创产品时要将非遗中的艺术元素和造物智慧提取出来,融合进现代产品设计理念中去,生产出符合当下人们审美情趣的文创产品。在保留非遗传统技艺以及满足产品实用性的同时,进行设计创新,更多地赋予产品文化价值,让人们在使用产品时能充分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熏陶,不知不觉中向人们传达了非遗文化。
  (二)打造非遗文创产品的品牌定位。在对非遗文创产品进行商业定位的时候,一定要找准每一款产品的定位,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价值。比如在销售人群、销售市场的界定上,可以从不同年龄性别、文化收入的人群和国内还是国外市场出发,将产品分成不同种类型,价格也从低到高区分出来,及时调整产品的性能,以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市场的消费水平;又比如近年来将非遗文化深入融合进各行各业中去,可谓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为非遗文创产品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带来了非常可观的商业价值。如全国各地博物馆、美术馆利用馆藏珍品设计的一系列文创产品,引起年轻人的追捧,三星堆青铜面具雪糕、故宫口红、兵马俑积木手办等……创新文创产品,打造品牌定位,用接近老百姓生活的方式,将非遗文化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到大众面前,是对非遗文创产品品牌非常成功的一次打造。[3]
  (三)创新非遗文创产品的时代气息。非遗文创产品与传统的产品一样要具备实用和美观以外,还要不断创新其趣味性、时尚性,才能更好地吸引消费者,特别是追求新奇、潮流的现代年轻人的购买。[4]这就要在非遗文创产品研发设计阶段注入现代科技或流行设计理念,比如VR虚拟现实技术、AI人工智能等更多的科技元素,让传统古老的非遗文化,焕发出崭新的时代气息。[5]
  三、非遗文创产品设计与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一)设计缺乏创意,形式单一浮于表面。现在从事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的设计师中很多没有接触过非遗,对非遗具体的技艺、内涵都不是很了解,只是单一地将非遗的某个元素提取出来之后,比如图案、紋样、颜色等复制粘贴式地印到一些产品上,再进行售卖。缺少了非遗文化的内涵和文创产品的创意性,仅仅浮于产品表面,没有真正地找到非遗和文创产品两者结合的魅力所在,自然吸引不了消费者购买,更加实现不了宣传非遗文化,产品获利的目的。
  (二)设计脱离人们的现实生活,实用性偏低。非遗文创产品的市场需求定位不清晰,生产的产品似乎放到任何地方都可以售卖,博物馆、美术馆里的文创产品在一般的旅游景点同样可以找到,且价格也五花八门。且很多非遗文创产品在设计上,观赏性艺术性价值偏高,实用性偏低,导致设计脱离人们的现实生活,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的需要,很难将非遗文创产品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三)设计同质化严重,品牌文化很难打造。非遗文创产业近几年发展迅猛,全国各地都涌现过一批有创意的产品,一时间引起人们的热捧。但当一件有创意的产品爆红之后,很快就会有非常多相似甚至一样的产品在市场上出现,导致产品设计同质化严重,产品的制作也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一点点消耗着人们的购买热情,对于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创新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打造非遗文创品牌可谓困难重重。[6]
  (四)非遗文创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常规的非遗文创产品的销售途径主要是美术馆、博物馆、旅游景区,还有一些文化产业街区等,因此销售范围大大受限。为了改变这样的问题,有许多非遗文创产品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结合起来,更贴近日常生活,但与大众熟识的品牌比起来认知度、认可度上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在市场竞争力上明显不足。
  四、非遗文创产品的发展对策
  (一)产品应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非遗文创产品的发展要时刻关注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需求和情感需求。可以通过市场调查等形式,了解消费者的兴趣爱好、生活方式、文化层次、消费水平等信息。在非遗文创产品研发设计阶段,保留非遗文化内涵部分的同时,调整产品的功能性、美观度、性价比等,生产出既美观又实用,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都能经常用到的物品,在创造产品盈利的同时,也让非遗文创产品更贴近日常生活,走进更多人的家庭,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部分。   (二)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品牌认知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也因此受限于地区、文化风俗等,比如很多是靠家庭作坊形式生产,规模小,产量低。所以创新性的融入文创产品后要迅速调整产业结构,打破原来老旧传统的模式,积极塑造品牌力,打造出让人熟识的品牌。可以通过打造爆款产品、或将产品注入故事性概念性的内容,丰富其文化性。在时下热门的网络平台,微信、抖音、快手等投入产品广告,逐步提高人们对于非遗文创产品的品牌认知度和认可度。
  (三)开发多渠道综合销售模式。信息化时代,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线上线下互动销售模式,借力淘宝、京东、拼多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自制App等多种形似的线上电商平台销售、推广非遗文创产品,线下则开设实体门店、工作室等可以让人们到店体验或制作非遗文创产品,实现产品个性化的定制功能;还可以利用直播手段定期邀请非遗大师、行业专家学者、设计界优秀人才等从非遗文化到产品创意,全方位地让消费者了解产品。
  (四)多行业交流协作,注入新活力。非遗文创产品可以联合多个行业,进行传播推广。如“非遗进校园”,组织高校艺术设计类的学生和老师,以项目或创新创业大赛等形式,挖掘非遗文创产品发展上的新的可能性;又如将非遗文创产品与公益结合起来,举办一些公益性的活动,类似亲手制作非遗文创产品,再进行义卖,义卖所得捐赠给福利院、敬老院、贫困地区等,从而能吸引更多的年轻的力量加入非遗保护的行列中来。
  (五)利用政府政策资源,更好实现产品落地获利。早在2014年文化部就明确指出非遗文化产品的开发目的是使非遗文化元素有机嵌入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7]各地区政府部门也相继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比如设立专项基金、重点项目专项补贴等,鼓励企业将非遗文创产品落地实现获利。企业要充分利用当地政策资源,积极寻求政府资金支持。[8]
  五、总结
  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实践创新,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仅能提高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更能提升人们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在不断创新非遗文创产品的同时,要与时俱进,融合美学、人机工程学、创意、文化等,设计生产出既美观又实用性强的产品,真正让非遗文创产品走进大众生活,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非遗文化产业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让非遗焕发出新的活力,能更好地被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祁慰.“文化强国”视角下非遗“活态传承”的透视与反思[J].中国民族博览,2019,(14).
  [2]熊礼明,姚先林.文化生态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1,42(01).
  [3]宋利荣.文化产业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J].科技风,2019,(36).
  [4]刘晓彤,肖彬.浅谈中国青年亚文化对时尚品牌的影响力[J].纺织服装周刊,2018,(26).
  [5]刘文良,邵煜涵.“非遗+”文化创意产品创新开发策略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24(05).
  [6]熊彦普.非遗视角下的扬州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策略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12).
  [7]金蕾,张磊.非遗文创在生活语境中的可持续发展思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13).
  [8]鄧梦铃,陈旭,罗锋,李刚.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衍生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综述[J].质量与市场,2020,(04).
  作者简介:
  黄加,女,江苏无锡人,南通职业大学教师,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严竞雄,男,江苏南通人,南通理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硕士,实验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陆洋,女,江苏南通人,南通职业大学教师,本科,高级实习指导教师,研究方向:学生创新创业。
其他文献
防御疾病和从疾病中痊愈的能力是人体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在急性胰腺炎的治疗过程中,需要始终立足于患者的生理基础,因为生理基础相对恒定,而病理生理则变幻多端,难以把握。在治疗急性胰腺炎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始终重视生理基础,并以其为主线,调动患者防御疾病的生理功能,抑制病理生理的进展,这样,变幻多端的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也就在把握之中了。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忽视生理因素,只在病理生理的层面上弄来弄去,结果常常是越
迄今为止,神经损伤依旧是外科医师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方面,将横断的受体神经吻合到供体神经的侧面,即端侧吻合技术是一种修复神经损伤的较好方法;然而,长段神经移植会面临神经内纤维化和靶器官萎缩等难以避免的缺陷。端侧吻合技术在理论上的最大优势在于其既能保持供体神经所支配的靶器官功能,又可以恢复受体神经支配的靶器官功能,现就神经端侧吻合的机制研究、实验工作、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中淋巴结清扫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5月,对934例胃癌患者施行根治性手术(R0切除),其中行腹腔镜手术患者(腹腔镜组)506例,行开腹手术患者(开腹组)428例。对比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的差异,并分析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系。结果全部患者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9±10)枚/例,两组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相似(P>0.05),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有资料显示,全球每年新增胃癌患者约934 000例,因胃癌病死的患者约734 000例,我国与日本约占其中的56%[1]。尽管外科手术仍然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总体治疗模式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已经从以解剖学为基础的手术治疗走向以解剖学、肿瘤生物学及免疫学为基础的联合规范化手术和围手术期辅助治疗的综合治疗模式。现将近年来胃癌综合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概述如下。
期刊
患者 男性,33岁。因"右侧肢体麻木6个月"于2009年5月22日入院。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麻木,无头痛、呕吐及呼吸困难。体检:神志清楚,右侧肢体肌力3级,右侧肢体腱反射活跃,右侧肢体浅感觉消失,右Babinski征(+);余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头颅MRI示延髓背侧病变呈明显环状强化,大小约16 mm×14 mm×20 mm (图1)。
期刊
近年来国外有学者提出显微内镜颈椎间盘摘除减压术(cervical 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CME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1]。我们采用该技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近期随访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目的评估胆管癌患者肝移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1995年至2009年相关英文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试验用Stata 10软件对其1、3、5年有效生存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有14项独立的临床研究的17篇文献入组,共纳入605例胆管癌肝移植患者。1、3、5年总体有效生存率分别为73%(95%CI:0.65~0.80)、42%(95%CI:0.33~0.51)和39%(95%CI
既往研究业已证明,乳腺癌保乳治疗与切除乳房治疗生存率无显著差异[1]。但在保乳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的掌握方面,尽管肿瘤距乳头乳晕区(NAC)2.0 cm以内的乳腺癌(简称中央区乳腺癌)患者未被列入保乳治疗的绝对禁忌证,但多数学者仍认为是相对禁忌证,因此中央区乳腺癌保乳治疗罕见报道。2002年10月至2009年10月我科共开展各种保乳手术200例,其中中央区乳腺癌患者80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期刊
垂体腺瘤合并第四脑室内室管膜瘤极其罕见,目前对其了解并不多[1]。这两种肿瘤并存的确切原因至今尚不清楚,推测可能与相同的缺陷基因、生长因子的刺激、放射线的诱导、胚胎时期残余组织的再发育等有关[1-4]。我科曾遇到一例此类病例,在对其报道的同时进行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在腹部外科的临床工作中,直肠癌低位吻合或超低位吻合术后,若术者对吻合不满意或怀疑有发生吻合口漏的可能时,通常需做预防性结肠或回肠保护性造瘘,将肠内容物完全转流至体外,该方法疗效确切而且易于护理,因此得到广泛应用。但这一造瘘术需在3~6个月后行二次手术还纳。近年来,我们设计并开展了使用可降解吻合环作一期回肠保护性造瘘术,对2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施行保护性造瘘。术前均经院伦理委员会及患者本人与家属的同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