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李屏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qin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2016年初至今在全國各地收集并扫描5120张照片,收集工作仍在继续,这些照片包含了无名人士的家庭相册相片的实物和周边朋友众筹的老照片。
  收集以及决定实施老照片的创作初衷,是由于自身在1990年代出生成长时期恰恰身处于胶卷与数码时代更替的时代,幼年对于老照片、老相册的记忆是关乎于家庭、亲情、日常生活长久以来的回溯,当下我希望追寻在“我”之前他人真实生活的剪影。长期以来,我也在思考老照片在网络、数字媒体时代的存在以及再次观看的意义是什么?在收集、整理并再次利用创作过程中,我希望在媒介、内容、题材等方面进行研究,利用编辑、杜撰、挪用等不同方式建构作品。
  《亲爱的李屏》的素材是广州二手市场淘到的五封来自加拿大的信件,一个叫李岳华的男人寄给家住广州市仓边路福恩里一位名叫李屏的女人,李屏是李岳华的女朋友。根据信件里提及的人和事只能猜测这个李屏是两位孩子的母亲,即便有关于“离婚”等诸多信息,也无法确定两人的具体情况,而遗漏的另外五封信令这些事态变得扑朔迷离。除了这些无法确认的信息之外,信中还有关于海外华人在国外对于商业的各种见闻,但其中最多、也是最让人动容的,是岳华对李屏在字里行间深表的爱意与关切。


  以这五封信为基础,我利用以往收藏的老照片杜撰了一个关于李屏的故事,意图还原写信之前、之中和之后的故事,信件所写的时间为1989至1990年间,除了两人的情感表达,家人亲情之外,信中也多次提及了关于国外的教育、商业以及移民等背景。通过自己杜撰的故事还有自己收藏的一些老照片,我将故事和照片与信件内容相关联,让信中提及的人物形象化、故事化,并且根据这五封信里的内容去推测两人之后的发展。信中所处的时代正是当时中国大量移民的热潮期,出国移民等一系列现象将故乡、家庭、亲情及爱情分割,我将李屏塑造成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一位因追捧西方世界的移民者而被弃于故乡的女人。















其他文献
田野调查(fieldwork)一词最初来自于博物学和生物学领域,后被现代人类学家和民族志工作者借用,在20世纪初逐渐成为人类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与核心工作特征。一般来说,人类学的田野调查要求研究者在较长的时间段内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个异文化的族群中,学习他们的语言和文化,参与到他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活动领域,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地发展出对于特定文化的阐释和理论。  19世纪中叶,摄影术出现之后不久,正处于起
期刊
作为中央重要主流媒体之一,《中国日报》的图片编辑的工作流程是怎样的?如何与摄影记者协同配合?  《中国日报》(CHINA DAILY)作为中国国家英文日报,是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除了报纸,《中国日报》还有网站、新媒体、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等其他形态的新闻呈现。其中,报纸有中国旗舰版,也有美国版、欧洲版、亚洲版、非洲版以及多语种的海外供版等。相应地图片编辑覆盖的内容也比较宽泛,主要有报
期刊
索斯的《歌本》和《小棕菇通信》为图片编辑中的图文关系提供了一对有趣的对比。2012至2014年间索斯和作家搭档布拉德·泽拉(Brad Zella)在美国国内旅行,游历了七个州,并为每个州自出版了一系列无装订的刊物《小棕菇通信》。这一系列出版物采用了类似报纸的材质和A3大小的开本,在编排上选择了新闻报道的图文搭配形式,一张索斯的照片配上泽拉的说明性质的文字。这批照片在去掉了这些文字,用九首经典美国爵
期刊
用图说话  “我们现在用图说话”(We now speak in picture):只需動动手指,像“点赞”这样的emoji符号就能够通过智能移动电话进行即时的意见和情感表达1。  早在2015年10月,Instagram用户上传的图片总数量就突破了400亿张。而在一年之后的贵阳数博会(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透露,微信用户每天上传图片约10亿张。这样海量的图像和
期刊
你与风光摄影因何结缘?  “冰河,你为什么喜欢摄影?”经常有人这么问我。其实我与摄影结缘是偶然也是必然,在读初中的时候,家人就送了我一台一次性胶片相机,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开始了自己的摄影之旅,不过多是跟着感觉瞎拍。后来进入高校求学,自己用勤工俭学攒下的钱买了人生中第一台数码单反相机—APS-C画幅的佳能EOS 450D。说实话,那会儿其实也不清楚自己真正喜欢拍什么,人像、风光、人文题材都拍。直到机
期刊
潘之望大学期间学的是新闻,在父母的支持下买了人生第一部相机—尼康数码单反D70S。从最开始单纯的喜欢摄影,将相机作为自己的玩具四处玩耍,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摄影不仅是记录,更是情感表达。就像文字记者提笔写文章,字里行间都是真情实感,原来一幅好的照片用没用心,也能呈阅出来。于是,他更加用心去追逐自己想要的光影,并进入媒体成为新闻摄影记者。  “躁则妄,惰则废”,潘之望如此看待报道摄影这个工作。他认
期刊
作为国家级通讯社,中国新闻社是规模较大的世界性现代通讯社之一。中新社摄影部也是国内主流媒体中代表着新闻摄影最高水准的机构之一,其在新闻图片编辑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建立了一系列相关规范。在“人人可以做报道、个个可以是媒体”的当下,中新社摄影人坚守专业媒体人定位,保持“高含金量”的新闻采编专业操作,坚守和创新“中新风格”,积极探索新时代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新闻摄影人的发展之路。中新社的图片编
期刊
“插花地”是我的一个影像调查项目。  “插花地”是行政区划中的一种特殊现象。这个词有几重含义,一指两个区之间没有明确归属的区域,二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因地界互相穿插或分割而形成的零星分布的土地,三指在城市规划区或者村庄建设规划区内难以单独出具规划要点、与“三旧”改造范围地块形成交互楔入状态的面积小于3亩的地块。  深圳罗湖“插花地”位于布心、玉龙、木棉岭三个片区,2016年12月20日,罗湖区“二
期刊
在书店经常浏览欧美摄影书的人,对在书脊下方出现的4个圆点的标志一定不陌生,那是英国的麦克出版社(MACK)的标志。作为每年各大欧美年度摄影书榜单中的常客,它的出版书目中不仅能出现像埃里克·索斯(Alec Soth)和保罗·格拉汉姆(Paul Graham)等享誉盛名的摄影师,还包括了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新人。  麦克出版社的名字来自其创始人迈克尔·麦克(Michael Mack),他曾在德国著名出版商
期刊
在中国改革开放前后几年间,一些外国摄影师幸运地来到中国,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留下了朴实生动的影像,成为一个时代节点的珍贵记忆。40年在人类长河中十分短暂,但在当代中国却聚集着巨大的信息。由中国摄影家协会、郑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摄协对外联络处、郑州市文联、《中国摄影》杂志社、《中国摄影报》社、中国摄影出版社承办,由图鸣策展的“中外摄影对着拍—纪念改革开放40年摄影展” 以马克·吕布、布鲁诺·巴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