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幼儿撑起一片美的天空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l273518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让所有幼儿成为艺术家,而是让幼儿懂得欣赏美、理解美,能够使用艺术这种“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因此,教师要为幼儿接触生活中各种美好的事物与现象创造机会,丰富幼儿对美的认知和体验。近年来,不少幼儿园利用古今中外著名画家的作品,为幼儿创设有利于欣赏名画的环境,营造艺术氛围,以陶冶幼儿的审美情操,提升幼儿对美的感知力与创造力。然而笔者发现有的幼儿园创设名画欣赏环境的做法值得探讨。
  
  ●重视装饰效果,轻视幼儿的欣赏特点
  
  有的幼儿园在创设环境时多从成人的视角出发,只关注是否整洁、有序、美观,而不考虑是否有利于幼儿开展活动。其中比较突出的表现是这些名画的悬挂高度往往与成人的视线齐平,幼儿总是要踮着脚、仰着头才能欣赏,因此,进入幼儿视线的往往是变形的画面。此外,有的幼儿园挂置的名画制作精美,却很少更新。久而久之,幼儿对其熟视无睹,逐渐失去了欣赏的兴趣,“精品”最终沦为“摆设品”。
  
  ●重视布置,轻视互动
  
  有的教师在环境布置上花了很多精力,认为只要把画挂上墙,把环境布置得漂漂亮亮,自然会引发幼儿与之互动。其实缺乏教师指导的名画欣赏往往是浅尝辄止的,幼儿无法与环境产生充分、有效的互动。
  家长来园时也会看到展示在公共环境中的名画,和孩子一起欣赏。然而,每当孩子好奇地问到“这是谁画的”“画上画的是什么”“为什么画上的这个人嘴巴张得那么大”等问题时,不少家长面露难色。毕竟并非所有家长都具备广博的艺术知识,大多数家长并不具备引导孩子欣赏名画的经验。因而,他们常常试图在作品周围找到一些文字介绍,却往往毫无收获。于是,一次极好的互动戛然而止。
  以上种种问题都影响我们发挥名画欣赏环境的审美教育功能。针对上述问题,我走访了几所在艺术教育上有丰富经验的幼儿园,借鉴他们的经验,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1.正确认识创设名画欣赏环境的目的
  教师在创设环境时需要明确几个问题:创设名画欣赏环境是为了谁?画是给谁看的?是给幼儿看的还是给教师自己或是参观、访问的成人看的?如果是给幼儿看的,那么幼儿究竟需要怎样的环境?那些有经验的教师在创设环境时往往会蹲下来体会幼儿的高度,以幼儿的眼光审视环境,因此,名画离地不会高于90厘米,幼儿一般可以轻松地平视。欣赏名画时,教师也往往会蹲下来与幼儿一块儿欣赏,避免给幼儿高高在上的压迫感。
  也有教师反映,之所以把画挂得较高,是防止幼儿触摸、撕扯,损坏画作。我们知道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渴望了解周围的事物,对事物的了解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实现的。在欣赏名画时,他们喜欢近距离地用手指在画面上指指点点,甚至会将面颊贴上去,仿佛在聆听什么。这就是幼儿的探究方式。教师首先要理解幼儿,不要对幼儿的触摸行为严加指责;其次可以给予幼儿明确的行为指导:可以观看、触摸,但不能撕扯。
  2.尝试与主题活动整合
  名画欣赏环境中作品的主题、风格等既不宜过于单调,也不宜过于繁杂。过于单调或长久不更换容易使幼儿产生审美疲劳;过于繁杂则令人眼花缭乱,使幼儿的欣赏、探究没有重点,不易深入。因此,教师可以在把握艺术作品内在的形式、结构,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主题、风格、所表达的情绪情感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找出具有相似或相同审美要素的作品加以整合,使之成为彼此相通、互为补充、有机融合的整体。一种可行的方法是根据主题活动内容创设名画欣赏环境。如配合“认识自己”的主题活动,可以选择梵高的《自画像》、卢梭的《抱玩偶的小女孩》、米罗的《肖像》、高更的《带光环的自画像》等名画;在“春天”的主题活动中,可以让幼儿欣赏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库布瓦的塞纳河》等名画;配合“可爱的动物”主题活动,可以展示齐白石的《虾》、马蒂斯的《蜗牛》、保罗·克利的《鱼的循环》等名画……名画欣赏环境与主题活动的结合可使二者相互促进,增加幼儿与名画“对话”的机会,拉近幼儿与名画的距离。为实践这一点,教师需要敏锐地捕捉主题活动与名画资源的结合点,使主题活动的环境与名画欣赏环境互生互补,给予幼儿丰富的体验。
  也有的幼儿园会选择合适的名画开展有关名画的主题活动。如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米罗的作品(如《人投鸟一石子》《哈里昆的狂欢》),图案线条精美,画面生动鲜明,既有一定的形象,又不拘于现实,容易为幼儿所理解、欣赏和接受,因此近年来较广泛地被选择运用于幼儿艺术欣赏活动。某幼儿园大班就结合米罗的作品开展了“我与米罗面对面”的主题活动。教师除了在公共环境中展示米罗的作品外,还在布置活动室环境时融入米罗作品中的元素,如将米罗的一幅画放大贴在活动室墙面上,在美工区也贴上米罗作品的剪纸等。教师首先在日常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和幼儿共同欣赏米罗的画。在幼儿积累了一定的感知经验后,教师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米罗一生的绘画经历,与幼儿共同感知米罗的绘画风格,邀请幼儿根据作品主题自主进行艺术创作,并将幼儿的作品张贴在米罗作品的周围。幼儿会时不时地跑来欣赏,相互议论:“你画得真漂亮!”“我最喜欢那边的黄颜色!”“你这儿太直了,要是像那样画就好看了!”……这样,幼儿有了更多欣赏、表达的机会,不仅加深了对名画的感知、体验,还通过自己的画笔实现了艺术的再创造。将幼儿的作品与画家的作品放在一起,能让幼儿感受到“我与大师如此接近,艺术离我并不遥远”。这有利于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使幼儿勤于发现并感受生活中的美,勇于表现并分享自己感受到的美,从而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发挥家长的教育力量
  在艺术教育中,我们需要家长的配合和参与,共同为幼儿撑起一片美的天空。
  教师可以在名画旁边附上对作品及其创作者的简单介绍,帮助家长了解作品背景知识,还可以附一些小提示,教家长如何引导幼儿欣赏名画。如提醒家长不可直接将作品信息告诉孩子,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调动孩子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与体验,并鼓励孩子大胆表达。在不同的作品旁还可以附一些提问的范例,以帮助家长与幼儿展开对话。如欣赏蒙克的《呐喊》时,家长可以这样提问:“你觉得这幅画画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张大嘴巴?你在什么情况下会有这样的表情?我们来模仿一下这个表情,体会他的感受好不好?”又如欣赏马蒂斯的《餐桌》时,家长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红色给你什么感觉?”“你注意到左上角窗外的景色了吗?”再如欣赏康定斯基的作品时,家长可以和幼儿一起体验和想象:“这幅画让我好像听到了音乐一样,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你觉得这会是什么样的音乐?”……这种简单、明晰的指导语可以帮助家长有效引导孩子欣赏名画。教师还可以在作品下放置一些透明的档案袋和纸、笔,这样家长可以及时将孩子的想法记录下来,放入档案袋与大家分享,也可以将其他孩子的感受读给孩子听,和孩子一起体会和讨论。
其他文献
弱视在我国的儿童患病率已达3%,已百I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弱视是格限无器质性病变,而矫正视力不能达到正常者,此类患儿如能及时正确治疗,大部分能治疗或部分视力得到改善。目前治疗
本栏目所刊内容,主要是以日常生活中的用电器具及工农业生产中,以“电动机”为动力源的设备或器具,这类器具或设备相对比较简单,但使用范围很大,故障率也很高。 The content
7月2日,吉林省铸造技术协会成立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一汽铸造有限公司召开。中国铸造协会理事长李永圣、沈阳铸造协会会长葛厚颜、吉林省民政厅曹文龙局长、省经贸委的有
弱视是一种儿童常见病,近年来对本病的治疗不断普及,方法也有所增加.我院干1986年起采用综合疗法治疗弱视,现将坚持长期随访及治疗的63例(106眼)的远期疗效(3年一7年)总结报告如下。
鼻出血时仰头,会使血倒流进入口腔、眼睛和耳朵。这时应稍低头,用食指轻轻压住出血的鼻孔,然后用清洁的纱布、药棉或卫生纸卷成团堵塞鼻孔,就可很快止血。感冒、高烧并发流
江西奉新县西南50里,有座华林山,周回百里,景色秀美,据传是古代名士浮邱公隐居的地方,故其南峰号为“浮邱岭”。这里就是华林胡氏的发源和生息之地。 Fifty miles southwest
One phosphorus heterocycle compound 1, C13H13N2OPS, was synthesized by the reaction of Lawesson’s reagent (LR) with o-phenylene diamine. The crystal belongs to
首次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 HPL C)直接测定1-溴代萘分别与片呐酮碳负离子和苯乙酮碳负离子在铁硫簇合物(Et4 N) 2 [Fe4 (SPh) 1 0 ]催化引发下的SRN1反应产物3,3-二甲
随着液压传动与控制技术的发展,用高水基流体来代替的矿物液压油将成为液压传动与控制技术的一种发展趋势。高水基流体传动与控制是液压领域的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对于世界范围内
中考真题大千世界,色彩缤纷,引人遐想。在我们的心底,总有一个声音——我真想:单纯,乐观,坚强;享受成功的喜悦,体会真挚的情谊,品尝幸福的滋味;和往事轻轻挥手,走向诗意的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