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家庄公路主枢纽组织管理中心
摘要:“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领导干部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骨干,只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才能养成志存高远、厚德载物的大气,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才气,光明磊落、刚正不阿的正气,敢想敢做、开拓进取的锐气,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雅气;才能提高素质、增强本领,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那么,领导干部从实际出发,应该重点学什么呢?
关键词:政治理论;业务知识;法律法规
1.要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坚定理想信念
政治上的坚定首先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理想信念的大厦一倾斜,政治上、思想上、经济上就不可能不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又一批领导干部纷纷落马,沦为人民的罪人,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根本原因就在于放松了政治理论学习,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这些人完全忘记了党员领导干部的身份,完全抛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到头来只能是误入歧途。作为党员干部,既然给党做了宣誓,既然进了“党的门”,就应该成为“党的人”,就应该推崇我们的“老祖宗”。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切实处理好指导思想上的“一元化”与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化的关系。就当前来讲,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其次要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增强自身素质
古人讲:“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立德”。只有坚持不间断地学习,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客观需求,才能激活创新性思维,不断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从当前实际来看,要注意克服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不想学。认为学习不如关系,知识不如见识,能力不如实力,对学习的理解和学习的态度不够端正;还有的认为,我在这个行业干了快一辈子了,没有什么可学的,从心底里没有危机感和紧迫感。二是不愿学。认为平时工作太忙,应酬太多,没时间学。比如:社会上有一些干部,上午围着车子转,中午围着盘子转,下午围着桌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人民论坛》杂志曾做过调查,有五分之一的党员干部,每天学习阅读量不到半个小时。鲁迅先生有一句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三是不会学。流于形式,敷衍应付,缺乏系统性,学的知识面比较窄,认为干什么专业学点什么业务就行了,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错误的。比如读《论语》,就可以学到为人处世的智慧;读《史记》,就可以“通古今之变”;读《出师表》,就会钦佩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诚;读《岳阳楼记》,就会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而感动;读《正气歌》,就会领悟人格的伟岸等等。这些无疑都有助于立身做人和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3.再次认真学习法律法规,筑牢思想防线
规章制度犹如一座“火炉”。“火炉”烧得红红的,放在那里,本身并不会主动去烫人,但只要有人敢于触摸,它就必烫无疑,并不会顾及触摸者的性别身份,谁摸烫谁,而且烫得及时,没有下不为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制度具备“火炉法则”的特性。从目前情况看,尽管我们党和国家以及地方有关部门所制订的党纪条规还不够健全,但基本上可以覆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做学党纪条规、知党纪条规、用党纪条规的表率。要把遵纪守法、遵章守礼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最基本要求、最基本职责和最基本素养,给干部群众作出表率,当好样板,身体力行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遵守制度没有特权,执行制度没有例外。真正做到:“在原则面前懂得坚守,在需求面前学会选择,在诱惑面前坚决抵制”。
有了重点学习的内容,还要提高学习的境界,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是以兴趣为导向,推动知识更新。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读书兴趣,阅读才能成为悦读,才能成为习惯。当人们潜心读书时,缜密的逻辑、崇高的境界、伟大的灵魂环拥着自己,视通四海、思接千古,既获得了乐趣又更新了知识。领导干部只有博览群书,坚持不懈地阅读经济、法律、科技、文化、管理和信息网络等方面的著作,才能扩大知识容量,调整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只有不断地查漏补缺,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拿出古人“马上、枕上、厕上”的读书功夫,酿蜜不嫌花少、读书不弃分秒,才能填补知识空白、满足工作需要。
二是以转化为目标,不断激活思想。古人为防蠹虫咬蛀在书中放置香草,给书留下了幽幽清香,“书香”一词便由此而来。后来人们就把读书人脱尘出俗的气质称为“书香气”,把喜爱读书的人家称为“书香门第”,把喜爱读书的国家称为“书香国度”。书籍之所以有“香”,书香之所以最能致远,就是因为书籍既凝聚了前人的思想精华又吸收了后人的智慧力量,蕴含着激活人们思想的火花。清人萧抡谓说,“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可见,只有坚持不懈地读书,潜心静气地思考,思想的源泉才能永不断流、始终涌发。领导干部读书既涉及个人品位,更关乎上至国家、下至单位的发展,都应该徜徉在书籍的海洋里,使自己得到知识浸润、受到书香熏陶,使自己境界高远、胸襟开阔、学识通达、思维敏捷,使自己的认识有感悟、品位有提升、思想有创新。一方面,通过读书激发思想创新的兴奋点。通过与先贤对话、与智者交谈,启迪思想、提升心智,使自己在思維的天空、想象的王国中自由翱翔、纵横捭阖,摆脱惯常思维的约束,冲破旧观念的禁锢,形成创新的思路。另一方面,通过读书形成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活力源。读书可以启智。只有站在智者的肩膀上,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矛盾和纷纭混沌的现象,敏锐捕捉、积极消化、充分吸收各种信息和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推动工作的新路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是以获知为根本,不断增长才干。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一本好书就犹如经受一次精神洗礼、智慧滋养,从中可以获取知识信息,认识客观规律,把握经世之道、提高实践能力。领导干部是一个部门、一个地方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其领导才能的强弱、领导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决策水平、管理成效、发展成果。要想提高领导水平、决策水平,就必须主动到书籍中去汲取阳光雨露,这是领导干部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才能读出营养、增长才干呢?党员领导干部姓“党”,首先要读党的书。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把党的思想理论转化为指导工作的有力武器,努力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增强决策的前瞻性、科学性、针对性。领导干部是决策者,要读有用的书。积极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打牢文化的根基,挖掘智慧的源泉,形成科学的思路,不断提高自己的洞察能力、决策能力、实践能力。
宋代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说过:“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读书学习,是人们保持鲜活思想,树立理想信念,获取知识营养,提高自身素质,紧跟时代步伐的重要途径。当读书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融入到每位领导干部的生命和血脉之中,推动形成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我们的国家就会散发出更加浓郁的书香,我们的民族就会放射出更加睿智的光芒。
摘要:“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领导干部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骨干,只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才能养成志存高远、厚德载物的大气,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才气,光明磊落、刚正不阿的正气,敢想敢做、开拓进取的锐气,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雅气;才能提高素质、增强本领,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那么,领导干部从实际出发,应该重点学什么呢?
关键词:政治理论;业务知识;法律法规
1.要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坚定理想信念
政治上的坚定首先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理想信念的大厦一倾斜,政治上、思想上、经济上就不可能不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又一批领导干部纷纷落马,沦为人民的罪人,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根本原因就在于放松了政治理论学习,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这些人完全忘记了党员领导干部的身份,完全抛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到头来只能是误入歧途。作为党员干部,既然给党做了宣誓,既然进了“党的门”,就应该成为“党的人”,就应该推崇我们的“老祖宗”。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切实处理好指导思想上的“一元化”与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化的关系。就当前来讲,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其次要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增强自身素质
古人讲:“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立德”。只有坚持不间断地学习,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客观需求,才能激活创新性思维,不断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从当前实际来看,要注意克服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不想学。认为学习不如关系,知识不如见识,能力不如实力,对学习的理解和学习的态度不够端正;还有的认为,我在这个行业干了快一辈子了,没有什么可学的,从心底里没有危机感和紧迫感。二是不愿学。认为平时工作太忙,应酬太多,没时间学。比如:社会上有一些干部,上午围着车子转,中午围着盘子转,下午围着桌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人民论坛》杂志曾做过调查,有五分之一的党员干部,每天学习阅读量不到半个小时。鲁迅先生有一句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三是不会学。流于形式,敷衍应付,缺乏系统性,学的知识面比较窄,认为干什么专业学点什么业务就行了,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错误的。比如读《论语》,就可以学到为人处世的智慧;读《史记》,就可以“通古今之变”;读《出师表》,就会钦佩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诚;读《岳阳楼记》,就会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而感动;读《正气歌》,就会领悟人格的伟岸等等。这些无疑都有助于立身做人和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3.再次认真学习法律法规,筑牢思想防线
规章制度犹如一座“火炉”。“火炉”烧得红红的,放在那里,本身并不会主动去烫人,但只要有人敢于触摸,它就必烫无疑,并不会顾及触摸者的性别身份,谁摸烫谁,而且烫得及时,没有下不为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制度具备“火炉法则”的特性。从目前情况看,尽管我们党和国家以及地方有关部门所制订的党纪条规还不够健全,但基本上可以覆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做学党纪条规、知党纪条规、用党纪条规的表率。要把遵纪守法、遵章守礼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最基本要求、最基本职责和最基本素养,给干部群众作出表率,当好样板,身体力行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遵守制度没有特权,执行制度没有例外。真正做到:“在原则面前懂得坚守,在需求面前学会选择,在诱惑面前坚决抵制”。
有了重点学习的内容,还要提高学习的境界,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是以兴趣为导向,推动知识更新。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读书兴趣,阅读才能成为悦读,才能成为习惯。当人们潜心读书时,缜密的逻辑、崇高的境界、伟大的灵魂环拥着自己,视通四海、思接千古,既获得了乐趣又更新了知识。领导干部只有博览群书,坚持不懈地阅读经济、法律、科技、文化、管理和信息网络等方面的著作,才能扩大知识容量,调整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只有不断地查漏补缺,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拿出古人“马上、枕上、厕上”的读书功夫,酿蜜不嫌花少、读书不弃分秒,才能填补知识空白、满足工作需要。
二是以转化为目标,不断激活思想。古人为防蠹虫咬蛀在书中放置香草,给书留下了幽幽清香,“书香”一词便由此而来。后来人们就把读书人脱尘出俗的气质称为“书香气”,把喜爱读书的人家称为“书香门第”,把喜爱读书的国家称为“书香国度”。书籍之所以有“香”,书香之所以最能致远,就是因为书籍既凝聚了前人的思想精华又吸收了后人的智慧力量,蕴含着激活人们思想的火花。清人萧抡谓说,“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可见,只有坚持不懈地读书,潜心静气地思考,思想的源泉才能永不断流、始终涌发。领导干部读书既涉及个人品位,更关乎上至国家、下至单位的发展,都应该徜徉在书籍的海洋里,使自己得到知识浸润、受到书香熏陶,使自己境界高远、胸襟开阔、学识通达、思维敏捷,使自己的认识有感悟、品位有提升、思想有创新。一方面,通过读书激发思想创新的兴奋点。通过与先贤对话、与智者交谈,启迪思想、提升心智,使自己在思維的天空、想象的王国中自由翱翔、纵横捭阖,摆脱惯常思维的约束,冲破旧观念的禁锢,形成创新的思路。另一方面,通过读书形成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活力源。读书可以启智。只有站在智者的肩膀上,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矛盾和纷纭混沌的现象,敏锐捕捉、积极消化、充分吸收各种信息和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推动工作的新路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是以获知为根本,不断增长才干。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一本好书就犹如经受一次精神洗礼、智慧滋养,从中可以获取知识信息,认识客观规律,把握经世之道、提高实践能力。领导干部是一个部门、一个地方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其领导才能的强弱、领导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决策水平、管理成效、发展成果。要想提高领导水平、决策水平,就必须主动到书籍中去汲取阳光雨露,这是领导干部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才能读出营养、增长才干呢?党员领导干部姓“党”,首先要读党的书。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把党的思想理论转化为指导工作的有力武器,努力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增强决策的前瞻性、科学性、针对性。领导干部是决策者,要读有用的书。积极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打牢文化的根基,挖掘智慧的源泉,形成科学的思路,不断提高自己的洞察能力、决策能力、实践能力。
宋代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说过:“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读书学习,是人们保持鲜活思想,树立理想信念,获取知识营养,提高自身素质,紧跟时代步伐的重要途径。当读书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融入到每位领导干部的生命和血脉之中,推动形成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我们的国家就会散发出更加浓郁的书香,我们的民族就会放射出更加睿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