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语文的德育教学

来源 :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sg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认为,通过多种多样的中学语文教学手段和方法,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一般来说,中学语文的德育教学可通过以下途径各方法渗透。
  一、通过教师的表率和学生榜样的激励来渗透德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有意识的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主要是老师。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形成的阶段,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他们总是在寻找一些可供自己借鉴、吸收的东西。在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中,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是最大的。他们不仅从教师这里学到文化知识,还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而模仿的教师中,除了班主任以外,就要数语文教师了。在他们的眼里,语文老师是口齿伶俐、能言善辨、通晓古今中外的能者。语文老师的言行举止、仪表风度往往引起中学生的强烈兴趣,给他们以深刻的印象,以至多年不忘。所以,中学语文教师可利用中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用自身的内在素质潜在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而促进德育的渗透。
  中学阶段,大多学生已步入或进入青春期,青春期的学生一个最大的特点:表现自我。具体表现在:争强好胜,希望得到长辈特别是老师的褒扬,博取异性的亲睐。中学语文教师应针对这一特点,正确疏导,在学生中树立榜样,激励其他学生,进行必要的德育渗透。如在一个班级内培养几名语文成绩优秀、思想品德好的学生,并经常在不同的场合对他(她)们好的行为及品质加以褒扬,从而在班级内形成竞争向上的氛围,激励其他学生的健康成长。但应注意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热忱的同时,对一般的学生或者差的学生也需要充满热忱;也不应是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做一些过分或不切实际的褒扬。否则,会引起大多数学生的逆反心理,收到相反的效果。
  二、与文学美育结合,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
  与文学美育结合,对内容丰富多彩的文章教学渗透德育是中学语文德育的最经常的、最有效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1.中学课本(包括《语文读本》)中所选的文章不仅是具有很强艺术性和思想性的文质兼美的典范性的文章,也是具有很强思想品德教育作用的文章。
  如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所表达的主人公韩麦尔先生深挚的爱国之情,就非常具有感染力,它可以让学生在激动感慨之间,油然产生对自己祖国的强烈的爱,产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献身的决心;再如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对于当代青少年来说,如何正确对待生死问题,如何对待自己的生身父母,如何提高心理素质,着意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克服脆弱,增强心理承受能力,避免过激举动,预防发生意外等等,显然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2.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有别于思想政治课的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它运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为指导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武装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知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系统性、直接性是它的主要特点。但由于太直接,理论性太强,与实际联系不紧,有空洞说教之嫌,学生难以接受,有时甚至出现逆反心理。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主要是与文学美育结合,通过学习艺术性、思想感情性文质兼美的文章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是建立在文学美育基础上的。其主要特点是形象而又生动、潜移默化的渗透。如《长江三峡》、《天山景物记》等游记通过生动的语言对具体情景的描绘,展示出的祖国壮美的河山好在眼前,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司马光的《训俭示康》从自己年轻时不喜华靡而以俭为美写起,由此训诫儿子应崇尚节俭,不要追求奢靡。这样的现身说法,使晚辈读来觉得亲切,容易接受。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运用大量比喻、排比、对偶等贴切生动的修辞手法,通过讲道理、摆事实将马列主义学风与主观主义学风进行对比,说明改造学风的重要性。学生读后不仅感受到美的熏陶,也能培养正确的学风。德育的实践也证明了在德育过程中运用美育因素能收到显著效果,特别是激动人心的艺术形象,能潜移默化促进学生的道德升华,灵魂净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许多文学形象,经过一代代的流传、衍变,往往成为一定道德形象的象征:东郭先生是善恶不分的象征,南郭先生是以假乱真的象征,葛朗台是吝啬的代名词,犹大是判徒的代名词,客里空是吹牛撒谎的代名词。通过这些形象,中学生能更迅速、更深刻、更生动地理解道德的意义,明辨是非善恶,获得单纯的理论说教所无法达到的德育效果。但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两个原则:思想分析和艺术鉴赏统一的原则。即在教学时同时注重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三、通过丰富多彩和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德育
  举办丰富多彩和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活动,也是渗透德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如演讲、辩论的题目都可围绕德育的内容来选择;也可以组织学生看电影,写观后感;阅读有关名著写读后感受等。更可以让学生走出去,在生活中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集体活动中(如旅游)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作人与自然的调查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等等。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德育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中教师讲的东西学生大多将信将疑,而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学生会感受得深刻。
  四、通过设计习题等手段,渗透德育
  练习和测试时学生的注意力相当集中,对大多数教学人员来说,把练习和测试作为巩固学生的文化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不可置疑的。但把它作为渗透德育的途径可能不置可否。实则不然,语文的练习和高度的内容,抛开语文基础知识不谈,不外乎阅读和写作两大部分。语文教师在设计阅读的文本时,可以选择一些带有传统美德的文章,在巩固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对学生的心灵进行了一次熏陶。多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典范。1995年关于郑善果母亲的短文、1996年关于郭永的短文、2002年关于李广的短文,无不如此。在作文的处理上,教师可以在平时练习和测试中设置作文题时选择注重德育方面的题目,也可以把生活中的事例,名言警句作为议论文的论据按爱心、美德、诚信、宽容、自信、勇气、爱国等范围分类加以整理,装订成册,这个册子不仅是议论文的论据,也是德育的好教材,更可以把整个中学的作文作为德育的大手段,每次作文作为渗透德育的小步骤,每次作文渗透德育的其中一点。六年下来,学生的思想品德,无疑会有长足的进步。
其他文献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是新时期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生物教学应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 教学方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将要讲授的一堂课的总体规划,它是实现课堂高效率的前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但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掌握教学目标,而且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现有的知识水平,更要吃透教材,内化教材,熟悉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知道和教材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
期刊
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是由浅入深逐步深化的。  一、理解的涵义及过程  在感知基础上对头脑里所形成的知识表象作初步加工,形成一些比较笼统的、粗糙的认识,这是对数学知识的初步理解。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学数学知识进一步作比较精确的理解,这种理解是对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的理解。其结果是对所学数学知识有比较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对于一些要求熟练掌握的数学知识还应让学生作更深刻地理解,使理解达到融会贯通的水平。
期刊
一、文化差异对英汉成语形成的影响  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共性, 又有个性。共性来自人类(包括各个不同的民族) 共有一个客观的大自然 , 对事物及其本质规律的认识基本相同。因此, 语言中必定也存在许多相似之处。然而,不管两种语言多么相似,我们都不能认为他们代表相同的社会现实。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和两种文化传统的不同,成语的形成过程主要受地理环境、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影响。  (
期刊
在构建全面素质发展的教育目标体系中,要求培养学生的五大基本素质,其中审美素质教育摆在了首位。其实,一直以来,在我们的小学至大学教育里,思想品德、政治理论课等德育课程从来不曾缺少过。但在“升学率”面前,有多少学校、教师、家长认真对待,把它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呢?政治成了死记硬背、枯燥无味的一门令人头痛却又不能放弃(怕影响成绩)的功课。学生接受理论,几乎是被迫的,理论严重脱离实际,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潭。
期刊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语文素养是整合,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素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下面浅谈一下我的几点看法:  一、语言积累,不容忽视  首先,阅读教学淡化内容分析,加强朗读、背诵训练。语文教学时着重在熟读
期刊
小学英语教学应该创造一切条件采取一切可用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强烈愿望,使他们喜欢学、乐于学,并且随时随地可以学。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营造和督促学校创设学习英语的有利环境,也应该努力创设直观、有趣的英语学习情景,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大胆实践、大胆交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以达到快乐学习,快速成功的目的。下面我来谈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如何创设学习环境和情景的。  一、环境  
期刊
计算与每一个人的生活与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现实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说思维是数学的心脏,那么计算就是数学的主动脉。因此,计算教学的教学效率的高低将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潜力。  计算对教师本身来说是简单的事,但计算教学则是很深奥的艺术。所以,我们不能以自己的计算标准来对待计算教学。每一节计算课都要在学的角度进行充分的预设,包括课时目标、课时重难点、驱动性课堂提问、课堂情境、教学环节等都以学生的学
期刊
【摘要】 本文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解决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关键词】 非智力因素 激情 因材施教 自学能力  语文能力是指能够顺利完成语文活动而在个体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也就是听、说、写能力①。作为语文老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一、在语文教学中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引起人
期刊
自从站到这三尺讲台上以来,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生活中每个普普通通的故事,都在伴随着我成长,在这过程中让我逐渐领悟了教书育人的的真谛--教育要发展,师德必先行。  猛然回首,怎么想都觉得教师确实是个特殊的职业。人类对一个完整生命的两大追求:一是健康的身体,二是健全的心智。前者可由医者维系,所以就有了以其职业命名的节日--护士节;后者由教师负责,故也受之无愧地得到了一个以职业命名的节日--教师节。这
期刊
小学生的语言能力是伴随着各种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精心创设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结合,形成多样化、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自主地、情趣盎然地学习和探究新的知识。  一、立足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  小学英语活动教学是指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要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