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一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师具备较高的素质水平;二是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四是激励性的语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培养素质型人才的首要条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下面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些体会。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师具备较高的素质水平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我们知道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罐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理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小学课堂教学过程实质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反之,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就会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另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具有多方面的综合的知识和能力,以及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增强自身的教育能力,掌握较丰富的教学艺术和一套完善的创新理念。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具有一桶水,只有教师有了丰富的教育教学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思维才会不断的得到提高,才会进行更多的创新研究。
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程标准》赋予教师“二度开发课程”的权利,既“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作性的使用教材”的权利。这就使得教师不再是忠实的执行教材,做教材的“传声筒”,而应“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做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实施者。例如,对于“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应提供足够体现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实例。可以说,自然、社会、科学中的现象和问题都是学生感兴趣研究的。既可以从报刊、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等方向寻找素材,也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提取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如对学校周围道路的交通状况(运输量、车辆数、堵塞情况、交通事故等)的调查,调查一个家庭一个星期仍塑料袋的情况,对自己所喜爱的体育比赛的研究,讨论歌手大赛中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讨论有奖销售等问题。这样的素材能引导学生更多地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究,理解概念的实际意义。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更好的认识现实世界。
三、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从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发挥的重要条件。
1.鼓励学生多质疑、多尝试。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用心讲,学生注意听的教学形式,要提倡多让学生讨论、质疑,敢于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让学生去尝试、去证明,挑战学生的思维,“学贵生疑”、“学贵生究”、“学贵生创”。质疑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激发思维的有效策略。如:2008年奥运会竞选时,北京获得56票,巴黎获得18票。
师问:你看到了什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方法不一,有的用口算,有的用摆小棒的方法,有的用拆拼法。然后通过合作交流,找出最优的解题方法。通过自主实践、体验、研究,让学生面对挑战,从而激发创作性思维,学生也从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2.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和想象。
在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进行的猜想活动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诱导学生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例如,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后,教师露出三角形的一个角,让学生判断它是一个什么类型的三角形。学生的思维活动非常有序:当露出一个钝角时,它肯定是一个钝角三角形;当露出一个直角时,它肯定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当露出一个锐角时,则不能直接判断。想象是一种更高级的思维活动,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想象的过程就是进行创作性思维的过程。例如,运用学过的平面图形进行想象拼图的游戏,可以充分发挥“小设计师”的想象力,又有审美价值,是培养创造性想象的好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对一些问题多猜想,多想象,不论想的是对或错,都体现着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创新精神。
3.倡导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对于同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角度出发,利用不同的思考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与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应当鼓励与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合作意识,鼓励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是十分必要的。如:“计划修一条长360米的水渠,前5天修了100米,照这样的速度,修完这条水渠还用多少天?”学生会有不同的解法:(1)(360-100)÷(100÷5);(2)360÷(100÷5)-5;(3)5÷100×(360-100);(4)5÷100×360-5等。教师在点评时,不要轻易评定某种方法的优劣,而要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水平出发,让学生自由取舍,选择出适合自己的最优方法。这样的练习设计,不但提供数学的交流机会,让学生取长补短,更能较好的体现“人人掌握数学”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这一数学教育思想。
四、激励性的语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手段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了解他们的每一点细微进步,要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讲的真好!”“你真聪明!”“独特的见解!”或“不要着急,把话慢慢讲清楚。”“老师相信你一定行。”等加以激励。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点,是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此外,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在“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错析教学”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探索成功的快乐,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湘宁.学生数学活动教学法[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张慧和.计算教学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3]邹兆芳.学生数学新编[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6.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培养素质型人才的首要条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下面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些体会。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师具备较高的素质水平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我们知道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罐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理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小学课堂教学过程实质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反之,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就会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另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具有多方面的综合的知识和能力,以及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增强自身的教育能力,掌握较丰富的教学艺术和一套完善的创新理念。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具有一桶水,只有教师有了丰富的教育教学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思维才会不断的得到提高,才会进行更多的创新研究。
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程标准》赋予教师“二度开发课程”的权利,既“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作性的使用教材”的权利。这就使得教师不再是忠实的执行教材,做教材的“传声筒”,而应“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做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实施者。例如,对于“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应提供足够体现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实例。可以说,自然、社会、科学中的现象和问题都是学生感兴趣研究的。既可以从报刊、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等方向寻找素材,也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提取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如对学校周围道路的交通状况(运输量、车辆数、堵塞情况、交通事故等)的调查,调查一个家庭一个星期仍塑料袋的情况,对自己所喜爱的体育比赛的研究,讨论歌手大赛中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讨论有奖销售等问题。这样的素材能引导学生更多地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究,理解概念的实际意义。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更好的认识现实世界。
三、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从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发挥的重要条件。
1.鼓励学生多质疑、多尝试。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用心讲,学生注意听的教学形式,要提倡多让学生讨论、质疑,敢于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让学生去尝试、去证明,挑战学生的思维,“学贵生疑”、“学贵生究”、“学贵生创”。质疑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激发思维的有效策略。如:2008年奥运会竞选时,北京获得56票,巴黎获得18票。
师问:你看到了什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方法不一,有的用口算,有的用摆小棒的方法,有的用拆拼法。然后通过合作交流,找出最优的解题方法。通过自主实践、体验、研究,让学生面对挑战,从而激发创作性思维,学生也从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2.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和想象。
在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进行的猜想活动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诱导学生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例如,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后,教师露出三角形的一个角,让学生判断它是一个什么类型的三角形。学生的思维活动非常有序:当露出一个钝角时,它肯定是一个钝角三角形;当露出一个直角时,它肯定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当露出一个锐角时,则不能直接判断。想象是一种更高级的思维活动,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想象的过程就是进行创作性思维的过程。例如,运用学过的平面图形进行想象拼图的游戏,可以充分发挥“小设计师”的想象力,又有审美价值,是培养创造性想象的好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对一些问题多猜想,多想象,不论想的是对或错,都体现着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创新精神。
3.倡导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对于同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角度出发,利用不同的思考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与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应当鼓励与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合作意识,鼓励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是十分必要的。如:“计划修一条长360米的水渠,前5天修了100米,照这样的速度,修完这条水渠还用多少天?”学生会有不同的解法:(1)(360-100)÷(100÷5);(2)360÷(100÷5)-5;(3)5÷100×(360-100);(4)5÷100×360-5等。教师在点评时,不要轻易评定某种方法的优劣,而要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水平出发,让学生自由取舍,选择出适合自己的最优方法。这样的练习设计,不但提供数学的交流机会,让学生取长补短,更能较好的体现“人人掌握数学”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这一数学教育思想。
四、激励性的语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手段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了解他们的每一点细微进步,要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讲的真好!”“你真聪明!”“独特的见解!”或“不要着急,把话慢慢讲清楚。”“老师相信你一定行。”等加以激励。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点,是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此外,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在“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错析教学”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探索成功的快乐,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湘宁.学生数学活动教学法[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张慧和.计算教学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3]邹兆芳.学生数学新编[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