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俳,是一种三行17字的小诗,为5、7、5句式。它的问世时间不过30年。1980年5月30日,中日友协首次接待以大野林火为团长的“日本俳人协会访华团”。在接待时,日本诗人向参加接待的中国诗人赠送了日本古代俳人松尾芭蕉、正岗子规等人的诗集。两国诗人欢聚一堂,这时,中国诗人赵朴初先生诗兴大发,仿日本俳句的“5、7、5”17音节,按照中国传统古典诗词创作特点,即席赋诗三首,诗云:
“绿荫今雨来
山花枝接海花开
和风起汉俳”
此后,汉俳作为一种诗体,在中国诗坛流传开来。温家宝总理在访问日本和接待日本首相时多次作汉俳。
经过30年的发展,汉俳这种短小诗体,有如星火燎原,为广大文朋诗友所喜爱。
汉俳有自由体和格律体两种。
汉俳的自由体本文不作介绍,仅只说一说格律体。汉俳的格律体,倍受广大诗词爱好者喜欢。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实现了诗体的新旧接轨
汉俳诗体一方面继承了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注意从中吸取营养。我国传统诗词源远流长,虽然有些内容随着时代变化而过时,但其形式仍可借鉴和继承,单—拿平仄律来说,恐怕一万年也不过时。《诗经》自始至今不乏千古传诵的佳作,更需我们好好学习。因此,汉俳诗体创新过程中没有轻率地否定它、扬弃它,而是在创造性地运用它、发展它的基础上,放宽其限制,摘掉过时的镣铐,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汉俳诗体另一方面又弥补了白话新诗的不足。“五四”运动完成了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换,促进了中国文学创作的现代发展。但“五四”白话新诗兴起,既抛弃了枷锁,许多人又同时抛弃了诗词的节奏美,使诗与散文只剩下了句和分行不同而无质的区别。汉俳格律诗体既从白话新诗中吸收其手法多样化、语言平民化的优点,又抛弃其背根离祖的弊端,做到象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等艺术珍品那样既手法灵活,又有鲜明节奏且押韵的特点。汉俳的鲜明特征就是勇敢地承担了历史赋予的使命,完成了新旧诗体的自然接轨,实现了由旧格律诗向新格律诗过渡的薪火传承。
二、注重了诗词的左右协调
诗词的意象美和音韵美,如同车之双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汉俳诗体既注意克服旧体诗“重音韵而忽视意象”的倾向,使诗人突破约束,神思灵动,想象丰富,营造出超越现实诗境,酿造出颇有余韵的诗味,创造出不同古人的精品;同时又注意纠正白话诗“重意象而忽视音韵”的畸形,在句中注意平仄声和韵脚的合理安排,迫使自己“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压缩表达其感情,使感情的海水结晶为诗的盐粒”(丁芒语,见《汉俳诗刊》创刊号),汉俳诗人向着意象美和音韵美方向努力,创立具有民族风格意义且具有时代特色的精品诗作。如段乐三的《秋湖晚钓》:
“秋湖雁落沙
天风寂寂散芦花
渔翁钓晚霞。”
王一玲的《雨后》:
“雨过暗云收
嘉树当窗翠欲流
邻鸟亮歌喉”。
李继游的《秋夜与妻浴月资江》:
“淡月笼轻纱
微风曳柳钓江花
舒臂拥月华”
这些汉俳凸现严谨、大度,语言凝炼,意境隽永、含蓄,格调铿锵而厚重,意象真实而新颖,达到诗词意象和音韵两翼同美,相互辉映,雅俗共赏。
三、彰显了诗取长补短的优势
短诗的特点是灵活,可以随时记录心中一闪即逝的灵感。汉俳每首仅17个字,篇幅很短,相当于诗中绝句、词曲之小令、微型诗之精华,且格律比绝句、小令宽松得多,因此更灵活、更好写。如成应良《饮酒》:
“喜酒只三盅
全身发烧脸通红
脚歪人兴奋”
它生动地记录了饮酒后内心的喜悦。又如:徐莉的《初为人母》:
“初尝为人母
点滴辛酸将儿乳
方知慈母苦”
它真实地抒发了初为人母时甘愿付出辛苦的情感。所以汉俳诗成了很多人抒情说事的首选,汉俳诗也正如著名诗人林岫女士等人所说的:“一直在寻找一种可以表达生活的现代快节奏社会里诗人情惑的新型诗”。
长诗的特点是容量大、开拓力强,能克服短诗因篇幅限制而难以容纳更多内容和情感的制约,导致意犹未尽的缺陷。汉俳连作,就是于同一主题接连吟咏,就如长诗一样,具有空间立体感和时间的流动性,在内涵容量、思维方式、素材扩展、创作手法、感情处理上更具优势,更显灵活,甚至可以叙述一段故事情节、或可描绘一幅画卷、或可表现感情的变化。展现出短诗无法表达的广阔而复杂的世界,产生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如杨鹂的连俳《难难难》:
“情哥去江南
千叮万嘱莫心烦
别君难难难
倚窗独凭栏
柳絮翻飞叹春残
思君难难难
梦醒枕犹寒
晚风速月夜阑珊
念君难难难
雪舞怨天寒
何日怜妹把家还
望君难难难”
这组连俳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孤身离妇从春到冬思念远去情哥的情感,与长诗无异。
汉俳既可单独一首,又可数首连作,需要灵活时单作,需要扩容时取连作,它揽括了长诗短诗的优势,兼容并蓄,使诗人们能更好地讴歌时代主旋律,抒发情感,陪伴人生,从而创作出更多优秀的精品。
(作者简介:罗孟冬,湖南宁乡人,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执行主编,副教授。研究方向:文章学、文体学、文学评论。)
“绿荫今雨来
山花枝接海花开
和风起汉俳”
此后,汉俳作为一种诗体,在中国诗坛流传开来。温家宝总理在访问日本和接待日本首相时多次作汉俳。
经过30年的发展,汉俳这种短小诗体,有如星火燎原,为广大文朋诗友所喜爱。
汉俳有自由体和格律体两种。
汉俳的自由体本文不作介绍,仅只说一说格律体。汉俳的格律体,倍受广大诗词爱好者喜欢。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实现了诗体的新旧接轨
汉俳诗体一方面继承了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注意从中吸取营养。我国传统诗词源远流长,虽然有些内容随着时代变化而过时,但其形式仍可借鉴和继承,单—拿平仄律来说,恐怕一万年也不过时。《诗经》自始至今不乏千古传诵的佳作,更需我们好好学习。因此,汉俳诗体创新过程中没有轻率地否定它、扬弃它,而是在创造性地运用它、发展它的基础上,放宽其限制,摘掉过时的镣铐,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汉俳诗体另一方面又弥补了白话新诗的不足。“五四”运动完成了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换,促进了中国文学创作的现代发展。但“五四”白话新诗兴起,既抛弃了枷锁,许多人又同时抛弃了诗词的节奏美,使诗与散文只剩下了句和分行不同而无质的区别。汉俳格律诗体既从白话新诗中吸收其手法多样化、语言平民化的优点,又抛弃其背根离祖的弊端,做到象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等艺术珍品那样既手法灵活,又有鲜明节奏且押韵的特点。汉俳的鲜明特征就是勇敢地承担了历史赋予的使命,完成了新旧诗体的自然接轨,实现了由旧格律诗向新格律诗过渡的薪火传承。
二、注重了诗词的左右协调
诗词的意象美和音韵美,如同车之双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汉俳诗体既注意克服旧体诗“重音韵而忽视意象”的倾向,使诗人突破约束,神思灵动,想象丰富,营造出超越现实诗境,酿造出颇有余韵的诗味,创造出不同古人的精品;同时又注意纠正白话诗“重意象而忽视音韵”的畸形,在句中注意平仄声和韵脚的合理安排,迫使自己“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压缩表达其感情,使感情的海水结晶为诗的盐粒”(丁芒语,见《汉俳诗刊》创刊号),汉俳诗人向着意象美和音韵美方向努力,创立具有民族风格意义且具有时代特色的精品诗作。如段乐三的《秋湖晚钓》:
“秋湖雁落沙
天风寂寂散芦花
渔翁钓晚霞。”
王一玲的《雨后》:
“雨过暗云收
嘉树当窗翠欲流
邻鸟亮歌喉”。
李继游的《秋夜与妻浴月资江》:
“淡月笼轻纱
微风曳柳钓江花
舒臂拥月华”
这些汉俳凸现严谨、大度,语言凝炼,意境隽永、含蓄,格调铿锵而厚重,意象真实而新颖,达到诗词意象和音韵两翼同美,相互辉映,雅俗共赏。
三、彰显了诗取长补短的优势
短诗的特点是灵活,可以随时记录心中一闪即逝的灵感。汉俳每首仅17个字,篇幅很短,相当于诗中绝句、词曲之小令、微型诗之精华,且格律比绝句、小令宽松得多,因此更灵活、更好写。如成应良《饮酒》:
“喜酒只三盅
全身发烧脸通红
脚歪人兴奋”
它生动地记录了饮酒后内心的喜悦。又如:徐莉的《初为人母》:
“初尝为人母
点滴辛酸将儿乳
方知慈母苦”
它真实地抒发了初为人母时甘愿付出辛苦的情感。所以汉俳诗成了很多人抒情说事的首选,汉俳诗也正如著名诗人林岫女士等人所说的:“一直在寻找一种可以表达生活的现代快节奏社会里诗人情惑的新型诗”。
长诗的特点是容量大、开拓力强,能克服短诗因篇幅限制而难以容纳更多内容和情感的制约,导致意犹未尽的缺陷。汉俳连作,就是于同一主题接连吟咏,就如长诗一样,具有空间立体感和时间的流动性,在内涵容量、思维方式、素材扩展、创作手法、感情处理上更具优势,更显灵活,甚至可以叙述一段故事情节、或可描绘一幅画卷、或可表现感情的变化。展现出短诗无法表达的广阔而复杂的世界,产生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如杨鹂的连俳《难难难》:
“情哥去江南
千叮万嘱莫心烦
别君难难难
倚窗独凭栏
柳絮翻飞叹春残
思君难难难
梦醒枕犹寒
晚风速月夜阑珊
念君难难难
雪舞怨天寒
何日怜妹把家还
望君难难难”
这组连俳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孤身离妇从春到冬思念远去情哥的情感,与长诗无异。
汉俳既可单独一首,又可数首连作,需要灵活时单作,需要扩容时取连作,它揽括了长诗短诗的优势,兼容并蓄,使诗人们能更好地讴歌时代主旋律,抒发情感,陪伴人生,从而创作出更多优秀的精品。
(作者简介:罗孟冬,湖南宁乡人,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执行主编,副教授。研究方向:文章学、文体学、文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