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药调节胆固醇逆转运抗高脂血症作用研究

来源 :中国中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kong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确乌药醇提物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脂水平的改善作用,初步从胆固醇逆转运角度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SD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以及乌药醇提物(LREE)高、中、低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高脂饮食喂养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各给药组分别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纯水,连续5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水平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活性;酶比色法测定大鼠肝脏TC,TG,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和粪便中TC,TBA含量;HE染色法观察肝组织病变;免疫组化法检测小肠三磷酸结合盒转运体G8(ATP-binding cassette G8,ABCG8)表达;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肝脏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y/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aerfa,PPARγ/α)、肝 X 受体-α(liver X receptor-α,LXRα)、三磷酸结合盒转运体 A1(ATP-bind-ing cassette A1,ABCA1)、清道夫受体 B 类 Ⅰ 型(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B type Ⅰ,SR-B Ⅰ)表达.结果显示,LREE 能有效降低血清和肝脏TC,TG水平及血清LDL-c水平和AST活性,提高HDL-c水平,但对ALT活性和肝指数未有显著性改善;HE染色结果表明,LREE能够减轻肝脏脂质沉积,减少炎性细胞浸润;此外,LREE能增加粪便TC和TBA含量,上调小肠ABCG8和肝脏PPARy/α,SR-B Ⅰ,LXRα,ABCA1蛋白表达.提示,LREE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高脂血症具有改善作用,该作用可能与调节胆固醇逆转运(RCT),促进胆固醇向肝脏内转运及向胆汁酸的转化,以及胆固醇和胆汁酸的肠道排泄有关,RCT可能是LREE抗高脂血症的潜在机制.
其他文献
板蓝根是十字花科菘蓝植物的干燥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和抗菌消炎等药理作用,临床上常用于预防和治疗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该文对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和汇总,发现
夏枯草(PV)具有广泛的抗炎、抗氧化及保肝作用,现已被用于治疗各类肝脏性疾病,临床上具有显著的功效.该研究旨在探讨PV对酒精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模型大鼠的影响及其代谢机制.
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是临床常用的抗代谢药,可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但在治疗中出现的肝毒性严重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因此,如何防治MTX的肝毒性成了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
制订符合中药变更特点和规律,科学、合理、可行的中药变更指导原则,是引导中药制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是在深入研究、总结中药制
基于靶点占有率数学模型,评估菊花中潜在降尿酸有效成分与黄嘌呤氧化酶的结合动力学过程.采用UPLC-Q-Exactive MS技术,对照品指认方法和体外酶促动力学实验鉴定菊花中潜在降
目的探讨肝细粒棘球蚴病(echinococcus granulosus)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特征以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间就诊于西藏林芝市人民医院的13例肝细粒棘球蚴外科切除患者的病理标本,对其临床资料、B超表现、病理组织学形态特点以及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化学染色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3例肝细粒棘球蚴患者中女性8例,男性5例;发病年龄11~53岁,平均年龄
纳米晶自稳定Pickering乳液(NSSPE)是一种仅以难溶性成分自身纳米晶为稳定剂的新型乳液.以川芎油为主要油相的NSSPE可显著促进葛根素(Pu)的口服吸收.该研究旨对其口服促吸收
为评价在中国医疗环境下评估麝香通心滴丸联合西药常规治疗与西药常规治疗相比对冠心病患者的经济性.该研究从医保角度出发,基于麝香通心滴丸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和西药常规治疗
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初步筛选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的关键基因并探索发病机制,进而预测治疗IS的潜在中药.基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of Biot
倍半萜内酯是一类分布广泛且具有显著生物学活性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如抗肿瘤、抗疟疾等活性。根据碳骨架的不同,倍半萜内酯可分为吉玛烷型、愈创木烷型、苍耳烷型、假愈创木烷型、桉烷型和榄烷型内酯等。近年来,伴随着各种组学与合成生物学等技术的发展,不同结构类型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逐渐被解析出来,其中吉玛烯衍生型倍半萜内酯研究报道的相对较多。因此该文重点关注吉玛烯衍生型倍半萜内酯生物合成途径及其关键酶基因,以期为该类倍半萜内酯生物合成途径的深入解析、功能基因挖掘及有效成分的异源合成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