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一位蜚声世界文坛的伟大作家,他的著作《老人与海》受到无数读者的青睐。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解读这部作品,通过分析老人桑提亚哥在面对小孩马诺林、周围人群以及大鱼时呈现出的不同人格,透视老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感,进而呼吁当今社会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关爱老年群体,为促进社会和谐尽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老人与海》 桑提亚哥 孤独感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美国最伟大作家之一的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也是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基于简单的句法结构,运用有限的词汇,准确的意象,海明威形成了一种简洁、紧凑,电报式的散文写作风格和客观、戏剧化的写作语调。他的写作风格,特别是小说中的英雄主义形象以及他的人生观不仅在英语国家,而且在全世界都得到了认可。
海明威于1925年发表了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因其文笔简洁、情感含蓄的独特的写作风格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太阳照样升起》,这部小说给海明威带来了巨大的文学地位,使他成为“迷惘一代”的代言人。《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都属于海明威的经典著作。
《老人与海》出版于1952年,并在同一年获得普利策奖。这部小说非常受欢迎,两天之内竟卖出500万册。《老人与海》不仅在美国,甚至在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文学影响。当大部分人都认为海明威已经丧失了写作天赋的时候,它为海明威再次赢得了好名声。诺贝尔委员会给予了这部著作高度评价,指出这部小说中对每个在现实世界中为了信仰和原则而斗争的人的自然崇拜被暴力和死亡所掩盖。因此,这部著作于1954年当之无愧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人们对《老人与海》这部作品的分析可谓方方面面,其中分析“硬汉形象”和“压力下保持优雅风度”这两方面的关注度是最高的。近年来,也有不少研究者从生态角度解读这部作品,呼吁人类应和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本文拟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入手,解读这部经典作品。
二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精神分析批评方法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1856-1939)提出的,它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精神分析也就是分析心理,它源自于动态形式的精神学。精神分析批评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格结构理论,恋母情结和梦的阐释。
本文主要阐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人格结构理论。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个人结构是一种内部控制行为的模式,它由三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在人格结构中,完全处于潜意识的是本我。本我是随着人的出生而自然存在的,它代表着人的本能欲望,是人格结构中最直接、最真实的一部分。弗洛伊德把本我定义为人格中最黑暗、不能拿到台面上的一部分。(Freud,1961:91)本我奉行快乐原则,它不受任何道德观、价值观的约束,做任何事情,只图满足自己的欲望,得到快乐。
自我是在个体接触社会中慢慢形成的,可以说,自我是人格结构中有意识的一部分,它调节本我欲望和现实环境之间的关系,不像本我是与生俱来的,自我是后天习得的。在本我和外界环境接触的过程中,自我逐渐形成。作为面对现实的自我,它是人格结构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自我发育良好,那么个体的心理就可以朝着健康、平衡的方向发展;如果自我遭到破坏,不能理性地面对现实,处理好现实和个体最初欲望之间的关系,任其无约束地发展,那么个体心理必然遭到破坏,势必引起心理疾病,最终导致精神失常。
自我奉行现实原则,主要调节本我和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自我会想方设法满足本我的需求和欲望;另一方面,自我也不会无节制地满足这些欲望,而是调节这个要求,让它能以一种被现实所接受的方式得以实现。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处于个人结构最高层次的是超我,超我代表着良心和社会道德力量,是人格结构中非常完美的一部分。超我所做任何事情都极力遵守社会环境中约定俗成的道德原则,决不会违反道德。一旦自我没有控制好本我的欲望,使其做法或行为超出社会道德原则可接受的范围,超我就会用良心,使个体产生罪恶感、内疚感,使其对自己的行为悔恨,以后不再犯类似错误。所以,超我奉行道德原则,它限制本我的冲动,使自我行为成为典范,从而达到个体的完美发展。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要想保持平衡的人格结构,这三者必须相互协调。本我非常直接,只寻求快乐,只想满足自己的欲望;超我非常完美,受社会道德的约束,企图形成一个完美的个体;自我遵从现实,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心理活动都可以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的关系中得到解读。如果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保持平衡,那么个体就可以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 桑提亚哥的孤独感在小说中的体现
在这一部分,作者将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解读《老人与海》,通过分析老人桑提亚哥在面对小孩马诺林、周围人群以及大鱼时表现出的不同的人格结构,透视老人桑提亚哥内心深处的那份孤独感。
1 桑提亚哥面对小孩——本我的呼唤
小孩总是给予老人桑提亚哥精神上的支持。在老人接连84天打不到一条鱼,大家甚至是小孩的父母都认为老人是个不吉祥的人、不愿和他接触时,小孩愿意照顾老人,给他支持。
当老人在海上打渔时,他经常大声说:“我希望那个男孩能在这儿”(Hemingway,1963: 69)。这个声音来自于老人的本我。本我做事奉行快乐原则,不考虑任何现实因素,只要能满足内心的欲望,本我就会尽力去做这件事。因为没人陪伴,所以即便知道男孩不能来到他身边,帮助他、安慰他,老人为了取得精神的慰藉,还是在出远海打渔期间,不断呼唤男孩的到来。老人内心的本我一共呼唤了七次,希望小孩能在他身边,给他支持。 从老人内心的呼唤,可以看到那时的桑提亚哥是多么的无助,多么的孤独!即便他知道呼唤小孩的到来不能给他任何实际性的帮助。但是当他遇到困难时,他还是会无意识地呼唤男孩的到来。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本我是人内心无意识的、不切实际的、直接的一部分。它遵循快乐原则。这就意味着内心的欲望是本我满足的主要目标。它非常冲动,如果没有任何意志力来控制的话,本我将会满足所有的直接的欲望。所以是桑提亚哥人格结构中的本我促使他呼唤小男孩,他需要帮助,想要有个人能够和他一起面对困难。因此,他的本我从心底无意识地呼唤小男孩,希望以此取得精神上的支持。
2 桑提亚哥面对周围人群——自我的抗争
桑提亚哥周围的人对他非常冷漠。当老人接连84天没打到一条鱼时,他们只是把他当做一个不吉祥的人。实际上,那个时候对老人来说,是非常艰难的日子,而周围的人也可以理解为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却对他异常冷漠。
当面对现实时,人格结构中的代表就是自我,它遵循现实原则。自我是和现实直接接触的,它主要是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一种可以让人接受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直接欲望。当自我接收到本我的欲望信息后,它会考虑这个直接欲望带来的现实后果,然后决定是否满足这个冲动。在大多数情况下,自我将会满足本我的需求,但是这种许可不会马上出现,它将在接下的合适的地点和时间来允许本我的冲动行为。试看以下的对话:
“但是还记不记得你是如何度过接连87打不到一条鱼的?然而之后的三星期每天都捕到很大一条鱼。”
老人说:“我记得,我知道你没有因为怀疑我的能力而远离我。”
“是爸爸让我远离你的,我是个小孩,我必须顺从他的话。”
老人说:“我知道,这很正常。”(Hemingway,2010:4)
这个时候,老人的人格结构中的本我非常渴望别人的同情,他不想自己一个人,他需要鼓励和帮助。但现实情况是,周围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倒霉的人。他们对老人很冷漠。所以这时自我就出来调解本我内心的直接需求和外界之间的关系。自我告诉本我:人们这样想很正常,没什么大不了得,他对自己有信心。
但是事情还没结束,连周围的打渔者也开始取笑老人的无能,“他们坐在阳台上,许多打渔者拿老人开玩笑,老人并没生气。”(Hemingway,2010:4)这段话的描述,充分表明了当时周围人群对老人的冷漠。通过分析,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老人最终决定去大海远处打渔是因为周围人群产生的压力。这是自我对周围人群冷漠的抗争。为了活得有尊严,老人出海到很远的地方去打渔。
3 桑提亚哥面对大鱼——超我的残忍
桑提亚哥面对大鱼时,心里非常矛盾。作为一个朋友,老人尊重、喜欢大鱼;作为一个竞争对手,老人想要杀死大鱼,不管这件事有多么困难。老人不想成为一个失败的打渔人,他很想捕到鱼并偿还小男孩,毕竟男孩给予老人很多帮助。而且老人也想要活得有尊严,他不想别人称他为失败者。他想要活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有足够的鱼可以捕捉。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在人格结构中,超我为了使个体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会遏制本我的冲动和欲望。在现实中,人就是要捕鱼、要生存。所以,即便老人欣赏大鱼,把它当做朋友,当做兄弟。但他最终还是要杀死大鱼。很显然,驱使老人和大鱼做斗争的是超我,超我鼓励老人为了美好的未来必须和大鱼做斗争,捕到大鱼。
老人温柔、大声地说道:“鱼,我将一直和你斗争下去,直到我死去。”(Hemingway, 2010:66)由此可以看出,这时超我已经开始执行自己的任务来压制本我的冲动,抑制本我把大鱼当做兄弟或者朋友。老人还说道:“上帝让它跳起来吧,我有足够的线可以应对它。”(Hemingway,2010:68)
要赢得这场斗争是很不易的一件事。老人独自呆在海上,超我却告诉他杀掉自己唯一的同伴,也就是杀死大鱼。老人感到异常孤独、无助,所以那时他又呼唤了男孩三次,他希望男孩能陪着他,他们一起和大鱼做斗争。
最终,老人杀死了大鱼。但是我们能说老人是真正的赢家吗?在小说的结尾,当桑提亚哥拖着大鱼的骨架回来后,很多人来观看大鱼的骨架,有人甚至卷起裤子下水去测量大鱼的长度。这是多么可笑的一件事,捕到大鱼的老人筋疲力尽地躺在旁边,没人关心,而周围人群却只关注大鱼的骨架。人们对待老人竟是如此冷漠!而老人又是多么孤独!尽管他杀死了大鱼,但却没有人来祝贺他,人们只是关心大鱼的骨架,所以我们很难说谁是最后的赢家。尽管海明威在小说结尾并没有直接描述老人的心理,但我们在字里行间却明显体会到老人内心那份深深的孤独感。
四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提高,精神世界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随之出现了各种各样人的精神危机。本文作者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解读《老人与海》中主人公桑提亚哥内心世界的孤独感,一方面想在解读经典著作的同时,引导读者关注主人公内心那份深深的孤独感;另一方面也想呼吁当今社会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关爱老年人群体,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 Freud,Sigmund.(1961).New Introduction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M].New York:Hamlyn.
[2] Hemmingway Ernest.(2010).The Old Man and the Sea[M].Beijing:China Literature Press.
[3] 弗洛伊德,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4] 张伯香:《英美文学选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张雪娜,女,1983—,河南郑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河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老人与海》 桑提亚哥 孤独感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美国最伟大作家之一的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也是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基于简单的句法结构,运用有限的词汇,准确的意象,海明威形成了一种简洁、紧凑,电报式的散文写作风格和客观、戏剧化的写作语调。他的写作风格,特别是小说中的英雄主义形象以及他的人生观不仅在英语国家,而且在全世界都得到了认可。
海明威于1925年发表了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因其文笔简洁、情感含蓄的独特的写作风格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太阳照样升起》,这部小说给海明威带来了巨大的文学地位,使他成为“迷惘一代”的代言人。《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都属于海明威的经典著作。
《老人与海》出版于1952年,并在同一年获得普利策奖。这部小说非常受欢迎,两天之内竟卖出500万册。《老人与海》不仅在美国,甚至在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文学影响。当大部分人都认为海明威已经丧失了写作天赋的时候,它为海明威再次赢得了好名声。诺贝尔委员会给予了这部著作高度评价,指出这部小说中对每个在现实世界中为了信仰和原则而斗争的人的自然崇拜被暴力和死亡所掩盖。因此,这部著作于1954年当之无愧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人们对《老人与海》这部作品的分析可谓方方面面,其中分析“硬汉形象”和“压力下保持优雅风度”这两方面的关注度是最高的。近年来,也有不少研究者从生态角度解读这部作品,呼吁人类应和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本文拟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入手,解读这部经典作品。
二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精神分析批评方法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1856-1939)提出的,它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精神分析也就是分析心理,它源自于动态形式的精神学。精神分析批评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格结构理论,恋母情结和梦的阐释。
本文主要阐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人格结构理论。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个人结构是一种内部控制行为的模式,它由三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在人格结构中,完全处于潜意识的是本我。本我是随着人的出生而自然存在的,它代表着人的本能欲望,是人格结构中最直接、最真实的一部分。弗洛伊德把本我定义为人格中最黑暗、不能拿到台面上的一部分。(Freud,1961:91)本我奉行快乐原则,它不受任何道德观、价值观的约束,做任何事情,只图满足自己的欲望,得到快乐。
自我是在个体接触社会中慢慢形成的,可以说,自我是人格结构中有意识的一部分,它调节本我欲望和现实环境之间的关系,不像本我是与生俱来的,自我是后天习得的。在本我和外界环境接触的过程中,自我逐渐形成。作为面对现实的自我,它是人格结构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自我发育良好,那么个体的心理就可以朝着健康、平衡的方向发展;如果自我遭到破坏,不能理性地面对现实,处理好现实和个体最初欲望之间的关系,任其无约束地发展,那么个体心理必然遭到破坏,势必引起心理疾病,最终导致精神失常。
自我奉行现实原则,主要调节本我和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自我会想方设法满足本我的需求和欲望;另一方面,自我也不会无节制地满足这些欲望,而是调节这个要求,让它能以一种被现实所接受的方式得以实现。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处于个人结构最高层次的是超我,超我代表着良心和社会道德力量,是人格结构中非常完美的一部分。超我所做任何事情都极力遵守社会环境中约定俗成的道德原则,决不会违反道德。一旦自我没有控制好本我的欲望,使其做法或行为超出社会道德原则可接受的范围,超我就会用良心,使个体产生罪恶感、内疚感,使其对自己的行为悔恨,以后不再犯类似错误。所以,超我奉行道德原则,它限制本我的冲动,使自我行为成为典范,从而达到个体的完美发展。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要想保持平衡的人格结构,这三者必须相互协调。本我非常直接,只寻求快乐,只想满足自己的欲望;超我非常完美,受社会道德的约束,企图形成一个完美的个体;自我遵从现实,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心理活动都可以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的关系中得到解读。如果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保持平衡,那么个体就可以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 桑提亚哥的孤独感在小说中的体现
在这一部分,作者将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解读《老人与海》,通过分析老人桑提亚哥在面对小孩马诺林、周围人群以及大鱼时表现出的不同的人格结构,透视老人桑提亚哥内心深处的那份孤独感。
1 桑提亚哥面对小孩——本我的呼唤
小孩总是给予老人桑提亚哥精神上的支持。在老人接连84天打不到一条鱼,大家甚至是小孩的父母都认为老人是个不吉祥的人、不愿和他接触时,小孩愿意照顾老人,给他支持。
当老人在海上打渔时,他经常大声说:“我希望那个男孩能在这儿”(Hemingway,1963: 69)。这个声音来自于老人的本我。本我做事奉行快乐原则,不考虑任何现实因素,只要能满足内心的欲望,本我就会尽力去做这件事。因为没人陪伴,所以即便知道男孩不能来到他身边,帮助他、安慰他,老人为了取得精神的慰藉,还是在出远海打渔期间,不断呼唤男孩的到来。老人内心的本我一共呼唤了七次,希望小孩能在他身边,给他支持。 从老人内心的呼唤,可以看到那时的桑提亚哥是多么的无助,多么的孤独!即便他知道呼唤小孩的到来不能给他任何实际性的帮助。但是当他遇到困难时,他还是会无意识地呼唤男孩的到来。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本我是人内心无意识的、不切实际的、直接的一部分。它遵循快乐原则。这就意味着内心的欲望是本我满足的主要目标。它非常冲动,如果没有任何意志力来控制的话,本我将会满足所有的直接的欲望。所以是桑提亚哥人格结构中的本我促使他呼唤小男孩,他需要帮助,想要有个人能够和他一起面对困难。因此,他的本我从心底无意识地呼唤小男孩,希望以此取得精神上的支持。
2 桑提亚哥面对周围人群——自我的抗争
桑提亚哥周围的人对他非常冷漠。当老人接连84天没打到一条鱼时,他们只是把他当做一个不吉祥的人。实际上,那个时候对老人来说,是非常艰难的日子,而周围的人也可以理解为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却对他异常冷漠。
当面对现实时,人格结构中的代表就是自我,它遵循现实原则。自我是和现实直接接触的,它主要是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一种可以让人接受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直接欲望。当自我接收到本我的欲望信息后,它会考虑这个直接欲望带来的现实后果,然后决定是否满足这个冲动。在大多数情况下,自我将会满足本我的需求,但是这种许可不会马上出现,它将在接下的合适的地点和时间来允许本我的冲动行为。试看以下的对话:
“但是还记不记得你是如何度过接连87打不到一条鱼的?然而之后的三星期每天都捕到很大一条鱼。”
老人说:“我记得,我知道你没有因为怀疑我的能力而远离我。”
“是爸爸让我远离你的,我是个小孩,我必须顺从他的话。”
老人说:“我知道,这很正常。”(Hemingway,2010:4)
这个时候,老人的人格结构中的本我非常渴望别人的同情,他不想自己一个人,他需要鼓励和帮助。但现实情况是,周围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倒霉的人。他们对老人很冷漠。所以这时自我就出来调解本我内心的直接需求和外界之间的关系。自我告诉本我:人们这样想很正常,没什么大不了得,他对自己有信心。
但是事情还没结束,连周围的打渔者也开始取笑老人的无能,“他们坐在阳台上,许多打渔者拿老人开玩笑,老人并没生气。”(Hemingway,2010:4)这段话的描述,充分表明了当时周围人群对老人的冷漠。通过分析,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老人最终决定去大海远处打渔是因为周围人群产生的压力。这是自我对周围人群冷漠的抗争。为了活得有尊严,老人出海到很远的地方去打渔。
3 桑提亚哥面对大鱼——超我的残忍
桑提亚哥面对大鱼时,心里非常矛盾。作为一个朋友,老人尊重、喜欢大鱼;作为一个竞争对手,老人想要杀死大鱼,不管这件事有多么困难。老人不想成为一个失败的打渔人,他很想捕到鱼并偿还小男孩,毕竟男孩给予老人很多帮助。而且老人也想要活得有尊严,他不想别人称他为失败者。他想要活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有足够的鱼可以捕捉。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在人格结构中,超我为了使个体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会遏制本我的冲动和欲望。在现实中,人就是要捕鱼、要生存。所以,即便老人欣赏大鱼,把它当做朋友,当做兄弟。但他最终还是要杀死大鱼。很显然,驱使老人和大鱼做斗争的是超我,超我鼓励老人为了美好的未来必须和大鱼做斗争,捕到大鱼。
老人温柔、大声地说道:“鱼,我将一直和你斗争下去,直到我死去。”(Hemingway, 2010:66)由此可以看出,这时超我已经开始执行自己的任务来压制本我的冲动,抑制本我把大鱼当做兄弟或者朋友。老人还说道:“上帝让它跳起来吧,我有足够的线可以应对它。”(Hemingway,2010:68)
要赢得这场斗争是很不易的一件事。老人独自呆在海上,超我却告诉他杀掉自己唯一的同伴,也就是杀死大鱼。老人感到异常孤独、无助,所以那时他又呼唤了男孩三次,他希望男孩能陪着他,他们一起和大鱼做斗争。
最终,老人杀死了大鱼。但是我们能说老人是真正的赢家吗?在小说的结尾,当桑提亚哥拖着大鱼的骨架回来后,很多人来观看大鱼的骨架,有人甚至卷起裤子下水去测量大鱼的长度。这是多么可笑的一件事,捕到大鱼的老人筋疲力尽地躺在旁边,没人关心,而周围人群却只关注大鱼的骨架。人们对待老人竟是如此冷漠!而老人又是多么孤独!尽管他杀死了大鱼,但却没有人来祝贺他,人们只是关心大鱼的骨架,所以我们很难说谁是最后的赢家。尽管海明威在小说结尾并没有直接描述老人的心理,但我们在字里行间却明显体会到老人内心那份深深的孤独感。
四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提高,精神世界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随之出现了各种各样人的精神危机。本文作者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解读《老人与海》中主人公桑提亚哥内心世界的孤独感,一方面想在解读经典著作的同时,引导读者关注主人公内心那份深深的孤独感;另一方面也想呼吁当今社会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关爱老年人群体,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 Freud,Sigmund.(1961).New Introduction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M].New York:Hamlyn.
[2] Hemmingway Ernest.(2010).The Old Man and the Sea[M].Beijing:China Literature Press.
[3] 弗洛伊德,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4] 张伯香:《英美文学选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张雪娜,女,1983—,河南郑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河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