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提高自我适应社会能力的场所,也是教师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养的场所。而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学生知识获得的多与少、能力的高与低。人才创新、观念创新、教育创新、手段创新是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地理学科需要教师能够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实现教育观念和手段更新,如此课堂效果可大有改观。为此,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进行了许多积极而有益的探索。本文希望从地理课堂教学作为突破口,通过采取恰当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手段
当前,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兴起与蓬勃发展,正猛烈地冲击着高中各学科尤其是高中地理的教学。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靠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要求。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使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则得以实现,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大大提高,人们向往已久的个别化教学将成为可能。在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基础上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将会发展出一种有可能适应新世界教育需求的全新教学模式。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资源的提供者、设计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模式的构建
1.网络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景——提出课题——自主探索或网上协作——课题小结——网上测试—课题延伸”六个环节。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流程图如下(图一)所示。这种全新的网络教学设计模式既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其特点是:真正实现了个别化教学;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它保留了“传递—接受”教学活动进程,同时吸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在“传递—接受”教学活动进程中,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而进行的“人—机”交互或“人—人”交互,让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发现,让每一位学生实时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学生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的,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水平不同程度地学习了知识和培养了能力,从而实现了个别化教学;此外,这种教学设计模式使学生主动地从课堂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通过访问相关知识网站获取所需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2.网络教学结构
一是自助式学习。对于想泛泛了解网络资源库中的个别内容,或者只是作为课后的一种延伸,可选用此法学习。二是程序式学习。这种学习方式适合于基础知识较少,不能自主地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和策略的学生。三是探究式学习。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地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3.网络教学案例
一是教学设计思想。体现现代地理教学的学科特点,体现现代地理教学的教学观点,充分利用实验和多媒体网络工具,以“创设情景—提出课题—自主探索或网上协作—课题小结—网上测试—课题延伸”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二是教学过程设计。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收集了各种与大气环境保护有关的漫画素材,以此设计学习情境。上课开始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网络进入教学资料库进行自助式学习。三是自主探索。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重点难点。带着问题独立地通过网络课件左侧的导航条的必要帮助,随机进入教师制作的网站中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四是网上协作。学生在通过人机协作进行自主探索的同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各种形式的协作学习(如学生与学生的协作、学生与老师的协作等),还可通过对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和保护、酸雨的危害与防治的成因进行分析,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想象,总结各自的解决办法,在“BBS”上发帖子交流,并讨论其可行性。
三、网络教学中的问题和思考
1.教育观念的开放性
从教学实践来看,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带有松散性、不确定性和难控制性。因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信息资源是永远开放的;二是传播媒介是多向交流的;三是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 四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因此,教师必须要有开放的教育观念。否则,无法适应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
2.教学空间的开放性
从本人的教学实践来看,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具有交互性,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具有自主性和个性化。这就要求网络教学的教学环境必须是开放的,要营造适合于网络教学的信息教学环境,即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
3.教学时间的开放性
由于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有极强的不确定性因素,要使学生在一堂课内完成“创设情景——提出课题——自主探索或网上协作——课题小结——网上测试”的教学过程,时间是非常紧迫的,这就要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具有“开放的教学时间”。
4.教学评价的开放性
顯然,评价网络教学课不能用传统的、封闭的教学评价标准来衡量,这就要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需要“开放的教学评价”。以上这些问题急需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总之,网络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对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甚至对教学体制都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桂英.对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1年26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手段
当前,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兴起与蓬勃发展,正猛烈地冲击着高中各学科尤其是高中地理的教学。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靠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要求。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使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则得以实现,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大大提高,人们向往已久的个别化教学将成为可能。在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基础上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将会发展出一种有可能适应新世界教育需求的全新教学模式。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资源的提供者、设计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模式的构建
1.网络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景——提出课题——自主探索或网上协作——课题小结——网上测试—课题延伸”六个环节。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流程图如下(图一)所示。这种全新的网络教学设计模式既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其特点是:真正实现了个别化教学;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它保留了“传递—接受”教学活动进程,同时吸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在“传递—接受”教学活动进程中,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而进行的“人—机”交互或“人—人”交互,让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发现,让每一位学生实时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学生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的,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水平不同程度地学习了知识和培养了能力,从而实现了个别化教学;此外,这种教学设计模式使学生主动地从课堂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通过访问相关知识网站获取所需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2.网络教学结构
一是自助式学习。对于想泛泛了解网络资源库中的个别内容,或者只是作为课后的一种延伸,可选用此法学习。二是程序式学习。这种学习方式适合于基础知识较少,不能自主地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和策略的学生。三是探究式学习。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地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3.网络教学案例
一是教学设计思想。体现现代地理教学的学科特点,体现现代地理教学的教学观点,充分利用实验和多媒体网络工具,以“创设情景—提出课题—自主探索或网上协作—课题小结—网上测试—课题延伸”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二是教学过程设计。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收集了各种与大气环境保护有关的漫画素材,以此设计学习情境。上课开始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网络进入教学资料库进行自助式学习。三是自主探索。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重点难点。带着问题独立地通过网络课件左侧的导航条的必要帮助,随机进入教师制作的网站中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四是网上协作。学生在通过人机协作进行自主探索的同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各种形式的协作学习(如学生与学生的协作、学生与老师的协作等),还可通过对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和保护、酸雨的危害与防治的成因进行分析,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想象,总结各自的解决办法,在“BBS”上发帖子交流,并讨论其可行性。
三、网络教学中的问题和思考
1.教育观念的开放性
从教学实践来看,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带有松散性、不确定性和难控制性。因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信息资源是永远开放的;二是传播媒介是多向交流的;三是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 四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因此,教师必须要有开放的教育观念。否则,无法适应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
2.教学空间的开放性
从本人的教学实践来看,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具有交互性,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具有自主性和个性化。这就要求网络教学的教学环境必须是开放的,要营造适合于网络教学的信息教学环境,即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
3.教学时间的开放性
由于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有极强的不确定性因素,要使学生在一堂课内完成“创设情景——提出课题——自主探索或网上协作——课题小结——网上测试”的教学过程,时间是非常紧迫的,这就要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具有“开放的教学时间”。
4.教学评价的开放性
顯然,评价网络教学课不能用传统的、封闭的教学评价标准来衡量,这就要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需要“开放的教学评价”。以上这些问题急需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总之,网络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对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甚至对教学体制都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桂英.对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1年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