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我在2012年2次参与的由英国约克大学科学教育专家组织的培训中,得到了充分的小组合作学习机会——不仅是动手做实验,更重要的是我们与英国式的小组讨论有了亲密接触。
在科学课上为什么要进行小组讨论呢?小组讨论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儿童建构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因为在讲述自己的观点并接受询问时,儿童必须深入思考科学问题。小组讨论还能让儿童认识到科学是可挑战、可改变的,科学家不是单枪匹马工作的。
教师培训也是一样。相较于儿童,教师们在培训中要学习的内容可能更多、更复杂,教师所具备的知识与教学方法也需要彼此交流,因而教师之间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不难见到这样的场景:在教师培训中,培训讲师站在讲台上抛出一个问题,却不能在台下的教师中激起任何一点波澜,可能有人能回答得口若悬河,却没有人主动发表见解。也许正像英国的老师所说的那样:如果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立刻让学生面对全班回答,学生会有诸多顾虑;但如果让他们经过思考与讨论,听听别人的看法,听听别人对自己的观点的看法,结果就会大不一样。
在英国,学生的小组讨论并不是简单的几人一组讨论和面向全班汇报,而是有着丰富的模式与层次。在本次培训中,英国老师呈现了3种讨论模式。
(1)滚雪球。这种模式旨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倾听与交流。在小组讨论之前,学生的独立思考是必须的。所以,“滚雪球”之前,别忘记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请学生两两交流。接着像滚雪球一样逐步扩大交流的规模,4人一组、8人一组……随着讨论规模的扩大,保证讨论有效性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所以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不妨控制较小的讨论规模。这个“雪球”是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能“滚”出来的。它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既需要个人的付出,也不能缺少从同伴中获得的力量。
(2)拼图。在这种模式中,每个小组讨论不同的问题,这样每个组都是自己所讨论问题的“专家”。然后运用讨论卡片使每个组派出一名成员到其他小组中,从而组成新的小组。在新组中,每位“专家”贡献出自己带来的各类信息,共享信息,组成一幅“拼图”。
(3)使者。这种派出“使者”的模式,使学生能在分小组活动的形式下,获取更多的信息。在每个小组讨论结束或做完一个实验后,派出一位“使者”到其他组,交流本组讨论结果,并带回其他组的情况。
在教师培训中,当然不需要对教师重申讨论时的规则,但英国老师却仍然非常强调小组人数不能超过4人,否则讨论的有效性将无法得到保证。
在培训中,我亲身体验了“拼图”和“使者”这2种讨论模式。
讨论卡片(如下图)是在使用“拼图”方法进行讨论的过程中使用的一种小工具。卡片上标有数字、字母、图案、几何形状等,卡片本身也有各种颜色——这些元素都可以作为分组的标准。每位学生持有1张讨论卡片。卡片能帮助教师有效地调控组内、组间学生交流。
整个培训班共被分成12组,每组4人。这12组又被分为3个“小班”,每个小班4个组,每个组分别拿到粉、蓝、绿、黄中一种颜色的卡片,每组的卡片颜色不同。每种颜色的卡片又包括如图所示的4张,小组中的4人分别拿到1张。我拿到蓝色3号卡片。培训老师给4个组分配了不同的讨论问题。粉色组的问题是“学校里有哪些ICT(信息与通信技术)资源,学生家里有哪些ICT资源”;蓝色组的问题是“一个班有多少学生,是不是在所有课程中学生都被划分成同样的小组,学生是否按照能力分班”;绿色组的问题是“一个学年有多少周,每周有多少课时,其中有多少科学课课时,每节课多长时间”;黄色组的问题是“科学课是在普通教室上还是在特殊的教室上,学校里有多少可用的科学设备”。这些都是科学教师们熟知的情况,但是不同地区可能又存在着差异。教师们对此非常感兴趣,讨论很自然地在小组内开展起来。接着,在每个小班中,拿到标有相同数字卡片的教师组成新的小组。于是和我一样拿到3号卡片的4位老师坐到了一起,这时我们有了4个问题和与之相关的观点,在分享的过程中,我很快对这4个问题有了整体的理解,无形中一张完整的“拼图”逐渐在脑海中变得清晰可见。
让大家感到惊讶的是,英国的教师主张并不需要在这样的讨论程序之后再进行全班的分享。因为学生经过这样多层次的交流,已经能够了解到全班的情况。而且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会在小组间巡视、“偷偷地”倾听,获取信息,分析学生的学习进展。教师在巡视时与学生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尽量不让学生感觉受到干扰,否则学生就会过分在意教师的存在而刻意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语言。
在英国老师组织的培训中,小组讨论贯穿始终。尤其是伴随着探究实验进行的讨论。在实验结束之后,每个小组都必须派出“使者”,与其他组交流实验过程与结果。同样,有了“使者”的帮助,教师也不需要组织全班汇报实验。
谁来做“使者”呢?这时我们又用到了另一种小工具:角色徽章。
当看到这些徽章时,你也许会疑惑“这不是过家家吗”!的确,你可以将这算作“过家家”。这是儿童喜欢的游戏,扮演大人是他们热衷的,这让他们有一种情境感和使命感。培训我们的教师来自英国约克大学的CIECPromoting Science项目,该项目旨在从现代工业的视角促进科学教与学,因此他们将小组成员设定为工业企业中的不同角色:
资源经理:主要负责领取活动材料;
健康与安全经理:主要负责监督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如玻璃器皿轻拿轻放、戴护目镜等;
人事经理:主要负责协调组内同伴关系,解决同伴冲突问题;
通讯官员:主要负责记录和汇报。
在小组实验中,我和其他参训老师也戴上了这些徽章。小小的徽章让我们这些参与培训的老师们不得不转换角色,由教师转换为学生,由学生扮演成研究团队的“专家”,既有趣又有效。徽章虽小,其意义却不一般,它能让儿童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体会到自己是研究团队的一部分,肩负着研究团队的共同使命。你看,当“资源经理”们戴着徽章去取材料时,是多么雄赳赳气昂昂!“通讯官员”是每个小组的“使者”,他们肩负着记录和传达信息的重任。活动中我没有成为我们组派出的“使者”,但是作为迎接者,我期待着其他组“使者”的光临,期待从“使者”那里了解他们对这个问题是如何思考的,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方法,我们的方法与他们的相比有哪些优势……怀揣着“期待”,我认真倾听使者的介绍,迫不及待地提出我的质疑,我发现自己真的在用心对比,仔细观察其他组的实验记录,反思彼此的实验过程。有效的讨论就这样在我们身上神奇地发生了!
在我接触到的英国式的教师培训中,丰富而有效的小组讨论令我印象深刻。反观我们现在的小学科学教育,动手实验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但是,当我们聚焦于动手做的时候,却容易忽视动脑思考在形成科学方法与概念中的关键作用。有效的小组讨论正是促进学生思考的重要途径,而这无疑是英国老师的培训带给我们的最大启发。
在科学课上为什么要进行小组讨论呢?小组讨论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儿童建构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因为在讲述自己的观点并接受询问时,儿童必须深入思考科学问题。小组讨论还能让儿童认识到科学是可挑战、可改变的,科学家不是单枪匹马工作的。
教师培训也是一样。相较于儿童,教师们在培训中要学习的内容可能更多、更复杂,教师所具备的知识与教学方法也需要彼此交流,因而教师之间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不难见到这样的场景:在教师培训中,培训讲师站在讲台上抛出一个问题,却不能在台下的教师中激起任何一点波澜,可能有人能回答得口若悬河,却没有人主动发表见解。也许正像英国的老师所说的那样:如果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立刻让学生面对全班回答,学生会有诸多顾虑;但如果让他们经过思考与讨论,听听别人的看法,听听别人对自己的观点的看法,结果就会大不一样。
在英国,学生的小组讨论并不是简单的几人一组讨论和面向全班汇报,而是有着丰富的模式与层次。在本次培训中,英国老师呈现了3种讨论模式。
(1)滚雪球。这种模式旨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倾听与交流。在小组讨论之前,学生的独立思考是必须的。所以,“滚雪球”之前,别忘记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请学生两两交流。接着像滚雪球一样逐步扩大交流的规模,4人一组、8人一组……随着讨论规模的扩大,保证讨论有效性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所以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不妨控制较小的讨论规模。这个“雪球”是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能“滚”出来的。它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既需要个人的付出,也不能缺少从同伴中获得的力量。
(2)拼图。在这种模式中,每个小组讨论不同的问题,这样每个组都是自己所讨论问题的“专家”。然后运用讨论卡片使每个组派出一名成员到其他小组中,从而组成新的小组。在新组中,每位“专家”贡献出自己带来的各类信息,共享信息,组成一幅“拼图”。
(3)使者。这种派出“使者”的模式,使学生能在分小组活动的形式下,获取更多的信息。在每个小组讨论结束或做完一个实验后,派出一位“使者”到其他组,交流本组讨论结果,并带回其他组的情况。
在教师培训中,当然不需要对教师重申讨论时的规则,但英国老师却仍然非常强调小组人数不能超过4人,否则讨论的有效性将无法得到保证。
在培训中,我亲身体验了“拼图”和“使者”这2种讨论模式。
讨论卡片(如下图)是在使用“拼图”方法进行讨论的过程中使用的一种小工具。卡片上标有数字、字母、图案、几何形状等,卡片本身也有各种颜色——这些元素都可以作为分组的标准。每位学生持有1张讨论卡片。卡片能帮助教师有效地调控组内、组间学生交流。
整个培训班共被分成12组,每组4人。这12组又被分为3个“小班”,每个小班4个组,每个组分别拿到粉、蓝、绿、黄中一种颜色的卡片,每组的卡片颜色不同。每种颜色的卡片又包括如图所示的4张,小组中的4人分别拿到1张。我拿到蓝色3号卡片。培训老师给4个组分配了不同的讨论问题。粉色组的问题是“学校里有哪些ICT(信息与通信技术)资源,学生家里有哪些ICT资源”;蓝色组的问题是“一个班有多少学生,是不是在所有课程中学生都被划分成同样的小组,学生是否按照能力分班”;绿色组的问题是“一个学年有多少周,每周有多少课时,其中有多少科学课课时,每节课多长时间”;黄色组的问题是“科学课是在普通教室上还是在特殊的教室上,学校里有多少可用的科学设备”。这些都是科学教师们熟知的情况,但是不同地区可能又存在着差异。教师们对此非常感兴趣,讨论很自然地在小组内开展起来。接着,在每个小班中,拿到标有相同数字卡片的教师组成新的小组。于是和我一样拿到3号卡片的4位老师坐到了一起,这时我们有了4个问题和与之相关的观点,在分享的过程中,我很快对这4个问题有了整体的理解,无形中一张完整的“拼图”逐渐在脑海中变得清晰可见。
让大家感到惊讶的是,英国的教师主张并不需要在这样的讨论程序之后再进行全班的分享。因为学生经过这样多层次的交流,已经能够了解到全班的情况。而且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会在小组间巡视、“偷偷地”倾听,获取信息,分析学生的学习进展。教师在巡视时与学生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尽量不让学生感觉受到干扰,否则学生就会过分在意教师的存在而刻意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语言。
在英国老师组织的培训中,小组讨论贯穿始终。尤其是伴随着探究实验进行的讨论。在实验结束之后,每个小组都必须派出“使者”,与其他组交流实验过程与结果。同样,有了“使者”的帮助,教师也不需要组织全班汇报实验。
谁来做“使者”呢?这时我们又用到了另一种小工具:角色徽章。
当看到这些徽章时,你也许会疑惑“这不是过家家吗”!的确,你可以将这算作“过家家”。这是儿童喜欢的游戏,扮演大人是他们热衷的,这让他们有一种情境感和使命感。培训我们的教师来自英国约克大学的CIECPromoting Science项目,该项目旨在从现代工业的视角促进科学教与学,因此他们将小组成员设定为工业企业中的不同角色:
资源经理:主要负责领取活动材料;
健康与安全经理:主要负责监督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如玻璃器皿轻拿轻放、戴护目镜等;
人事经理:主要负责协调组内同伴关系,解决同伴冲突问题;
通讯官员:主要负责记录和汇报。
在小组实验中,我和其他参训老师也戴上了这些徽章。小小的徽章让我们这些参与培训的老师们不得不转换角色,由教师转换为学生,由学生扮演成研究团队的“专家”,既有趣又有效。徽章虽小,其意义却不一般,它能让儿童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体会到自己是研究团队的一部分,肩负着研究团队的共同使命。你看,当“资源经理”们戴着徽章去取材料时,是多么雄赳赳气昂昂!“通讯官员”是每个小组的“使者”,他们肩负着记录和传达信息的重任。活动中我没有成为我们组派出的“使者”,但是作为迎接者,我期待着其他组“使者”的光临,期待从“使者”那里了解他们对这个问题是如何思考的,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方法,我们的方法与他们的相比有哪些优势……怀揣着“期待”,我认真倾听使者的介绍,迫不及待地提出我的质疑,我发现自己真的在用心对比,仔细观察其他组的实验记录,反思彼此的实验过程。有效的讨论就这样在我们身上神奇地发生了!
在我接触到的英国式的教师培训中,丰富而有效的小组讨论令我印象深刻。反观我们现在的小学科学教育,动手实验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但是,当我们聚焦于动手做的时候,却容易忽视动脑思考在形成科学方法与概念中的关键作用。有效的小组讨论正是促进学生思考的重要途径,而这无疑是英国老师的培训带给我们的最大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