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形成首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思考

来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zxp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北京市提出了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目标。本文通过对当前北京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思考,提出了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和谐社会的若干关键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 首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 C912.8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6470(2009)03-0100-04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审时度势,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在发展中统筹兼顾,就必须解决好城乡协调发展问题,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道路。只有城乡互动,共同发展,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社会经济发展差距,才是全面发展。只有不断发挥城市对乡村的辐射作用,不断发挥乡村对城市的生态支撑作用,切实发挥城乡各自的优势,实现城乡之间的优势互补,切实使广大农民充分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才是协调的发展。只有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切实构建城乡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城乡一体的循环经济体系,改善生态,才是可持续的发展。统筹兼顾,就必须统筹兼顾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
  
  一、首都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社会进步明显。2007年,北京城镇人口约905.4万人,农业人口约292.2万人。农业人口比重明显下降,城市化率已经达到75.6%。到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一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747元。一般来说,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发达,要考虑经济和社会两方面的因素。经济指标表明,北京已经处于从中等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迈进的进程中。但就社会发展而言,客观地说,北京还不完全具备中等发达地区的条件。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不够均衡,差距比较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北京城乡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是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总体上,城乡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
  2.中心城、卫星城和中小城镇城市化水平差距明显。城市化迅速,但是中心城区、卫星城镇和中小城镇的城市化在发展水平上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心城区的城市化,已经接近和达到发达国家大城市水平,甚至已经出现了某些逆城市化的苗头,但是郊区中小城镇的城市化水平不高。总体上,城乡城市化水平尚有明显差距。
  3.城乡社会发展不够平衡。京郊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尚待提高。城市社区体制基本形成,农村社区体制探索初步展开,但尚未普遍进行。总体上,城乡社会发展尚不平衡。
  4.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但城市生态脆弱状况尚未根本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在人口急剧增加和建成区急剧扩大的情况下,保证了城市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但城市生态系统脆弱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善,生态建设对城市的产出与贡献没有完全转化为农民的实际利益,切实调动生态建设积极性的政策导向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总体上,北京城乡生态环境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尚需加强。
  5.城乡一体化的循环经济系统尚未形成。城乡产业升级与调整取得不小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城乡一体循环经济的互补性完整产业链尚未形成,循环经济产业系统建设尚停留在就城市论城市的阶段。总体上,北京城乡一体化的循环经济体系尚未形成。
  6.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亟待继续加强。城乡间的交通系统、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但尚未根本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中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仍然不足。农村信息化亟待加快。总体上,北京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尚未形成。
  7.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北京城乡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建设取得很大进展,农村示范学校建设取得进展,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初步建立,城市“一老一小”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建成。但是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分配不够公平,城乡间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差距不小。农村教育水平相对落后,服务首都都市型农业、具有首都特色的农村教育体系尚未形成,直接制约农村劳动力转化,制约农村各项事业进一步发展,已经成为未来城乡差距拉大的潜在关键因素。总体上,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尚不平衡。
  
  二、形成首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差异,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又必须在发展中加以解决。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创造物质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提创造质条件;也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提供物质保障。因此,继续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实现首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基础。
  1.不断提高郊区中小城镇城市化水平。首都郊区的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但是城市化的水平,与卫星城镇和中心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经历了30年高速城市化过程,特别是经历了持续性的大量人口迁入中心城区之后,应当下大力气解决中小城镇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问题。
  中小城镇的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就地转化为城市人口,农村劳动力就地转化为二三产业劳动者的主要途径。北京城市人口,特别是中心城人口规模已经过大,不走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就地转化的道路,将给中心城区和卫星城带来巨大压力,是行不通的。从全国看,我国农村经济总体比较薄弱,农民数量巨大,中国的就地城镇化,一般只能从投资少、设施简单的小城镇入手。但是,北京的经济水平相对比较高,这种投资少、设施简单的就地城市化模式,将给北京城市发展带来巨大浪费,不符合北京实际。因此要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北京郊区小城镇的建设标准和建设水平,特别是逐步提高这些小城镇的设施水平,综合配套水平,使就地城市化与首都发展相适应,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为城乡所共享,使城市人口逐渐分散成为可能。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集中,就是人口向大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区集中;第二阶段是分散,也就是郊区化。北京的郊区化过程已经展开,在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抓住城市化第二阶段分散的机遇,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2.实现城乡并重的社会发展。要将北京社会发展的重点,从以城市为重点,转向城乡并重。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切实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要加快农村社区改革的试点工作,并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尽快铺开。在基本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之后,以加快解决目前北京农村社会发展中突出的教育资源问题为突破口,通过逐步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使首都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成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和缩小城乡差距的机制性突破口,为首都农村长期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3.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目前,北京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生态脆弱。解决城市生态问题,不能仅仅从城市自身出发,而要将城市与城市所在区域结合起来。早在20世纪上半叶,著名城市规划学者格迪斯就提出了城市规划不仅是城市建设区域规划,而且是整个城市所在区域规划的观点。北京面临的巨大生态压力,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解决,是综合的系统工程。郊区农村是城市空气的净化器,是城市废物的消纳场,是城市水资源和食品的供应地。进一步加强郊区农村的生态建设,是改善北京生态的关键。
  要建设现代化的首都生态农业、生态林业体系,切实理清京郊农业和林业发展的思路。通过农村生态建设为城市提供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撑。同时,要通过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不能简单看作城市对农村的支援和帮助。因为在城市生态建设中,农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城市理应对这种贡献和牺牲进行回报。这种回报或许不一定完全体现为经济利益,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的回报又不可或缺。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利益回报机制,特别是生态利益回报分配机制,调动农村和农民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为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环境、资源保障。
  比如,可以对中心城区的企业、居民、车辆等征收生态费附加,征收的全部资金返还农村,特别是远郊农村,用于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生态建设。同时通过税收等杠杆,鼓励城市适当分散,鼓励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向卫星城和其他中小城镇转移。
  4.建设城乡一体的循环经济体系。循环经济是生态化的经济系统,根本在于改变传统经济的资源、能量流动模式,通过资源、能量的循环利用,使经济活动过程中的资源、能量消耗以及废物排放减少到最小。
  首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尽快告别过去高能耗、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道路。单单从城市角度寻找循环经济之道,不能解决物质、能量的闭合循环和产业链问题。只有将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物质、能量循环的闭合问题。循环经济必然要走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特别是与高新技术产业结合起来的发展道路。在产业更新与升级过程中,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循环经济体系。
  在首都循环经济产业链中,要始终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实现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通过发展以生态农业、生态林业为主体的农村生态产业,使农村产业发展逐步融入循环经济产业链中,成为这一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产业建设带动农村生态经济发展,形成农村生态产业在产业链中参与分配的分配机制,从而从机制上使农民增加收入得到保证。
  城乡一体化循环经济体系,将为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将为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巨大支持。也将成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形成首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动力和机制保证。要以城乡一体化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为契机,形成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促进首都农村又好又快发展。
  5.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首都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是改善农民生活,发展农村经济的要求。要加大农村路网建设力度,以建设首都“一小时交通圈”为契机,实现郊区卫星城镇与市区,卫星城镇之间的快速交通联系。进一步改善农村交通微循环,对镇以下道路系统科学规划,合理改造,尽快升级。在实现村村通公交车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农村公交发车密度。结合新农村建设,对村庄内部的道路、给排水、电力、电讯设施进行改造,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对农村住宅和采暖设施进行节能改造,逐渐改善农村的能源结构。
  6.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农村教育水平的相对落后,直接制约农村劳动力转化,制约农村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已经成为未来城乡之间差距扩大的潜在关键性因素。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建立之后,农民最关心的就是子女就学问题。因此,要以农村教育发展为突破口,带动农村各项公共事业发展,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要建立具有首都特色的农村教育体系,特别要突出农村教育的层次性特点,兼顾普及和提高。要在巩固、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果的基础上,建设好示范高中。同时,要建设一批适应北京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发展需要,具有首都特色的农业、林业职业技术学校。在办学层次上要有所突破,逐步在郊区发展大专层次的农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用10—15年时间,在京郊农村普及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批农村留得住、用得起、有技术,特别是具有生态农业、生态林业专业知识和符合首都都市型农业需要的其他技术的农村技术人员。农村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关键要抓住首都都市型生态农业的特色,符合首都农村发展的特点。要建立向农村倾斜的助、贷、奖学金制度,在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帮助和鼓励农民子女完成学业,鼓励他们继续深造。
  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要逐步改变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情况。要加大农村教育的硬件建设力度,切实为农民子女提供良好的就学条件。同时要加大农村教育的软件建设力度,特别是通过政策倾斜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支教。
  
  三、两点思考
  
  1.尽快实现对工业社会的跨越。工业化带来了人类发展的巨大成就,也带来了许多经济、社会、生态问题。北京的地区发展,已经迅速完成了工业化,开始向后工业时代的转型,如何尽量缩短和缩小工业化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是实现首都社会与经济和谐发展的关键。有必要吸收发达国家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化、城市发展、逆城市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益经验,尽快实现对工业社会的跨越。
  2.充分认识首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艰巨性。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发展时间,需要经历一定的发展阶段,需要逐步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对首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艰巨性有充分认识,不断摸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探索出一条适合北京市情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道路。
  
  作者简介:陈鹭(1973—),男,福建厦门人,博士,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系教师
  
  责任编辑: 杨艳萍
其他文献
Tc—99mO<sub>1</sub>体内标记红细胞并用电子计算机采集、计算正常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部位及胃肠道出血部位与腹部大血管放射性计数比值,可辅助肉眼读片并提高诊断
[摘要] 当前中国社会福利的普惠程度十分有限、社会政策功能十分微弱。发展中国社会福利,应当走深化改革道路,在现行社会保障“三足鼎立”的体系格局中,综合考虑需求和条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快建立一个中等范围的政府主导合作范式、适度普惠型福利模式。  [关键词] 社会福利;适度普惠  [中图分类号] C913.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6470(2008)06-0055-06  
随着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社会公正的深层次问题日益显露。社会公正是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公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和追求
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质量缺陷,这些质量缺陷如不能根除,将影响结构的安全,如何最大限度的消涂质量缺陷,保证工程结构安全,是工程管理人员急需掌握的,下面就结合工作实
结合“海富&#183;经典”的先天资源条件及楼盘的开发思路,秉承“自然、生态、健康、休闲”的思路,将小区设计成为“经典、时尚”的澳洲风情园林。居住小区的绿化水平,是体现城市
小农经济为现代农业所消灭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既为唯物史观所确认,也在国内外传统农业的现实发展中得到验证。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农问题”在我国的肆虐表明,“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但是,在列宁逝世之后不久,斯大林就以“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论取代了列宁“分成两半的社会主义”的思想
论述了曲线梁桥的发展概况,曲线梁桥的分类和分析方法,并对各种曲线梁桥分析方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及各自的缺点做了简要的说明。
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提出、应用、解读的历史,有助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意义、进程、成果、规律和经验的理解。这一概念是在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基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对能源工业发展和电力工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设特高压电网,是我国电力工业为适应新的电力发展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