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泌体在运动心血管保护中的作用及机制

来源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1017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泌体是一种能被大多数细胞分泌,并能通过特定信号分子的转移实现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囊泡类小体.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外泌体广泛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例如高血压、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等.近年的研究表明,运动对体液及血液循环中的外泌体的生物功能有较大的影响.不同运动方式均可促进外泌体的释放,并影响其miRNA和蛋白质的表达.现阶段研究发现,运动促进外泌体的释放可能与血流诱导的层流剪切力、Ca+水平上升、运动中各类细胞间的信号传递以及机体生理状态的激活有关,但运动促进外泌体释放的机制仍有待完善.此外,外泌体的释放及其内容物的改变也被认为是机体适应性变化的标志.最新的研究表明,运动促进外泌体释放并调节其miRNA和蛋白质的表达,从而发挥促进血管新生、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抑制心肌纤维化和保护内皮细胞功能等关键作用,为运动防治心血管疾病提供了新方向.本文综述了不同细胞来源外泌体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并围绕运动对外泌体的调控,以及运动调控外泌体在心血管保护中的分子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其他文献
目的 调查医院医技人员对流行区华支睾吸虫病的认知状况,为该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从华支睾吸虫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与并发症、诊断和治疗及相关知识的获得途径这几方面设置调查问卷,总分19分.对佳木斯市5家综合性医院和1家传染病专科医院医技人员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共发放问卷340份,回收有效问卷334份,有效应答率98.24%.334名医技人员最低得分2分,最高得分17分,平均得分(11.38±3.50)分(正确率59.89%).其中5家综合医院医技人员平均得分(10.84±3.27)分,1家传染病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内毒素、炎性因子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同时期8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对象肠道菌群情况,同时检测两组对象血清内毒素和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Pearso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和拟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而肠杆菌和酵母菌数量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内毒素、IL-6、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理以及心理健康.尽管过去20多年RA的治疗进展迅速,但我们对RA的病因学仍知之甚少.研究表明,RA的发病与遗传、环境以及免疫这三大因素息息相关.众所周知,人体菌群与这三大因素亦有着密切的联系.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及动物实验指出,人体菌群失调在RA病程的发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综述整理近年来人体菌群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通过循证人体菌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目的 探讨口服避孕药达英-35是否会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多样性和丰度有影响.方法 收集符合诊断标准的PCOS患者51例,观察并比较达英-35治疗3个月前后的BMI、性激素、HOMA-IR、D-乳酸、二胺氧化酶水平,使用16S rR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是否有改变.结果 治疗后PCOS患者的体重指数(BMI)、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睾酮(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乳酸(D-LA)、二胺氧化酶(DAO)、胰岛素抵抗指数
目的 探究阴道加德纳菌(Gardnerella vaginalis)检出率及唾液酸酶A基因携带与细菌性阴道病(BV)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确诊的BV患者82例作为BV组,并随机选择同时期健康女性82例作为健康组,比较2组人群G.vaginalis检出率和唾液酸酶A基因携带情况,相关统计学资料分析其对BV发生的影响.结果 BV组人群G.vaginalis阳性检出率高于健康组(x2=11.511,P<0.05).BV组人群共检出G.vaginalis1、2、3、4、5、6和7型,其中
肠-肺轴(gut-lung axis)是近年研究热点之一,肺部疾病可伴随胃肠道症状,而胃肠道疾病亦可伴随肺部症状,近年研究发现诸多肺部疾病起源于肠道的相关循证依据.肠道菌群参与多种肺部疾病的发生发展,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哮喘、反复肺炎和流感病毒感染等.目前还没有针对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特效药,但流感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容易造成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和医疗资源的大量消耗.目前益生菌防治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临床证据不是太充分,而膳食纤维的补充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因此本文阐述了肠-肺轴互作沟通机制,并对膳食纤维对机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乳果糖对轻微型肝性脑病(MHE)患者炎症性肠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内科住院治疗的90例MHE患者,随机分为联用组和单用组各45例.两组患者给予低盐饮食、护肝降转氨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防治并发症等基础治疗.单用组患者给予乳果糖口服液20 mL/次,3次/d,口服.联用组患者在单用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5 g/次,3次/d,温开水送服.两组患者连用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
端粒是维持基因组稳定的基本功能元件之一.由于细胞分裂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端粒会逐渐缩短,最终引发细胞复制性衰老.端粒长度是端粒功能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决定着染色体的稳定性和细胞的增殖能力.目前,有多种端粒长度的分析方法,如基于DNA的端粒末端限制性片段(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TRF)分析、定量PCR(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单链端粒长度分析(single telomere length analysis,S
泛素化特异性蛋白酶14(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s14,USP14)是泛素特异性蛋白酶家族(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s,USPs)的成员之一.研究发现,USP14可解离靶蛋白质上的泛素标签,通过调控雄性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质和凋亡相关蛋白质等多种靶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及活性,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USP14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异常高表达,对肿瘤的调控机制复杂多样,涵盖了肿瘤的基本生命特征,例
染色体外DNA(extrachromosomal DNA,ecDNA)是位于染色体外的环状DNA,存在于人类肿瘤细胞中,与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染色体外DNA含有多个完整的基因和调节转录的调节区,包括启动子和增强子,可以独立完成复制,其形成机制仍不明确.大多学者认为,DNA损伤会导致染色体外DNA的产生.由于DNA双链断裂(double-strand breaks,DSB)产生碎裂的染色体片段,通过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将这些片段重新排列,或环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