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听”有效结合,提升音乐素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xiao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指出,在音乐欣赏课上,教师应该积极思考、大胆创新,采取多种形式提升学生兴趣,从而真正走入音乐之中,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审美想像,深化审美理解,激发审美情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平稳发展期,但是,现实中的课堂却仍然不尽如人意。因此,作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音乐欣赏课上,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静听、动听、助听这三种不同形式的听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真正走进音乐课,走进音乐中,从而提高其音乐素养,使他们成为综合素养较高的合格的高中生。
  关键词: 音乐欣赏课 静听 动听 助听 音乐素养
  
  很长时间以来,音乐欣赏课的内容多是从音乐到音乐,只强调时代背景、曲式分析、旋律主题等专业性的解读,忽略了任何欣赏本身是一种综合性的理解。而新课程改革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培养人文精神”、“强调审美体验”改变着我们的教学理念,如何在音乐课上既完成基本的音乐知识的传授,又借此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以至于综合素养,这是音乐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静听、动听、助听这三种不同形式的听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真正走进音乐课,走进音乐中,从而提高其音乐素养,现具体阐述如下。
  一、静听
  音乐首先是一种听的艺术,音乐课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更好地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学中各个欣赏环节,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学会静静地聆听,用听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使他们享受到音乐的美,锻炼他们的艺术审美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比较听
  1.比较歌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学生的爱好引起他们的兴趣,这是提高课堂效果的有效手段。学生普遍喜欢通俗音乐、流行歌手,而对民族音乐和古典音乐没有兴趣,也很难理解这类音乐,事实上,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古典音乐之间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所以在备课时便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考虑,寻找音乐之间的联系,找到最佳切入点。如教到“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这一单元时,我先播放了改编后的由“通俗歌手”演唱的歌曲,再把原汁原味的歌曲播放出来让学生对比欣赏,品味不同的风格。这让学生感到新鲜,感到兴趣盎然。在学生开始发生兴趣的基础上顺水推舟,继续介绍中国民歌的知识,就很容易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兴致勃勃地、主动地学习了音乐知识。
  2.比较形式
  音乐表达的形式有很多,不同的音乐形式给人带来不同的欣赏感受。有时候,同一个曲目也会有不同的类型,这时候的比较欣赏会带来更有效的结果。如经典古曲《阳关三叠》,在欣赏课上,首先拿出舞蹈《阳关三叠》片断让学生欣赏,在第一次欣赏时把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积极调动起来,随之,通过多媒体再让学生欣赏其古琴片断,这样就使学生对古曲《阳关三叠》的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也对古琴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少一些轻狂和浮躁,透过这古奥之曲,悉心体验蕴藏在琴声中的诗情画意。
  3.比较乐器
  琵琶清亮,古筝柔美,古琴深沉,每一种乐器都有各自的特点,它们所演奏出来的曲子也就各有特色。如名曲《高山流水》,现在有琵琶版、古筝版、古琴版等,在欣赏该曲目时可以让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演奏,从而感觉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从而对不同乐器音色有更多的了解,也对古曲《高山流水》有更深的了解。通过听赏不同乐器表现同一曲子,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乐曲的理解,而且在不知觉的状态下更多地了解了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从而扩大了自己的音乐视野。
  (二)自主听
  音乐欣赏不同于文学之类的一些欣赏,对音乐的欣赏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感受,学生可以坐,可以站,可以趴,甚至可以蹲。什么方式有利于让音乐进入他们的心灵就可以用什么方式,什么方式让他们更有感受就用什么方式,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从而让他们在音乐中将自己的感受宣泄出来。如让他们欣赏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时,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动起来,把《马太受难曲》编成一个小剧本,音乐中涉及的人物以模拟电视直播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音乐中有耶稣的形象,可以找一个形象看起来稳重,声音厚实的男生表演,电视评论员,可以找一个普通话较好的学生播报。耶稣的门徒可以找一些学生充当反对者和赞同者,让学生随音乐参与到剧本中,让看似很难的音乐在学生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就理解了音乐所要表达的内涵。
  (三)示范听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欣赏课中,如果有教师或学生进行适当的示范,就可以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欣赏积极性,从而让音乐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欣赏《钢琴音乐的奇葩》时,教师可以事先安排学钢琴的学生在课前练习弹奏李斯特的《爱之梦》和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并在他原有学习的基础上适当指导,然后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来演奏,然后教师再示范弹奏一遍,这样一个举措肯定比用多媒体播放带来的效果好,因为,让学生看到了身边的榜样对音乐的演奏和理解,这会提高他们的音乐学习自信心,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同时,这样一种心理也会促使他们认真欣赏,从而更好地与乐曲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丰富他们的音乐审美感受,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二、动听
  (一)动手听
  音乐欣赏除了安静地用心聆听外,还可以辅之以音乐实践活动,这同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他们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唤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情感。我以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打节拍
  音乐的独特的节奏感会让欣赏者有一种情不自禁地应和的感觉,所以,有些音乐需要精心欣赏,而有些音乐则需要动作的配合才能更好地理解,这时,如果教师能够教会学生随着音乐的高低强弱及情绪变化而进行有节奏的节拍敲击,就会起到独特的效果。这样不仅能让学生鲜明地感受到音乐的情感起伏,还能给学生视觉的充实感,从而达到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欣赏音乐的效果。比如欣赏《滚核桃》这样节奏鲜明的乐曲,教师就可以带动学生打起节拍,用手有节奏地敲打桌面和桌框来模拟鼓的声音,在动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体验核桃滚落着地的节奏感和人们晾晒核桃的的情景及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2.乐器伴奏
  打节拍是最简单的一种对音乐的应和,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用其它乐器来伴奏,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可以选用不同的乐器来伴奏,这种即兴的伴奏,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对欣赏本体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其创造能力。如果条件不允许,没有相应的乐器,学生也可以就地取材,利用身边的书、笔、作业本等,拍击身体的不同部位得到不同的力度、速度等音乐方面音响的变化。还可以就地取材,用身边可用的一切事物,如绳子、笔、书本、报纸等代替乐器,这样其实就是音乐实践,同时还可以打破音乐创作与演奏的神秘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3.画旋律
  还有一种辅助聆听、理解音乐的方法,那就是在听的时候用笔画出相应的旋律线,通过旋律线来表达学生对音乐的高度、力度的把握及欣赏时的心理感受。学生可以直接用手在空中画,能用纸笔画出更好,这样,在欣赏之后,同学之间还可以比较各自的感受,如此可以促进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如在欣赏西贝柳斯的《芬兰颂》和斯美塔那的《捷克的原野和森林》时,为了达到通过欣赏让学生区分两种不同的音乐情绪的目的,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画旋律线来理解。通过一些学生自己画出来的形象直观的线段,然后比较分析乐曲,相信他们对音乐可以有更好的理解,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感觉听
  1.巧命名
  乐曲的名字很多时候就是音乐的内涵,所以,在聆听曲目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乐曲命名也是音乐欣赏的一个很好的辅助手段。在教学设计上,先不说曲目的名字,只是让他们用心聆听,然后请他们给乐曲起名字,这样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如欣赏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时,在学生听的同时教师适当提醒,让学生从音乐要素几方面去把握音乐的情绪特点,然后让他们命名,这样可以让学生用心去听,同时可以让他们开动脑筋,唤醒他们的音乐感受,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
  2.说感觉
  音乐在音乐欣赏课中是第一位,但不是唯一的,语言的辅助便是必要的,听过之后的说会让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更清晰,更深入。而让学生说出感受也会给其他同学有一个参照,让他们明确自己的感受是否准确,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展示他们的个性,从而让他们对音乐欣赏更有兴趣。比如在欣赏拉丁美洲音乐的《小伙伴》时,首先让学生听,教师辅之以相应的舞蹈动作等,然后让学生说出听的感受,学生能在第一时间知道这首曲子是一首探戈舞曲,然后教师再补充关于探戈的一些知识,学生在愿意听的状态下学到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同时也真正理解了音乐,长期这样锻炼,我相信学生的音乐素养会有很大的提高。
  3.配诗词
  新课标告诉我们,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音乐欣赏、音乐素养的提高同样如此,所以,我们在音乐欣赏时可以利用其它学科。如和语文知识的搭配便是很好的选择。在音乐声中可以进行诗歌朗诵,或者让学生说出音乐让他们想起哪些古诗词。如欣赏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时,可以让学生和着音乐朗诵:“听啊,珠江在怒吼!扬子江在怒吼!啊,黄河!掀起你的怒涛,发出你的狂叫,向着全中国被压迫的人民,向着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发出你战斗的警号……”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乐曲的内涵,又可以提升他们的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提高又可以促进音乐素养的提升。
  三、助听
  所谓助听,即根据音乐欣赏课所欣赏音乐的风格和情感而创设相应的情景,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之前就被调动起相应的听觉和视觉感受,然后,在真正进入音乐境界后就能很快进入音乐氛围之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音乐作品,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下两方面可以作为助听的手段。
  1.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相当于故事,故事对学生自然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在欣赏很多音乐之前,教师可以搜集相应的背景资料,在欣赏音乐之前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在进入音乐之前就充满期待,从而让学生在真正听到音乐之后能很快进入音乐,很快理解音乐。例如在带学生欣赏艺术歌曲《魔王》时,先讲述有关歌曲《魔王》的故事,这就为学生欣赏歌曲《魔王》作了铺垫,学生对歌曲中涉及的人物形象有了初步了解,这样对欣赏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视觉帮助
  人的感觉之间是可以相互促进的,盲人的听觉相对比较敏锐就是很好的证明。所以,在音乐欣赏课上,适当辅之以图片、动画、影视等视觉欣赏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音乐本身的欣赏。从而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如为了更好地欣赏歌剧《洪湖赤卫队》选曲《这一仗打得真漂亮》,在播放音乐时可以辅之以电影的片断,这样可以形象生动地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本身的内涵,可以让学生更加真切地体会命运的坎坷及人性的伟大,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音乐欣赏是一种动态过程,方法不一而足,在实践教学中我努力做了以上探索,为了更好地提高音乐欣赏的教学效果,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希望能引起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从而为高中音乐教学出谋划策,为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贝内特.雷默(BennettReimer).走向音乐教育的改革[M].音乐教育的哲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2003.
  [2]教育部.音乐教学大纲.
  [3]黄昌海.论音乐作品的情感意蕴与美学特征.石河子大学学报,2007.4转
其他文献
摘 要: 《飘》是一部以女性意识为主题来叙述的作品,其中描述了坚强叛逆,用双手守护、建设家园的新女性斯嘉丽,以及温柔善良的梅兰妮,等等。因此,在学者们的研究中以女性的视角研究的居多。然而,美国文学中的“父亲情结”让我们不能仅从女性的视角分析人物和事件。本文在从男性的角度来叙述作品中所描述的父亲形象,从而体现出“父亲”这一角色对女主人公性格形成,以及成长生活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 小说《飘》 父亲
摘 要: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的“健全的人”。为学生服务就是要不仅为学生的今天负责,而且要为学生的明天负责,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负责。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文化知识,而且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教育学生能够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变化,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等等。学生的主要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我们就抓住课堂这块阵地,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种情感智力教育的氛围,
如何使课堂活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一系列问题似乎一直在困扰着每一位教师。尤其是作为中职学校的老师,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大多适值青春期,因而往往比较“叛逆”;活泼贪玩,因而“厌学”心理严重;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因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种种原因综合作用,使得中职学校的课堂上出现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学生听不懂、学不会等一系列现象。当
摘 要: 在比较中整体把握主题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把握主题的一个切入点。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前后比较,理清思路;参照比较,直切主题;分析比较,探究异同。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比较 整体把握    整体把握课文主题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阅读理解方法。它要求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大可不必搞字字推敲、句句分析,不必搞枝枝节节的随文爬行,只需从整体出发挖掘出其中的微言大义,整体把握课文主题即可。那么怎
摘 要: 本文认为,要提高主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关注过程与方法,强调自主感悟与体验,即要注重自主选择,促进主动构建;要实现三性统一,促进动态生成;要周密组织安排,确保活动秩序;要关注过程考察,实施激励评价。  关键词: 自主 历史与社会主题探究活动 有效性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的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一个综合探究活动,这些综合探究活动实际上都是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的,因而我们可以称其为主题探究活
“在喧嚣的应试氛围下,作为考试机器的教师与学生整日在追逐分数和考试名次的名利场中摸爬滚打”,[1]当缺乏个性与人文关怀的课堂,严重脱离言语实践的语文“伪能力”、“伪经验”的考试评价,开始侵犯学生言语生命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时,学生便和语文渐离渐远,这样的语文课堂无疑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课堂,如何构建有效、高效的语文课堂,是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语文教师亟待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奏响和谐之曲——生
摘 要: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按照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遵循科学的教育规律和价值规律培养具有较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载体,是高校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以人为本,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育人重要措施与必要途径之一。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由应试型教育向全面提高学生德智体美综合素质的素质教育转化,高校的社会实践以什么样的思想作为指导对于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至关重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英语教材新增的“Integrating skills”板块提供了以听和读为主的综合性语言材料和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综合运用所学语法、词汇,并通过读达到有效的“输出”。该板块的阅读部分,旨在扩充文化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为学生顺利完成听力作铺垫。听力给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语言并提高其实践能力的空间。但是,在学校教研活动中发现有部分教师在教学该部分时,
摘 要: 本文基于对问题型、操作型、应用型教学情境创设案例的分析,提出了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创设绿色数学教学课堂的意义和必要性。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绿色数学 情境 新课标 创设    绿色数学教学就是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应让数学课堂充满勃勃生机,体现出一种和谐、自然的数学美,让学生真正地、快乐地学数学和享受数学。无疑,绿色数学教
摘 要: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过10年的建设,至2010年正式启动。建成后的自贸区,7000多种商品减免关税,惠及19亿人。广东作为出口大省,其机电产品在东盟广受欢迎。如何正确面对广东机电产品出口东盟市场遇到的机遇和挑战,积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解决机电产品出口存在的困难,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广东机电产品 影响 对策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