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悲痛

来源 :山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huyunhui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来自“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组委会的委托,这是一个画家审视民族历程时心底无法抑制的悲愤,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一页屈辱,这是每一个国人都不应该忘却的悲痛,这是蔡玉水的历史题材绘画作品《五三惨案》!
  在中国,“五三惨案”是仅次于“南京大屠杀”的重大历史事件,它的残酷和血腥知道的人并不是很多。此事件中的代表人物蔡公时的被害更是惨绝人寰,令人发指。各方面史料记载了血案发生时的恐怖场面和日本侵略军的无视公理、惨无人道的野蛮行径:那天是1928年5月3日,日军将位于济南商埠经四路小纬六路的山东交涉公署包围。此时,蔡公时刚接手交涉公署工作。晚9时,日军50余人持械进入交涉公署内,威逼工作人员交出武器。蔡公时挺身而出,说:“我们系外交人员,不携带武器!”日军置国际公法于不顾,蓄意撕毁国民政府旗帜及孙中山画像,强行搜掠文件。为避免事态扩大,蔡公时婉言要求日军停止搜查,退出公署,并请日领事前来洽商,均遭拒绝。随后,日军以暴力手段将交涉署人员捆缚。蔡公时据理力争,亦遭强行捆绑。蔡公时操日语,严厉谴责日军破坏国际法、粗暴侵犯中国外交机关及外交人员的行径。日军官恼羞成怒令士兵举起刺刀,对被捆绑的蔡公时等“各人之头面或敲击,或刺削”。蔡公时耳鼻均被割去,血流满面,仍怒斥日军兽行。并高呼:“日军决意杀害我们,唯此国耻,何时可雪?野兽们,中国人可杀不可辱!”同人闻言皆放声大哭,痛骂日军。日军更怒,将蔡公时等17人,撕去衣服,百般凌辱后全部枪杀在交涉公署院内。他们在赴任不到一天之内,壮烈殉国!
  看到此文字记述,恐怕没有人不心绪难平吧?!它对于蔡玉水的撞击来得尤为深沉、猛烈。作为一个画家,他看到了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的伤痛就那么赤裸裸地呈现在了眼前,色彩是如此浓烈,人物是如此悲昂,历史的天空都被染上了一层血红。在民族自尊心强烈的涌动和喷薄中,蔡玉水拿起了画笔,以沉痛悼念的感情完成了历史题材绘画作品《五三惨案》。在近三年的创作周期里,蔡玉水融入其中的不仅是一个画家对于作品的心血,还有一个华夏儿女对于自我民族历程的审视与哀痛。
  这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前瞻,因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自蔡玉水老师1984年第一幅作品《血雨腥风》到今天的《五三惨案》,投入有关鬼子侵华、残害我黎民百姓的历史创作已有30年时间了。30年,在人类文明的光阴中只是短短的一瞥,但作品却是永恒的。蔡玉水想通过这些作品,来铭记一些历史的瞬间,来提醒人们永远不要忘记这些耻辱的文明之殇。
  任何人面对这些历史的瞬间都会感到悲痛难抑,悲剧的历史不仅伤害了我们的民族,悲剧的创作也伤害了蔡玉水曾经年轻的心灵。曾几何时,他发誓不再创作这样的悲剧作品,让创伤随时间的流逝慢慢愈合。然而,纷乱的世界、战争的阴霾并没有以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而改变,新一轮的军备竞赛将人类推向覆灭的时间表再次提前。蔡玉水也慢慢明白,抗战,不是单指抗日,是抗议人类所有的战争。今天,无论“南京大屠杀”是杀了30万人还是20万人,也无论日本对于二战的态度从根本上有没有改变,他们杀害了我们许许多多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这都是不争的事实,他们也会因为自己的暴行而被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而当时,被军国主义毒害、来到中国屠杀我们的刽子手、充当炮灰的日本军人大部分还是年轻的高中生——战争,无论是以何种名义发起的战争,无论是日本人,还是德国人,还是其他什么人,只要是被推向残酷血腥的战争,都是人类文明里一道深深的耻辱。
  1928年5月3日,1931年9月18日,1937年12月13日,1945年8月6日,2001年9月11日……把所有不幸的日子连起来,汇成的是一个伤痕累累的人类记忆。蔡玉水画了很多历史题材绘画作品,但他最大的心愿是,让这些历史不再重演。
  蔡玉水简历——
  1963年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执教于山东艺术学院、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蔡玉水在水墨与重彩、雕塑以及粉彩等方面都有所探索与突出成就,他的大型水墨历史组画《中华百年祭》被当今学者、中国美术界权威人士及国内外报刊杂志评价为:“自中国‘五四’运动以来,大型水墨历史人物画创作继蒋兆和《流民图》,周思聪、卢沉《矿工图》这两件重要的作品之后,第三件里程碑式的中国画人物画力作”。
  作品被载入《中国美术大全》《20世纪中国美术图典》《中国美术年鉴》《中国当代美术1979 —1999》《百年中国画集》等。
  其作品被中国、美国、德国、瑞士、法国、比利时、香港、台湾、东南亚各国及地区美术馆,企业机构及私人所收藏。
  1985年以来,先后在世界各地举办个人画展40余次,多次获奖。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 出版专著《蔡玉水画集》《蔡玉水画选》《当代中国画家研究丛书——蔡玉水》《蔡玉水速写艺术》《天堂漫步——蔡玉水速写艺术珍藏》《蔡玉水2012》《温暖地遇见——蔡玉水与他的雕塑》等二十余部。
其他文献
山东书城作为山东省最大的好书集结地,提供的不仅仅是书籍,还有以好书为支点构建起的多种文化活动,营造的是综合文化体验空间,打造的是城市文化地标,奉献的是文化服务的盛宴。山东书城的盛大启幕,为省内外的广大读者阅读“好书”、咀嚼“经典”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阅读不死  关于全民阅读,有诸多调查,还有诸般“走低”“偏低”的数据,仿佛令人怀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阅读将死”。但我认为,阅读对于人类的意义
期刊
9月26日,“正道沧桑——刘宝纯诗书画全国巡展”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  本次展览展出了刘宝纯先生半个多世纪以来创作的诗书画作品百余幅,一丈八尺的巨幅国画达8幅之多。其中,有60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作品,如1964年的《红透山谷》,1971年的《黄河写生》,1972年的《海河四女寺工地》,1976年的《长江写生》等。作品以昂扬的精神描绘山河巨变,塑造时代风貌,曾在全国画坛产生过很大影响。刘宝
期刊
近日,为响应临沂市兰陵县金岭镇第一书记山东出版集团工作组的号召,可恩口腔医院联合四川大学济南校友会发起了“爱心接力,帮助贫困老人过中秋”的倡议,在中秋佳节来临之际,给当地贫困老人送去温暖,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广泛关注,大家纷纷捐款捐物,献出爱心。  9月24日,可恩口腔医院及四川大学济南校友会一行11人,在当地村干部的陪同下探望村里的孤寡老人,并将募集到的资金及生活物品送到老人们的手里。可恩
期刊
二○一五年九月十六日,山东书城盛大启幕的同时,山东出版美术馆正式开馆,『战争与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美术作品展』在山东书城拉开帷幕。  七十年前,中国这个历经百年屈辱沉浮、付出无数惨痛代价的古老国家,迎来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首次完胜,成为由衰落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何审视历史、共建和平,社会各界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纪念的心声。画家,一个独特
期刊
山东书城,作为山东出版集团着力打造的重点项目,是省、市两级的重点文化建设工程,在省委省政府、济南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帮助下,经过建设者三年多的昼夜奋战,即将开业,齐鲁文化新地标应时而生,泉城济南又多了一个典雅的文化大客厅。在中国图书出版业已经进入深度调整期的今天,当互联网对传统出版已经形成巨大冲击,传播媒介日趋多元,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消费习惯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之际,我们只有从行业发展的战略高度,
期刊
人生有悲剧和喜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也有悲剧和喜剧。无论是繁重的体力操作之后,还是搅尽脑汁的文字之余,人们通常喜欢看些喜剧、小品,类如电视剧《戏说乾隆》、《我爱我家》,在戏谑中让我们的神经放松开来,笑闹之余给人些回味和启示。但喜剧、闹剧弄不好就会流于浅薄,它也永远代替不了《哈姆雷特》、《雷雨》,代替不了《甲午风云》和《南京大屠杀》,喜剧的笑声和大团圆的结局永远代替不了悲剧的深沉和心灵的震撼。
期刊
中国人有热爱读书的传统,孔子韦编三绝,匡衡凿壁偷光,李密挂书牛角,丘濬百里借书……这些耳熟能详的典故激励着人们遨游知识海洋,汲取智慧雨露。  著名作家王蒙在7岁半的时候,拿到人生第一本书。尽管只是一本《小学生模范作文选》,但王蒙发现,世界不一样了,“头一次知道,月亮可以用皎洁形容,这可是大发现”。此后每天晚上,只要抬头看到月亮,王蒙都会想起这个从阅读中发现的对世界的新知。  因为阅读改变人生,改变
期刊
秋天霜降之后,徂徕山的红叶就渐渐红了。远远望去,漫山遍野的红叶就像一簇簇爝火,在山坡、崖畔无拘无束地燃烧,直把远山近水都鼓舞起来,映衬得大小峰峦愈发雄奇伟岸,仿佛屹立于天地间的一座座丰碑,无言岁月,啸傲风霜。  徂徕山,位于泰山东南,峰峦嵯峨,沟谷幽深,森林茂密,秀水萦绕。历史上,吴王阖闾、孔子、汉武帝、汉光武帝等都曾登临,唐代诗人李白更是隐居于此,留下“竹溪六逸”的佳话。然而,在当地人眼里,最重
期刊
“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推动全民阅读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一个浓郁而持久的书香社会,堪为中国文化发展繁荣的根基和沃土。书香社会的建立,对一个文化大省来说,需要营造浓郁的全民阅读氛围,也需要构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书城,恰能为人们建立一个“文化场”。作为城市的文化地标,书城更多带有着强烈的文化象征意义。人们希望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之外,有一方净土能深耕文化和提升心灵。作为文化出
期刊
“三月里,杏花甜,韩复榘那个王八蛋,当了大汉奸;四月里,麦苗飞,毛主席派了洪涛来,组织游击队,拉到徂徕山……”在徂徕山区,至今还流传着的这首歌谣,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风起云涌的革命时代。时隔多年,梁文博和王书侠合作的历史绘画题材《徂徕烽火》再次重现了徂徕山起义的壮烈风云。  《徂徕烽火》画作整体呈竖幅,有一种纪念碑式的感觉,庄严肃穆,让人肃然起敬。这幅作品是由王书侠先画山川、梁文博后画人物组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