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契合度研究

来源 :职业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aoguo_san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立足“十二五”时期淮安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基于淮安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要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三所驻淮高职院校,分析其专业设置与淮安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契合度,指出了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提出了构建由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宏观调控、高职院校主导、地方企业参与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以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区域经济;契合度
  高职教育应该直接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相应的,区域经济中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则应该是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设置、专业建设的主要依据。然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具体的实践操作层面,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专业建设如何有效和区域经济结合,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十二五”时期淮安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1.新型工业化全面推进
  (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特钢、IT、盐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和食品等千亿元级产业加快发展,主导地位日益凸显;纺织、机械、轻工和建材等产业技术改造升级,传统地位得到巩固;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重点扶持,产业比重显著提高。
  (2)产业发展规模显著提升。突出项目建设,以大投入推动大发展。通过实施“航母”项目工程,“三百”项目工程,“551”产业提升工程,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大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愈发明显。培育了一批能集聚上下游产业链配套的“旗舰”企业,建立了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相互协作的战略联盟。
  2.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1)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快速发展,着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区域性商贸中心建设工程稳步推进,突出发展旅游业。精心打造“运河之都、伟人故里、美食之乡、生态家园”旅游品牌;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金融业集聚规模显著增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淮安正逐步建成承南起北、服务长三角的区域性物流中心;积极发展科技和商务服务业。一批专业、规范、高效的科技服务机构开始涌现。部分会计、税务、咨询等商务服务业企业实现综合化、规模化发展。
  (2)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核心集聚区服务功能日益完善。淮海中心商业区和水渡口中央商务区及周边地区正逐渐成为苏北地区最具凝聚力和吸引力的现代化商业中心;特色集聚区规模日益壮大。淮安国际商城、淮安火车站综合大市场、淮通物流园、经济开发区综合物流园逐步发展成为一级物流市场集群和物流服务中心。
  3.现代农业稳步发展
  (1)农业结构调整加快。着力培育农业优势产业,蔬菜、畜禽、水产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稻米、蔬菜、生猪、家禽和水产五个百亿元级的农业主导产业逐步形成;扎实推进特色农业发展。依据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积极推进高效农业、外向型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发展。
  (2)农业产业化水平逐步提高。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稻米、小麦等产业深加工领域和生猪、蔬菜等加工总量上获得突破,切实提升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接近1.2∶1。提升产业化合作经营层次,提高合作组织规范化运作水平,逐步形成了一批销售收入突破1000万元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3)农业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接近85%。新型农技推广体系逐步形成,有效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府职能机构监督、市场中介服务和生产经营主体自检相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立,农产品的竞争能力不断提升。
  二、淮安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要求
  1.淮安区域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需求的特点
  一方面,“十二五”时期淮安面临着人才等生产要素被长三角发达地区吸引的巨大挑战;另一方面,淮安区域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化转型期,人才和技术成为最为关键的因素。通过对2012年和2013年第一季度淮安市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状况报告的分析,可以发现淮安区域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具有如下特点:
  (1)二、三产业继续保持用工主体地位,用人平均需求约占总需求的99.2%。其中第二产业平均用人需求约占71.3%;第三产业用人平均需求稳步上升,接近总需求的28%。
  (2)制造业用人平均需求约占总需求的66.7%,继续成为用人需求最多的行业,表明淮安工业带动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工业拉动就业的作用十分显著。
  (3)其他教学人员,电子元件、器件制造工,加工中心操作工成为最缺人的三大职业,求人倍率都高于2.0,意味着1个求职者有2个以上的岗位虚位以待;保管人员、秘书、打字员、财会人员、物业管理最不缺人,求人倍率都低于0.4。
  (4)近9成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文化程度有要求。硕士学历的求人倍率达到了2.23;近一半用人单位要求求职者具备初、中级技能或初、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伴随着淮安工业化转型升级的持续推进,这一比重还将进一步加大。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求人倍率分别达到了2.41和4.03。
  2.面向区域经济发展设置专业是高职院校办学方向
  区域经济中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应该是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设置、专业建设的主要依据。[1]“十二五”时期淮安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特钢产业、以计算机产业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耗氯氢类盐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产业、节能环保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节能服务、环保服务等产业和食品等千亿元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具有环保特色的棉纺织、印染面料、化纤、针织纺织和服装业、石油机械、农业机械、专用汽车、船用机械等整机产品和轴承、精密机械、汽车零部件、液压件等基础部件制造业、轻工业和建材业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商贸服务、旅游、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和科技与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依旧是人才需求最为集中的行业。   随着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不断增加,尤其是心脑血管类、抗肿瘤类、精神系统类、消化类新药研发业,核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风电等新能源产业,新能源、金属新材料、凹土新材料等为主的新材料业,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人才需求的突出增长点;电子元器件、应用电子、平板显示和LED等特色产业成为人才需求的潜在增长点。
  驻淮各高职院校应紧密结合淮安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来设置专业,确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满足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来推动高职院校的发展。
  三、淮安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分析
  1.淮安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
  淮安地区现有高职院校五所,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三所高职院校进行契合度分析。其中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分别是国家级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是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以这三所高职院校2012年招生计划为计算数据源,按照教育部2004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进行分类统计汇总,三所驻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专业设置覆盖指导性专业目录所有19个专业大类中的15个,覆盖率为78.95%;78个二级专业类中的29个,覆盖率为37.2%;开设专业91个,覆盖率为17.3%。其中财经大类、制造大类、电子信息大类、生化与药品大类、旅游大类、轻纺食品大类等六大类开设专业数占总开设专业数的80.2%,招生计划数占到三所高职院校总计划数的89.76%。[2,3]
  2.淮安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分析
  从三所驻淮高职院校开设的全部专业来看,总体上驻淮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已经开始注意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趋势和用人需求对接。围绕淮安主导产业和传统产业,三所高职院校分别设置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控技术、食品安全与质量监管、食品营养与检测、应用化工技术等专业;围绕淮安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部分院校也及时进行了专业调整,开设了生物技术及应用、生物制药技术、新能源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和光电子技术(光伏发电)等专业;围绕淮安快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三所高职院校有针对性地设置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物流技术、金融保险等专业。然而,从表2所列三所驻淮高职院校计划招生总数排名前十五位的专业比较中我们也发现,三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突出表现为:
  (1)第一产业对应专业没有进入排名前十五。实际上三所院校开设的所有专业里,第一产业对应专业数仅为一个,专业数与招生计划数占总专业数和总招生计划数的比重明显小于第一产业对区域GDP贡献率(10%以上),且招生计划数远小于区域第一产业人才实际需求数,与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淮安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的要求存有较大差距。
  (2)第二、三产业对应专业数和招生计划数占总专业数和总计划招生数比重分别为98.9%和99.6%以上,明显大于第二、三产业对区域GDP贡献率,且开设专业数和计划招生数过于集中在财经大类、制造大类和电子信息大类,所占比重分别达到52.7%和72.7%,而特钢、盐化工等区域主导产业,棉纺织、服装、建材等区域传统产业和淮安市重点培育的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对应的专业设置明显偏弱,尤其是上述产业对应的核心专业设置的缺漏,致使三所驻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总体上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点契合度不高。甚至部分二、三产业对应专业计划招生人数与区域第二、三产业人才实际需求数呈现两个极端的关系。
  (3)院校之间专业设置存在高趋同性。在排名前十五的专业里,会计、机电一体化、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技术、物流管理等七个专业三所院校都有设置,对应计划招生数占总计划招生数的三成。应用电子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六个专业两所院校都有设置,对应计划招生数约占总计划招生数的16.6%。可以说专业设置的高趋同性致使三所高职院校间的不良竞争在所难免。
  由此可见,驻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尚未有效地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四、对淮安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建议
  1.发挥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制定高职院校整体发展规划
  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不可或缺。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宏观协调和指导作用,制定高职院校整体发展规划。一方面引导高职院校根据淮安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限制发展产业需求不大、学生就业率不高的专业,优先发展区域产业急需的专业,鼓励发展特色专业,并从制度上避免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高趋同性而导致的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和人才过剩;另一方面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义务和责任以及相应的优惠条件,以规范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动力,为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高职院校加强市场调研,合理调整专业设置,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趋势
  驻淮高职院校应加强市场调研,针对自身办学特点,合理调整专业设置,主动、适度超前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热点和趋势。通过人才引进、培养、招聘、企业兼职、校际交流,重点扶持建设与特钢产业、以计算机产业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耗氯氢类盐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产业和食品等千亿元级主导产业对接紧密的核心专业和外围专业,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经济特色的品牌专业群;构建与石油机械、农业机械、专用汽车、船用机械等整机产品和轴承、精密机械、汽车零部件、液压件等基础部件制造业,轻工业和建材业等传统产业,商贸服务、旅游、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和科技与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对接紧密的核心专业,形成一批骨干专业;开发与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外向型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电子元器件、平板显示和LED等特色产业对接紧密的核心专业,形成若干特色专业;培育一批与新医药制造、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金属新材料、凹土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对接紧密的新兴专业[4,5]。
  3.切实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优化专业设置
  高职院校要使专业设置能紧密、主动、适度超前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热点和趋势,就必须与企业密切合作,随时掌握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最直接信息动态。驻淮高职院校应加强与区域主导产业、传统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骨干企业的对接工作,通过共建二级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合作机构,强化校企深度合作;通过制定章程明确企业职责义务;通过制订有关文件规范合作企业的行为,最大限度地调动合作企业的积极性,切实加强校企合作机构的运行效能;通过建立年会、定期工作例会和项目合作协调制度加强与企业的协调与沟通,及时了解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趋势,剖析现有专业,论证未来专业建设规划、专业方向课程的岗位适应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符合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等,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切实提高驻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
  参考文献:
  [1] 王清,顾庆龙,向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 展契合的调查研究——以扬州市为例[J].职业技术教
  育,2011,(2):17-19.
  [2] 孙孝花.高职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匹配性研 究——以郑州市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14):
  14-17.
  [3] 陈旭东,樊登柱.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吻 合度研究——以南通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为例[J]. 职业技术教育,2012,(29):10-14.
  [4] 胡玲敏.经济转型升级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特色建设 [J].会计之友,2010,(10):118-120.
  [5] 刘正发,周德军.论经济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与行 业对接的实现[J].教育与职业,2012,(30):26-27.
其他文献
摘要:闸述了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的构成内涵及其与石化产业链的关系,“平台”与“模块”分层设置的课程结构和“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内容,“平台化”+“项目化”+“综合化”三层次实践教学支撑平台,并逐一介绍了包括培养体制机制、课程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及人才质量评价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建设情况。  关键词: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构建;课程结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平台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
期刊
摘要:M大学文科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指标体系存在着指标内涵不具体、指标体系不周延或指标之间相互包含、评价指标之间不自洽、学术论文出版物界定太泛等问题。坚持政治评价和学术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肯定评价和否定评价、一般评价和特殊评价、个别评价和整体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制订评价指标体系,更益于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  关键词: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共录取硕士
期刊
摘要:有效运用和衔接技能考核,是实践教学与行业跨界与融合的接合点,是值得从事刑事执行专业、监狱管理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进行研究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并为我国开展监狱人民警察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开辟先河。  关键词:实践教学;职业技能认证;监狱人民警察  根据本校刑事执行专业、监狱管理试点专业的培养理念: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构建
期刊
摘要:从“职业人”视角看,中职毕业生不能达到企业用人要求,职业适应度较低。中职学校需要以职业适应为导向,以培养合格职业人为教育目标,通过家长、学校各部门、班主任、各相关任课教师以及顶岗实习单位、毕业生用人单位等多种有效途径相互联结,并采取一系列可行措施,长期坚持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品质教育,促使学生提升职业品质提高专业技能。  关键词:职业人;职业适应;中职学生;职业品质教育  近年来,不少中小企业
期刊
摘要:学术界对人力资本与新型城市化的关系、人力资本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等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缺乏“新型城市化发展、人力资本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三者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对此,在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基础上,提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以新型城市化发展对人力资本的需求为基础,才能增强人力资本开发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型城市化;人力资本;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发展一体化背景下,
期刊
摘要:根据中职教育的特点,提出了优质的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应凸显职业性、彰显人文性和融入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以便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职业性;人文性  校园文化是由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风气与传统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共同构成的,不仅体现在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
期刊
摘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具有实践性、探索性、综合性等特征。以湖南农业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系HL大学生创新团队为案例进行作用机理与实践效果的研究,结果显示,创新性实验有利于提升文科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关键词:文科类本科生;创新性实验;作用;综合能力  2005年美国本科生科研理事会(Council on Undergraduate Research,C
期刊
摘要: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整体效果不尽如人意。针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体系的构建和考评体系的优化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以期为深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中宣部教育部教社科([2008]5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
期刊
摘要:以历史人物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加强学生对历史规律的认识,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观念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教学实践中发现,以广东地区历史人物来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历史人物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通过专题人物讲授、实践活动、论文考核等途径实施。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地方资源;广东历史人物 
期刊
摘要:生物技术产业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面临重大发展机遇,这就要求高校与市场接轨,及时输送大量能够推动产业快速发展的人才。基于此,文章对生物技术类本科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对策。  关键词:生物技术;毕业生;就业情况;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国对人才的需要将在近10年发生较大的变化。从技术和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今后几年我国将大力发展6大技术领域:生物技术
期刊